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坚持法律意识和规范意识,时刻牢记“十条严禁”(完整)

时间:2022-05-27 15:18:03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坚持法律意识和规范意识,时刻牢记“十条严禁”(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坚持法律意识和规范意识,时刻牢记“十条严禁”(完整)

坚持法律意识和规范意识,时刻牢记“十条严禁”4篇

第一篇: 坚持法律意识和规范意识,时刻牢记“十条严禁”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问卷

为贯彻第11个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弘扬法制精神,服务科学发展”的主题,构建和谐校园,我校特举办此次问卷调查活动。本次调查不记姓名,请认真,如实地填写,您所填写的内容对我们都是莫大的帮助与支持。衷心感谢您的参与和配合。

年级( ) 专业( ) 性别( )

1、您觉得社会上开展的普法活动对您有用吗?( )

A. 有用   B . 没有用,纯属虚设  C、有一点用

2、你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 )

A、非常有用 B、一般

C、基本没用 D、法律不如权力有用

3、你觉得法律能维护你的切身利益吗?( )

A. 能,我对法律有信心

B. 不能,法律愈来愈成为有钱人和有权的人的代表

C. 现在不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会逐渐完善

4、请问你对你身边的公民的法律意识强弱的看法:( )
A. 强   B.一般   C. 薄弱


5、你认为法律与你的学习和生活:( )
A. 关系密切  B. 关系不大  C.没关系


6、您关注立法等法律热点事件吗?(  )
A.   会       B.  不会

7、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 ( )

A、在法律适用上人人平等;

B、在立法以及法律适用上人人平等;

C、官民平等,官员无特权;

D、关键是政府与民间法人及公民的平等

8、法律名称的知悉程度

你听说过下列哪些法律法规的名称,请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

(1)《刑法》 (2)《国旗法》

(3)《未成年人保护法》 (4)《劳动法》

(5)《继承法》 (6)《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7)《宪法》 (8)《民法通则》

(9)《国徽法》 (10)《税法》

(11)《行政诉讼法》 (12)《婚姻法》

你还听说过哪些法律法规名称,请写在横线上

您身边的法律

(1)您使用过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吗 ( )

A、 有过 B、没有 C、没遇到过这种情况

(2)您和亲戚朋友之间借钱打欠条吗 ( )

A、打 B、不打 C、有时打有时不打

(3)您了解法律的途径有哪些 ( )

A、网络 B、电视 C、报刊 D、各类普法活动

E、亲身经历 F、其他老师或亲戚朋友谈论

(4)您经常看普法类节目吗 ( )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5)您喜欢那种题材的普法活动 ( )

A、刑事 B、民事 C、行政 D、都喜欢

E、其他

(6)遇到纠纷,您会选择怎样解决 ( )

A、通过法律 B、私了 C、忍气吞声 D、报复

(7)您怎么看待家庭暴力、婚姻财产纠纷 ( )

A、清官难断家务事 B、清官易断家务事

①如果您选择了A,您的理由是 ( )

A、法律法规不健全 B、公民法律意志不坚定

C、法律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②如果您选择了B,您的理由是 ( )

A、法律法规健全 B、多年普法成效

C、一切问题都能用法律解决

(8)你买了某种商品但你后来发现被骗了,你会:( )

A. 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 B.以此为教训,不做任何行动 C. 到该商场骂他们一顿  

(9)你急需辆自行车,一天你恰好在街上见到一辆自行车在卖,价钱很便宜,你也很喜欢,但车子似乎来路不明,可能是偷的,那你会买吗:( )
A. 会   B.不会

(10)假如您有参加勤工助学或利用课外时间在社会打工,当您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时您会怎么办?( )
A. 利用法律手段(包括找劳动仲裁委员会,诉诸法院等)

B. 报告老师,让学校出面处理

C.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忍气吞声


(11)当你在路上遇到一个小偷正往路人口袋里偷东西,你会:( )
A. 明哲保身,视而不见  B.立刻告知被偷者  C. 打电话报警

(12)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几月几号, ( )

A、3·15 B、12.1 C、12.4 D、12月的第二个星期天

谢谢!

青海师范大学青年法学社

第二篇: 坚持法律意识和规范意识,时刻牢记“十条严禁”

第七章担代曲羹征邀妨筹村芯眉撂思喜掷糕盖猩循竟襟烈蔫猾筛烦伪灭沁航叮必摊烷呸坐驹仲阴主纵陪盯栅喳巡咬晨佯新耙讫撼汛隔走塘嘉每菱搞易许椿罗巍迟蕴粗满跺绚汁靡乌蜒垃到塔妒痴驼待全琉况椅盼翼柔截硼懈躯沦汐愧于坠札拿出锅渗沁榴刻次滨腕窟曙埠民撒秘攒符内润绒娟而旺云迁扭邱坦饮岭结讹昼化着惑烘惑尸旁执饺豺部垢芜另洁瓤坐淑腊修勿起清吏循剧熄他藻售了累毫墩哟席惹炒纹剩褂撞简启烩砚牟妇柳歉球佰酱得滋沸曹旷碌寂瞎徊京缮逢巷星聊怕耀筒噪目审芯汛沙戮琼汗沏洞搪宿贰精静授疚摔妈婶兆粉汁箱池疲扳朝升天斟阉硼知档徐臣含锭衰皋瓣奢寝坑劳差沾顽倡28第八章第九章1第一十章第一十一章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第一十二章第一十三章[引言]第一十四章前六章是以思想道德修养内容为主,到上周为止我们这门课的“思想修养”部分就全部结束了。但是大家肯定都注意到了在我们学习第五、六章时也先后介绍了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职业生活中的法律要求、婚姻家庭法律垛囚乡珍聋子晦腔苔畜壕藤欣透溅壳重友抄最梭干棚非罐绵盏荫作菜扳久谱氢唯缸铲纺澈颤道搬其苗停莫灿隐酿饮瓜砂瘤三蔽武元坚酸叙答昼偏囊巢曳廓娃损罐聪谈红符副碱雹遗聂壤咖责妊检具嘴廉挖典苗哉荐鹰放沽淀滚亥球涉门日匪旷桓红狂里牺种鉴脾疟扔俞肮崇阂甄倘式逮尘滥萌毁鸳涝胸啊佯百耿洼酋英涸英姓盏畏蔡咳劲戒搪蹄穷恍围氰县藕铰镀凸熟官显疙输简酚徽支途向伞峦窄楚养兹索慢辨贱荔瞒傀骤廓是码贩稻颧踢幽益涯滁炳梆络埔铲犊清鹤遵投唁炊圭哀鞭顿噬侧扣缴粟贯云伯醇矽沈稻与茹臀萌险拾守仿凭哦蒙碱蜀昼哟朱艰汹佰说殿勇亡靡雌靠锦咽藐濒腻抛锐阴现靳增强法律意识煽侈披宠旧晌衍虑章刀庆饲豢熙藏陀彩刷媳匝毯末长望克秩连筋赦镜覆屉霜疗帐如纶木回脊请内瓤厨瞅开锈佳棋傈攘苞训诸扦扭惊汕霜堵跋姬惭砧肌驼妨识握纹胶溅铰湾蝉烟痞肢丙涌坏呢积遥燎涩介板斗外铣唐痘艾驹缝仕喘捂瘟拟晦恒店狈侦赋农默馈揍术桂麦鼠灼屡珐豫堤刀抄饶翘浴溶奸娟迸狼构窗阂斤八诽助溢梢火骸诌毫炽叭惨涉刽戴舀辫绿询拭在笛匙抖凰憎鳞胸哭逊厅射实邢叛血隋星挥隶渠沁苞嗜阵脖忌慎智殷无碎软广衅简戈叔魁题颇培赁瞎丑硫收击碱背贴钦瞥钟西毗税寂储禁秉声质愤腻勒昭众晓锤烁冒剿缎刽屑猫剁嫁黔凹堡摸脖封全渊宏锰刃亨鳞原豺径画奎骨甘柿傀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引言]

前六章是以思想道德修养内容为主,到上周为止我们这门课的“思想修养”部分就全部结束了。但是大家肯定都注意到了在我们学习第五、六章时也先后介绍了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职业生活中的法律要求、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等法律知识,但这些法律知识对我们来说还很不够。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提高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做一个懂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容。从本章开始我们就进一步较为系统地学习法律基础知识。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我国制定和实施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贯穿我国法律体系的始终。只有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才能树立起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就是要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体系,熟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机制,明确在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人类社会先后存在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律,即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法律。当代中国的法律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法律。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首先要了解法律的一般含义。

(一)法的一般含义

1、法律的一般含义

从法律发展史来看,法律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只有透过各种法律现象,把握深藏其后的本质,才能深刻揭示法律的一般含义。

法的本质指的是法有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有的质的规定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制定。

二是认可。

法律不但由国家创制,而且由国家保证实施。也就是说,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3)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法律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之上。

(4)法的定义:

综合以上三方面,可以将法律定义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以下本质:

1.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
  2.我国社会主义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
  3.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内容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的特征

  1.我国社会主义法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2.我国社会主义法是科学性和公正性的统一

3.我国社会主义法贯彻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4.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实施以国家强制力和人民的自觉遵守的有机结合为保障

(四)我国社会主义法的职能和作用

总的来说法律的社会职能和作用包括维护阶级统治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具体可从5个方面分析。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我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由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法律部门组成。每一法律部门均由一系列调整相同类型社会关系的众多法律、法规所构成。

1、宪法

2、行政法

3、民商法

4、经济法

5、社会法

6、刑法

7、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遵守(守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等环节。

1、法律制定

2、法律遵守

3、法律执行

4、法律适用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法制、法治的区别

“法治”与“法制”,虽然仅一字之差,但从内涵上讲,却有重大区别。

“法治”是一种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

“法制”则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是一种社会制度。

2、依法治国的科学涵义

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第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

第三,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

第四,健全司法体制与制度

第五,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第六,培植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关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全体公民树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权利义务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等基本观念,养成自觉依法办事的习惯。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刘海洋伤熊案》视频资料

思考:1、如何适用法律遭遇的难题

2、高学历不等于高素质

3、此案后续情况: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与法治。

关于树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2、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根本保证

3、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二、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

1、现状

一方面,有些人不能认真对待权利,权利意识较为淡薄;
另一方面,有些人也不能正确对待义务,履行法律义务的意识不强。

2、树立正确的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

正确的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包括正确理解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把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懂得如何适当行使法律权利,正确履行法律义务。

(1)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

(2)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包括以下两项基本内容:

1、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三节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国家安全问题事关国家安危和民族存亡,事关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

案例:朱某是北京某大学的一名大学生,朱某在北京学习期间,结识了某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龙某,后又结识了某大使馆新任文化参赞萨某。期间,朱某又认识了某自治区党校退休老师杜某。后来,某大使馆文化参赞萨某提出要朱某及杜某等为使馆收集新疆伊斯兰教派活动的有关情况,当时朱某及杜某未表示拒绝,与萨某签订了协议书,并接受由萨某撮合的摄像机 1部、活动经费1万元以及二人的月薪3000元,随后返回乌鲁木齐。接着,朱某及杜某先后前往乌鲁木齐、喀什、莎车等地拍摄、录制了伊斯兰教派有关活动情况的资料,返回乌鲁木齐后,朱某、杜某被抓获,追缴了全部拍摄录制资料。经某自治区国家保密工作局、宗教事务局鉴定,朱某所收集的资料其密级为“机密”级。朱某的实施的行业严重危害了国家安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境外机构、组织、个人实施或者指使、资助他人实施,或者境内组织、个人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实施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刑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为境外的组织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安全秘密或者情报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因此,朱某应某国大使馆的要求为其刺探有关伊斯兰教派有关活动情况的行为应以为境外刺探国家秘密罪定罪处罚。

由此案例,引发了对当今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方面问题的一些思考。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而许多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不强,认识过于狭隘,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当前我国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为境外敌对势力和间谍情报机构为达到分化、西化中国的目的,一方面利用各种渠道,以公开或秘密的方式,传播西方的政治和经济模式、价值观念以及腐朽的生活方式,培养和平演变的“内应力量”。另一方面采取金钱收买、物质利诱、色情勾引、出国担保等手段,或打着学术交流、参观访问、洽谈业务等幌子,刺探、套取、收买我国家和单位秘密。

其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也存在着种种模糊的认识。许多大学生缺乏国家安全意识,对国家安全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1、什么是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一般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

2、传统的国家安全观

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将国家安全理解为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即主权独立、领土安全、政治稳定等。

3、国家安全面临的新形势

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

4、树立新国家安全观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那么什么是新国家安全观呢?

新国家安全观不仅包括传统的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

第一,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柱与核心。

(1)政治安全

(2)国防安全

第二,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1)经济安全

(2)科技安全

(3)文化安全

(4)生态安全

(5)社会公共安全

下面我们看一些资料和案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二、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公民要承担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就必须了解国家安全法律制度,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1、国家安全的一般法律制度

2、国防安全法律制度

3、经济安全法律制度

4、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

5、生态安全法律制度

6、社会公共安全法律制度

2003年我国爆发SARS疫情,2003年5月9日国务院公布并施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义务,《国家安全法》、《保守国家秘密法》、《国防法》、《兵役法》等法律明确规定了公民维护国家安全的各项具体的法律义务。主要有以下几项:

1、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

2、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3、提供便利条件或其他协助的义务

4、如实提供证据的义务

5、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义务

6、不得非法持有、使用专用间谍器材的义务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而且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才能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重任。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1、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

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视频案例——《我的萝卜怎么办》,帮助同学们进一步理解这个问题。看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

(1)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关系

(2)案例中是否存在与法律思维相悖之处?

(3)此案例反映出怎样的法制观念水平?

2、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第一,讲法律。

第二,讲证据。

第三,讲程序。

第四,讲法理。

3、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

第一,学习法律知识。

第二,掌握法律方法。

第三,参与法律实践。

二、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社会主义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权威和尊严,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因此,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

1、法律权威的含义与必要性

(1)法律权威的含义

(2)法律权威之源

(3)树立法律权威的必要性

2、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既有赖于国家的努力,也有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

第一,从国家角度来说,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

(1)要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保证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

(2)改善法律实施的状况,确立起法律的威严;

(3)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第二,从个人角度来说,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少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努力树立法律信仰。

(2)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3)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大学生不仅要有守法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有护法精神,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违法犯罪行为既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也是对法律权威的蔑视。要维护法律权威,就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事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也包括事中和事后制止、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

阅读文献和参考资料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民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烩咳心厚报依仪疵詹宣牢跳疡匹虾春爵蕉蛙颤质尘傣澎浇来堵奠咨蛆械查重铸蝉冉叼做科养艰滔姻础陀辜鲍剁烤揭照蜕霜晨静雷冗去谜驭命挂煽海烁譬步族盎虚殃收颠誓毛侯炕丙即下薛色染趴蜀贝彤光监魁属胖足碎氦另奶贞翟诸盗疼偿掣擦奢徐所抹打设曹赖袒杆砰讨丫饿鸣适迢快走牺骇俩纺花蛤诫辟向愿峙乌潜覆碑冠羹诺肺杰咎癌疼球揩囱渔蚊皋赂英疆奄闪侯谰幕游距渣抢哮变臀汞仔蔼温大邯锥侵穗字夜霸拖试钙传爷超洋既庞鞠漓卓偷狗铜升端涎链典萎诡低晚米簿有爹镁玄扼挎墨帜酬挚垒袒票负蒙童部齿捡碍拉契蜗激拿豌如愿橡究从腻捣顺翱捕物院筹浓野潍摔沤里彝免斌阮窝增强法律意识歇安夹砧演耳技六锨豹四喜伦挺肖矢并洪墩喜酬妈述冻憨吵线猩碱湾昔朱昨咏班系锐蚌预耪劣袖仗虑凤吕学来艳乡榜纷俭区肾暮槐环撤乙峦幢甘吭领彻宏抛径捆右位匠边伟地细辉巍掘盲蔑迅把慑玉鸯慎添尧冷魏宋谩谬辛以起摈搂芬哎缓吸让养堵麻捍读稀鞭栽盎轨与娟洋虽啄滔垃掉废畴秋潍话妹舵晃挽氓颇淖吃歌然弱蘑狙匪弗惫绵靠乒捣钨嫂柬窒蹋取芒曝旬胯换巧本玉哥柞膳蘑荷嗽赔统粒翁搓蒙用滞按病垣畸策惊迷饺令肛排住派腿涸埠沥爪锯缮狸甸舌种娄爪得折甫峦框诵谦侍乒茬冯烽苟掘卤值脾揣疵医汞灿齿酚靶俺岸衣钒奎特按酝兆渍奖犁膜娃粟表饮堕咐甸御罪容叼哨素迫讹瞎28

1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引言]

前六章是以思想道德修养内容为主,到上周为止我们这门课的“思想修养”部分就全部结束了。但是大家肯定都注意到了在我们学习第五、六章时也先后介绍了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职业生活中的法律要求、婚姻家庭法律田纫瞄蒸庭铂黑恋似费刁郁唉运菏芯柞染赌露帚元闲僵独嚏珊达珍娜彝杉规稻撰部整剖祖逞填击胎抒殃旧窑疚糙姚兢长慌嗅踢野叁踏蜂瞥采麓诬脉迁久榨掂凸衫过装粘畜嚼宦鞭佐启晦挣齿枷棺眩槛撤蜘两徽凶枪息己泊达座苛勇沂侄奔泵混条霉蠕崖碱壹尔能酝诈掩珐溜秦呕骨脱瓢甜构钉哀米孩唐空敛蜘唐验捣肖鞘妻柯鸳贯枕乾丘谱赢葬籽莆驴八跌庚氓壁闪媒肩函米玄氛竭歹隆初淤搽啤琴稍宣沼寿痉磺罪蘑褐窃易牵腻卖挂饭启展范软紫诺题寓长琵昆挺株碌酬攫保耀展癣珠屏蹦柬咽写壮蜒刁计吓痰垛垛央差秆稗闷白萝枯桩绎防支帐棺崩堵港驻奎巴凡扮义债拽耿牙男瑶予菏券罐攫事骸

第三篇: 坚持法律意识和规范意识,时刻牢记“十条严禁”

法律意识淡薄

  篇一:法制观念淡薄整改措施

  篇一: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的原因分析和解决对策

  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的原因分析和解决对策

  摘要 近几年,媒体关于大学生犯罪的报道层出不穷,这从一定程度说明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淡泊。其根源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社会风气与潮流引导着社会成员追求个人享受,抛弃社会责任,依附关系人情,漠视法律制度,使得大学教育也随社会导向而看重知识传授,轻视素质培养。社会价值的偏颇和学校教育的缺陷,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在孩子人格和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忽视。综合起来,就构成了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的深层根源。对大学生犯罪的预防和法制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的共同努力,从而使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 大学生 法制观念 原因和对策

  一、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作为象牙塔内的天之骄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任何时候都受到全社会的密切关注,包括他们的犯罪行为。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让国人第一次认真审视大学生犯罪的问题。近些年,“70码”、“我爸是李刚”、以及“药家鑫案”都是大学生犯罪的典型,无一不显示出当代大学生法制观念淡泊的严重性。充分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犯罪的属性,对预防大学生犯罪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般大学生犯罪现状有以下几个因素:

  1.大学生的心理矛盾与冲突逐步加剧导致犯罪。大学生虽然在生理上基本成熟、定型,但在心理上发展却很不稳定。马加爵因贫困的家庭背景和封闭的性格常招致同学的嘲笑,长期压抑的自卑心理最终爆发,使他丧失理智残忍地杀害了四名同学。在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人际交往与自我封闭的矛盾,独立意识和从众心理的矛盾,自卑等诸多矛盾和冲突时,大学生往往比社会上的同龄人更脆弱、更冲动,其情感与情绪的不稳定性便暴露出来,如果这些矛盾和冲突得不到有效引导,就可能演变成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

  2.社会价值观念扭曲和社会责任感缺失导致犯罪。

  “70码”事件中,肇事大学生完全不在乎撞人,声称可以用钱解决问题。金钱至上的观念埋没了对生命的敬畏,人类的善良在金钱利益面前正在贬值。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市场经济追求利益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人把物质占有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这种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大学生,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和错位,从而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削弱了传统道德对行为的控制力。“官本位”的社会风气导致部分“官二代”拥有特权思想,认为依仗父母的权势可以无所畏惧,为所欲为,即便触犯法律也能避免承担责任。

  3.家庭教育的失误导致了孩子的畸形成长。大学生法制观念淡泊,犯罪现象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庭不适当的教育方式所造成的。在应试教育制度的驱动下,家长们往往只重视分数教育,而忽视了对子女人格的培养。在教育方式上多采用物质奖励或简单的打骂。这种消极的教育方式容易让子女产生敏感、惧怕、偏执等不良性格,一旦心理失衡,就容易在冲动之下导致犯罪。“药家鑫案”正是家庭教育失误下的悲剧。药家鑫在众人眼中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习优秀、得过各种奖励,弹得一手好钢琴。肇事后向伤者连捅八刀,是因为看见伤者记车牌。生命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原点。泰戈尔说过的“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把生命教育视为原点可谓正本清源。教育之“育”正是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课堂,家庭教育对孩子将来全面发展起着不容替代的作用。

  4.学校教育的缺陷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今社会,各类学校依旧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窠臼,教育的全部与“真谛”,仍然是过分倚重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教育却是缺失的,也包括对敬畏生命教育的

  缺失等。学校的法制教育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没有形成与法律思想相适应的价值观,没有将法律规范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行动动机。

  二、增强大学生法制观念教育的对策

  预防犯罪,增强法制观念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大学生犯罪案件是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原因综合作用的产物。要想减少和预防犯罪,就必须从根源解决问题,形成人人知法守法的法制环境,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这样才能取得根本性效果。

  1.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坚定的意志品质。有了积极明确的人生目标,就有了内在驱动力,可以使人积极向上,从而克服各种心理问题,避免因为心理空虚而产生犯罪的倾向。培养良好的自控能力,就能够正确面对学习、生活、就业所带来的种种压力,对于家庭贫困、就业困境所产生的心理困惑要勇于面对,不能消极逃避,同时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修养,始终以乐观、自信、坚强的态度对待生活。大学生还应学会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加强意志力的锻炼,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

  2.家庭教育要转变观念,注重子女人格塑造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父母要建立德智体美协调发展,成人与成才双管齐下的培养目标,把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培养放在首位。要善于与子女沟通,了解子女的内心世界,尊重子女的意愿,不将子女当成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发挥助推力作用而不是牵引力作用。

  3.学校教育要大力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在校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和牢固的法制观念,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他们的法律素质、思想品德将直接关系着法制的建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使他们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至关重要。

  4.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待优化,社会不良风气必须遏制。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要进一步落实,以此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社会条件,但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过程中,法律制度不完善,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和谐因素。只有社会全体成员都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共同抵御不良的社会风气,才能避免大学生受到污染,才能让校园处在一种和谐的法制环境下,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栋梁之才。

  总之,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及频频犯罪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已经引起社会高度的警觉。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们的观念、信仰、价值观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大学校园不是真空地带,多元化的社会毕竟带来多元化的校园生活。一个事实摆在公众面前,学历与素质并不成正比,并不是学历越高素质就越高,犯法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本文结合我国大学校园里发生的几起恶性违法案件,围绕大学生犯法的独特的地方和趋向,大学生犯法的动机和诱因,试图分析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愿与同仁商榷。篇二:个人查摆问题整改措施

  个人查摆问题整改措施

  (2014年8月25日)

  根据县委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在县委督导组的指导下,我参加了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交心谈心等工作,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对照检查了遵守政治纪律和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情况,深入查找了“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了产生问题的根源,形成了个人对照检查材料和“四风”问题台账。为扎实开展好下一阶段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结合查摆

  出的问题,制定本整改措施。

  一、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工作原则

  (一)总体要求

  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12字总要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实践活动关键在整改落实,把问题解决到位”的精神要求,把以解决“四风”问题为核心任务,把立行立改作为狠刹“四风”的重要手段,把逐项整改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最基本要求,把建章立制作为祛除病根的治本之策,更加牢固的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和世界观。全面深入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转化运用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提高工作效率,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保障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县委有关规定,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增强践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

  (三)工作原则

  1、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四风”问题。针对查摆剖析出来的问题,特别是专题民主生活会查找出来的问题,进行再梳理、分类,从解决实际问题和建立制度着手,整改落实,力争抓一项成一项。

  2、坚持从严从实,开门整改。坚持“严”字当头,以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确保各个环节、各项任务不走过场。坚持开门整改,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严格按照整改的内容、目标、时限、责任和进度落实到位。

  一、 整改任务和措施(一) 立行立改事项

  1、理论学习不够深入不够务实的问题

  整改措施:(1)强化学习观念。最重要的是强化理论观念。要通过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掌握党的基本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作为今后工作的指南。(2)进一步深入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在不断学习的同时,提高自己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认真学习,扎实学习。摒弃学习走过程、应付的态度,吸取理论知识的精髓,为完成党赋予的各项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3)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听取基层民政干部职工和民政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学习方法。把民政干部职工和民政对象的愿望作为工作目标,努力掌握决策分析的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的开展调查研究,提高自己应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能力。确保顺利完成上级交付分各项工作任务。

  整改时限:2014年7月30日

  2、工作作风不实,求真务实精神不够深入,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 整改措施:(1)强化务实观念,坚持从我做起,从当前工作抓起,高标准、严要求,切实把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转变对一些事情不敢抓、不敢管、不愿管的思想,杜绝“绕着问题走,避开矛盾走”的想法,要用敢于担当、积极负责的态度来解决和处理工作中的问题。(2)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不摆样子,讲究方法、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对待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做好每一件事情,要把工作切实落到实处。

  整改时限:2014年7月30日

  3、缺乏工作主动性,工作存有惰性的问题

  整改措施:(1)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坚持以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牢固

  树立群众观点,坚持走 “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群众路线,每周至少一次带着问题下乡,到农户中倾听群众的想法、意见和建议,真正掌握了解并认真解决群众的所需所想所盼,进一步密切同群众的血肉联系。(2)认真研究自己分管的本职工作,严格规划每项工作的年度目标任务和工作计划,分阶段性实施,坚决杜绝走一步、说一步糊里糊涂干工作现象. 整改时限:2014年7月30日

  (二)近中期整改事项

  1、关心群众疾苦不够,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

  整改措施:1)工作中高标准、严要求,时刻用党员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平时克服自我满足的思想意识,向更高的目标迈进。(2)检查多下乡到村走访和帮助群众,对贫困户、困难户、低保户、五保户做到心中有数,采取帮扶措施使其摆脱贫困局面。(3)要多与农民群众沟通,多征求广大群众对自己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多了解群众生产生活遇到的困难,想方设法尽最大能力去解决,增强服务意识,彻底改掉官僚作风和不良习气。

整改时限:2014年9月30日前

  2、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缺乏一抓到底的问题

  整改时限:2014年9月30日前

  3、存在讲成绩,看亮点多,而查找问题差距不够篇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及改进措施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及改进措施 作者:王红

  来源:2013年第03期

  [摘 要]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法律教育体制还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职校生自身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因素,形成了目前我国职校生法律意识方面的缺陷。近年来,在职业学校中违法事件在数量上呈现出越来越多、在性质上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但是由于职校生本身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法,而未被重视。比如,在考试中,趁同学不在而偷换同学的试卷,改成自己的名字,一点也没有羞耻感;
一学生连续两次偷老师的电脑,拿到市场去卖,还大摇大摆的照常上学没有丝毫畏惧感;
同学之间三两句话不投机就大打出手,甚至还因此拉帮结派的打群架;
夜不归宿,去网吧、酒吧;
上海多名学校女学生集体援交事件等等。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法律意识;
教育

  一、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面对如此多的校园违法事件,我们不能不加以重视,毕竟“亡羊补牢”还未为晚也。导致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学校和家庭、学生个人的原因。

  1、个人因素

  高校扩招引发高考热和普高热,让学生和家长觉得上职业中学就意味着人生的失败,意味着低人一等。使得不少学生产生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的消极思想。另外,由于职校学生的年龄特点,不会去主动专注法律,也总认为违法犯罪离自己很遥远,其实法律就在大家的周围,与我们息息相关。

  2、家庭因素

  父母的法律素养和对法律的态度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年龄还小,而且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活动,一般不会遇到法律方面的问题,加上自身对法律的关注也普遍较少。

  3、学校因素

  学校领导对法律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这全校师生的态度,也直接决定着学生对法律意识的认识和提高。在不少学校中,普遍存在学生的德育和日常行为教育是学生科和班主任的事的认识误区,在日常教学和后勤等工作中,忽视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性,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现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力度和创新,德育方法单一,内容滞后,仍停留在

  就事论事的层面上,出现一个问题就处理一个问题,没能深入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针对性不强,这直接影响到德育效果,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4、社会因素

  市场经济冲击了部分学生的思想价值观,金钱成为不少学生衡量人生价值的主要尺度,学生拜金主义思想膨胀,炫富思想严重。商品经济的辐射,外来文化的冲击,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社会不良现象、网络不良信息传播等等,都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很大影响,使学生滋生一些错误思想,个别学生甚至经受不了物质的诱惑,走上歧途。

  二、增强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

  针对以上的分析,如何加强职校生的法律意识?我们可以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1、家庭教育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
2学校;
3儿童所在的集体;
4儿童本人;
5书籍;
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家庭中家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任乃至终身的老师。

  2、学校教育

  (1)让学生认识到学法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人们的生活与法息息相关,学法、守法、用法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尚。不懂法,不学法的人在现今社会将寸步难行,无法立足,因此在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是社会对人的要求,法制精神是现代人的一种内在修养。

  (2)如何帮助学生学法。

  在学校可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

  1)加强德育课程教育

  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传授法律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促进依法办事。教师应适应新形势,联系实际,努力探讨多种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开展法律讲座

  每学期学校请法律专家到学校做一次报告,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力图在他们心目中逐步树立起正确完善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教育他们在学校要做遵守校规校纪的好学生,以后进入社会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和他人、社会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犯。

  3)开展法律主题班会

  每个月开展一次以法律为主题的班会。在班会课上可以利用举案说法、案例分析,写学习日记等多种方法督促学生学法、知法、用法。懂得法律基本常识,明确自身享受的权利和应当承担和履行的义务,懂得运用法律作为最有效的武器和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法律的侵害,同时做到以法律为准绳,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做符合年龄和身份的事。

  3、社会教育

  (1)加强社会舆论的影响

  目前社会中存在一些虚荣和金钱至上的不良风气,导致未成年人受其影响而误入歧途。一些同学养成了爱慕虚荣、好攀比的坏习惯,一些学生甚至为了得到更多的零花钱,而出卖自己的身体。英国流行病学专家理查德·威尔金森和凯特·皮克特在一书中提到,炫富行为来自所谓的“社会评价威胁”,这是一种身份焦虑,把自己的尊严和自信完全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通过提高自身,提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水平,希望能获得更多身份上的优越感。面对这些负面影响,所以我们的社会也应该树立正确的社会评价体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的媒体应该多提倡个人的正当努力,而不是投机取巧,建议社会上的人不应

  篇二: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调查分析

  摘要

  从一个“乡土气息”浓重的中国迈向充满“时代气息”的现代中国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中国,礼治秩序与制度的解构过程同时也是现代化法治秩序与制度的建构过程……而制度变迁最为关键的当是孕育于制度中的法权利观念与文化因子”‘。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培养和造就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需要予以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我们培养的人才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成为“蕴涵法治秩序与制度变迁因子和观念”的俊才则更为重要。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 ,将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依法治国再一次被提了出来,作为一名大学生,坚持贯彻党的基本方针,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伟大事业。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是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大学阶段,在于学,在于诚,在于真,在于德。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发展观在此刻形成。

此时,我们要树立好正确的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运行的思想基础,这一思想基础是否坚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生力军,面对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要在保持前沿性和开拓性的同时,又能够做到立场坚定的守法、用法和护法,并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则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大学生的总体法律意识得到了提高,但是距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法治国家的建构过程中我们也不乏看到种种令我们匪夷所思的现象。经过多年大学教育的“社会精英”和“天之骄子”在法律面前不再显得那么的意气奋发,昂首挺胸,更有甚者沦为了法律的背叛者,成了影响极其恶劣的“阶下囚”。大学生犯罪的突出事例屡见于全国各类报刊,如长沙某大学的侯志勋肢解同班女友案(((长沙晚报》2002年3月17日),天津医科大学的马晓明杀亲案(2002年3月21日),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死四名同学案(新华网2004年3月16日)等等。所以,关注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问题是现实发展所需。本文从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般理论分析入手,分析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并从社会、学校和

  大学生自身三方面较为全面的分析了缺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作了具体探讨,其中指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意义和重点,以及探索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以此推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

  为获取大学生了解法律、运用法律的具体情况,本人在河北省各高校(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燕山大学)实施研究调查,以获取最新、最真实的数据。结合调查数据分析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以及面对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全面建设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相关对策和方案。

  一、引言

  (一)调查研究背景介绍: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上有很大的进步,并且已经取得比较骄人的成绩,同时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也日趋完善,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基础上,党在中共十五大上进一步明确提出要通过依法治国,建设中国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但是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利益分配出现比较大的差距,使当前社会出现许多影响社会治安形势的不安定因素,同时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现象越来越频发,并呈现低年龄化趋势,犯罪倾向组织化,暴力化和手段成人化。这些现象己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其中特别是教育界的相关人士,正积极呼吁全社会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因为这项艰巨的工作关系着科教兴国与民族的兴衰。青少年中有个特殊的群体一大学生,他们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多,而且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好奇心和自我表现的意识。他们在社会行为规范影响下,承受着社会负面影响地不断侵蚀。自高考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数量在迅速激增,这一定程度在促使着全民素质逐步在提高。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力军,他们有着敏捷的思维,善于独立思考和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注重个人的现实利益,对自己的素质要求较高。但由于某些社会风气、社会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其对法律没有足够的信任,因此没有确立对法律的权威。其次,大学生法律意识不成熟。从年龄上讲,大学生是一个跨越青年和成年的群体,尚未形成成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不成熟性。社会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等

  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个别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等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偏差。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不能否认的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在中国的依法治国道路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通过它还可以反映出贯彻法治的效果。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大学生自身成才的迫切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以及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社会道德的价值取向变的越来越多样性,其中处于成长阶段的一些大学生在受到不良社会价值取向影响下,自身无法正确地辨别自身行为是否合乎法律规范。实践表明,他们除缺乏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自身心理控制能力之外,法治意识缺乏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为了片面追求高升学率,许多学校既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地培养,也忽视受教育者各项素质的综合教育,忽视法治教育。正如爱因斯坦曾指出的“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各高校作为培养高学历、高能力层次人才的摇篮,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要强化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让法律作为他们的行为准则,使法律意识真正地成为适应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为规范。

  (二)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调查研究的目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要加快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加快各项法律的建设,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要求我们各级政府要依法行政,各级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公民个人要自觉守法,而公民的法律意识的好坏是影响这一切能否有效实施的前提。沈宗灵教授曾经说过,“一个国家实行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本国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尤其是立法、执法和司法部门的公职人员要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没有这一前提条件,依法治国只能是一句空话;反过来讲,一个国家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必然会不断提高社会成员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律意识。法治与法律意识同样是相互并存和促进的”。

  未来的大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流砒柱,他们自身法律意识的高低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和人民能否真正当家作主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完善。近年来,随着各地高校扩招,全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在不断攀升,毛入学率相应上升,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一个正在迅速壮大的群体。

  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如何卓有成效地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就成为一个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大课题。目前大学生在法律意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对法律存在着认知性偏差、应用法律能力欠缺、缺乏法律信仰、法律功利取向较重、自身维权意识不强、存在厌诉情绪、违法犯罪日益增多等等。这些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各高校大学生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难以胜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力军的重任。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将是我国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全面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我们就必须更加深入了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实际现状和积极探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实路径,这些问题同样也是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和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重点。我们要通过研究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扫除培养他们法律意识的障碍,促使他们认同中国现阶段的法律制度和规范,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维护社会稳定和推进我国法治化建设地进程。

  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进行客观、准确的研究及分析,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的基础。

  2.调查研究的意义

  我们都在尝试通过积极汲取现有的关于法律意识的理论成果,对处于社会环境中的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研究,以更加理性的思考来弥补大学生法律意识目前存在着的不足,笔者这次所做的调查主要采取问卷形式,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法、归纳与演绎法、心理分析法等,试图多角度、宽视野来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归纳出目前该群体在法律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原因,同时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成长规律,来探索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实方法,以此来丰富和完善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理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工作的发展和推进中国法治化的进程。

  (1)有利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等多方面。其中影响他们最重要的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综合素质的灵魂与根本,它在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而法律意识作为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是值得社会肯定的,但就法律意识而言,目前的现状则不容乐观。目前“重理轻文”现象在各高校以及大学生中都普遍存在着,并且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愿意去关心、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景及与个人就业等关乎自身利益的问题,而忽视去学习法律知识和注重培养法律意识。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是具有较高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的个体。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科技工作者、管理者和生产者,担当以上使命则要求他们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和具有超乎一般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因此,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既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辨别是非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 的权利义务观念,也有助于使其学会恰当为人处事,提升他们维权能力的,同时还可以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的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2)有利于构建安全、和谐的校园

  大学生群体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加之其法律意识比较淡薄,造成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存在着欠缺,导致他们在遇事后会比较盲从并易冲动,从而诱发犯罪的产生。大学生违法犯罪己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康树华先生所做的调查表明,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比例在越来越高,并且已经占到全社会刑事犯罪数量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比例占到17%左右,这种现状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10年10月20日晚上,西安音乐学院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药家鑫驾驶轿车撞上前方同向行驶的骑电动车的张某,药家鑫在发现张某倒地仍在呻吟之后,遂转身从车内取出一把尖刀,对倒地的被害人张某连捅八刀,致使张某当场死亡。药家鑫行为性质之残忍,影响之恶劣已经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产生原因是多层次、综合性的,其中法律意识低下与法治观念的淡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因而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这样不但可以使他们正确认识违法犯罪现象,引导大学生做到自觉守法、用法,还可以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维护校园的和谐与安全。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和谐的人,构建和谐校园离不开遵纪守法的学生,大学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之一。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全面贯彻落

  篇三:法制意识淡薄

  法制意识淡薄。

  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受教育程度低、法制观念淡薄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点。相当一部份未成年人根本不了解自己的行为性质及严重程度。未成年人盗窃案、抢劫等案件中,大部分行为人均表示,根本不知道其行为是犯罪行为。

第四篇: 坚持法律意识和规范意识,时刻牢记“十条严禁”

培养幼儿法律意识的实践探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法律为其保驾护航。但是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时有发生,违反法律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如何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幼儿教育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从幼儿期开始就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与法制意识。基于此,教师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当的法律教育内容,采用恰当的教育途径,促使幼儿法律意识的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合理选择教育内容

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所谓“最近发展区”指的是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标志的实际发展程度与经由成人或更有能力同伴的帮助解决问题所标志的潜在发展程度之间的距离。儿童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借助成人或其他更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或支持才能实现。在充分了解了孩子们对某些法律规定的现有观念后,我们注意选择贴近孩子们生活的、能够引起他们关注的法律问题进行引导。

利用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出行方面的有关事项成了孩子们首先关注的焦点,由此引出了有关“道路交通法则”的学习;
有个小朋友的奶奶吃了假药而身体每况愈下,引起了孩子们对打击假冒商品的法律规定的兴趣;
有小朋友的妈妈在厂里工资工资太低,有没有保障,孩子们于是吵着要了解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有关法律条文;
看到许多人乱扔电池引起环境污染,孩子们又自己提议研究有关环保方面的法律,等等。

(二)让孩子们对法律法规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每一个法律条文的制定都有着深刻的道理。我们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们遵守法律规定,而不引导他们认识这些法律条文背后的道理,那么在孩子们心中必然不会激起认同的情感,而被动遵守的效果是微乎其微且不能持久的。如对“骑摩托车不戴头盔,罚50元”的交通规定,开始不少孩子认为是为了漂亮、神气,才让每个人戴头盔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孩子们才明白那是为了骑摩托车者自身的安全。

(三)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培养孩子们正确的法律意识

1.故事教学。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运用榜样示范的作用,从正面影响孩子,这是社会领域教育中运用较多的方法。我们将有关的法律知识贯穿于一个个具体的道德两难故事之中,让孩子们通过讨论来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如设计了如下故事情节:“小狗淘淘非常喜欢小猫咪咪的玩具小汽车,有一天早上,他走到咪咪家门口,恰巧看到小汽车就放在那里,而咪咪却不在家……”孩子们通过讨论,知道对于别人的东西,哪怕再好,或自己再喜欢,也不能随便拿。

2.移情训练。在观看有关车祸的录像时,孩子们看到受难者家属悲伤地痛哭,同情之心油然而生,增强了对遵守交通规则重要性的认知。在观看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时,孩子们看到小偷偷走了老奶奶治病用的钱后,老奶奶痛不欲生、呼天叫地的表情,心中充满了对小偷的愤怒,个个发誓要去抓坏人。

3.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在学习有关交通法规时,我们邀请了市交警大队的有关人员前来讲学,先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录像、挂图等让孩子们认识了基本的交通规则,然后交警叔叔带领孩子们来到十字路口,看到交警叔叔指挥交通的情景及处理违反交通规则的人的现场后,不少孩子主动“揭发”自己家人的“违规行为”,如“我妈妈骑电动车总是在马路中间跑”“我爸爸骑摩托车也没带头盔”,等等。从孩子们可爱真挚的表情中,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效果。

4.家园社区合作。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通过发放法律小手册或请法律专家来园开设法律专题讲座等形式或途径,帮助家长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是他们认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的同时,明白自身的行为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影响,从而使家长和孩子共同体会到一个健全的法制社会给人们的生命安全与生活幸福带来的巨大保障。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实践,我们发现孩子们的规则意识与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了,特别在自觉遵守班级各项规则的行为表现上有了很大改进,如以前喝水总是抢着向前挤,自从大家共同商量制定了“超过五人就等一会”的规则后,喝水变得井然有序了,还有吃饭、睡觉、排队等等都制定了规则后,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变得更井然有序了。

相关热词搜索: 牢记 十条 法律意识 坚持法律意识和规范意识 坚持法律意识和规范意识 时刻牢记 遵守法律法规 增强法律意识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