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如何增强科研意识5篇

时间:2023-07-17 08:36:02  阅读:

篇一:如何增强科研意识

  

  中小学教师科研意识的培养

  摘要:教师能否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教育科研活动,关键因

  素在于教师是否具有科学研究意识。培养教师科研意识是教师

  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前提。思想上,教师要重视教育科学研

  究。理论上,加强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理论学习,掌握

  教育科研方法,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实践上,从科

  研意识的外延入手,通过问题意识、思考意识、责任意识、创

  新意识的培养,从而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

  关键词:教育科研;反思意识;科研意识;专家型教师

  教育科研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会和家长的不满。认为搞科研是

  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专家的事,高深莫测,教师很难做好。

  事实上,以上两种观点都是不正确的。

  首先,教育专业人员的研究是对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的系

  统研究,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觉

  得有问题或出现困惑,为了解决问题和困惑而进行的有意识、有目的、积极主动的探究和实践活动,这样的研究不是为了发

  现或贡献原理性的知识和理论,而是为了找出解决具体问题和

  困惑的策略和办法。同时,教师所进行的教学研究不是存在于

  教学活动之外,不是在另外的时间和空间做另外的事情,而是

  在教学中,为着教学而进行的研究。这样的研究不仅不会影响

  教学,而且可以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人们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琢磨,琢磨就是一种研

  究。从这个角度来看,研究一点也不神秘。实际在某种程度

  上,教师每天都在琢磨教育方面的事情,也就是每天都进行着

  教育研究。比如,上完一节课后,发现某些问题反复讲了好几

  遍,一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理解,那么,如何改进才能获得较好

  的教学效果呢?教师通过反思、研究,并在下一个平行班授课

  中加以改进,效果良好。如果教师能及时将这些过程和做法记

  录下来,作为以后自己或其他教师的教学参考,这就是研究。

  由此看来,我们每一个老师每天都在做这样的工作。可见教育

  科研离我们既不遥远,也不神秘,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教育进行科研的重要意义。

  1.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

  要,2001年我国开始进行建国以来

  都可以是获得知

  识的渠道。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的教育理念要更新调整,教

  材要重新构建,教学方法要重新设计,教育对象要重新研究,许多新问题有待教师去正视,去研究,去解决。教师的任务不

  仅仅是教学,还应该从事教育研究,不断去研究课堂、研究学

  生、研究课程。如果教师不主动转变自己的角色,就会落伍,就会被时代的发展所淘汰。

  2.教育科研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实现由经验型向

  专家型教师的转化。

  (1)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任务就是

  为了解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要解决这些问

  题,首先,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

  法,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并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理论,自觉地

  按教育规律办事;其次,在研究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

  践,改进教学方法,从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一步提高

  教学质量;再次,通过研究,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汲取

  先进的教育研究成果,更新知识结构,积累个人的实践性知

  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因此,教师通过教育科研不仅

  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而且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

  (2)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化。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

  累了大量的经验,但由于缺乏科研意识而没有对这些经验进行

  科学地总结和提炼,使局部的经验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无法

  使个人的经验和心得与他人共享,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始终处于

  教书匠水平而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

  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便是有

  “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

  ”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要获得专业成长,必须把自

  己努力方向定位于专家型教师的角色上。苏霍姆林斯基就是沿

  着“既教书育人又研究如何教书育人,并不断把自己的教

  育实践经验概括总结,上升成理论

  ”的轨迹成长为教育家

  的。魏书生也是这样的典型代表。教育科研,就是使教师不断

  探索总结教

  书育人中的成败得失,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从

  而促进教师健康成长,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

  化。

  3.教育科研可以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追求人生的幸

  福。初涉教坛,每一位新教师面对讲台下学生们那一双双渴求

  知识的眼睛,面对学生家长的殷切希望,面对学校领导的信

  任,他们都会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心投身到教学工作之

  中。但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日复一日的重复性教学,新鲜感

  逐渐消退,热情丧失,甚至产生职业倦怠,而教师一旦进入这

  种状态,教师的职业生命近乎于进入人生暮年。教育家苏霍姆

  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进行科研活动,没有学会分析事实和

  创造教育现象,那么年复一年地重复发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是枯

  燥的、单调乏味的,最终必然对自己的工作失掉兴趣。

  “如果你

  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

  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

  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师的生命力来自教育科研,教师

  一旦进入

  “研究

  ”状态,就会感到自己的劳动不再是重复性的留

  声机,就会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生活也就会变得丰富多彩。

  二、加强理论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掌握科研方法,促使

  教师科研意识的提升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普遍存在缺乏

  系统的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的问题。有的老师虽然科研热情

  高,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感到无从下手。理论学习是提高青年

  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事实证明,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作指

  导,教育科学研究将是盲目的、肤浅的,科学研究也便失去了

  根基。因此,必须加强学习,用理论武装自己。掌握教育科研

  方法,消除对科研的神秘感,树立科研就在身边的意识,从而

  提升科研意识。

  (一)加强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教育理论是指导教学活

  动强有力的武器,也是提高研究能力的首要条件。教师只有掌

  握了一定的理论,才能在理论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探索,确保

  开展教育科研的科学性。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拥有丰

  富的教学经验,然而,这些

  丰富的经验只限于个人,没有上升

  到理论,不能转化为群体的共同财富,是非常遗憾的事情。理

  论学习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诸多内容,通过理论学

  习,才能对教育活动有完整、清晰的认识,穿越现象看到本

  质,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解读出教学活动内在的学术理论意

  义,将这些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提升为揭示教育教学规律的新理论。另外,通过学习就会拥有丰富、深刻的洞察能力,从

  而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并甄选有价值的问题作为科研课题,为

  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教育科研方法的学习。一个人从小到大,不管

  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搞教育科研也是如此。

  许多教师不了解教育科研的方法,没有科研成果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一般认为,科学研究有两类:一类理论研究,是由专家研

  究人员完成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定的理论体系,所以要求严格

  按科学的方式来进行。这是一种

  “理论

  —

  理论

  ”的研究,不是

  般教师所能达到的。另一类行动研究,就是一线教师在教育实

  践中的研究,是中小学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的一种教科研,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具体的实际问题。这种研究要

  求教师通过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立足于教学实践,并以改善

  教学实践、改善行动品质为目的,这是一种

  “实践

  —实践”的研

  究。行动研究也有两种情况:一是单纯地思考教学问题,如备

  课、讲课,其根本目的只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另一种是教

  育反思,解读教育事件中所蕴含的意义。如果说前者侧重于教

  学,那么后者则侧重于教育。不同的情况有着不同的研究方

  式,比如前者常用到教学案例研究;后者常用到教育叙事研

  究;还有高层次的课题研究。不同的研究方式又有不同的研究

  方法,比如调查法、历史法、文献法等。通过学习,掌握这些

  科研方法,并在科学研究中灵活运用。方法适当,事半功倍;

  方法不当,事倍功半。

  三、多观察,多思考,在实践中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

  意识一般包括问题意识、反思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问题意识。

  中小学教师科研目的就是为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

  题,所以说教师的科研是以发现问题为起点的。爱因斯坦说

  过:

  “系统地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这一问题重要得多

  ”。一个

  没有问题意识的教师,不可能发掘出蕴藏在教育教学事件中的研究价值,也就无法确定研究课题,更谈不上开展教育研究。

  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鼓励教师摒弃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摒

  弃不适应新课程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习惯,积极反思,勇于改进

  和创新。

  (2)引导教师从教学常态的现象中寻找问题,从课堂教学

  实际情景与自身教育经验反思中寻求需要改革的问题,从回顾

  教学、读书、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

  (3)不断学习。通过学习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教育科研领

  域的动态及进展,了解别人的科研成果,提高自己对问题的感

  知能力。

  (二)反思意识。

  教师在工作中意识到存在的问题,不要将它视为每个教师

  在教育教学中都会遇到,不要让具有重大研究价值的问题与自

  己擦肩而过。教师要有思考意识,对教育教学现象敢于画问

  号,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思考,形成不同于他人的研究视

  角,进而开展科学研究。

  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就应该做到:

  (1)坚持撰写教学随笔、教学日记或教后感,及时记载课

  堂教学得与失,并分析成因。这是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最便捷

  的切入口,这样做既便于及时修正自己的教研过程,又可以从

  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课

  题。

  (2)经常撰写案例分析,及时总结综合,包括对教育教学

  中现象的分析,透过现象挖掘本质,从而形成独到见解;对自

  己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点点滴滴,进行归纳、提炼,即进行经验

  总结;对研究过程中做法的反思,及时纠正偏差,使科研始终

  朝着正确的方向,为科研的顺利进行不断积累经验。

  (三)责任意识。

  缺乏责任感的教师常常认为搞科研是专家的工作,是专业

  研究者的责任,而自己需要做的只是接受专家的研究成果,没

  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要

  将教育科学研究看作是职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将

  其视为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自觉地去履行。

  (四)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和创新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

  力。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能以新异、高效的方式处理教学中

  的问题,在教育活动中不断探索和超越。培养教师科研的创新

  意识,就要做到:

  (1)不断地鞭策自己,不要盲从,不要照搬照抄。

  (2)教师要不断努力去学习,努力做到博学多

  才。

  (3)教师要努力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敢想,敢说,敢

  为,不要自己阻碍自己,不敢越雷池一步,要敢于冒险、勇于

  创新和探索。

  (4)对已经出现的具有新异特点的教育现象,要善于捕

  捉,思考再三。努力发现疑点,形成问题。教师是一支潜力很

  大的教育科研队伍。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有着其他人无法比拟

  的优势。通过加强教师科研意识,引导教师将科研作为自己生

  活的一部分,让广大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做教育科研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美)维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

  论》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陈境孔:《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指导》

  [M],北京,首都

  师大出版社,2001.

  3.郭春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M],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34.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方法

  [M]北京:

  教

  育科学出版社

  2003.

  5.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7.

篇二:如何增强科研意识

  

  如何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甘肃省平川区向阳小学

  马耀红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教育科研,也要以教师为本。过去,由于教师编制紧,教学任务繁重,再加上认识的局限,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科研意识。近几年,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十分活跃,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明显增强,一个普及性、群众性教育科研局面已经形成。但目前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基础素质相对薄弱,科研能力尚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科研的有效推进,若不及时引导,必将挫伤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形成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内部的恶性循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点是逐步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那么,如何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呢?

  有以下几条途径。

  一、转变观念,增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自觉性。

  长期以来,在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这两块领地里存在着分工:从事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是那些专门研究人员,而从事教育实践的则是第一线的教师,这就使得中小学教师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观念。他们认为搞教育科研是那些“脱离实践”的专家们的事情,他们不能“越俎代疱”。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不开展必要的教育科研,使得许多好的教育经验自生自灭,得不到及时总结,多种多样的教育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脱离教育实践的教育理论往往显得高深莫测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脱离教育理论指导的教育实践,长期囿于低层次经验摸索,有些甚至常年在原地绕圈子,教育质量提高缓慢,违反教育规律的事屡见不鲜,严重地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转变教师的观念,使教师在认识上把教育科研看作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教育科研是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使教师增强开展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成为教育科研的主人。

  二

  、确立科研意识,掌握科研理论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不少青年教师认为自己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针对这种想法,就必须在确立科研意识上下功夫,消除对教育科研的模糊认识,确立科研就在身边的意识。

  教师身在教育第一线,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恼,这就为科研课题的选择创造了有利条件;因为在教学第一线,所以进行教育调查、组织教育实验就十分便利;也正因为在教育第一线,所以就更容易将自己的研究落实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投身教育科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尽快走向成熟的有效途径。

  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普遍存在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的问题。为此,可聘请教育科研专家从选题、科研方案设计、实验以及教育反思、教

  育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写作等环节提供具体指导;根据一定的主题,组织教育科研讲座,普及教育理论知识,丰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中小学教师还可以订购有关教育科研的书籍、杂志,阅读自学,扩大视野。

  三、重视教研,促进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有效性。

  教研为教育服务,是说教师的教育科研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把教育科研同自己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教研组每学期要制订教育科研计划,选择可行的课题并具体落实到全组的各位教师身上。

  在教研组内,要充分发挥老教师和骨干教师作为教育科研带头人的作用,在全组内形成浓厚的从事教育科研的风气。

  ①抓住一个“学”,即组织教师学习文化知识、教学大纲、教育科学理论和先进教育方法等。通过学习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增强科研意识。

  ②体现一个“导”,即对教育中存在畏难情绪的教师进行疏导,对业务不熟练的教师进行指导,对学校教改方向和学科教学思路进行引导。

  ③突出一个“研”,即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针对部分教师整天埋在作业堆中,不善于研究、总结和提高的现状,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导处的导向作用、教研组的职能作用和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调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有效性。

  ④做好一个“结”,即把教师中点点滴滴的工作体会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教育论文评比、教育质量分析会、教改经验交流会等,认真总结,积极交流,以推动学校教育、教研和教改工作。

  四、加强管理,调动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存在着局限性,对教师的评价只注重教育质量和升学率的高低。这种评价方式严重扼杀了本来少有人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因此,学校的管理面应该拓宽,要使教师的教育科研管理成为学校整个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学校要实施有效的工作方针和政策配套。

  在学校建设方针上,要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全新观念;在学校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科研与管理、教育的关系,使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以达到领导决策、管理、教育都建立在教育科研基础之上的良好效应;

  在政策措施上,应建立有利于教师成才的目标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热心教育科研,以科研兴教。学校还要以目标管理的方式,对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教育科研要求,适时适量地给教师压担子,下任务,定专题,使教师将教育与科研结合起来。定期交流,定期检查,并与教师的工作考核挂钩,做到循序渐进,充分调动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持之以恒,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就能日益强烈而内化成一种自觉需要。

篇三:如何增强科研意识

  

  怎样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

  --学“自然辩证法”有感

  经过一个学期的自然辩证法学习,自觉还算是收获颇丰,对于如何逐渐培养和提高创新意识,特别是科学创新意识,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渴动力。当今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的科技创新和知识革命热潮,不难发现,科研人员较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成为衡量科研人员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科研人员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想的发挥既取决于管理体制的优劣,更取决于其自身创新素质的高下。

  一、将创新意识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人类文明史上曾发生过四次意义深远的革命,依次是工具制造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知识革命。其中知识革命是距今最近发生的且仍在不断深化的人类伟大变革,促进了人类文明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的转换,也促使社会消费模式从物质消费型转向知识消费型。如果说,二十世纪是工业时代的全盛时期,那么在二十一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知识时代。二十一世纪,不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而且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新起点。我国科技水平总体上与一些现代化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要实现国家科技水平和各专业学科的跳跃式发展,必须将创新意识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进一步升华为科研人员肩负的历史使命,内化为时不我待、时不我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而将创新作为自己奋发进取的原动力。要大力宣扬科研人员担负这一历史使命的深刻意义,鼓励科研人员在实践中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让一线科研干部认识到,他们履行创新使命的现状,不但影响着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的进展,而且影响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越加深刻地认识到,同历史上任何时期相比较,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自己的知识分子提出如此广泛、如此迫切的要求。”

  二、在知识积累中寻求创新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不是沙上建塔,它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实践要求,需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学习是

  创新的源头。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已成为人生第一要义。知识时代一方面表现在知识自身的社会化,包括自身领域的扩大化,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补充,产生了各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实现了科学知识的一体化;另一方面表现在知识生产、知识成果的社会化,知识的研究、生产、更新、成果等各个方面的现状,都越来越趋于群体化、大众化和国家化。这充分揭示科研人员不应固步自封,而应树立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不断开拓自身的科研视野,才能在科研创新中有所突破。更新知识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它需要一种忧患意识和危机感。一些科研人员懈于学习,一个重要的思想障碍,就是觉得自己知识已够用,没有自觉更新知识的压力和动力。实际上,科研条件固然重要,没有人的知识更新,创新则不过是空谈。因此,在科研人员中倡导终生学习的观念是必须的。活到老,学到老,不断从各种新知识中汲取营养,才能紧跟时代步伐。

  三、以现实需要为依托倡导原始性创新

  至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的一等奖连续四年空缺。这突出反映我国缺乏基础研究的重大技术发明创造,也反映我国科研人员原始性创新潜能尚未得到有效激发。按照心理学理论,社会的需要是最现实的动力,这种原动力是动态的,常常间接内化为个人的心理需要。科研人员一旦意识到现实技术要求,并以满足现实需求为己任,那么,他就会产生持久的创造动机。这种创造动机会把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进而形成创新型人格,在科研中有所建树。以现实需要培养原创精神,有利于创新成果变为创新产品。过去人们往往把实验工作等同于创新,使科学研究和生产严重脱节,许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创新成果难以扩散。

  四、把协作攻关作为创新的平台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的产生不仅是一个创新过程,更是一个组织过程,使各种单项和分散的相关技术成果得到集成,其意义远远超过单项技术的突破。美国著名的“阿波罗”登月飞船,就是已有先进技术集成的典型受益者。我国科技系统相互封闭、重复立项的问题长期存在,特别是以单项技术研究为主的项目管理模式,使得每年所取得的数万项科技成果,很多由于缺乏优化组合与集成,最终难见社会效益。这些体制和政策性障碍,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原始性创新的基础,科研成果难以达到国际领先。从上世纪初设立诺贝尔奖以来,绝大多数是通过协作

  攻关而获得的。究其深层原因,这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即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新兴学科不断产生有关。协作攻关的方式多种多样,可通过联合设计、联合研究开发、联合人才培养等方式与国内外、军内外技术领先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合作。通过协作,形成优势互补,加强科技信息交流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从而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

  五、从心理学角度激活创新素质

  心理学家在研究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发现,科研人员的创新,除了必须具备智力因素的基础条件外,非智力因素往往起着重大的作用。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而言的。智力因素,也叫智商,是指人在认识方面的能力;非智力因素,又叫情商,是测定人的情绪情感的指标。非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一是自我情绪的认识能力,二是自我情绪的控制能力,三是判断和控制他人情绪的能力,四是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五是自我激励或自我意识能力,六是一种人格状态或品质。可以说,非智力因素反映人的综合心理能力。科研创新需要志向、兴趣、意志和勇气这些必备心理条件,而这恰恰是非智力因素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人的科研活动,起着动力和制约作用,影响着科研人员对研究对象的态度,也影响着人的认识、记忆、思维、想像的敏捷性和对新的环境的适应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仅以智力因素作为衡量人才创新能力的观点愈来愈暴露出明显的片面性。科学技术的每一个进步,都伴随着非智力因素的跃升,而且科学技术愈发达,创新对非智力因素的依赖性愈强,甚至可以弥补智力因素的不足。因此,在培养科研人员创新能力时,不应忽视非智力因素与科研创新的内在关系。

  学术无止境,科研无终点,认识不能一次完成。无论是学习《自然辩证法》还是其他专著,都是为了加强自身素质,提高综合水平。我们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应多学习、多研究、多实践、多反思,这样才能学有所长。

篇四:如何增强科研意识

  

  班主任增强科研意识与能力的策略

  班主任是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和中坚力量。班主任的自身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为符合新形势下班主任的素质要求,除了要自觉转变观念、提高师德和师能外,班主任还要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与能力。为增强自身的科研意识与能力,班主任要做到:

  1着眼全局,课题牵动,培养科研意识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科研的生力军,只有班主任积极主动、真心实意地参与科研,自觉地运用现代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形成良好的氛围,才能使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班主任应通过课题牵动策略,逐步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和科研意识,提高科研水平。

  2立足校本,分层培训,促进科研能力发展

  学校应遵循科研领先、交流为主和实践为根本的工作原则,从理论学习到科研实践,对班主任进行分层、分阶段的培训,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为他们的实践创造条件,实现信息交流互鉴和理论资源共享、实践感悟互动,从而不断地更新其育人观念,提高其理论水平,促进其科研能力的发展。

  3注重实践,努力创新,提高科研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

  班主任应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注重在实践中努力适应教科研工作的良性运行机制,使自己的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研究型班主任除了应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强烈的事业心、先进的教育理念、完备的现代教育理论外,还应学会研究,善于反思,敢于创新,不断积累,勤于写作。

  (1)学会研究

  在日常工作中,在探索素质教育途径、方法与手段时,对从未遇到过的情况和问题,班主任要学会主动分析、探究,直至有效地加以解决。这是作为研究型班主任应具有的核心素质。

  (2)善于反思

  班主任在具体完成某项教育工作以后,应对这一工作进行反思,找出其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及其原因,总结出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使今后的工作少走弯路,提高效率。这是研究型班主任必须具备的素质。

  (3)敢于创新

  班主任面对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敢于用新思路、新方法进行尝试;对一些沿用已久的方法,要敢于怀疑、批判,并拿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善于结合实际、博采众长和解决问题。班主任应从观念上创新,确立以学生为主的参与意识,并且在班级管理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4)善于积累

  积累材料对教育科研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材料积累的过程就是

  “采矿”的过程,积累越丰富,成果就越丰硕。班主任可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积累材料:

  一是学生的作文、作业、日记、周记等书面材料。保存那些最能真实反映学生心灵世界的文字。

  二是建立

  “特殊学生档案”。对特优生、双差生、有明显特点的学生进行长期跟踪观察,记载他们的成长过程、变化情况、学习状况、社会交往和家庭环境等。

  三是对教育实践、实验的有关材料进行记录,包括班级重大活动、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和对偶发事件的处理等。

  四是将对学生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包括各种数据统计等。

  (5)勤于写作

  文字表达是班主任科研工作的基本功。教育科研要求的写作能力主要是内容实在、条理清楚、语言通顺。写作的内容包括:一是记录自己平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思想火花;二是教育笔记,记载在班级教育与管理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以及对

  “特殊学生”的跟踪教育情况等;三是教改实验报告、学生心理调查报告和班主任工作总结等材料;四是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或体会写成的有一定理论高度的教育论文。

  4争取参加学术团体,积极参与学术活动

  班主任应积极参加的学术团体包括:各级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协会及其相关的专业委员会,如班主任专业委员会、班主任管理专业委员会等。班主任还应积极参加学会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如专题研讨、学术讲座、信息交流、论文评定和课题研究等,以提高自己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这样不仅能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认可和交流,还可以广交朋友,开阔视野,对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教育学会是提高班主任科研能力的加油站,是他们获得教科研信息的资源库和展示科研成果的大舞台。争取参加教育学术团体已成为广大教师和班主任的内在需求。

  班主任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而提出一个研究课题,是培养自身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的起点,如何有效地在这些问题中提炼出一个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是科研的目的所在。

  要想选择一个有价值的选题,班主任要理性地审视自身所面临的各种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并加强理论学习,树立严谨的科研态度和科研精神。

篇五:如何增强科研意识

  

  精品资料

  树立科研意识

  提高科研素质

  长春市雷锋小学

  李冰锋

  教师的科研素质就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所必备的各种心理品质,如发现问题的敏锐性,解决问题的坚定性,逻辑推理的严密性、概括升华自己教育实践经验的科学性、收集整理信息的准确性及掌握运用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的有效性等。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

  (1)科研意识

  科研意识是指人积极从事科学研究的心向,潜心捕捉和发现科研课题的求知欲。具体表现在教师对教师职业应进行科研的认识状态,对科研型教师的认同状态以及对自己科研能力、科研优势的认识状态,对教育现象的认识状态,对教育成绩与事物的准确判定水平,捕捉科研问题与解决问题资料的能力,教师借助他人能力或协助他人共同攻关的心理状态等。

  (2)科研知识

  科研知识即进行教育科研所必备的理论知识与方法。主要包括教育科研的基础理论(如教育学、心理学、学校管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文化学等)、教育科研的专门理论(如教育科研原理与教育科研方法等)以及教育科研的相关知识等。

  (3)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就是把教育科研知识运用于教育科研情境,解决相应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包括发现问题能力、预测设计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实施操作能力与书面表述能力等。

  (4)科研精神

  包括献身职业的忘我工作精神;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全力合作,共同进步的协作精神等。

  二、小学教师的科研素质的现状

  可编辑修改

  精品资料

  目前,小学教师科研素质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自身科研意识差,对教育科研认识不足

  有相当部分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上好课,教育科研是大学教授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他们满足于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而不善于把自己和他人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进而上升到理论高度。因而,许多教师只是凭着自己经验进行教学和以单纯传授现成知识为中心。

  还有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对教师创新精神和教学个性的扼杀。唯书、唯上、唯考试,很难形成科研精神和科研冲动。

  (2)教师自身科研素质低、科研能力差

  一部分教师他们对工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奉献精神,深入备课,耐心辅导,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一丝不苟。但是自身缺乏必要的革新能力,特别是教育科研能力。这是阻碍他们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一些经验型教师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有着强烈的把工作干得更好的愿望与热情,也有着冷静而深刻的归纳总结的理性。然而由于个人实践固有的局限性,对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的空白或浅表性,造成他们有时表现出视野不开阔、焦点较单一,思维停滞在解释、佐证的层次上,缺乏说明力,缺乏普遍指导意义,他们

  “固守家园”,囿于自身实践的狭隘和理论的局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往复循环,无新意,无发现,无创造。

  (3)社会舆论的误导

  目前社会上仍有不少人片面地认为,中小学教师的视野和能力有限,不能担当教育科研的任务,或者认为中小学教师一般都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参加教育科研工作。更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心存疑虑,他们担心他们的孩子会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品,教师课堂教学改革会影响孩子的考试分数,顾虑教育改革会耽误一代人。这种狭隘的意识,给教师大胆改革可编辑修改

  精品资料

  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给教育科研带来了负面影响。

  (4)学校对教师评价上的误区

  现在仍有不少学校依然以教学经验的多少作为判断教师水平高低的主要的或惟一的标准。经验型教师那重模仿而轻创新,重积累而轻发展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依然成为学校指导青年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一个标准,经验型教师依然成为许多教师的追求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助长了教师注重知识传授的做法,影响了教育科研的开展。

  (5)工作负荷大,科研投入少

  在绝大多数学校,教师人均周授课量在14学时以上,学科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潜心于教育科研。此外学校也很少给教师创造走出去学习的机会,教师视野狭窄,忙于教学,倦于读书,偏重经验,轻视理论。加之领导对教育科研重视不够,在科研经费的投入上,少之甚少,没有专家的指导,缺乏必要的科研资料,从而使学校的教育科研难以开展。

  三、提高教师科研素质的对策

  提高教师科研素质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自身有意识地提高;另一方面是学校有计划地培养。

  (一)自身有意识地提高

  1)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科学研究,首先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观念氛围。因为观念制约着一个人的态度、情感、毅力和行为取向。观念的改变有助于形成一个普遍开展教育研究的氛围,也为广大教师相互促进地开展教育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学习化社会。新技术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可以把最准确和最新的信息传播给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人,为教师的学习和受教育提供无限的广阔的可能性。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科知识素养,拓宽文理知识基础,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要注重学习最新的可编辑修改

  精品资料

  教育理论,及时地更新自己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起符合时代潮流的教育观念。要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整体化知识的教育观念;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转变以做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做人与做事相结合的教育观念等。思想观念的变革对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改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要做科研型教师就必须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尤其是不断创新的观念。

  2)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敢于进行教育改革尝试,增强科研意识

  教学与教研虽然是相对独立的两项工作,但是它们具有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教研具有强大的综合功能,它能确保教师的精力和智力准确、恰当、高效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教师只要刻苦学习,勤于思考,就一定能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中,以及从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热点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要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尝试。成功来源于尝试,没有尝试就没有成功。教师要从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大胆地在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试验,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这是提高科研素质的基本途径。

  3)要形成“教研相长”的教学模式,边教边研,以研促教,以提高科研能力

  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是科研型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也是科研型教师的主要标志之一。普通高中学教师除了要转变教育观念,增强教研意识和勇于尝试的精神之外,还要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教研愿望变成现实,才能出成果、见效益。在“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里,教师尤其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处理信息能力,包括善于发现、选择、简化和整合信息,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创造性的处理,综合成新思想、新观念等能力。教研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来进行,比如对同一教材运用不同的新的教学可编辑修改

  精品资料

  方式,组合种种教具和方法展开教学,从而培养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提高教研能力的根本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即达到以教研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目的。因此,要想提高科研能力必须边教学边教研,在教学中发现问题,通过教研解决问题,形成教学和教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新模式。

  4)加强相互合作,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教师要加强教育科研合作。首先,要加强同事之间的合作,营造出一个互相激励、互相支持和互相帮助的科研氛围,学会用集体的智慧来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其次,要加强与地方教研部门和地方高校之间的协作,通过它们的指导和帮助,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教研方向,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教师对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因而,不能在提高自身素质时顾此失彼,而应着眼于整体素质的综合提高,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取得更好的教书育人的效果。

  5)掌握教育科研动态,注重借鉴、收集教育科研案例

  案例学习是最有效方式。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教师较快地把握开展教育科研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了解开展教育科研的过程,理解有关教育理论的内涵,掌握各种研究方法的实际运用,从而为自己的教育研究打下较好的基础。因此,平时应注意收集书籍、杂志上登载的有关研究案例,不断积累科研资料。并对这些案例进行详细研读,从中获取对自己开展教育研究有用的东西。

  (二)学校有计划地培养

  1)首先学校要加大科研投入,树立“走出去,请进来”的教育科研风气

  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素质,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外出培训、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加强教师的再教育,从而有助于开阔教师视野,使教师及时了解科研动态,适时更新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教育观念,借鉴和吸收兄弟学校的成功的科研经验。此外,学校要经常聘请教育科研专家,来校讲学、做科研报告、可编辑修改

  精品资料

  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方法指导,以启发教师的科研思路,把握科研方向,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2)学校要完善科研制度、建立奖励机制

  为使教师的科研工作热情持之以恒,真正建立一支具有一定科研理论和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学校要建立、完善一整套科研工作制度:①理论学习制度,不断引进教育科研新信息,把讲座与学习结合起来。②课题申报制度,教师首先依据各自实际自选课题,学校统一调控,论证立项。③科研成果汇报制度,每学年学校要举行科研成果交流活动,通过交流对科研成果进行认定。④科研奖励制度,对成果显著的课题给予奖励。制度的建立,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育科研工作产生了竞争机制,从而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

  3)学校要建立常规校本科研培训制度

  培训是现代社会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终身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学校要制定出与时代相适应,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推进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校本培训制度,形成有利于教师岗位成长的“培养、培训、管理”一体化的有效运行机制,构建学习化组织。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指导教师学会学习,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促进教师自主成长和提高。

  可编辑修改

相关热词搜索: 如何增强科研意识 科研 增强 意识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