工作总结

泾川县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23-05-23 12:27:01  阅读:

泾川县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回顾“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发展历史上充满挑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泾川县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供大家参考。

泾川县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泾川县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发展历史上充满挑战、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最为显着的时期。五年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5.12”特大地震及干旱、洪涝、霜冻灾害等难以预料、历史罕见的困难和挑战,集中实施“五大战略”,全力推进“三个加快”,全面或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在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经过五年发展,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过去的五年,是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预计到2010年底,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7.98亿元,年均增长1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4.3亿元,年均增长33.6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05亿元,年均增长2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4亿元,年均增长16.6%;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234万元,年均增长14.1%。特色产业开发强势推进,把特色产业开发放在“三农”工作的首要位置,集中做大做强果品、畜牧、蔬菜产业,新建果园16万亩,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38个,搭建大中拱棚14932座,修建日光温室1755座,跻身全省果品大县、牛羊大县、蔬菜大县行列,特色产业在扩规模、抓管理、强龙头、树品牌、增效益上取得突破,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2.4%,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有力支撑。工业经济发展开辟了新领域,论证开建循环经济产业园,被列入全省36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搭建了工业经济发展的平台;新建恒兴果汁公司3万吨苹果清汁、天纤棉业公司5万锭棉纱、旭康食品公司1500吨冻干牛羊肉、福润禽业公司30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等生产线,新增工业投资9.16亿元;石油、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累计试产原油2.14万吨,煤炭勘探项目启动实施,初步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轻纺建材、资源开发为支撑的地方工业框架,为加快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旅游产业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投资3.5亿元,集中实施大云寺、王母宫、田家沟等重点景区开发,建成大云寺舍利塔及塔前建筑、王母宫水景区及游客中心、田家沟骨干坝系及游乐场等工程,形成了特色旅游景点体系,大云寺-王母宫、田家沟景区成功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温泉宾馆晋升为四星级饭店,“王母故里·佛道胜地”旅游品牌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过去的五年,是城乡发展条件显着改善的五年。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争取实施各类建设项目405项,总投资52.69亿元,其中争取上级项目资金14.32亿元,高平中学等66个灾后重建项目全面竣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等49个扩大内需项目加快实施,完成投资46.92亿元,有力地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平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西长凤高速公路、西平铁路建设进展顺利,结束了我县境内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历史;建成安定大桥、中山大桥、王村大桥等桥梁5座,实施泾荔、后党、高邵、高太、蒋丰、县城至张老寺等通乡油路191公里、通村油路236公里,提前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的目标,通村率达到70.3%,全县交通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新增自来水用户28827户,自来水通村率、入户率分别达到90.8%和80.6%;完成退耕还林成果巩固8.8万亩,荒山造林12.5万亩,新修梯田11.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5平方公里,生态建设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精心实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大力推广旱作农业、节水灌溉等先进实用技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升。城镇开发建设纵深推进,全力实施职教中心、法院、党校、社会福利中心等重点工程,城北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县城规模进一步扩大,城镇化水平提高9.67个百分点,达到29.07%;加大旧城区改造提升,建成回中广场、汭河橡胶坝、新景花园住宅小区等重点建设项目,完成环城西路、公社路、青年路、泾州街等街路改造,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更趋完备;坚持城乡统筹,一体推进,高平、党原等中心小城镇开发步伐加快,产业聚集功能进一步增强。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完成省列新农村建设第一轮试点任务,被继续列为第二轮试点县,精心实施试点乡、示范区、试点村建设,建成新农村试点示范村54个、“三清五改”示范村60个,新建、改造小康住宅20460户,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农村建设走在了全省、全市前列。

过去的五年,是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全力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抢抓地震灾后重建、校安工程建设等机遇,多方争取项目资金,新建改造各级各类学校140所,消除D级危房10.2万平方米,乡镇中学、中心小学新建改造面达到95%以上,农村小学达到50%以上,集中实施职教中心、泾川二中迁建和中街小学改扩建等工程,开工建设泾川三中,城乡办学条件得到彻底改善;全面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妥善化解“普九”债务,有效解决了多年来困扰教育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多方提高教育质量,五年共向高等院校输送学生8514名,高考本科上线率连续位居全市前列。努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建成县医院门诊楼,对14个乡镇卫生院和203个村卫生所进行了标准化改造,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精心实施农家书屋等文体惠民工程,努力改善文化体育设施,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切实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科技贡献率由“十五”末的35%提高到40%,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健全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创建通过验收。

过去的五年,是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的五年。加快推进企业改革,组织实施原复烤厂资产转让,顺利完成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建筑公司、兴陇纸箱厂等企业改革改制,妥善处理农机厂、医药公司等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实现了中小企业产权多元化。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行惠农资金“一册明、一折统”支付方式,全面完成畜牧兽医、种子管理、公路管护、水利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任务;精心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全面完成,配套改革深入推进,走出了生态脆弱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新路子,被授予“全国林改典型示范县”称号。积极探索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乡财县管、国库集中收付等制度,被列为财政省直管县;在全市率先组建村镇银行、城市投资公司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搭建了新的融资平台。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合理确定机构编制,加快职能转变步伐,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

过去的五年,是广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坚持每年公开承诺措办惠民实事,在教育卫生、道路交通、饮水安全等方面集中建成了一批民生工程。全面落实退耕还林补助、种粮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兑现各类补助资金6.55亿元,人均达到2370元。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多方安置大中专毕业生1769名,本县籍本科生安置率达到100%,大专生安置率达到70%以上;新增城镇就业1.1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200名。认真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过去的五年,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五年。大力实施助农增收“六大行动”,多方增加居民和干部职工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49.28元和11421元,年均增长11.4%和13.5%,干部职工津贴补贴达到过渡标准。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20个,贫困人口减少1.8万人,贫困面下降到7.9%。切实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建廉租住房933套,改造农村危旧房5980户,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认真落实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汽车下乡补贴等政策,居民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电脑、空调、家用轿车等高档消费品进入普通百姓家庭,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即将过去的2010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域发展战略,按照“三二一一”发展定位,实干攻坚,开拓奋进,深入推进“六个集中突破”,全力加快各项事业发展,全面完成了县十六届四次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重点抓了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项目扶持与多元筹资并重,城乡基础条件得到新改善。切实加强项目论证争取,全县论证储备前期项目119项,落实到位各类投资项目56项,概算总投资28.4亿元,争取项目投资6.1亿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年内新开工及在建项目198项,完成投资18.94亿元,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工程等中省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等市列重点项目、城北综合开发等县列“十大项目”进展良好,扩大内需及灾后重建项目完成了年度任务。努力改善城乡基础条件,建成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有效解决了北塬5乡镇10.38万人的饮水安全和水源不足问题,在跨区域集中供水方面探出了路子;在王村百泉择址重建城区水源地,完成7眼深井和3眼大口井钻探,埋设供水管道18.6公里,改造供水管网3.7公里,日供水量达到4000吨,春节前可实现供水,多年来城区居民广泛关注的饮用水水质、水量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新修通村油路15条61.3公里,完成中山大桥、红河大桥新建和水泉寺泾河大桥维修加固;改造农村电网117.75公里,完成荒山造林3.44万亩、退耕还林补植补造3.17万亩、农田道路林网214公里,新修标准化梯田6.06万亩,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坚持规模扩张与链条延伸并重,特色产业开发迈出新步伐。持续扩张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全年新建果园6.92万亩,集中建成飞云七冢坳等千亩以上果品园区16个;努力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建成党原坷佬等标准化养殖小区7处,培育形成了一批养殖专业村和养殖大户;加快泾汭河川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新建王村向明等蔬菜产业园18个,修建日光温室524座,搭建大中拱棚4249座,带动全县种植各类蔬菜13.32万亩。努力提升管理水平,精心开展“新幼园标准化管理年”活动,多方筹措资金260万元,对新幼果园实行肥料补贴,集中培育了玉都李胡等14个果园标准化管理示范点,辐射带动全县果园管理水平整体提高;大力推广配方饲料、秸秆青贮、生物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积极探索大跨度、下沉式、长后坡、钢构架日光温室建造模式,畜牧、蔬菜产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多方延伸产业链条,建成果蔬保鲜库9座,新增贮藏能力6万吨,果菜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三)坚持招商引资与资源开发并重,工业经济发展拓展新领域。全力加快循环经济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资1334万元,开建“一横两纵”道路路基3条1.1公里,埋设给水、排洪、排污管网10公里,架设供电线路10.5公里。大力实施重点工业项目,天纤棉业公司5万锭棉纱生产线建成投产,10万锭棉纱生产线建设前期工作有序进行,福润禽业公司3000万只肉鸡屠宰生产线即将试产,恒兴果汁公司苹果渣综合利用项目完成设备安装,骨干企业集群进一步壮大。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引进实施招商项目16个,落实到位资金3.66亿元,1000万只种鸡孵化等项目进展顺利,家园陶瓷公司450万平方米西式瓦、华润陶瓷公司1000万平方米中高档装饰砖等生产线实现了当年招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多方加快资源勘探开发,布设石油探井、评价井、注水井、参数井134口,开发领域进一步扩大;全力启动煤炭资源勘探项目,布设探井17口,完钻11口,初步探明我县境内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开发前景广阔,为工业经济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坚持科学规划与一体开发并重,统筹城乡发展走出新路子。大力实施县城扩容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城北综合开发,实施科技路、民和北路路基建设,建成中医医院住院楼、县档案馆业务综合楼等项目,城北集中供热工程建成供暖,一期供暖能力达到30万平方米;精心实施城区改造工程,投资1200万元,完成泾州街、新建街、青年路等街路柏油罩面、人行道铺装、行车道隔离及排污、排水配套工程,县城综合市场建成投用,城市综合功能进一步完善。切实加大重点小城镇开发,开建小城镇建设项目83个,完成投资1.25亿元,集中实施高平镇街路改造、党原乡北街开发、飞云乡集贸市场建设等工程,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精心编制泾明雷家沟、太平周家等50个村庄规划,充分发挥试点县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多方整合扶贫开发、易地搬迁、基本农田保护示范等项目,加大资金投入,整区域推进陇东民俗特色住宅、街景开发建设,高标准配套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建成党原赵家、荔堡南李等农民新村26个,带动全县新建、改建小康屋2560户,完成危房改造2000户,形成了产业关联、设施配套、联片突破的发展格局。加快农村制度创新,切实加大产业投入,县财政用于支持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资金达到581万元;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发放林权抵押贷款3375万元,发展林下养鸡26万只;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制度,积极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1.09亿元,有力支持了新农村建设和特色产业开发。

(五)坚持扩容提质与宣传推介并重,旅游产业开发有了新进展。不断完善规划体系,完成全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大云寺博物馆主展馆、田家沟水土保持博物馆、南石窟寺景区开发等规划,启动温泉休闲度假区、百里石窟长廊开发等规划编制,为推进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全力加快景区建设,王母宫景区扩容工程完成金母殿、三清殿建设,瑶池景区综合开发完成夜月亭维修、李商隐故居等景观修建及环行步道、景区绿化等工程,大云寺博物馆二期工程完成接待、服务、管理中心地仗油漆、内部装修及相关设施配套,田家沟景区完成水景广场续建,顺利通过国家4A级景区创建验收。切实强化行业管理,深入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集中规范宾馆饭店经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组团参加“神奇崆峒·养生平凉”等大型旅游推介活动,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全年接待游客87.95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达到8765万元。

(六)坚持改善条件与提升水平并重,社会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泾川三中学生公寓楼、餐饮中心建成主体,红河中学等7所学校改扩建工程、王村雷李等7所西平铁路拆迁重建学校全面竣工,职教中心创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通过省级初评验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县高考普本以上上线706人,重本上线率位居全市第三。大力改善医疗服务条件,县中医医院住院楼、高平中心卫生院门诊楼及30个标准化村卫生所全面建成,县医院医技综合楼开工建设;持续扩大新农合覆盖面,参合率达到98.13%;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财政补偿机制,基本药物制度和零差率销售制度启动实施。加快发展科技文化事业,“十百千”科技示范工程持续推进,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8个、农家书屋53个。不断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建设,启动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创建工作,建成标准化乡镇计生服务所9个、村计生服务室148个,技术服务和流动人口管理进一步加强,奖励扶助政策全面落实,人口计生工作水平稳步提升。

(七)坚持措办实事与强化保障并重,改善民计民生取得新成效。精心措办惠民实事,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投资840万元,以党原柳寨等4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村为重点,扶持贫困村培育增收产业,改善基础条件,带动全县稳定脱贫4000人;实施农村能源沼气工程,建成“一池三改”示范户2216户;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建廉租住宅楼435套21750平方米。切实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救灾救济等政策,发放城乡低保金2509万元,报销农村合作医疗费用3812万元,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99%。多方扩大社会就业,公开招考“支教、支农、支医”高校毕业生573名,开发公益性岗位100个,新增城镇就业3296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306人。全力维护社会稳定,采取临时价格干预、发放低收入人群价格补贴等措施,稳定市场物价,保障生活必需品供应;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认真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严厉查处各类刑事、治安案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

(八)坚持优化服务与强化监管并重,政府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不断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对涉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召开联席会议进行研究审定。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将服务作为政府履行职责和行使职能的基本要求,牢固树立服务理念,深化行政审批事项改革,简化程序,优化环境,大力倡导一线服务、诚信服务和便民服务,围绕争取项目资金、改善基础条件、培育特色产业开展服务,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切实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国有资产挂牌出让、政府投资项目预决算审核、工程项目招投标等制度,强化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审计监督、行政监察,项目资金、财务收支和公务人员管理全面加强。不断强化公共管理,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处置“7.23”特大暴雨灾害,成功营救被困群众,对合志沟水库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集中治理,有效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持续深化政务公开,全面推行阳光行政,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定期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人民团体的联系,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79件,政协委员提案30件,办结率分别达到94.9%和93.4%。重视发挥监察、审计、司法等部门的作用,全力支持工商、质监、金融、电力、通讯、气象等驻泾单位有效开展工作,民族宗教、统计、档案、地震、人防、残疾人保障等工作取得了新的发展和变化。

各位代表,回顾总结“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我们深深感受到,五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自然灾害频发的严峻形势,全县上下凝心聚力,迎难而上,实干攻坚,在诸多方面探出了路子,积累了经验,成为加快发展的宝贵财富,需要在今后工作中继续保持和发扬。

第一,必须深入推进思想解放,以科学理念谋思路、促发展。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从县情实际出发,准确把握自身优势,积极顺应发展规律,牢固树立区域开发、集中突破、统筹发展等理念,在果畜互支互促联动发展、抓点示范带动新农村建设、依托优势资源招商引资办工业、强化项目支撑改善基础条件等诸多方面确立了新思路、探索了新路径。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自我加压,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思想解放,以先进的理念谋划发展,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取得发展的新成效。

第二,必须切实强化项目建设,以投资拉动夯基础、增后劲。立足投资拉动型基本经济特征,千方百计向上争,尽心竭力往内引,在工业企业建办、基础设施建设、城镇综合开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集中建成了一批大项目,引进了一批好项目,有力拉动了经济增长,积蓄了发展后劲。对于经济欠发达县份,只有更加注重项目的谋划、争取和引进,以大项目、好项目增加投资、推动发展、夯实基础,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第三,必须全力壮大优势产业,以产业开发促增收、强实力。把特色产业开发作为富民强县的根本途径,紧扣县情实际,挖掘资源优势,坚持规模化扩张、基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以果菜草畜为重点的农村特色产业集群;坚持依托农业办工业、招商引资兴工业,着力培育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地方工业集群;坚持完善体系、彰显特色、打造品牌,着力培育旅游产业集群,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只有把优势产业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咬定青山不放松,持之以恒抓发展,才能切实夯实富民强县的基础。

第四,必须持续深化各项改革,以机制创新激活力、解难题。把改革创新作为促进发展的重要动力,探索建立了集中物力财力扶持重点区域发展的项目整合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开发建设的政策引导机制、媒体公开承诺的监督制约机制、整合各类资源集中突破重点工作的推进落实机制、随机抽查现场点评的工作督查机制和“四位一体”的考核奖惩机制,有效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瓶颈”制约,充分调动了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抓发展、促落实的积极性。要加快发展,就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优化工作机制,全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破解发展中的难题。

第五,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实事措办惠民生、建和谐。把服务群众、造福人民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解决群众行路、吃水、上学、看病、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采取项目扶持、财政补贴、社会捐助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集中办成了一批实事好事,进一步激发了群众的创业热情,凝聚了强大的发展合力。只有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倍加关注民生,倍加尊重民意,坚持不懈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第六,必须不断加强作风建设,以良好政风促落实、求突破。把作风建设作为推动落实的重要保障,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干部作风集中整顿等活动,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组织技术人员包点抓培训、干部职工下乡搞帮扶,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行政效能不断提高。只有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引导各级干部在服务中发挥职能,在实干中贡献力量,各项工作才能得到有效落实,我们的发展才能取得更大成效。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四大班子齐心协力抓落实的结果,是全县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凝聚着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心血和汗水,也离不开各民主党派、社群团体及离退休老干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五年来为泾川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当前发展形势和“十二五”发展的总体构想

各位代表,“十二五”时期,是按照全市“四三二一”战略思路和全县“三二一一”发展定位,加快推进富民强县进程的重要时期,也是从传统农业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转变的攻坚时期。在新的历史阶段,如何把握发展机遇、顺应发展要求、推动泾川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是全县上下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命题。

加快泾川发展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明显的优势。经过多年努力,全县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农村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先后被省上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财政直管县、果品大县、牛羊大县、蔬菜大县,必将在诸多领域得到更多的政策倾斜和项目扶持。福银高速公路和西平铁路建成通车后,我县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必将为我们承接产业转移、拓展招商空间、壮大特色产业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随着石油煤炭勘探开发步伐加快,“十二五”期间中石化在我县的石油产能将达到40万吨以上,酒钢集团与我市签署的437亿元煤电化循环经济发展投资协议,在我县的投资高达336亿元,必将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积蓄新的力量、提供新的支撑。

加快泾川发展具有一系列难得的政策机遇。国家继续实行扩大内需政策,把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为我们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13个部委出台了支持甘肃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9个部委与我省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对甘肃发展给予特殊政策支持,为我们争取项目投资、扩大招商引资提供了难得机遇,必将有力推动全县基础条件改善、产业优化升级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省委、省政府实施“两翼齐飞”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确立“四三二一”战略思路,我县位于全省东翼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区域,是全市建设“四大基地”、“三大枢纽”、“两个示范区”的重要支撑点和核心项目布设区,在省、市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些战略发展重点和重大项目必将得到上级的重视和支持。只要我们紧紧抓住这些重大机遇,精心做好项目论证争取工作,就一定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加快泾川发展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困难。从宏观经济环境看,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更加重视,产业准入政策日趋严格,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欠发达地区产业选择和培育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随着全国范围内输入性通胀压力不断增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调结构、防通胀、保民生、促发展作为明年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将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对我们这样一个投资拉动型经济县份来说,资金筹措的难度将会进一步增加;居民消费价格高位运行,对中低收入群体生活影响较大,改善民生的任务非常艰巨。从周边发展态势看,毗邻地区及兄弟县区的快速发展,使区域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对发展空间的挤压进一步加剧。从自身发展现状看,传统农业县的特征还不能完全适应推进产业升级、结构转型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带来了新的压力。特别是当前发展中仍然存在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工业经济总量不足、产业效益提升不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项目资金争取困难、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新的发展时期认真研究,切实加以解决。

综合以上分析,未来五年,我县将处在夯实基础、打造优势、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只要我们深入认识县情、科学研判形势,在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中把握大局,在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中找准位置,我们就一定能够牢牢掌握跨越发展的主动权,在新一轮开放开发中赢得主动、打造优势。

“十二五”时期全县发展的总体思路为: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市区域发展战略,积极适应宏观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全省县域经济强县为目标,按照“三二一一”发展定位和“突出川区、优势开发,着眼塬区、彰显特色,做好园区、增强聚集,统筹城乡、整体推进”的布局构想,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壮大提升优势产业,大力改善基础条件,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奋力加快生态环境良好、人民富裕小康、社会和谐稳定新泾川建设进程,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奋斗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达到5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521元,经济总量在全市各县区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显着增强。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升,现代农业体系初步形成;农副产品加工、轻纺建材、能源开发等地方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初步确立;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层次全面提升,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25:36.5:38.5,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城乡基础条件持续改善。通村主干道路硬化率达到90%以上。城乡安全饮水达标,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提高到36%。电力、通讯等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加强。森林覆盖率达到3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程度达到88.6%。环境污染治理得到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规定标准以内,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循环经济体系不断完善。

——和谐社会建设深入推进。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事业投入持续加大,群众科技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全面提高。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90元,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减少1.6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5.6平方米和41平方米,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显着提高。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全力落实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突出能源开发,在新兴工业发展上实现新跨越。坚持以工业集中区建设为平台,以资源开发为突破口,着力培育能源化工、轻纺建材和机械修造、农副产品加工三大产业集群,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切实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按照“一区两园”的布局,精心编制工业集中区发展规划,加快循环经济产业园和陇东能源化工基地泾川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整理土地,治理河堤,配套电力、电讯、运输物流等设施,全力启动重点项目建设,引导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向园区聚集。全力培育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在探明石油储量的基础上,实现规模化开采,形成年产40万吨原油产能,加快发展石油炼化、成品油加工等配套企业;全面完成煤炭资源精细勘探,积极与酒钢集团开展合作,逐步实施2000万吨煤矿及配套选煤厂、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1200万吨兰炭及焦油深加工等项目,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着力发展轻纺建材和机械修造产业集群,以天纤棉业为龙头,建成20万锭棉纱生产线,新上1000台喷气织机、3000万米织布等项目,建成全省最大的棉纺工业基地和彩棉加工基地;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和非粘土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等节能建筑材料,促进建材工业向节能、环保方向发展;围绕能源化工基地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开发大中型机械、矿山机械、机电产品,带动机械加工业发展。不断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果品贮藏加工、肉食屠宰分割、蔬菜脱水保鲜等精深加工产业,多方延伸链条,切实提高农副产品综合开发水平。

(二)突出扩量提质,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实现新跨越。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持续推进特色产业开发,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全力稳定粮食生产,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主攻单产,增加总量,全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4万吨以上。持续扩大果品产业,全力实施果品适宜区全覆盖战略,按照南北二塬红富士苹果、山台地特色杂果、塬边山地鲜食加工兼用果品的产业布局,建成优质果品生产基地5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52万吨。加快发展畜牧产业,以品种改良、设施养殖、秸秆利用为重点,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集中建成一批标准化肉牛养殖场、养猪专业村和肉鸡养殖小区,肉牛饲养量、出栏量分别达到20万头和8.2万头,生猪饲养量、出栏量分别达到40万口和25万口,肉鸡出栏量达到2000万只。努力提升蔬菜产业,加快泾河川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新建日光温室1000座、大中拱棚2万座,带动蔬菜产业发展,蔬菜总产量达到32万吨。完善产业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健全完善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和预防控制系统,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积极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职业技能型转变,每年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6万人以上。

(三)突出旅游带动,在第三产业发展上实现新跨越。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结构,促进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城市服务业与农村服务业有机结合,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着力加快泾川人文生态旅游经济区建设,集中实施百里石窟长廓保护开发等10个旅游开发重点工程,持续推进景区规模扩张和内涵提升,以“寻根谒祖、祈福纳祥”为主题,把王母宫打造成为国家级重点民俗文化旅游景区;以“朝觐舍利、参禅礼佛”为主题,把大云寺打造成为西部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以“保健理疗、人文养生”为主题,把泾川温泉打造成为全国、全省知名的养生休闲度假区;以“生态观光、休闲娱乐”为主题,把田家沟打造成为集观光游览、休闲避暑、野外探险、水保示范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以“石窟考古、遗迹探秘”为主题,把百里石窟长廊打造成为西部重要的佛教考古和文化旅游景区,全面提升泾川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扩大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区位优势,加快大型专业市场和仓储设施建设,建成长庆桥货运、信息、仓储物流区,把我县建成陕甘宁三省交界区域重要的物流节点和以果蔬、畜禽产品为主的专业化物流基地。着力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连锁超市、商品配送和现代批发市场建设,形成以城区为核心、乡镇为载体的消费服务市场体系;培育发展品牌餐饮业,大力开发地方风味小吃,打造知名品牌。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科技研发、中介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四)突出优化布局,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实现新跨越。按照“强化县城带动功能、发挥小城镇聚集效应、辐射中心村建设”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全力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小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思路,加快编制城乡空间布局、城镇体系、土地利用、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规划,形成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管体系。突出中心城镇带动,集中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层次,增强聚集带动能力,着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罗汉洞乡为补充、以泾汭河川为主轴、以312国道为副轴、以王村等“五镇一乡”为节点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大力实施县城“北扩、东展、西延”工程,完善城北道路交通、电力通讯、供水排污、供气供暖、商业物流等配套设施,每年集中建成一批重点开发工程,城北新区总体框架基本形成;以公社路、合志沟、文化街等区域为重点,加快推进旧城区基础设施和棚户区改造,到201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加快重点小城镇开发建设,以6个建制镇和党原、丰台、太平3个乡为重点,拉开城镇框架,完善公共设施,培育市场体系,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全力加快新农村建设,以试点乡、示范区、试点村、中心村为重点,坚持用城镇化理念建设新农村,突出农民增收和基础条件改善,大力发展增收产业,切实抓好水、电、路、气、房建设,高标准配套村部、卫生所、农家书屋、健身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到2015年,全县农村安全饮水和适宜区沼气实现全覆盖,建制村全部通油路或水泥路,基本消除农村危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管理,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制定有利于居民流动和农民进城定居的政策措施,促进农村人口向县城和重点小城镇转移。进一步理顺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加快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推进社区服务向小城镇和中心村拓展延伸,逐步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市场互动、产业互补的一体化管理。

(五)突出项目支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新跨越。按照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的原则,以道路、水利、电力等设施配套为重点,加大投入,构建功能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全力开展协调服务,促使西长凤高速公路和西平铁路按期建成,精心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联网工程和改造升级,建成泾川火车站、县城客运汽车站,形成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干、以省县干线公路为支撑、以乡村公路为脉络的交通运输体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县等项目,有效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基本实现自来水化县目标;实施城区防洪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构建保障有力的防洪减灾体系。加大电网提升改造,优化升级内部电网,协调发展输配电网,开工建设110千伏送变电工程,启动实施330千伏输变电工程,进一步提升城乡电力保障能力。积极推进信息网络建设,加快电信网、广电网、计算机网“三网合一”,农村宽带网络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全覆盖。

(六)突出综合治理,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实现新跨越。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持续推进生态林业建设,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和生态公益林建设等生态工程,切实加强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新增造林16万亩,着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坚持以改革促进林业发展,以发展巩固改革成果,积极引导农民优化林种结构,培育增收产业,全面建立林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焕发出的活力转换成现代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畜—沼—果(菜)”发展模式,延伸生态型循环农业产业链;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开发,论证新上生物质发电等资源化利用、多环节增效项目,推行清洁生产,开发下游产品;建立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提高社会再生资源利用率。加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旱作农业等低水耗新技术,大力发展清洁型、节水型产业;加快土地整理、开发和复垦,加大中低产田改造,促进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坚持加快开发与节约资源并重,提高石油、煤炭等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突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全面落实节能减排任务,着力解决流域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等突出问题。

(七)突出共建共享,在社会事业发展上实现新跨越。加快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实施三中、四中、五中建设,新建幼儿园18所,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打造教育核心竞争力,全县教育质量排名稳定在全市前列。切实强化科技支撑,巩固提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成果,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信息网络等“十大科技工程”,多层次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保障。努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积极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救中心、中医康复理疗中心、传染病医院、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等项目,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推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建设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和全民身体素质。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落实奖励扶助政策,大力开展生殖健康和优生优育服务,全力控制计划外生育,进一步巩固和稳定低生育水平。

(八)突出民生改善,在和谐社会建设上实现新跨越。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认真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培训补贴等扶持政策,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对接,多方拓宽就业渠道,增加社会就业容量,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扩大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等保险覆盖面,将城镇无保障老年居民和非职工群体逐步纳入参保范围;完善农村社会化养老体系,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资金投入自然增长机制,动态管理,分类施保,形成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特殊困难群体救济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法规、技术支撑、信息保障和应急救援体系,切实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监管,实施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系统工程,提高对各种自然灾害和次生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预防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工作,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力构建平安社会、和谐社会。

2011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整体推进,集中突破,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着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全力加快能源勘探开发,扎实推进城镇开发建设,努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切实改善民计民生,为“十二五”发展开好头、起好步。

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1%,达到31.0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达到34.0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达到1.1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达到12.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达到581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达到126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达到3737元;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52‰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4%、2.2%和2%。

全年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持续推进“六个突破”,全力实施“十大项目”,努力办成“十件实事”。

持续推进“六个突破”:

(一)全力以赴争资金、建项目,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上持续突破。坚持把争取投资、抓建项目作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抓手,抢抓政策机遇,强化工作措施,全力抓好落实。切实做好项目论证,紧盯国家、省、市投资导向,积极开展项目规划论证,重点抓好陇东能源化工基地、生态有机果品基地、泾汭河流域综合治理、百里石窟长廊开发等项目规划论证,确保全县储备重点项目120项以上,建立数量充足、支撑有力、动态管理的项目库。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进一步梳理细化项目库,明确任务,靠实责任,跟踪落实,集中抓好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危旧房屋改造等项目的衔接争取,确保全县争取各类项目资金达到5亿元以上。全力加快项目建设,实施黑河防洪治理工程、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建设等新开项目,加快建设城区供水管网工程等续建项目,确保项目争得来、引得进、建得快、质量高,树立良好的项目建设形象。多方改善基础条件,积极配合做好泾渗公路建设征地拆迁等协调服务工作,加大农村公路改造升级力度,努力构建体系健全、功能完善的道路交通网络;加快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集中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94.27公里,进一步提高电力保障能力;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完成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补植补造5万亩,大力实施小流域治理工程,努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二)持之以恒强产业、促增收,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上持续突破。以集中建设南北二塬果畜互支互促循环农业示范带为目标,持续提升特色产业开发水平,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全力加快特色产业开发,大力实施果品适宜区全覆盖战略,高标准新建果园5万亩;各乡镇建立专业服务队,集中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技示范,引导广大果农严格落实标准化管理措施,带动全县果品质量提升,优果率和商品率分别达到70%和95%;大力推进果品贮藏保鲜库建设,建办果品保鲜、贮存、加工等企业10户以上。认真落实全省牛羊大县行动计划,集中建办标准化养牛小区4个,青贮秸秆16.8万吨,培育“一户一棚一窖”模式养牛示范户500个;围绕福润禽业公司30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生产线投产,大力推进肉鸡养殖基地建设,党原、玉都、丰台、高平、荔堡、飞云、窑店、太平等重点乡镇各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肉鸡养殖小区;切实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全力打造以王村向明、汭丰焦家会为中心的泾汭河蔬菜产业核心区,新建日光温室500座、大中拱棚4000座,设施蔬菜面积达到6000亩,以南北二塬幼果园瓜菜间作为重点,扩大发展露地蔬菜,全县种植蔬菜13.5万亩。积极推广旱作农业技术,落实旱作农业面积10万亩。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试点工作规划,加快试点乡、示范区、试点村建设,新建、改建小康住宅2500户、“三清五改”示范户1000户,多方新建群众健身、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力配套沼气、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等现代生活服务设施,不断丰富新农村建设内涵。积极推进农村制度创新,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健全完善林业综合服务、林木管护和林地流转体系,培育林业专业合作组织30个,完成树种改优1.5万亩、林下养殖100万只、林下种植5000亩,发放林权抵押贷款3000万元,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继续走在全省、全市前列;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工作,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发展;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8个,搭建新的融资平台。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严格执行“一册明、一折统”发放办法,扎实推进党原、高平等7个乡镇惠农政策落实规范化试点工作,确保退耕还林粮款补助、农作物良种补贴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到位。

(三)内引外联抓招商、拓空间,在壮大工业经济实力上持续突破。围绕建设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加快推进能源勘探开发,多方扶持企业扩产促销,全力打造工业发展平台,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实力。切实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整合循环经济产业园、陇东能源化工基地泾川项目区,论证建设工业集中区;全面完成循环经济产业园“一横两纵”主干道路柏油罩面和绿化亮化工程,精心实施供水、排洪、排污工程和供电扩容工程,完善园区基础条件。加快推进能源勘探开发,全力做好协调服务,年内新打石油探井200孔,力争原油开采量达到5万吨以上;新打煤炭探井60孔,完成煤炭资源详查;积极衔接汇报,争取《陇东能源化工基地泾川项目区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批复立项,力争年内取得实质性突破。多方扩大招商引资,严格目标责任考核,逐乡镇、逐部门靠实责任,以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为重点,紧盯大企业、大集团进行招商,力争年内引进投资过亿元项目1-2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3-5个,全县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2亿元以上。切实抓好企业生产经营,全力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促使5万锭棉纱、30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450万平方米陶瓷西式瓦、1000万平方米中高档装饰砖、1000万只种鸡孵化、果渣综合利用等重点项目达产达标,发挥效益。鼓励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多方支持王母泉啤酒公司、丰农农资公司等民营企业扩大经营,带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年新增民营企业30户、个体工商户510户。

(四)集中力量扩规模、严管理,在提升城镇建设水平上持续突破。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目标,全力加快城市开发建设,年内实施城镇开发建设项目80个,完成投资3.5亿元,城镇化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科学编制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旧城区改造、城北开发重点区域及重点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精心编制城区道路、供电供热、排洪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完成13个乡镇修建性详细规划、64个村庄规划修编评审,形成城乡统筹、科学完备的规划体系。全力加快重点区域开发,精心实施体育中心一期等重点项目建设和街路新建、延伸工程,加快绿化、亮化设施配套,进一步扩大城北开发规模;切实抓好旧城区提升改造,持续改善县城人居环境;稳步推进商品住宅开发,满足群众住房需求;加快小城镇开发建设,以高平、党原、荔堡、王村等乡镇和泾明山底下等中心村为重点,加快实施市场改扩建、街路延伸、道路硬化等工程,进一步增强小城镇聚集功能。切实加强县城综合管理,加大环境卫生、市场秩序、交通秩序整治,着力解决以路为市、占道经营等问题;按照“谁开发、谁管理、谁服务”的原则,切实抓好住宅小区供水、供热、物业等后续管理,进一步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五)发挥优势建景点、提品位,在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上持续突破。坚持把旅游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完善景点体系,扩大宣传推介,加强行业管理,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开发水平。加快推进重点景区建设,持续扩大王母宫、大云寺、田家沟、百里石窟长廊、温泉休闲度假区五大景区建设规模,实施大云寺博物馆三期等重点工程,抓好景点道路、绿化美化、环境治理和星级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配套,加快人文生态旅游经济区建设。切实强化行业管理,壮大旅游行业协会、旅行社团,规范服务行为,倡导文明服务;加强宾馆、饭店监管,加快晋等升级,满足不同层次旅游人群需求;加大旅游纪念品开发,加快旅游购物中心、销售网点建设,精心编排特色文化演艺节目,开发新兴游乐服务项目,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开发格局。广泛开展旅游促销,建立旅游信息发布、资料查询、咨询服务系统,利用各种节会广泛开展宣传推介,邀请省内外主流媒体、旅行社团、知名人士来泾川考察踩线,多方扩大泾川旅游影响力,年内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旅游业综合收入突破1亿元。

(六)多措并举惠民生、保稳定,在加快和谐社会建设上持续突破。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新建、续建、维修校舍5.5万平方米,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高考成绩稳定在全市前列。持续提升卫生服务能力,加快县医院医技综合楼建设,完成县中医医院整体搬迁,村级标准化卫生所建设实现全覆盖;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精心实施一批文体惠民工程,努力改善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全面夯实计生工作基础,突出抓好计划外生育控制、流动人口管理和优先优惠政策落实,切实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低收入家庭帮扶救助,全力抓好城乡大病救助、救灾救济和残疾人保障等工作,启动运行县社会福利中心,开工建设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多方拓宽就业渠道,新增城镇就业2300人。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加强道路交通、食品药品、建筑工程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有效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切实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广泛开展“双拥共建”;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集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下气力解决一些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为经济发展创设良好环境。

全力实施“十大项目”:

围绕产业开发、城镇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社会事业发展等领域,集中实施10个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完成投资8.51亿元。

1、实施城北综合开发工程。投资2.08亿元,实施朝阳西路新建和民和路、科技路延伸及街景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开建县体育中心一期、国税局业务楼、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等项目,配套完善供水、排污等设施;加大房地产开发,实施住宅小区建设,进一步扩大城北开发规模。

2、实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投资7600万元,实施泾川三中续建工程,建成教学楼、科技实验楼,秋季开学时招生;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工程,建设教学楼、公寓楼、学生食堂,配套相关设施;开建城区第三幼儿园;实施飞云中学、党原中学等7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新建校舍46537平方米,消除D级危房15680平方米,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3、实施泾川人文生态旅游经济区建设工程。投资8907万元,实施大云寺博物馆舍利塔内部装饰装修工程,开建主展馆;扩大田家沟景区规模,建设水土保持博物馆等景观;实施南石窟寺岩体加固,开建前区广场;实施城隍庙维修保护,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完善旅游景点体系。

4、实施天纤棉业公司10万锭棉纱生产线项目。在已有5万锭生产线的基础上,投资1.6亿元,建成后5万锭棉纱生产线,促使企业生产规模达到10万锭。

5、实施泾汭河川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投资3340万元,在泾汭河川区新建日光温室500座、大中拱棚4000座,带动全县发展蔬菜13.5万亩;实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和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县项目,建设基本农田6000亩,配套生产道路、农田水利、道路林网工程。

6、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工程。投资8200万元,开建泾河北大路油路工程62公里,实施王母宫至泾塬油路工程16公里,切实提高农村公路通行能力。

7、实施旧城区改造及城区供水续建工程。投资1.07亿元,实施中山南路、西环路、农林南路等街路改造及泾州东街绿化改造工程;实施原城关镇政府、中医康复医院、影剧院等重点区域开发;实施城区供水续建工程,建成配水厂、高位水池、自控及远程监控等工程,完成中山街、安定街、泾州东街、泾灵路等街路供水管网配套和城北“三纵三横”道路供水管网建设,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功能。

8、实施县医院医技综合楼项目。投资3429万元,实施县医院医技综合楼建设,进一步改善全县医疗服务条件。

9、实施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2640万元,建设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太平、高平、飞云、窑店、泾明、汭丰6乡镇2.16万人饮水安全和7.72万人水源不足的问题。

10、实施泾川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投资3500万元,完成泾川工业集中区发展规划,实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增强园区承载功能,为工业经济发展搭建平台。

努力办成“十件实事”:

围绕群众要求最迫切、社会最关注的行路、用电、住房、增收、社会保障等问题,着力办成“十件实事”。

1、实施通村油路和蒋家大桥改造工程。投资3660万元,建设通村油路70公里,对蒋家大桥进行维修、加固、加宽,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

2、加快推进扶贫开发。投资800万元,在党原乡坷佬村、红河乡吴家村、罗汉洞乡罗汉洞村、太平乡三星村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对贫困村特色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给予重点扶持,带动全县稳定脱贫4000人。

3、实施易地搬迁工程。投资1316万元,在党原乡柳寨村、汭丰乡东王村、焦家会村实施易地搬迁项目,改善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4、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投资1296万元,改造10千伏农网7.5公里、0.4千伏农网85公里,新建10千伏农网3公里、0.4千伏农网18.3公里,进一步提升农村电力保障能力。

5、扩大农村能源沼气建设。投资880万元,新建“一池三改”示范户2000户,建成乡村沼气服务网点10个,切实提高生态能源利用水平。

6、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保障水平。投资960万元,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推行基本药物制度,落实合理补偿机制,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病管理及儿童、孕产妇、老年人保健等服务项目,落实大病救助、特困病床等制度,构建完善的医疗保障服务体系。

7、实施梯田建设工程。投资2000万元,实施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水保综合治理、土地复垦整理等项目,完成梯田建设3.5万亩,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8、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投资800万元,改造农村危旧房屋2000户9万平方米,改善农村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

9、实施残疾人康复综合中心建设。投资600万元,建设残疾人康复综合中心,进一步提升残疾人保障服务水平。

10、实施玉都中心敬老院建设。投资550万元,建设玉都中心敬老院,解决北塬4乡镇五保老人供养问题。

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十二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抓住有利机遇,抢占发展先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既是全县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政府各部门和全体公务人员必须把思想统一到省、市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加快发展的目标任务上来,不断创新发展理念,积极改进工作方法,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努力提高抓落实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第一,把转变职能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全面提升服务群众的水平。切实强化服务理念,真正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为群众搞服务、办实事、解难题上来。突出抓好市场监管。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农资、建材等重点行业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哄抬物价、强买强卖等违法行为,着力营造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市场秩序。切实强化社会管理。全面落实“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等村级民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加强对社会面的管理和控制;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搭建应急信息平台,不断提高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妥善处理征地拆迁、劳资关系、惠农政策落实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着力加强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大对民生、“三农”及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扩大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和覆盖范围;合理配置城乡公共资源,加强教育、医疗、供电、供热、供水等领域管理,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第二,把创新机制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全过程,不断激发加快发展的活力。加快建立科学务实的工作推行机制,用机制推动落实、促进发展。进一步优化决策机制。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深入调查研究,邀请专家论证,听取各方意见,集体讨论决定,对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问题,面向社会公示和听证,努力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进一步完善责任机制。持续推行重点工作、重大工程、重要项目包抓包建责任制,责任到领导、到部门、到人员,一抓到底,务求实效;实行重点工作、典型培育手册管理,明确目标任务,严格考核奖惩,全力推动落实;强化行政问责,对贻误工作、落实不力的,启动行政问责程序。进一步健全督查机制。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程跟踪督查,对项目建设、产业开发、实事办理、典型培育等重点工作,实行分级分层督查,由责任单位每月自查并报告进展情况,县上不定期开展督查,解决突出问题,促进工作落实。进一步创新考核机制。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体系和工作考核机制,坚持面上督查、抽样调查、民意测评有机结合,衡量乡镇、部门的工作,重点看结果、看实效、看在同行业中的位次、看部门职能作用的发挥、看群众的满意程度,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促使政府部门及公务人员勤政为民、努力工作。

第三,把强化监管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全过程,严格落实依法行政的要求。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从严治政,以良好的政风营造环境、凝聚力量、推动发展。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切实加强对政府职能部门、行政执法机关运用权力、履行职责、执法程序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和查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违法等问题。持续深化政务公开。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和收费、价格公示制度,畅通群众建议征集和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重点领域监管。进一步完善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制度,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预决算制、监理制和质量终身负责制,切实强化专项资金监督管理,确保依法规范运行。深入推进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突出教育制度、监督三个关键环节,不断规范行政行为,切实做到廉洁从政;大力提倡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牢固树立勤俭办事的思想,从严控制支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严格公务人员管理。切实加强公务人员政策法规、市场经济、公共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建立完善有效的干部教育管理和考核奖惩制度,严肃机关纪律,规范干部行为,提高公务人员队伍整体素质。

第四,把改进作风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努力形成推动落实的合力。持续深化机关作风建设,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以作风转变促效能提升,以效能提升促工作落实。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引导各级干部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深入基层搞调研,扑下身子抓落实,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多做帮民富、解民忧的工作。大力倡导快捷高效的作风。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落实限时办结制和首问责任制,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办事环节,切实做到急事快办、特事特办,不等不靠,不推不拖,快速落实,促进政府行政效能全面提速。大力倡导协作配合的作风。牢固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自觉维护县委的统一领导,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社群团体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强化上下之间、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在全县上下努力营造步调一致促发展、共事共为求突破的良好氛围。

各位代表,新的征程蕴含新的希望,新的蓝图昭示新的辉煌。面对繁重的发展任务,我们深感使命崇高、责任重大;肩负全县人民的重托和期望,我们更加精神振奋、信心倍增。我们坚信,有县委的正确领导,有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有全县人民的群策群力、同舟共济,就一定能够圆满完成“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相关热词搜索: 泾川县 政府工作报告 泾川县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