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抗美援朝影视赏析讨论

时间:2022-05-26 19:42:02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抗美援朝影视赏析讨论,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抗美援朝影视赏析讨论

抗美援朝影视赏析讨论4篇

【篇一】抗美援朝影视赏析讨论

抗美援朝,中国不可避免

______论中国抗美援朝的必要性

内容摘要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随后美国立刻出兵干涉,于6月27日派海空军侵入朝鲜,同时派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对此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毅然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并派志愿军出兵朝鲜,1953年7月27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抗美援朝结束。这场战争看似是中国为援助邻国的一次偶然战争而参加的,实则不然,它的发生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必然!

关键词 美国 中国 抗美援朝 历史根源

1950年6月25日,朝鲜爆发了大规模的全面内战。1950年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命令美国空军、海军入侵朝鲜的同时派遣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武装组织中国人民解放台湾,6月29日,蒋介石通过台湾当局驻美“大使”向美国表示,愿派三万三千人的地面部队去南朝鲜作战,9月7日,台湾当局向美国国务院提出一份备忘录,请求美国支持其“反攻大陆”,面对美帝侵略者把战火烧到中国东北边境同时又入侵和控制我国领土台湾以及蒋介石企图“反攻大陆”的严峻形势,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经过反复研究,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及其中国志愿军投入了一场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全中国人民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战争最终以中国的相对胜利而结束。

抗美援朝的胜利带给中国人民的利益完全不亚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场战争,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增强了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为全国正在进行的民主改革和经济建设提供了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总之,抗美援朝中国收益颇多,但是近几年来也有人提出不同观点,认为抗美援朝完全没必要进行,中国不应该出兵参战,他们列举大量的证据证明中国出兵朝鲜的贸然,指出中国根本不应该发动朝鲜战争,其原因总结起来无非以下几点:

一、战前国内形势严峻。朝鲜战争爆发之时,中国刚刚建立新政权,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国内环境与困难。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尚未结束,国民党上百万军队仍盘踞在西南、华南和沿海岛屿,在新解放区国民党遗留下大批残余势力与当地恶霸勾结,以土匪游击战的形式与新政权抗衡;
经济上,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中接下的是一个十分落后而又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工业、轻工业产值大幅度下降,主要工业产品均跌至最低,物价飞涨,投机猖獗,市场混乱,面对如此形势,中国共产党的本分工作似乎应该是稳定形势,恢复生产,铲除共产党残余势力,而不是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参加朝鲜战争。

二、战争双方军事技术准备优劣异常悬殊。美国是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其军队拥有高度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拥有强大的海陆空军。它把自己全部陆军的三分之一、空军的五分之一和海军的近半数,投入到朝鲜战场上,并且运用了除原子技术以外的现代军事技术的一切成果。其地面部队全部系机械化,有大量的火炮和坦克,火力强,机动快,进行的是现代化诸军兵种的联合作战。而我军参战初期,既无空军,又无海军,后来虽有空军参战,因数量少也只能掩护主要交通运输线,不能直接支援步兵作战。陆军装备也相当落后,大都是缴获国民党军武器和日寇武器装备起来的纷杂‘万国牌’,武器火力,机动能力,远不如敌人,基本上靠步兵,少量炮兵作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还面临如此强大的敌人!

三、抗美援朝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相关数据报道,中国在抗美援朝中的战斗伤亡减员总数为36万余人。除战斗损失外,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军民因各种原因死亡的人数在15万人左右。在战争中,中国军队共消耗各种物资560万吨,开支战费62亿元人民币。中国军队共战损坦克9辆、飞机231架、各种炮4 371门、各种枪87 559支(挺)。对于一个新生的国家来说,这是一笔相当昂贵的支出及牺牲。因此他们认为抗美援朝延缓了中国的国际交往,延缓了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阻碍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甚至有人指出抗美援朝带给中国的利益只是建立在此次战争胜利的基础上,假如抗美援朝失败了,中国将如何在国际中自处,将如何进行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因此,他们得出结论:1950年中国进行抗美援朝完全没有必要,中共中央作出此项决定是不明智的选择,苏联时这次战争中的获利者,中国不仅损失极大,而且最后的胜利也并没有带给中国多少益处,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诚然,我们不可否认这些理由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但要知道一个真正研究历史的人只会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即必须站在历史事件所发生的那个历史环境中去思考这件事情发生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许多历史事件在我们今天人看来似乎都是不合理,不应该发生的,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却不得不发生,也必须发生。中国并不想同美国打仗,然而这一仗又不能不打,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中美之间的一场军事较量不可避免,这场较量出现在朝鲜也许是偶然,双方发生军事冲突却可能是必然……正如周恩来后来所说的一样:“我们和美帝国主义较量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就看选择在什么地方,这个当然是决定于帝国主义,同时也决定于我们。”这充分说明中美之间的冲突由来已久,最终演变成为军事斗争似乎理所当然。

中国共产党从建立开始,就确定了要驱逐包括美国在内的一切帝国主义国家的在华势力,不过在全面抗战爆发前的1936年,中国共产党已经改变了“左”倾路线时那种“打倒一切帝国主义”的政策,宣布在国际上联合英美一同反对日本,不过对于中国革命者来说,此时的国际政策自然带有某种策略性质,联合英美只是为了利用次要的敌人反对主要的敌人,这与当时国内提出的“联蒋抗日”性质是一样的,这并不代表说中国与美国消除一切矛盾,和平共处,就好比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矛盾时刻都有,随时都会爆发。而到了1940年,这种政治预见被毛泽东一语道破:“还需假定这种情况,即美国海军集中力量打败日本海军,日本投降美国,日本陆军退出中国,美国把中国的英美派从财政上军事上武装起来,中国由日本殖民地变为美国殖民地,国共合作变为大规模内战,最黑暗莫过于此。”这时在毛泽东眼中,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已比近在眼前的日本更危险,虽然这一险情还潜伏在时间尚不可测的今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放弃“孤立主义”宣布对日作战并与中国结盟,但实际上这个实力超强的盟友从来没有将中国放在平等的合作关系上,甚至屡屡越俎代庖,拿着满洲权益在背后于苏联做交易,并且那时的美国政府只把抗日希望寄托于国民党政府,而对共产党提出的合作建议没有任何回应,美国这种既支持中国抗战和企图在战后控制中国的两面性的对华政策,为以后中美冲突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美国终于制服了直接对手,此时的美国拥有占全球总额一半的工业生产能力,有着最先进的军事科技并垄断了原子弹,气焰不可一世,总统杜鲁门就公然声称:“我们大家必须承认,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世界未来的和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是否表现出真正有决心继续在国际间期领袖作用。”美国既然公然提出“领导世界”,那么战后的中国政府必定是其征服的首要对象,而能听从它领导的只有国民党政府,这必然被主张消灭一切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共产党所不能容忍,虽然美国介于国民党的腐败无能,不愿中国发动内战而于1946年派遣特使马歇尔对来华进行调处,但由于国民党致力于使用武力的独裁政策,美国也将自己同腐败的国民党拴到了一起,也必然支持蒋介石发动的内战,美国同共产党的冲突势在必然,中美矛盾持续升级。

1946年国共和谈破裂,全面内战爆发,在随后同蒋介石作战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直准备应付美军的大规模进攻。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在1949年1月8日在党内发出的《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中所说:“我们从来就是将美国直接出兵占领中国沿海若干城市并和我们作战这样一种可能性,计算在我们作战计划之内的。”1949年4月下旬解放军横渡长江之后,5月23日毛泽东为各野战军起草了《向全国进军的部署》,强调指出:“二野目前主要任务是准备协助三野对付可能的美国军事干涉。此项准备时必须的。有此准备即可制止美国的干涉野心,使美国有所畏,而不敢出兵干涉。”根据中央军委的这一指示,第二野战军一直在长江下游停留到9月间才转而向西南进军。种种政策,种种举动,都说明美国从未停止过将中国变为其附庸的野心,而中国从未停止过对美国的警惕甚至是武装防守,中美之间的一场激战已是不可避免。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对于美国已不抱任何幻想,却仍然希望与之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10月1日当天,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发出了希望和世界各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公函,也送交了美国驻北平领事馆。但美国似乎并不领情,它们继续承认国民党政府,10月3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就是否承认新中国一事指示:“我们不应过急的承认这个政权,我们在承认苏联前曾等待了12年。”同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以中共“并未保证履行其国际义务”为理由,对新政权不表示承认。此外在中国台湾问题上,美国的态度更是让中国共产党不得不时刻提高警惕。1950年2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之前,美国当权者对台湾问题有着不同意见,国务院主张采取观望态度并设法离间中苏关系,而美国军方却积极主张以武力控制台湾,2月中苏条约签订以后,美国官方便在远东和台湾问题上基本统一了意见,即采取强硬政策,用武力控制台湾,朝鲜战争正好为美国出兵侵占台湾提供了借口。众所周知,台湾问题是关系到中国领土主权的大问题,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代表的革命利益和民族利益而进行的斗争,同美国以强权主义为基础干涉中国内政的政策,必然要发生尖锐的对抗和冲突,这也就不难解释中国后来为什么一定要发动抗美援朝。

当然中国发动抗美援朝还有很多重要的原因,中国出于国际责任和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抗争的同情,中朝深厚的国际友谊以及上文提到的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等等,都是促使中国出兵朝鲜的理由,但是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必然要求追本溯源,探索其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中美矛盾由来已久并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日益激烈的事实即是中国在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下一定要发动抗美援朝的原因,也是支持抗美援朝必要性的最有力的证据。

因此可以说,新中国与美国在朝鲜发生的一场未以国家名义进行的战争,看起来是由第三国突然引起的冲突而促成,实际上却是中美长期矛盾的最终爆发,历史的偶然性都寓于必然性之中!

刘弯弯02090115

【篇二】抗美援朝影视赏析讨论

论抗美援朝战争

内容摘要:

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国近代史上反美帝国主义战争中一次重大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再次向世界展 现了我军的实力和意志,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谱写出近代史上壮丽的一页。同时,抗美援朝战争是世界尊 重中国的开始。本文通过分析朝鲜战争的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以便更加清楚了解抗美援朝战争。

关键词:抗美援朝战争 原因 经过 意义

一 抗美援朝的原因 :

(一)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入侵朝鲜,并向朝中边境推进、轰炸中国丹东地区,严重 威胁新中国的安全 。这是中国出兵朝鲜最主要的原因。

(二) 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对中国的国内统一战争进行武力干涉。1950年6月七日杜鲁门再度命令美第七舰队驶入基隆、高雄两个港口,在台湾海峡巡逻,阻止中国解放军渡海进攻台湾。另外,美国对中国国内进行各方面的渗透和破坏。大有要将我新中国颠覆的企图。

(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美军方面,由于担心朝鲜情报人员及破坏分子混入南逃难民,因此对成群的难民进行扫射。经公开的美军屠杀平民行为有老根里事件,以及信川郡大屠杀。韩国军队方面,在韩国军队收复的本国领土以及随后占领的朝鲜城市及乡村中组织“治安队”“灭共团”等、组织,对朝鲜劳动党党员和被怀疑为亲共人士的平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查和处决。

(四)美国妄图借朝鲜为跳板,对新中国进行更严重的破坏和侵略。我国领导人深悟唇亡齿寒的道理。
二:抗美援朝的经过: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第一次战役

1950 年 10 月 25 日发起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

该次战役也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抗美援朝战争”正式开始。其中著名的战役“云山战斗”中重创美军"开国元勋师"。

此战,歼灭美骑兵第 1 师第 8 团和南朝鲜军 15 团大部,毙伤敌 2000 余人,其中美军 1800 余人,缴获 飞机 4 架,击落 3 架,击毁和缴获坦克 28 辆、汽车 170 余辆、各种火炮 119 门,极大地打击了美军的嚣张气焰,进一步坚定了志愿军的战斗信心。第一次战役以中国军队的全面告捷结束。

第二次战役

清川江围歼战:

虽然第一次战役惨败,麦克阿瑟依然坚持中国出兵只是象征性的,但同时他也承认“联合国军面临全 部被歼的危险”,可是一次失利并不能将美国吓倒。

11 月 24 日,麦克阿瑟发动了对清川江以北朝军队的进攻,并宣称要让美军士兵“回家过圣诞节”。志愿军发动了第二次战役。

激战中,112 师 335 团 3 连进至松骨峰后,与敌遭遇,该连立即占领路旁高地,在毫无工事依托的阵地上,与蜂拥而至的美军激战 5 个多小时,始终未让美军前进一步。美军在屡攻不 下的情况下,集中数十门火炮和近20辆坦克对该连阵地猛烈轰击,并以飞机投下了凝固汽油弹,将高地打成一片火海,步兵随后一拥而上。3连在人员伤亡较大、粮弹殆尽的严峻情况下,用枪托、刺刀、石头,甚至用牙齿与敌人展开了殊死肉搏,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后来,著名作家魏巍主要依据 3 连的英雄事迹,写成了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 ,于 1951年 4 月 11 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3连的英雄壮举迅速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从此,祖国人民把一个崇高的称号---最可爱的人,送给了志愿军全体将士。

第三次战役

此战著名战役 “高阳追击战”

1950 年 12 月 31 日黄昏,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发起第三次战役,向联合国军的三八线既设防御阵地发 起猛烈进攻,并很快突破其防线向纵深发展。

此时,已连续遭受志愿军两次战役打击的联合国军已成惊弓之鸟,对志愿军和人民军的攻势稍作抵抗, 就仓惶逃跑,像决了堤的洪水一般……联合国军被迫于 1951 年 1 月 2 日开始实施全线撤退,只留一部兵力 在汉城以北进行掩护,继续阻止志愿军进攻。志愿军乘胜追击,直逼汉城,1 月 4 日下午,志愿军攻占汉城。

而此时杜鲁门政府的另一个心患竟是自己的前方指挥官。麦克阿瑟将军在朝鲜半岛的行动很多都未得到华府的首肯,有些甚至违背了华盛顿的决策。4 月 11 日,杜鲁门最定免除麦克阿瑟的最高司令官职务,由马 修·李奇微将军接任。

第四次战役

著名战役 “横城反击战”

联合国军重整旗鼓,于 1951 年 1 月 25 日开始,集中其所有地面部队 23 万人,在空军支援配合下,全线发起了反攻。

此时,志愿军已连续打了三次战役,部队减员严重,物资补给十分困难,刚刚进入休整。鉴于美军的 猖狂进攻,志愿军总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决定发起第四次战役,命令各部队停止休整,采取西顶东反的方针,转入防御作战。由于缺空现代化空军编制,使得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没有所谓前线与后勤的区别, 整个战线几乎曝露于美军的狂轰滥炸,空袭猛烈之下,只能利用夜战突击。战场上缺乏新鲜果蔬,我们的志愿军普遍患有夜盲症,更不利于作战。由于我们的后勤供应落后,志愿军的士兵只能背负五天的粮食,到了第七天弹尽粮绝,不得不停止进攻,联军趁机发动“屠夫作战”和“撕裂作战”,志愿军在联合国军的立体作战的炮火下挨打,损失异常惨重,士兵经常整营的战死。51 年 3 月 14 日,志愿军放弃汉城。

第四次战役以失败告终,但是志愿军仍然将联合国军阻滞在三八线附近,消灭联合国军 78000 多人。

上甘岭战役:迫使美军最后认输

黄继光,一个值得中国军人骄傲的英雄。这位用胸膛堵枪眼的特级战斗英雄,就产生于上甘岭战役。

为了挽救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提高谈判桌上的要价,同时给参加联合国军的其它国家一点胜利刺激,以便让他们投入更多的金钱和生命,联合国军决定发动金化攻势。为粉碎金化攻势,志愿军进行了著名的上甘岭坚守防御作战。

在上甘岭这块仅 3.7 平方公里的阵地上,联合国军先后投入了 3 个多师 6 万余人、300 余门火炮、近 200 辆坦克,出动飞机 3000 余架次,发射炮弹 190 多万发,投掷炸弹 5000 多枚,山石被炸成 1 米多厚的粉 末。然而,志愿军的阵地屹然未动。这次战役,共毙伤敌 2.5 万余人,击落击伤敌机 274 架。参与策划这次进攻的美国军事专家哀叹:即使用原子弹也不能把上甘岭的志愿军部队全部消灭。

金城战役:抗美援朝最后一战

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也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和我军历史上惟一一次向坚固阵地之 敌发起的进攻战役,创造了阵地进攻战的经验。此次战役,志愿军火炮和炮火的密度达到了抗美援朝战争 的最高水平,整个战役消耗弹药 1.9 万吨,相当于志愿军前五次战役消耗弹药总和的 2.2 倍,充分表明 志愿军的作战能力大大增强。1953 年 7 月 13 日黄昏,志愿军撼天动地的大炮轰鸣声拉开了战役帷幕。西集 团 203 师穿插分队先头侦察班在副排长杨育才率领下,化装成南朝鲜军,通过了重重哨卡,摸到了南朝鲜首都师第 1 团(白虎团)团部。侦察班立即发起突然袭击,打毁了该团的指挥系统。部署于周围的南朝鲜 军失去了指挥,迅速溃乱。这就是后来在国内广泛流传的奇袭白虎团。志愿军的攻势震惊了联合国军。联合国军第三任司令官克拉克亲自飞临前线督战,并调集了 8 个师的兵力,在飞机、大炮支援下全力反攻,企图夺回失地。志愿军遂转入防御,与敌展开了反复的阵地争夺战,共击退敌军反扑 1000 余次。7 月 27 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金城战役胜利结束。此战,共歼敌 5.3 万人,收复阵地 160 余平方公里,有力地配合了停战谈判。
三 抗美援朝的意义

(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美国妄图干涉朝鲜内政、并吞全朝鲜的企图,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

(二)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美国妄图以朝鲜为跳板来对新中国进行侵略的想法得以灰飞烟灭,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保卫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戳穿了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面目,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鼓舞了世界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的意志和决心;

(三)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使中国军队取得了以劣势装备战胜现代化装备的敌人的宝贵经验,加速了人民军队的建设。更是我们意识到要想独立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强大的国防,坚强的现代化军队。这对我国军队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有力地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就是毛主席所说的:“外国帝国主义欺负中国 人民的时代,已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而不复存在了。

”不仅如此,此战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爱国情怀,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自豪的事情。

(五)建立巩固的国防。富国和强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朝鲜战争》日本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年8月出版。

2、《抗美援朝战争》《当代中国丛书》抗美援朝卷编辑部编,1990年9月出版。

3、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版(202页)。

【篇三】抗美援朝影视赏析讨论

从常香玉逝世那一时刻向前整整推53年,也就是1951年6月1日,以郭沫若为主席,彭真、陈叔通为副主席的全国人民抗美援朝运动的统一领导机构——“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通告,号召全国人民捐献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

捐飞机,并不是那个时期的创举,早在抗日战争中,中国老百姓就已经有人给军队捐飞机,尤其当时的海外华侨。从抗战开始至1939年底,仅菲律宾华侨向祖国捐飞机就有50架之多。

在抗美援朝战场,我军所用都是苏制米格15战斗机。一架这样的飞机,按当时旧币须十几亿元(相当于新币十几万。按当时生活水平,5口之家1月50元左右新币即可生活),这对于常香玉1个私人剧社来说是天文数字。当时的西北局书记习仲勋知道此事后给常香玉出主意,让她“用向志愿军赠送战斗机的名义进行捐献演出”。常香玉卖掉运输卡车,取下金戒指,拿出多年积蓄,半年义演180多场。为省钱,全剧社演职员住在剧场,吃绿豆芽拌黄瓜,却场场卖力。看戏的人送来鸡蛋,摘下手表。最后她共捐款15.2亿元,超额完成了捐献飞机的心愿。至今她捐献的那架战斗机仍在。

半年,捐了多少飞机?

我曾就捐飞机的事访问过几位长者,当年他们都是二三十岁的年纪,记忆是清楚的。据讲,当时“通告”说,志愿军的战斗力打击敌人没问题,就是缺飞机大炮等重武器,所以才号召全国人民捐飞机大炮。当时的提法是,不分男女老少,都要增加生产、增加收入,用增加的收入去买飞机、大炮。所以大家就把这件事浓缩成1个口号:“捐飞机”。

究竟有多少人参加了当年的“捐飞机”运动,今天当然已无法统计。但从结果看,却极为惊人。仅西南地区,截止当年9月上旬,按捐款计算,就得飞机209架、大炮19门、高射炮12门。沈阳当时的目标是捐战斗机200架。其中工商界120架,工业企业50架,其他各界30架。发出“通告”后的第6天;
即6月7号,天津工商界已捐飞机7架;
6月8号,天津、唐山工商界又捐5架;
6月14号,开滦矿务局资方捐5架;
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师生捐款20亿;
6月27日,哈尔滨捐飞机18架;
到8月31号,统计各地捐现款已超过4000亿元,认捐飞机接近2400架;
从8月23号至31号,仅9天时间,捐款即达1100余亿。中国工商界当时是民间最有钱的阶层,他们的实力和热情也表现得最突出,当时统计,北京工商界捐飞机31架;
天津工商界捐38架、现金29亿元;
上海404架,其中民建成员179架;
武汉44架;
成都4架;
济南、青岛34架;
福州8架。侨乡泉州捐款至年底已可购飞机17架。个人捐飞机有记载的除常香玉外,还有梅兰芳和参加“两航起义”的飞行员何其忱。

“捐飞机”运动的开展很有节制,时间不长,有始有终。有效检验了共产党在举国体制下的动员与号召能力。从1951年6月1日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军属的号召》,到1951年12月27日该会发出《关于结束武器捐献工作的通知》,历时只有半年。而这半年时间,中国人到底捐献了多少飞机?有资料说:“到今日(1951年12月26日)止,已实缴捐款四万七千二百八十亿多元(旧币),折合战斗机三千一百五十二架,超过原来认捐数百分之十九。”

多生产多捐献(宣传画)

心中的英雄(宣传画)

飞机的命名

常香玉所捐的飞机,当时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这样的命名方式在后来的中国,除了“毛泽东号机车”等个别情况外,都不被允许。但在全国踊跃捐飞机的形势下,却被用得很普遍。这对提高各地各界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当时,不同的团体,不同的单位都为能独立捐献一架能自己命名的飞机而受到鼓舞。事实上也的确有很多人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下面是1本尽力收集到的、各地发起捐献命名飞机的“明细账”,罗列出来,虽然读起来有些沉闷,但这确是历史的真实,把谁落下也不合适——那是当时中国老百姓保家卫国的一片赤诚之心。

北京当时各界就分别发起捐献“石景山工人号”、“北京铁路工人号”、“中国店员号”、“北京农民号”、“北京东郊人民号”、“鲁迅号”、“教工号”、“人民电影号”等。

西安市工商联号召捐献“西安工商号”。

天津则有“工人号”、“纺织职工号”、“店员号”、“妇女号”、“学生号”、“市民号”、“农民号”。

郑州铁路职工计划捐献“二七胜利号”。

河北省捐献“保定号”、“通县号”(当时通县属河北管辖)、“昌黎号”、“汉沽号”、“汉沽工人号”、“狼牙山号”、“白洋淀号”、“白求恩号”。同时捐献以河北清苑、沧县等17县命名的17门大炮。

山西李顺达互助组向山西全省农民建议捐献“爱国丰产号”和“新中国农民号”。

上海铁路局职工代表会议号召全体职工捐献“上海铁路工人号”。上海颐中烟厂职工捐献“颐中工人号”。

苏北泰县姜堰小学学生写信给全国小朋友,发起捐献“中国儿童号”。

皖北地区工人决定捐献“皖北工人号”。皖南地区少年儿童发起捐献“皖南少年儿童号”。中南地区花纱布公司全体职工发起捐献“中南贸易号”。

武汉市鄂南电厂职工发起捐献“电业工人号”。武汉工商界发起捐献“武汉工商号”。

广州市各界人民发起捐献“广州工人号”、“广州妇女号”、“广州学生号”、“广东学生号”、“广东银行号”。

湖南长沙市居民和工商界发起捐献“长沙居民号”、“长沙工商号”。浏阳县立中学发起捐献“浏阳号”。

成都首届妇女代表大会发起捐献“成都新妇女号”。

中央人民政府海关总署、水利部和民航局职工分别发起捐献“中国海关号”、“人民水利号”、“民航号”。中国图书发行公司号召所属单位捐献“中图号”。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号召全国各级友协及全体会员积极捐献“中苏友好”号。中国纺织工会捐款45亿元,购置“纺织工人号”飞机一小队。

这些各地各界为命名飞机捐款的号召和动议,因运动时间有限,究竟有哪些实现了目标,哪些未变成现实,现已无可考证,在朝鲜战场上也没听到把标有这些名字的飞机编入战斗序列,但全部所得捐款的总数和其能折合的飞机数量,却远远超过今天所能知道的命名飞机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国老百姓捐出的爱国热情,无疑成了当时决策者和前方将士极大的精神支持,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常香玉捐的飞机

抗美援朝3年伟大战果(宣传画)

最可爱的人(宣传画)

有什么捐什么

就在常香玉逝世后不久,我在某大学1位年过七旬的教授家里聊起了“捐飞机”。这位教授回忆往事,颇为感慨,说:“当时是全国总动员,有什么捐什么。我当时正在念大学,学校像我这样的穷孩子并不多,多少年都没穿过一双完整鞋,经常光脚走路。那年母亲给我捎来一双新做的鞋,我舍不得穿,拿去捐献,结果学校说最好捐现金,我只好拿去义卖,得了5千(相当于5角)元,捐了。”

当时的中国,抗战胜利才过去五六年,亡国奴之痛尚未平复,遇上这场“唇亡齿寒”的战争,“国家又将有难”的阴云,很容易使刚“当家作主”的中国人举国而动?捐献,是最能体现民情民力的行动,确如这位教授说的,当时是,“有什么捐什么”,无论物与力,竭尽绵帛。

一位出版社的老编辑,家里是马来华侨。他对我说,当时他们全家刚回国。他的一位堂哥参加了志愿军,他写信回来说,因为是华侨,首长不让他们上最前线,但前线的战士都极为艰苦,已经是正月了,都还穿着单衣,只能吃到炒面,枪都冻得没法战斗,只能用怀里的热气来解冻。说家乡父老们能不能为前线的志愿军做点什么。这封信全家都看了,他们当时就决定,几房亲戚都搬到一起住,把腾出的房子卖了,买东西捐给前线。当地政府知道了,说不必这样,有多少捐多少,量力就可以了,房子卖了不附合侨务政策。这位老师的堂爷辈份最高,他声泪俱下,说我家的子侄在前方打仗,让我们不再做亡国奴,我们不能没有表示,要不要我们给政府立下字据,这是我们自愿做的。最后他们这个大家庭连房子带首饰,捐了好几卡车衣服和日用品。

1951年10月23日,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第三次会议开幕词中号召:“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使全国人民有了方向。每人都把自己工作与抗美援朝联系起来。据当时的文字记载:北京宏兴铁工厂全厂职工每月从个人生活费中拿出10~20%捐给抗美援朝前线。北京第12区(今丰台区)劳动模范殷维臣互助组响应市农民协会号召,捐小米800斤,并提出:办好互助组;
精耕细作,扩大菜田;
增施肥料;
防治病虫害;
开展副业;
增加收入等5项措施。东安市场稻香春食品店、东四南大街东升祥绸布店和西直门外建国制铁厂,在半年内各捐现金1亿。唐山市工人提出:要多掏1镐煤,多出1吨钢,多生产1度电,把超额所得工资全部捐献买飞机大炮。哈尔滨东傅家区理发业第一基层委员会,把每月中1个公休日定为抗美援朝日,用这1天的全部收入捐出买飞机。该市税务局所属分局、分所全体职工开展抗美援朝捐献活动,把工薪全部收入抽出7%~10%捐献。市搬运工会所属各区马车工会工人,修订爱国公约,原计划半年捐献1亿元,但仅1个月就已捐献5000多万元。漫画家廖冰兄为抗美援朝不停创作,其女回忆,“一天早上,父亲用白色画纸包了一大包钱让她带回学校交给老师,上面写着“捐飞机大炮”。广州工商界发起以竞赛方式捐款,有人捐1000万元向全市同业挑战,次日即有人以1500万元应战,第3天又有人捐2000万元。广州华林寺僧人,参加“素食义卖”,以卖精制“华林沙河粉”所得和个人积蓄捐献。而如当时爱群大厦、大三元、陶陶居、莲香楼、大同等广州有名茶楼酒家,经常可见小学生穿梭于茶客间,手捧小国旗,发动市民捐钱。买者几乎不问价钱,一、二个小时,孩子就能卖出几百枝小红旗。福建漳州商户为超额完成捐献任务,下乡销货以增加收入,把店中茶烟招待费和“普渡”的花费节省捐献。还有资料说:“沈阳苏家屯区妇女3年为志愿军加工棉被1058床,棉袜子132700双,棉手套135700付,军鞋1206双,鞋垫3000付。送菜103410斤,炒面11200斤。”

当时孩子捐出早饭钱,新人捐出结婚钱,老人捐出毕生积蓄的黄金白银,妇女捐出首饰,甚至孕妇捐出准备分娩的钱。心愿都是一个:“买飞机,打美帝”。

一位退休的老护士回忆,当时听说前线的志愿军战斗很艰苦,伤亡很重,各医院不约而同,纷纷申请上前线为志愿军伤病员尽一份力。一位外科医生当时已经60多岁了,也坚决申请去前线。医院领导说,您年龄太多了,朝鲜的条件很差,到了那里,万一生了病还要别人照顾。这位老医生听了立刻大怒,说,别看我年龄大了点,你们10个普通医护人员也顶不上我一个人作用大,不信我们就试试。大家都捐钱,我既捐钱又捐医术。说着用手术刀挑破手指,写封血书,递了上去。最后组织还是批准他去了,据说到了朝鲜,他昼夜不停地抢救伤员,一次一个伤员因为太疼了,手指甲抠进他的腰里,他说,你抠紧了,别动,我没关系。等手术完了,伤员抬走,他的腰部衣服上荫出一大片血,听说是被抠掉了一块肉。

1位有残疾的老工人提起抗美援朝年代自己家乡的事,眼角含泪。当时他家在一个镇上。1位老人的独子到朝鲜没多久就牺牲了。老人悲愤交加,把自己早就备下的棺材抬到镇上的市场上,写个纸条:卖了捐大炮。全镇的人都来了,镇长流着泪,说,你不能卖,送终的人走了,我们替你送终。老人说,我得卖,哪怕换几粒子弹我也是对得起儿子。镇长把棺材盖打开,往里扔下身上全部的钱,在场的人立刻涌上去,都哭着往里扔身上的钱,扔带来的东西。

“支援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当时的新闻图片

“养小鸡,捐飞机”

上世纪50年代反对美帝的宣传画

【篇四】抗美援朝影视赏析讨论

我想大家都看过不少好莱坞拍的战争电影,那么好莱坞的战争电影里面最喜欢拍的大概就是过去二战时期,后来就是越战时期,接下来就是现在正在发生的这场所谓的反恐战役。可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点,在这么多好莱坞的战争电影题材里面,有一段历史好像是故意被忽略一样,而那一段历史对我们中国人来讲格外的重要,也是很多的中国电视剧、电影偶尔也会提起的一件事情,但在美国那边好像完全消失在他们的集体回忆之中,那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呢?那就是朝鲜战争。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作者是美国著名的记者大卫·哈伯斯塔姆。这个大卫·哈伯斯塔姆是美国一个非常重要的记者,在过去几十年的记者生涯里面不断的追踪一些很劲爆的消息,常常挖出一些重要的讯息,是能够刺激美国人对他们的政府跟他们政治的看法。做了很多的改变美国,几乎可以说是改变美国历史的这么一些报道跟书写,在前两年的时候,他因为一场车祸意外身亡,而在车祸之前正好他完成了一部书,这部书就在他的车祸之后才得以面市。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场战争为什么会发生?我们今天暂时先放下我们中国人的观点,看看他们美国的记者怎么看?这里面就说到,当时朝鲜主要是金日成之所以能够决定要入侵跨过三八线往南入侵,主要就是因为背后有两个人给他开了绿灯,最主要是苏联的斯大林,次要一点就是中国的毛泽东,为什么会开这个绿灯呢?其实这里面也包括一个判断错误,这个判断错误是来自美国一个资深外交官讲话讲错了。

我们看这里面这么讲,他说1950年1月12号的时候,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华盛顿国家新闻俱乐部发表了一篇演说,这个演说里面他似乎是在暗示,朝鲜已经不再美国的亚洲防御范围之内,而莫斯科则把他的演说解读为,如果朝鲜境内发生任何冲突,美国可能不会轻易介入。

这释放出一个错误的讯号,苏联也错误的解读了它,不只苏联错误的解读了它,而且这里面还包括了毛泽东,为什么呢?这里面就说到金日成自从看到中国的解放战争打得有声有色的时候,他就越来越紧张,他觉得也该轮到自己回到自己的老家大展伸手了。

当时他三翻四次的去莫斯科进行游说,而苏联则要求他再跟毛泽东见面去谈一谈,谈一谈之后双方一致认为美国人参战拯救这快弹丸之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连中国都用不着派军,而且金日成再三保证,单凭他训练比较有素有战争经验的军队就能够压跨南韩的那些微不足道的、很烂的、很腐败的军队,事实也是如此。

可是同时他也对自己的信心太大,他觉得自己就跟毛泽东一样,只要一挥军南下的时候,今天所谓的南韩这片土地上的人通通会揭竿而起来响应他,这又是一个判断错误。

同时这里面又说到中国发生的事情也对斯大林的态度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美国人曾经信誓旦旦告诉自己忠实的盟友蒋介石,如果中国大陆全线告急,他们一定进行军事干预,最后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如果毛泽东发动的战争能够在中国农民当中一呼百应,那么韩国农民会不会用同样的方式响应金日成的号召呢?这又是一个错误。

这里面还包括一个什么错误?就是双方的认知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来讲金日成跨过三八线不叫内战,这是越过国界的境犯,是一国对另一国的侵略行径,跟中国的解放战争完全不同,他们因此会联想到,当初他们就是因为没有阻止希特勒的侵略行为而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然而这个观点对于中国、苏联和朝鲜却显得匪夷所思,他们认为1945年美国授意周围南北分界的那条三八度纬线根本不是什么边境线,在他们看来朝鲜6月25号的所作所为与中国已结束的国内战争如出一辙,只不过是他们代表朝鲜人民的利益所进行的长期斗争的一次行动而已。

后面还包括一些什么问题?就是美国对于这个战争后来发展到到底中国会不会派兵援助的时候也太大意了,他们低忽了毛泽东决定要参战的决心,为什么会有这种忽视呢?这里面其实有很多的讯息告诉给美国听,中国是会参战的。因为中国不可能允许美国把整个朝鲜半岛纳入他的势力范围,中国也急需要一场战争来表示自己对政治信仰上的、意识形态上的一个坚定的决心。

在整本书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一连串的角色都是失误的,指挥官麦克阿瑟是个天才,他现在仍然是西点军校里面成绩最好的毕业生之一,是西点军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校长,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就已经有辉煌的战绩,但同时他是个非常自大的表演狂,他喜欢他身边的人都奉承他,他看不起上级给他的命令认为那些上级不配,任何时刻他都要注意保持自己一个光辉的、伟大的将军的形象,是一个英雄。

首先我们非常惊讶在战争前期那么紧要的阶段,在美军节节败退的阶段,麦克阿瑟居然一直没有踏入朝鲜,居然一直留在他的东京指挥部遥远、遥距的指挥作战。一方面抗拒华盛顿来的消息,第二方面完全漠视这个半岛上面的种种现实。另外他用人为亲,派出来的手下也执行了错误的战略。

比如说他们的大军压过三八线之后一路北上,他忽略了朝鲜半岛这个山非常多的狭窄地形,在地形里面他们的部队之间联系可以说是越来越松散,终于完全进入了彭德怀将军设下的一个伏击的圈套。

而这里面跟他做一个对比的人物就是彭德怀,这里面把彭德怀说的是非常现实、足智多谋、非常朴素而且非常冷静的一个将军,唯一可以跟他相比的美军那方面就是后来在朝鲜半岛上面跟我们打的势均力敌的那位李奇微将军,这两人都是铁汉,而且这两人都是非常冷静的判断局势的人,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在这场战争里面他们的后面都有一些更高的领袖,而这些更高的领袖常常是从政治上来着眼。

为什么刚刚打完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且是在隔着两座大洋的两大战场上面都得胜的美军,美国的军事势力可以说是如日中天,居然偏偏在朝鲜半岛上面输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而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他们看来,在各种的装备、武器各方面恐怕都没办法跟美军相比,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奇怪的一场较量发生,而且美军是占不到上风呢?

首先我们就要提到昨天提的那个代缴,就是指挥非常欠当,而且是非常地不能够准确地掌握局势的麦克阿瑟。那么麦克阿瑟他另一个罪状是什么呢?在大卫·哈伯斯塔姆看来就是他在战后的时候,二战之后非常支持美国要大量裁军、裁减军备,因为这样的情况使得原来在朝鲜战争发生的时候,当时美军他们的后勤补给不够,他们的士兵几乎全都是新兵非常的嫩,嫩到一种什么程度呢?我给大家讲进看这里面的情况,这里面说到当时到朝鲜半岛战场上面的这些美军,他们这里面说到是些什么样的家伙呢?就说这帮人是一群完全没有战争准备,到了朝鲜的时候很多年轻人的想法,在军校学到的是如何戴保险套,如何开车在雪地上不要滑,他们学到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没有学好怎么开枪。这是当时的指挥军官说的,这个军官非常惊讶,因为跟他一起一样像打过二战的老兵居然人数非常少,哪怕是有些光荣番号的一些团体,一些军团到了朝鲜半岛也都是一些非常生嫩的一些新手,而且他们的武器、弹药也不足够,甚至是后面的生产线完全跟不上前方的需要。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他们严重低估了朝鲜的军队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实力。到了真正遇到彭德怀将军布下的天罗地网般的伏击的时候,他们才发现这些中国军人太可怕了,他们居然晚上能够趁夜偷偷摸摸走十几里路,然后白天几个师的部队躲在山上面居然是完全看不出来,一下子出现在你眼前,而且跟着就来了传说中的人海战术,真是一浪接着一浪的攻击。美国当时明明有压倒性的火力,但是一开始非常不善用,而且这些士兵太过害怕、太过胆小,所以只好不断地往后退却,终于造成后来的溃败。

但是这里面又提到李奇微将军上场指挥之后情况就很不一样了,在这里面他就说到,当时就已经轮到了中国军队可能会陷入美军曾经陷入的一个困局。这个困局是什么呢?这里面就提到,就是当时朝鲜半岛这个地形,由于美军一直沿着狭长半岛撤退,这就让中国军队开始面对越来越多的棘手问题,这些问题也是让他们的敌人倍感头痛,最致命的问题莫过于不断拉长的补给线,在这个只有最原始的公路和铁路的国家里面输送物资绝非易事,由于没有空军和海军这个问题更棘手了。

美军人向南撤退的时候,始终用卡车和火车为交通工具,而且不用担心空袭,如果有必要他们可以通过空军或海军输送急需的弹药和食品,但是相比于规模庞大的部队数量,只是人数明显占优的中国军队,志愿军拥有的机动车辆实在是太少了,而且就是这些有限的车辆也很容易成为美国飞机的轰炸目标。这个时候就轮到毛泽东让自己的军队深入战场远离大本营了,他也许会像麦克阿瑟那样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从想像出发来看待战局。

实际上在朝鲜北方一开始取得的胜利蒙蔽了他的判断能力,可是他的战区指挥官早就意识到初期的胜利其实很难重复。这里面后来就说到,当时的彭德怀一直的观点都是比较保守,他认为很多迹象表明,中国军队将在以后的战斗中遇到更大的困难,仅仅是这支大部队的吃饭问题就够让人头痛了。在12月的大部分时间里面,他们基本上就是靠美国人剩下的食物充饥,他感觉到部分的部队实际上处于半饥饿状态,如果继续南下,口粮和军火的补给都更加困难。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战争到后来变成双方拉锯,终于不得不议和的一个状态,最诡异的就是在板门店这边正要议和时候,另一边的战场上却越来越残酷、越来越凶狠,这是为什么呢?比如这书里面提到一些很重要阵地的争夺战。这些阵地争夺战在当时看来很重要,但事后看来会搞不懂阵地真的有那么重要,那么有战略价值吗?其实没有,为什么双方抢得那么厉害呢?理由只有一个,就是因为对方要抢它,所以我们就不能让他抢,或者对方占据了它,我们就得抢它,是为了这样的一个理由而互相抢夺,而互相牺牲了大量的人命。到底值不值得呢?这就是后来我们应该问的问题,而在当时那个的战场情况上面,恰恰就是双方投入更大的兵力、更大的牺牲、显示更大的决心,另一边议和才有可能为自己增加更大的筹码,双方都是抱着这样一个想法而投入这场战争。而我们不要忘记在这个战争的头一、两年真的是那种寒冷是历史上罕见的,朝鲜半岛的地形、气候都是双方没办法适应的,所以无论对任何一方面来讲这都是一个非常惨烈的战争,这里面包含了太多政治上的判断失误,但是这个战争带来的后果对两个国家来讲完全不一样。

这里面就提到对中国来讲,就是更加地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威,同时增加了毛泽东的个人威信,因为一个新建立的新中国居然能够打败一个机械化高度武装的一个世界第一军事强国。另外一方面对美国来讲也为它埋下来一些未来的问题,那个问题是什么?就是这场战争的被遗忘,使得美国没办法从这场战争里面获得一个很好的教训,终于我们看到越战发生,看到今天伊拉克战争的发生。

相关热词搜索: 抗美援朝 赏析 影视 抗美援朝影视赏析讨论 抗美援朝影视赏析讨论 抗美援朝电影评论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