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文化规划】嘉定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时间:2023-05-20 16:00:29  阅读:

嘉定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为充分发挥文化在嘉定未来五年核心价值引领、思想道德提升、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幸福、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积极作用,依据国家和上海文化发展的战略定位,在充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规划】嘉定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文化规划】嘉定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嘉定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


为充分发挥文化在嘉定未来五年核心价值引领、思想道德提升、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幸福、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积极作用,依据国家和上海文化发展的战略定位,在充分研究嘉定历史文化资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现状,在调查分析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全面确立嘉定区“十二五”(20112015)时期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定位、发展现状、面临形势、空间格局、发展目标、重点领域、主要任务、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指导各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繁荣文化市场,推动嘉定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部分 “十一五”期间嘉定区文化发展的简要回顾

一、“十一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嘉定区文化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具体表现在:

1、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成

对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嘉定影剧院进行修缮改造,嘉定区图书馆(文化馆)新馆、嘉定博物馆已开工建设,嘉定美术馆等建设已列入议程。已经建成11个街镇标准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区累计新建“百姓书社”35个和20个馆外图书流通点。区图书馆藏书从43.6万册增加至55.56万册,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公共图书馆“一卡通”全覆盖。实现了全区有线电视“户户通”全覆盖。对部分地区实施了有线电视数字互动改造工程,率先建成了全国第一个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并发展用户3万余户。

2、文化工作队伍基本建立

制定出台《建立农村文化指导员队伍的实施意见》,对文化指导员的来源、职责、资格认定、培训、经费、报酬等事项做出了规定。成立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建立了“百姓说唱团”,汇集群众文艺人才150余名,全区已有各类群文团队175支。

3、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年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000余场次,参与群众85万余人次;累计创作群文作品1300余个,一批音乐、舞蹈、文艺、书画、电视专题等作品获得国家级、市级奖项。

节庆文化活动频繁,影响力不断扩大,上海汽车文化节、孔子文化周、南翔小笼文化展、马陆葡萄节、F1大奖赛等成功举办,形成持续影响力。两个街道获“全国先进文化社区”称号,两个街镇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一个镇被命名为“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化服务基层工作受到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出版总署的表彰。

4、文化遗产保护有力

新建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嘉定竹刻博物馆,完成了孔庙、法华塔等10多处文物的修缮工作,新增区级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1处;对州桥老街、西门老街等五个历史风貌区保护进行了规划;公布1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嘉定竹刻、徐行草编工艺和上海道教音乐分别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南翔小笼制作工艺等7个项目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科举文化陈列”荣获第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奖。

5、文化产业形成积聚态势

积极培育“汽车文化”,初步形成赛事、博览、节庆三大系列汽车文化项目,文化信息产业成为嘉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文化信息产业增加值比“十五”末增长27%,东方慧谷上海文化信息产业园等十大文化信息产业基地和园区已经形成产业积聚态势。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年来,嘉定区立足地区文化特点,全面落实“十一五”文化规划,文化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瓶颈和问题,如:

1、文化发展的重要地位还没有提到战略高度

比较而言,嘉定的文化建设还没有上升到战略的高度,主要表现在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不匹配,文化设施建设与文化内涵建设不协调,城市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建设不同步。

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营性文化产业没有很好地与国家和上海对接,上海15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嘉定榜上无名;上海80家创意产业园区,嘉定只有1家进入名录;没有一家国家级的文化、信息、动漫等园区或基地入驻嘉定。

2、文化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调整

当今,文化发展越来越呈现综合、交叉、跨界的特点,与经济、信息、科技、体育、旅游等领域的交融态势日益明显,嘉定文化管理体制目前还不能完全适应这一情况,亟待建立一个新的包括体系、机制、政策等内容的系统化模式。

3、文化内涵建设和创新能力还需要大幅提升

虽然目前嘉定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已经达到很高水准,但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供给能力不足,设施利用率尚需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在服务内容和形式上还比较传统,有待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方式;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有效整合力度不够,有待进一步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4、文化产业需要跨越式发展

嘉定文化产业在“十一五”期间虽然取得较快的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产值低,全年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增加值9.0%,对国民经济贡献份额不高;同时,发展结构不平衡,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都集中在相关层的制造业环节,文化信息制造、文化信息销售和文化信息服务三者增加值的比例为90.22.67.2,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文化产业需要跨越式发展。

5、文化人才的培养和集聚需要加强

比较而言,嘉定在文学艺术领域集中了一批人才,但是文化产业人才却处于紧缺状态。到2008年末,文化产业、信息产业领域大专以上的人才13645人,每百名从业人员中大专学历以上占18.3%,低于全区人才平均密度1.1个百分点。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对文化发展的制约显而易见,因此,人才的培养和积聚亟需加强。

随着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嘉定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重要节点城市,其区位优势越来越明显,新的定位将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而上述这些影响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将直接关系着嘉定区文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亟待在“十二五”时期着力研究和解决。

第二部分 “十二五”期间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文化建设上展现新特点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嘉定必须以高效务实的方式,通过开拓创新的途径,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

一、“十二五”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文化软实力建设、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立足国内外形势以及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重大战略背景,发挥嘉定区域功能定位优势,优化发展环境,加大引导与扶持力度,推动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创造和谐文化,培育文明新风尚;弘扬文化传统,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二、“十二五”文化规划空间布局

根据嘉定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着力构建“一核两轴三带”文化空间布局,形成科学合理、效应集聚,文化发展与城市建设相协调的布局体系。

“一核”指嘉定主城区,新城与老城联动发展,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区域中心具有的文化标高,代表着上海市级水平和长三角节点城市的特征,城区内包含标志性的文化设施以及标志性的广场等公共空间。新城和老城文化互相辉映,前者代表时尚、现代、开放的风格,后者富有本土、传统、内敛的特性,老城在科学保护前提下开发,新城在大胆创新中突破。

“两轴”,一轴指沪宁发展轴线,主要联接真新中心城和江(桥)南(翔)组团边缘和安亭组团核心区域,串联区域内的文化信息园区,主体是汽车文化。这一轴是上海中心城向嘉定的延伸和辐射,也是虹桥枢纽之北虹桥过渡区域,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一轴横跨新城两个组团,是未来的次中心地区,文化建设也是重中之重;同济大学和上海国际汽车城处于这一区域的中心,两大高品质的知识生产积聚地和品牌,为未来的文化发展提供不可限量的想象,汽车文化的基础和影响期待着巨大的释放。

另一轴指轨道11号线发展轴,11号线从江(桥)南(翔)组团接入,到嘉定新城后分道而行,一路环嘉定老城北上,一路探头西南,直指安亭组团,11号线构成嘉定组合型新城的文化生命线。它串起区域内各种文化站点,联系着多样的文化形态。将靠近新城区的F1国际赛车场和西部板块的汽车博物馆、汽车会展中心、汽车文化博览园有效地进行了整合,使汽车文化有了更大发展空间。

“三带”指的是以汽车文化为引领的都市现代文化带、以农业休闲为主体的乡村生态文化带、以历史人文风貌为特色的本土传统文化带。

都市现代文化带,包括嘉定新城、F1中国大奖赛以及依托于上海国际汽车城的汽车文化产业集聚区。乡村生态文化带,包括以华亭人家、毛桥村和外冈镇千亩腊梅种植园为代表的围绕外冈、工业区(北区)北部狭长地带,以马陆葡萄公园、绕城森林为代表的环绕主城区北部、东部的中部狭长地带,以江桥地区为主延伸至安亭的南部狭长地带。三者北中南相呼应,构成嘉定产城一体化的缓冲地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土传统文化带指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五大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基本处于与11号线平行,纵贯嘉定南北,与乡村生态文化带纵横交织。

三、“十二五”文化的发展目标

依托丰富文化资源及传统优势,围绕国家和上海文化发展战略,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导向,从保障文化民生的高度,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保障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多样性文化需求;以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为需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使经营性文化产业成为嘉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力争用五年的时间,在嘉定形成经济实力、新城魅力、文化活力兼备、“产城文”一体化的区域特色,让人文传统成为可转化的文化资源,让产业集聚成为可生长的知识资本,让郊区新城成为一种健康时尚的魅力生活选择。基本形成以汽车文化为引领的都市现代文化、以农业休闲为主体的乡村生态文化、以历史人文风貌为特色的本土传统文化三大文化带,努力使嘉定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西部高地,成为长三角的文化重镇。

1、争创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经过五年的建设,达到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在市郊区县领先、人均享有公共文化资源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内容创新突出,力争实现国家文化创新奖或创新工程、创新项目的突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

2、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力争五年内打造35家大型文化产业基地,建设1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10家市级文化产业、创意产业集聚区,实现文化产业园和创意产业园区数量在上海市郊区县中排名前列;实施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积极培育10个规模大、实力强、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企业。

3、提升文化产业能级。力争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增幅高于GDP增幅。按照上海市文化产业统计口径,在“十二五”规划期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第三部分 “十二五”期间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为目标,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级

根据城市化进程的新趋势,优化公共文化网络布局,重点推进具有创新体制和机制的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根据“一核两翼”的重大战略安排,打造“124X”三级四层公共文化服务新系统。“1”是指嘉定主城区文化中心,“2”是指新城安亭、江(桥)南(翔)组团两个文化次中心,“4”是4个新市镇,“X”是指分布于嘉定整个城乡的多个街道、社区、中心村的文化建设。

充分利用嘉定未来一个时期CBD中心、次中心、交通枢纽和城郊结合部各类城市综合体的建设,通过政府引导和规划,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书店、影剧院、娱乐中心等经营性文化设施互相融合,满足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1、规划并启动重大建设项目。完成嘉定“十一五”已经启动的重大文化项目,包括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新馆、保利大剧院、新城文化广场等核心文化设施。规划并启动嘉定美术馆建设项目。合理布局资源,做好新市镇与原来街道(镇)社区文化中心在体制管理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布局和调整,择机启动安亭、江(桥)南(翔)组团次文化中心的规划和建设。扩容农村基层文化设施。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利用“千米一湖、百米一林”的城市生态空间,因地制宜建设露天公共文化活动广场,完善15分钟文化服务圈。

2、拓展公共图书馆功能。发挥嘉定区图书馆新馆的主馆功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打造区域内图书文献共享网络系统,根据人口分布情况和群众需求,在安亭、江(桥)南(翔)两个组团文化中心设置图书馆分馆。

3、加强区文化馆的服务、指导能力。推动区文化馆的建设,在着力做好阵地服务、文化信息共享、文化资源配送、团队活动开展、业务骨干培训和大型活动组织的同时,强化其公共服务性特质,对群众文化需求、文化生活方式与内容的变化和文化服务形式的创新等进行研究,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指导水平。

4、丰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服务内涵。招募成立社区文化志愿者,提升社区文化指导员队伍的能级,壮大服务力量。鼓励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结合自己的特点有选择地与专业院团进行结对共建,打造社区文化活动品牌,推进一镇(街)一品活动,拓展服务领域。在确保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提供免费公益服务项目的前提下,尝试鼓励引进群众喜欢的非营利的服务项目,扩大服务内容。

5、引进经营性文化设施。以公共文化资金来引导和扶持,在中心城区和城市综合体引进综合性文化服务设施。布置社区书店(音像店),改变居民小区的文化氛围。利用中心城区和新市镇中心建设,引导企业新建35家标准能级的影剧院,使国内几大电影院线落户嘉定。

6、推进邻里中心建设。将嘉定新城中心的7个邻里中心建设推广到两个组团区域,形成规模效应,将公共文化服务和经营性文化服务一并植入,探索行政管理、商业服务、文化服务综合体建设的新模式,探索公共文化社会化服务的新机制,并以此作为申报国家文化创新项目的新突破。

7、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支撑体系建设。以群众多样化和区域性的文化需求为依据,在充分发挥市一级东方系列公共文化配送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以百姓说唱团等为载体,以文化资金为支撑,加大文化内容配送的频度和强度。加大区域内文化资源整合力度,有效利用工厂、校园、科研院所的文化资源,积极开展与周边城市的文化对等交流活动,提高文化配送的效果。创办“嘉定大讲坛”,“社区课堂”等品牌性公益类讲坛,进一步强化公共文化阵地的作用。

8、实践群众性文化活动新模式。多渠道鼓励群众文化创作,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动争取与市级群众文化活动项目对接,搭建新的群众文化活动平台。采取内容上引导、活动上支持、质量上提升、形式上包装、经费上扶持的方法,积极发挥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或文化团体对改善社区文化的调剂作用。结合民族传统和新农村建设,在传统中创新,形成一批富有民俗特色的文化活动。打造在全市全区有影响的品牌文化活动项目和团队,丰富并做强上海汽车文化节、马陆葡萄节、南翔小笼文化展、孔子文化活动周等文化节庆活动的内涵和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9、推动城乡公共文化资源的均衡化。有效整合资源,重点解决城乡发展、南北发展两个不平衡的问题。增加面向农村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通过有线电视“户户通”、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不断创新具有嘉定特色的服务模式,加大对农村的文化辐射力,实现城乡互动的新突破。

10、鼓励和支持文艺创作活动。发挥好嘉定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作用,强化其指导和引导功能,扶持专业文艺工作者和业余文艺骨干的创作,鼓励文艺创作人员深入基层、精心创作具有区域特色、时代特点、反映人民群众创造新生活精神风貌、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学、艺术和戏剧作品。积极鼓励、扶植专业文艺团队以及群众文化团队的建设,增加基层业余群众文体活动队伍数量和文化活动质量,力争培育一批在上海或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优秀原创作品。

11、推进“三网融合”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完成全区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实现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数字改造和平移。力争率先全区域建成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为三网融合、物联网建设提供平台。完成数字高清电视节目平台建设和广播电视台摄录、制作、播出技术系统的高清化改造。加快高清节目制播人才培养,提高节目的制播能力。提高广播电视为全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提供服务的能力。

二、充分发挥嘉定历史文化的资源优势,做强资源的保护性利用

嘉定“四大古镇”(嘉定、南翔、安亭、娄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嘉定镇、南翔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娄塘镇是嘉定五大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之一。

四大古镇将在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基础上,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活动对原有的空间进行再生产,将休闲、娱乐、旅游融合在一起,重点发展成为“创意旅游文化区”。

1、孔庙“活化”。以孔庙和中国科举博物馆为载体,高水平策划“活化”方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体验式教育活动,实现休闲娱乐与文化体验的双向结合,成为传统文化教育和实践基地。开办“孔子文化论坛”,吸引国内外中国传统文化名家登台宣讲,谋求与遍布世界各国的孔子学院联合,提升孔子文化周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把孔庙打造成传统文化的研究基地。

2、州桥、西门两大历史街区的更新。州桥和西门老街是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两大街区的总体定位是一种历史街区复兴的模式,在改造性恢复过程中要加大植入文化空间的力度,重点发展文化事业、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以名人文化、民俗体验为基础,达到商业、休闲和创意相结合。

结合嘉定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两大历史街区。街区的保护性开发要做到文态、形态和业态三者合一,文态指文化遗存的文脉精神,形态是文化遗存的建筑、器物等实物体现,业态是更具现代消费需求,在形态内创造性地布局消费空间。州桥老街,主动呼应州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历史遗存,以“教化嘉定”为主题,打造嘉定老城旅游文化中心地。西门老街主要呼应这一地区大量的明清民居和历史文化遗存,以民间、民俗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为主题,打造民间工艺、休闲商业以及创意作坊,提供一种“慢生活”的空间载体,使居民和游客能够在这里驻留、体验。

两大历史风貌保护区内,不再保留大尺度的商业空间和制造业空间,对已有的这类空间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利用,使其融入历史文化之中。对嘉定古镇的“十字加环”水系进行治理疏浚,对沿岸风貌进行创造性规划布局,保持水乡精华,重现江南古镇魅力。

3、南翔历史文化名镇和安亭老街的激活。南翔古镇和安亭老街,分别承载着重要的文化符号,在目前的状态下用新的传播手段和事件策划予以激活,发挥应有的影响力。

4、启动娄塘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性规划。娄塘作为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和嘉定区西北部代表性的文化资源,应当采取充分的保护性措施,同时,启动高水平的开发利用规划。

5、启动嘉定名人故居和文化遗址的保护性利用工程。完成王敬铭、秦大成、钱大昕、顾维钧故居的保护性计划,启动印家住宅周边环境改造和陈列布置,完成潜研堂搬迁,启动北水关遗址的保护工程,完成“秦家花园”等已经列入建设日程的文化项目。通过赋予建筑和景观文化特色,进行策划宣传,扩大影响,注入文化活力。

6、启动嘉定文化典籍整理出版工作。开展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嘉定历史文化典籍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编纂嘉定历史文献系列出版物,出版《嘉定历史文化丛书》。

7、规划建设嘉定城市雕塑。在新城建设和老城改造中,按照主题和城市街区环境氛围,以嘉定城市历史文化名人形象为主体,打造城市雕塑群,恢复历史记忆,展现城市印迹。在主要公共活动区域和重大标志性地域,规划能够体现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大型城市雕塑。

8、建设小型博物馆、纪念馆群。利用老街改造修缮用房和嘉定乃至上海的私人收藏资源,收集、整理嘉定历史名人的生平资料和实物,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等,在“十二五”时期于州桥地区形成具有嘉定特色、相对集中的小型博物馆、纪念馆群落,增强老城区文化情感的认同。

9、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重点保护和传承嘉定竹刻、徐行草编工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形成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位相匹配的社会影响和文化地位。设立徐行草编工艺展示馆,展示草编工艺创作流程和独特艺术魅力,鼓励、支持草编手工艺人传承草编工艺,保护民间传统工艺。视情申报南翔小笼馒头制作工艺、江南丝竹等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一步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形成一批专业型保护队伍。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形成多级保护体系。

三、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区域支柱性产业

1、大力发展汽车文化

以上海国际汽车城和F1赛事为核心,积极研究汽车文化的各种形态,大力挖掘、开发汽车文化的新内涵,全面发挥汽车文化的联动多赢效应。创新管理体制,推动市、区两级以及企业的有效衔接,通过政策引导发挥市级节庆活动和汽车文化节的辐射效能;通过加强市、区有机联动,引入高水平的国际管理团队,打造汽车文化产业链条——将赛事、博览、节庆、会展、旅游等相互融合,使产业链与文化链并举,使F1的附加值得到放大,打造嘉定、上海文化新名片。除了继续提升汽车科普、博览、竞技等活动外,将以国际赛车场和安亭新镇为两端,地铁11号线为中轴,形成汽车文化创意、展示、互动的集聚地带。

1)建立汽车文化相关企业的集聚区。将汽车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安亭文化创意园区的重要内容,通过各项基础建设和优惠政策的制订,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吸引各类汽车俱乐部总部入驻,吸引或创办各类汽车品牌报刊、杂志。将汽车文化与动漫、网游、影视结合,吸引汽车动漫、网游、影视企业落户园区。借嘉定“无线城市”和上海“三网融合”的先机,联合上海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在条件成熟时创办中国第一家汽车网络电视台,构建以汽车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

2)构建汽车文化的全新形态。整合现有汽车文化的各类资源,打造汽车文化的全新形态。充分利用上海国际赛车场的大尺度空间,积极争取上海赛车场经营管理方的支持,开发融汽车科普、体验、展示、竞赛相结合的文化项目,更好地发挥国际赛车场作为汽车文化核心设施的示范作用,推动F1衍延产业的开发。积极探索建设一个以汽车文化为核心,运用高科技手段,展示汽车发展历史和汽车科技、寓教于乐的大型科普主题公园(如汽车世界),打造上海文化娱乐新品牌。

3)办好汽车文化节。在认真总结前几届汽车文化节活动取得的经验和存在不足的基础上,借助国内外汽车文化研究机构的力量,加大对汽车文化节活动内涵、活动载体、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在继续办好汽车创意、汽车研发、汽车人才、汽车与城市生活等高端论坛的同时,积极组织举办融知识、时尚、普及于一体的汽车文化活动,形成吸引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广泛参与的良好格局,充分发挥上海汽车文化节这一市级文化活动品牌在嘉定乃至上海大都市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展示汽车文化作为嘉定现代文化特色的独特魅力。

2、形成上海文化信息积聚带,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1)发展网络文化服务业。继续优化创新和发展环境,确定网络文化服务成为文化信息产业中的重点发展领域,发展新媒体产业。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加快发展网络文化信息服务业,确立网络视听服务、网络阅读服务、网络财经服务、网络游戏服务、网络休闲娱乐服务等具有先发优势的领域,将文化信息产业成功打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使嘉定成为上海文化信息产业园集群高地之一。

2)推进物联网战略产业的发展。依托上海物联网中心,发挥物联网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效能,推进物联网系统集成商和文化信息服务企业的合作,作为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进行打造,形成辐射全区乃至上海市的网络文化产业集群,走在上海乃至全国的前列。

3)形成文化信息产业集群。嘉定文化信息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的特色和基础,对目前初具规模的东方慧谷、中广国际、汽车城研发港、南翔智地等十大文化产业园给予持续推进,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较强辐射力的文化信息产业集群。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文化信息产业将成为嘉定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之一。

3、推进三大文化创意领域,建立三大文化品牌

1)将嘉定竹刻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项目推进。发挥好竹刻协会的作用,加大对嘉定竹刻人才的培养力度,增强创意、不断提升作品的文化和艺术含量。加强对竹刻作品和传承人的包装、推介力度,不断提升知名度。

2)进一步挖掘徐行草编的文化、产业价值。赋予创意与创新,将其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领域推进。建设徐行草编工艺展示馆,保护、传承、展示、传播民间传统工艺,通过艺术家的文化创意建立完整的产业链。

3)全力推进上海马陆葡萄艺术村的建设。以马陆葡萄艺术村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艺术家工作室为引领,发挥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的集聚效应,将大裕画家村打造成一个特色鲜明、全国知名的画家村,与新泽源画家村南北相呼应。择机恢复“嘉定画院”,与陆俨少艺术院、新建的嘉定美术馆相互策应,形成收藏、展示、传承、教育等完整的艺术链;与相关的节庆活动相融合,带动相关艺术产品展示、交易平台的建设。

第四部分 “十二五”期间文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文化发展提升到科学发展的战略地位

成立由区委区政府领导牵头、区委区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的文化发展领导小组,形成大文化的领导和工作机制,主动对接国家和上海职能部门,加强市级层面横向结构和区级部门纵向结构的协调,高效配置各类资源,建立多方协作、共同发展的机制。

二、整合区内外资源,科学决策,建立强大的智库

在嘉定文化发展领导小组下,成立嘉定文化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邀请海内外的知名专家,作为嘉定文化发展专家咨询委员。适时召开嘉定文化发展高峰论坛,发挥专家的决策咨询作用,及早谋划嘉定与上海“十二五”的文化发展规划的对接。

三、深化体制改革,保证公共文化事业财政经费投入

鼓励文化企业参与文化事业的建设,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以增强投入效益;探索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新模式。推进基层文化单位和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的改革,增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内部活力,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建立文化建设财政投入政策的长效机制。文化建设经常性经费的投入增长幅度要与全区经济发展和财政支出的增长相协调,区镇两级财政的公共文化经常性经费投入不低于上年财政总支出的1%,并逐年增长,重大文化设施和重大文化活动经费另行列入财政预算。

扩大现有文化创新发展专项引导资金规模至2000万元,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特殊人才引进及使用、特殊贡献奖励、特殊项目扶持等专项基金归入。

四、健全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体系

对区内现有的文化和信息产业支持政策进行梳理,调整支持方向,与区内文化和信息产业重点方向一致,以发挥已有政策的最大效能。

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创新发展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设立文化企业质押担保、创设风险投资基金,系统引导、推进金融服务业与文化产业联姻,引导和鼓励商业银行、融资担保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和信贷产品。

五、构筑专业人才体系 

大力引进专家型人才。包括画家、作家以及其他艺术家等精英人才的引进,发挥专家型人才的吸引力、引导力与辐射力。争取在未来五年期间,全区引入一批专家型文化人才,培养一批优秀的文化管理人才和文化专业技术人才。

加大对社区文化队伍的支持,实施社区专业人员从业资质认定标准。依托相关高校进行文化人才培训。建立文化艺术工作室制度,支持领军人物发挥品牌积聚效应。

加快研究制订并出台高端紧缺文化人才目录和认定标准,对经认定的高端紧缺文博、群文管理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文化贸易人才、文化创意策划人才、数字和网络技术人才等,按其贡献逐步研究推出区政府奖励办法。对于引进的高端紧缺人才,积极提供人才公寓、医疗保障、子女就学等各种便利条件。

六、实施文化形象传播计划

提炼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色、嘉定特点的嘉定文化形象传播符号系统,展示嘉定教化人文的传统和新的历史发展。制定与嘉定新一轮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形象传播计划,研究形象传播的主要内容、有效方案和具体途径,利用电视形象片、歌曲、广告等作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等媒体,在嘉定、上海、长三角和全国范围内突出嘉定文化传播中的23个品牌,使嘉定在上海、长三角、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

充分发挥政府整合资源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由宣传部门牵头,创建专业的嘉定区文化资源宣介刊物和特色文化产品推广网站,创设嘉定文化创意活动周、借助嘉定文化发展高峰论坛,扩大对外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多种途径统一设计公益性广告与宣传标语,通过规范有序设置以及形象生动的宣传,开展一系列高品质的节庆活动,重点宣传历史人文景观、田园生态休闲、汽车文化等,加大文化产业以及优秀文化企业的宣传力度,使嘉定成为更多的海内外游客商务、旅游的目的地。

相关热词搜索: 嘉定区 文化 发展规划 【文化规划】嘉定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