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改革开放史党课讲稿简短版4篇

时间:2023-08-09 16:18:02  阅读:

篇一:改革开放史党课讲稿简短版

  

  改革开放40年创新发展的辉煌成就

  (党课讲稿)

  前

  言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谈谈中国式创新发展问题。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值此之际,总结和回顾40年来的改革和创新,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个题目实际上是不太好讲的。因为虽然科学技术没有国界,但是科技体制和政策、创新环境和文化是有国情背景的,这就使得国与国之间的创新模式存在着很大区别。评价一个国家的创新本就难,评价中国的创新尤其难。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内部发展是不平衡的,既有像北京、上海、深圳这样世界一流的创新中心,也有中西部比较落后的地区。另外,中国正在转型过程中,还没有转型到位,很多事情是带有过渡性质的,所以对其作出一个明确的判断往往是不容易的。再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先例,只有苏联模式可以参考,但事实证明,那种模式是失败的。正是因为这些因素,评价中国创新成败是比较困难的。但作为创新的成果,如航母、高铁、核电站、空间实验室、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都是实打实存在的,它们本身就在证明中国创新水平的提升。当然,经济的持续增长更是证明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增强。

  -1-

  关于中国的发展,我们有自己的看法,同时通过国外的一些评价,我们的认识可能会更客观一些。有关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工发组织、教科文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世界银行等,这些年对中国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的创新,都是肯定的,并高度评价了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

  具体的评价有以下这些。

  《2017年欧洲创新记分牌》测量比较了欧盟28个成员国、欧盟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创新绩效,并按分值分为领先、强大、中等和一般创新国家四级。综合评价结果,中国被列为中等创新国家。事实上,领先创新国家只有美国等少数几个,多数发达国家都是强大创新国家。中国紧随其后,是少数列入中等创新国家的发展中国家。2010年以来,中国国家创新绩效综合指数逐年提高。在研发经费支出、商标和设计申请等评价指标以及增长速度方面表现比较突出。2016年,中国创新绩效综合指数约是欧盟的80.6%,与欧盟还有一定差距。但是,2010-2016年,我国创新绩效综合指数平均增速较快,约是欧盟的7倍。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当然,欧盟的指数本来就比较高,所以指数提升的速度也会相对逐渐放慢。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的《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2016》显示,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研发大国。在研发投入、科技论文产出、高技术制造增加值等重要指标上,我国都已居于世界第二。

  -2-

  德国的《时代》周报网站列举了11组数据来评价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第一,截至2016年12月,有6.95亿人通过智能手机上网。中国日常生活的数字化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得到普遍使用。第二,有2.86亿农民工外出打工。他们评价,“中国昔日作为‘世界工厂’的声誉主要归功于农民工”。第三,2015年中国有15个人口超过500万的大城市。特大城市意味着庞大的经济体,意味着庞大的消费支出,意味着比较困难的城市管理等。第四,截至2018年3月底,中国有3.1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虽然如何与相关国家达成一个相互能接受的外汇平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毕竟这三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中国庞大的出口能力所造成的。第五,有115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行列。第六,在2017年申报了8330项国际专利,目前在年度国际专利申请量排名中位居第五。第七,全球70%的玩具由中国生产,每年出口价值超过100亿美元。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虽然玩具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产品,但中国能够做到世界第一。第八,2016年人均排放超过7吨二氧化碳。虽然排放总量世界第一,但人均排放远远低于德国。这实际上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指标。在讨论二氧化碳排放责任的时候,有些国家总是指责中国排放最多,但没有看到中国有13亿人口。并且,从历史上来看,中国只是由于这些年经济的发展,排放量才提升的。而现在全球二氧化碳的积累量是工业革命以来上百年积累的结果。所以,这个责任是不能简单地来计算。第九,超过-3-

  1亿中国成年人属于新的“城市中产阶层”。据瑞士信贷银行统计,中国“中产阶层”的总资产已超过7万亿美元。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标志,也是今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第十,高速铁路里程到2020年将达3万公里。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奇迹的主要增长动力之一”。因为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而有形产品的制造离不开快速运输,还包括大量人口的迁移特别是农民工。应该说,铁路特别是高速铁路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经济效率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当然,高铁现在已经开始“走出去”,可能成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推动力量。第十一,2014年在中国有超过2547万名普通高校在校生。这是一个庞大的人力资源,是未来中国高素质劳动大军的储备力量。我们看到了,这些数据基本都是经济数据,但实际上几乎每一项里面都有科技含量,都有科技创新的支撑。

  2015年《环球时报》记者对41位西方政要和智囊进行了采访,对象包括基辛格、福山、约瑟夫·奈、奈斯比特、布热津斯基等著名专家学者,内容涉及文化价值观、大国关系、政党制度、经济模式等方面,并编辑出版了《我们误判了中国》一书。当然,这个名字是编辑起的。从内容上看,这41位政要和智囊基本上都在反思他们过去对中国经济和政治体制的误判。总体来说,他们承认中国经济发展是成功的,使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摆脱了贫困。这一点是国际社会公认的,而且是史无前例的成就。英-4-

  国央行前行长默文·金认为,中国已成为世界创新的中心。虽然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欧洲一些国家的创新中心相比,我们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是至少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深圳的创新中心拿到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

  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那么,如何解释中国的经济发展呢?上文讲到,一些西方政要和学者一直不太看好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断唱衰中国,而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却发展得越来越好,并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照过去的逻辑,这种现象是无法解释的,所以我们也在考虑:中国的经济发展动力是什么?得以持续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美国学者福山在苏联解体之后写了一本书叫作《历史的终结》。他的结论是,随着当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标志的苏联的解体,共产主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历史的终结”意味着,资本主义取得了最终的全球性胜利,共产主义已经成为历史。现在看,这个判断是有问题的,这个“终结”仍然是要打问号的,因为中国在继续前行。福山的这本书在逻辑上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形式逻辑问题——以偏概全,他把一种不成功的社会主义的探索式的建设模式,作为共产主义的终极模式。所以,在苏联这种模式失败之后,他就认为整个共产主义模式也就失败了。第二个是理解问题,他把苏联所宣传的“土豆烧牛肉”共产主义认为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当然,作为一个学者,福山后来也坦率地承认,中国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经济成功的持久性,的确给他的理论带来了挑战,-5-

  他仍然要去观察、研究和回答共产主义究竟向何处去;当然,反过来也是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

  那么,我们自己如何评价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看总量。虽然GDP是一个饱受质疑的指标,但它毕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中国的GDP位居世界第二,这是没有质疑的。至于什么时候超过美国,老实说并不太重要,我们更看重的是中国各方面的发展以及发展成果是不是更好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看质量。我们要看经济发展的质量与结构,如高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发展;还要看经济效益、产业的竞争力与品牌。只有通过这些体现经济发展质量和结构的有效性的指标,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评价经济发展的成绩。

  第三,看动力。不管是总量,还是质量结构,都只是经济发展的表象,经济能否持续发展最终还是要看动力。从当前来看,中国的发展动力要靠改革、靠创新。能不能从改革中获得红利,能不能靠创新驱动发展,这是中国经济是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四,看趋势。中国经济保持了长达30年的两位数增长,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发展到今天,中国调整了经济发展速度,进入了发展新常态。我们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使中国经济在寻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实现6%到7%的稳步增长。

  以上是我们能比较客观地长期地观察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6-

  角度。

  总体看,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有多方面因素,国际和平发展的背景,我们暂且不说。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有三个要素。首先是解放生产力。最典型的标志就是农村大包干、包产到户,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化,解放了生产力。第二是发展市场经济。我们从“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到“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发展市场经济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第三是创新驱动。虽然解放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都是重要的经济发展要素,但核心是靠创新驱动。中国经济发展实际上是靠创新支撑的。否则,只靠解放生产力,创造的发展潜力是有限的;只靠市场经济的发展,作用也是有限的。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到今天,如果不靠创新驱动,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是很难实现持续发展的。

  我国创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例子很多,我们来看最新的成就——2017年中国十大科学进展。科学发展是体现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一个国家的产业技术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比较大,但也只是技术而已。真正的创新能力是在科学方面,在基础研究方面。技术竞争越到顶端,越是依靠基础研究的力量。过去,中国的投入主要在技术发展方面。大家从投入的结构就可以看出来,基础研究的投入长期在5%,而大量的投入都在市场开-7-

  发方面、技术应用方面。当然,这与中国的发展阶段是有关系的。2017年,中国科学有了长足发展,这些发展体现在取得的科学成果上。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有:实现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及隐形传态;将病毒直接转化为活疫苗及治疗性药物;首次探测到双粲重子;实验发现三重简并费米子;实现氢气的低温制备和存储;研发出基于共格纳米析出强化的新一代超高强钢;利用量子相变确定性制备出多粒子纠缠态;中国发现新型古人类化石;酵母长染色体的精准定制合成;研制出可实现自由状态脑成像的微型显微成像系统。这些进展分布在基础研究的各个领域,有一些成果我们现在并不知道会有什么用,但这也是科学研究的特点之一;有一些显然对我们掌握未来的核心技术有重要支撑作用。从这十大科学进展可以看出中国的科研水平有了比较大的提升。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等发布的《2016研究前沿》报告显示,在国际180个热点前沿和新兴前沿中,中国表现卓越的研究前沿有30个,仅次于美国,超过英国、德国、日本、法国。

  另外,在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上,获得特等奖的是“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TD-LTE)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现在,各国展开了对5G的争夺。这一成果表明中国在移动通信领域有能力和世界顶级国家争夺技术主导权。获得一等奖的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IgA肾病中西医结合证治规-8-

  律与诊疗关键技术的创研及应用;前置前驱8挡自动变速器(8AT)研发及产业化;DTMB系统国际化和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及应用;互联电网动态过程安全防御关键技术及应用;航天重大工程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新一代国家时间频率基准的关键技术与应用;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这些成果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有的还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

  上面这些成果,在普通老百姓看来,有一些过于遥远不太好理解。那么,我们来看一些我们能看到的东西。在高技术领域,我们的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大飞机、超级计算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制造业领域的高铁、特大桥梁、半潜船、无人机,服务领域的支付宝、微信等,也都是取得了国际领先地位。至于军事领域的成果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军事领域的创新和民用领域的创新差异很大。我们在军事领域中研发出的某项技术,未必能在民用领域中变成有竞争力的产品,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技术创新的后半段——产业化、市场开拓、商业模式的创新问题。

  中国的创新成就可以说每天都在出现。2018年4月,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云网天智公司牵头提出的《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制造能源/能力接入集成要求》标准提案,经国际电工委员会工业过程测量控制与自动化技术委员会(IEC/TC65)投票,以92.9%的赞成率通过。标准提案能获得通过意味着什么?首先意-9-

  味着你的技术水平是达到国际水平的;同时,这个标准提案又是合理的,才能被包括发达国家的专家在内的委员会高票通过。中国能够在这个领域里获得国际标准是很不容易的,长期以来由于发达国家的科研水平比较高,这些技术标准基本是被他们掌控的。

  2018年5月17日,由零壹空间自主研发的商业火箭OS-X型“重庆两江之星”点火升空。这是中国历史上民营企业自主研发的、完全自主掌握核心技术的火箭。这在中国的火箭发射领域里面是一个突破,是中国军民融合发展的一个很好案例。最近,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所研制的大型客机发动机验证机点火成功,初步验证了各个部件以及相关系统的功能和匹配性。大家知道,一架飞机的零件上万,最核心的就是发动机,发动机可以说是制造业领域“皇冠上的明珠”。能够自制航空发动机,并且能够取得初步的成功,这也表明中国在这些重要的技术领域实现了突破。另外,在一些比较重要的民用领域里,比如说机床,我们现在研制出三维五轴激光机床,虽然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毕竟是世界第四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

  前面我们所列举的成就主要还是制造业的,实际上中国的服务业创新也是举世瞩目的。服务业创新有一个特点就是:研究的投入并不是那么大,门槛不是那么高。但是,服务业创新一样需要创新环境,需要人才,更需要中国所具有的广阔市场。中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16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了22.6万亿。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10-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都是世界第一,这为服务业的创新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式创新,可以说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与巨大的市场规模有机结合、快速迭代的创新。这个说法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确实点出了至少到目前为止的中国式创新的一些特点。

  前面我们只是举了若干例子来说明中国创新进展以及一定程度上的创新水平。中国的创新能力可以由一些指标来体现,这些指标都是国际承认的指标。

  首先是研发支出。2017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支出已经达到了1.76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近71%。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是评价一个国家科研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达到2.15%,超过欧盟15国2.1%的平均水平。

  刚才讲的是投入,我们再来看创新的产出指标。2017年,中国国际科技论文总量比2012年增长了70%,居于世界第二,论文被引量首次超过了德国和英国。

  再来看专利指标。2017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38.2万件,同比增长14%。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都居世界第一。特别是在有效发明专利的保有量这样一个体现专利质量的指标上,中国居世界第三。另外,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达到5.1万件,同比增长12.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不含港澳台)达到9.8件。这些评价指标不仅关注专利数量,更关注专利质量。除了专利的申请和授权之外,我们再来看专利的使用情况。根据-11-

  全国技术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专利技术的合同成交额1297亿元,比上年增长了92%,可以说是爆发式增长。其中,发明专利成交额增长了1倍。更令人关注的是,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转让增长了4.4倍。这是2016年的数据,也就是说实际上中国已经在布局芯片的研发。当然,芯片的研发需要漫长的时间,“十年磨一剑”都是快的。这些指标显示出中国专利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对于中国创新的总体评价还有两个指标。一个是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2.2%提升到2017年的57.5%。过去我们常说,发达国家的科技贡献率在百分之六七十以上,我们现在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个指标是创新型国家的一个基本指标,科技贡献率能不能超过60%。再有一个就是国家创新能力排名,这也是国家创新指数的一个评价结果。我国的排名从2012年的第20位逐步上升到2017年的第17位。第17位是什么概念呢?在此之上的都是发达国家。中国可以说是发展中国家在这个群体里的唯一代表。目前,创新指数综合排名前15位的国家被公认为是创新型国家。这15个国家里,除了美国之外,欧洲国家有10个,亚洲国家有4个,分别是日本、韩国、新加坡、以色列。中国已经接近创新型国家行列。

  对于中国科技创新,还有一个评价指标是研究前沿的卓越表现情况。中国在143个热点前沿和新兴前沿中,表现卓越的研究前沿有25个,约占18%。中国表现卓越的领域主要在农业、-12-

  植物学和动物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地球科学,临床医学,生物科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等八个领域。其中化学与材料科学和数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工程学领域排名第一。

  中国从基础研究领域到重点热点科研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研究成果的应用情况如何?我们看一下全国技术交易合同成交情况。因为技术应用的前提是从研究机构转移到企业里面去,那么技术市场交易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可以说是评价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指标。2005年到2016年,全国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额从1551亿元增长到11407亿元,增长6.3倍,平均成交额也从59万元提高到356万元,增长5倍。

  在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里,企业应该成为创新主体,是技术交易的主体,在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额中也是可以看得出来的。2015年企业输出技术合同占整个技术交易额的86%,企业已经成为技术交易的主体。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企业、境外企业以及港澳台企业在中国的技术交易里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他们的比例并不是很高,但他们所提供的技术对于中国现阶段来说是比较先进的。所以,我们认为外资企业也为中国的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企业的平均每项合同的金额也可以体现技术水平。一般来说,金额越高,就意味着这项技术越值钱,这项技术的水平也就相对较高。在2015年全国技术交易统计当中,内资企业平均是375-13-

  万元,外资企业是1195万元,是内资的3.2倍;境外企业平均金额达到2399万元,是内资企业的6.4倍。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技术交易的阶梯,境外企业技术水平和合同规模最高,外资企业相对低一点,而内资企业更低一些。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等于已经把技术拿到中国来了,虽然不一定直接转移技术,但是毕竟是拿进来了,表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外资企业可以进来了。那么,还有一些境外企业不愿意进来,那肯定是核心技术。对于这些核心技术和更关键的技术,他们是握在手里,不轻易转让的。即使能够转让给中国企业的,要价也非常高。

  总体来看,我们认为,外资企业包括境外企业,对于中国的创新发展,除了从早期的设备引进,到“交钥匙工程”的企业整体引进,再到后来技术引进之外,外资对中国创新发展还有两个重要的贡献:一个是先进的管理,再有一个就是先进的理念,包括人才观、信用观、创新发展观等欧美国家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先进理念。我认为这些先进的理念已经成为公共资产,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中国创新发展,不仅注释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反映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水平提升的状况。因为没有市场经济条件,这么大规模的创新是不可能的。而且也只有在政治开明、社会自由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有这样大规模的创新,特别是中国最近几年开展的“双创”。所以,一个国家的-14-

  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开明、社会自由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衡量尺度。

  谢谢大家。

  -15-

篇二:改革开放史党课讲稿简短版

  

  改革开放40年中医药发展成就回顾

  (党课讲稿)

  前

  言

  非常高兴有机会到这里来和大家交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医药发展的主要成绩,我讲课的题目是《改革开放传承创新》。我是1978年通过高考考入中医学院的,40年中,我在教育、医疗、科技与管理岗位上深刻体会见证了中医药发展的历程与实践。

  我今天和大家主要交流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谈起;第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医药发展的主要成绩;第三,中医药发展的主要思路和展望。

  一、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谈起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是历史性的突破。它的背景是什么?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时期,越南疟疾大肆流行,传统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导致了疟疾的控制失效,导致疟疾泛滥。当时越南的主席胡志明同志向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提出,希望中国帮助研究防治疟疾的药物。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怀下,国家科委组织了多部门联合攻关,并于1967年5月23日成立了“5.23”办公室,领导疟疾的防治工作。当时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所接受了中药防治疟疾的研究工作。1969年,屠呦呦老师担任中药防治疟疾科研组组长,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1-

  她终于在中医古籍的启发下获得高效的青蒿提取物。

  从青蒿素的发现到双氢青蒿素的研发,屠老师立下了汗马功劳。青蒿素有什么特点?它的主要功效就是抗疟、高效、低毒,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它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2010年,根据世卫组织统计报告,全球采用青蒿素联合疗法治疗的病人有1.8亿人,治愈率达到97%。从2010年到2015年,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了48%。确实,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为人类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那么,屠老师的突出贡献是什么?屠老师第一个用乙醚低温提取出青蒿素,第一个通过试验研究证实了青蒿素对疟疾动物模型百分之百的杀伤作用,第一个通过小样本的临床研究证实青蒿素对疟疾患者的确切疗效。

  应该说,中医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为发现青蒿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汉代《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有青蒿杀虫的记载;东晋医药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明确提到青蒿能治疗寒热疟疾;宋代的时候,出现了青蒿的复方;明代的《本草纲目》中就有青蒿复方的明确记载,比如青蒿丸。这些复方在防治疟疾中,在中医药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理论基础也使课题组把青蒿作为一个重点研究药物,但是常规的提取方法并没有提取出青蒿素。

  《肘后备急方》讲:“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老师从北医毕业之后分到中医研究院,又认真学习了-2-

  几年的中医,她带领的课题组从青蒿的提取方法中得到了启示。因为中药用青蒿治疗疾病的时候,往往青蒿是在煎药过程的中后段入药,比如《肘后备急方》提出的“以水二升渍”,就是说它煎的时间不要长了,应该用渍酸这种办法把它提取出来。所以当时屠老师在经过了190次试验之后,用乙醚冷浸、低温提取的方法提取了青蒿素,并且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2009年,屠呦呦老师获第三届(2009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

  屠老师是青蒿素第一发明人,中国中医科学院是第一发明单位,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屠老师的成就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高度关注。2011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屠呦呦老师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从1900年诺贝尔奖设立到2015年,115年来,屠呦呦老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医学界的历史突破,更是以中医药为源头的成果获得诺贝尔奖的突破。屠呦呦老师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屠老师获奖演说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3-

  礼物》,她讲到,感谢毛主席,毛主席讲:“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正是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屠老师和他的团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精华,提取了青蒿素,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从屠呦呦老师获得诺贝尔奖得到的主要启示是什么?第一,引用李克强总理在第一时间发来的贺信:“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第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掘中医药宝贵财富是发展中医药的有效途径。从青蒿发现到提取青蒿素,它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亮点和切入点,能够被科学界广泛接受。比如砒霜,砒霜的化学成分为三氧化二砷,从砒霜提取三氧化二砷治疗M3型白血病的突破,得到世界的认可。从中可以看出来,中医药宝贵财富的挖掘是对重大疾病的突破。再比如黄连素,黄连厚肠胃,清胃火止泻,是从古至今用来厚肠胃而止泻的中药。黄连素主要用来治疗急性肠炎、高烧发热、腹痛、拉肚子、腹泻等。

  第三,屠呦呦老师八十多岁了,几十年来一直坚持青蒿素的系列研究,这反映出屠老师的什么精神?我觉得屠老师的精神应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爱国、敬业、传承、创新、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屠老师从北医毕业之后到中医科学院,一直执着地研究中医药,特别-4-

  是坚持以青蒿素为主的研究,从传承中创新,体现了她的科学精神。

  二是不懈奋斗、勇于钻研、矢志不渝的钉子精神。我在中医科学院做院长期间,经常跟屠老师接触,她是一直关心、关注、实践着青蒿素的系列研究,比如青蒿素耐药性的研究、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研究,甚至青蒿素扩展深入抗癌的研究等。一说到青蒿素,屠老师就眼睛发亮,那种对研究的投入就是科学家的钉子精神。

  三是无私奉献、淡薄名利、甘为人梯的烛光精神。在中医科学院工作几十年,屠老师从来不追求名利,一心只为青蒿素的研发着想,培养了一批人才,带出了一批队伍。

  第四,屠老师获得诺贝尔奖对中医药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中医药的传承创新、现代化发展,包括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都在加快。国家也启动了一些相应的大工程来支持中医药发展。比如中医药标准化项目。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接推动下,重点启动了对中成药优质品种的标准研究,涉及到优质品种相关的药材,从种子种苗到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全过程的治疗标准的研究,包括建立监测体系、建立相应的标准库等。这个行动适应了我们保障中医药质量的时代需求。

  比如中药传承创新工程,这是2017年启动的。国家资助了10个省级科研院所,100个地市级中医院,重点支持这些科研医疗单位的传承创新能力建设。

  -5-

  比如重大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重大疾病现在仍然是困惑健康中国建设,困惑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还在不断地出现,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以提高重大疑难疾病临床疗效为目的,中西医双方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协同攻关,探索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经各单位联合申报、各省(区、市)初审推荐、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等程序,确定58个项目为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涉及糖尿病及并发症、肝癌、脑梗死等30余种疾病。

  再比如,启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迅速扩大,国际上也开始高度重视中医药取得的成果。

  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医药发展的主要成绩

  我从1978年上大学到今天,走过了40多年,亲自参与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发展的实践过程。经过认真思考,我认为中医药发展的40年应该概括为六个根本性转变。

  第一个转变,中医药发展从国家重视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转变。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在建国初期(1954年)就曾指示:“要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罗致好的中医进行研究,派好的西医学习中医,共同参加研究工作。”1955年,由卫生部直接领导的第一所中医研究院正式成立。1956年成立了四所中医药大学,建立了中医药的高等教育体系。2005年建院50周年的-6-

  时候,中医研究院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全国成立第一个国家级的中医药研究、医疗教育综合机构。

  随后一直到1959年,各省建立了相应的中医学院。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医药到了发展的新阶段。1978年中共中央出台了[1978]56号文件,这对医药发展起到纲领性、决定性的推动作用。邓小平同志在56号文件批示中指出:“这个问题应该重视,特别是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到1978年之后,几所中医院校相继成立,中医科研、医疗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经国务院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后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对中医药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个条例的制定就是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保护人体健康。2009年,国务院又颁布了[2009]22号文件——《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对中医药发展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颁布了一系列规划,比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中药材保护和利用发展规划(2015—2020)》。这两个规划的特点是什么?《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首次把养生保健、疾病康复写入国务院的规划文件,对中医药拓宽领域、发挥优势起到-7-

  了很好的作用。《中药材保护和利用发展规划(2015—2020)》第一次在国家规划中写入药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保证中药的质量。2016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这个纲要是建国以来国务院首次颁布的中医药15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对中医药发展的目标、任务、战略做出了明确的规定。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施行,形成中医药保护与促进、继承与创新、规范与发展的法律保障,实现依法保障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历史跨越。这些文件标志着中医药发展纳入了国家战略。

  第二个转变,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这个转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了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1956年四所中医药院校成立;1977年恢复高考后,中医药人才培养以本科教育为主体;1978年,全国只有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几所中医院校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国务院批准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名单及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983年,国家批准3所中医院校招收博士研究生;2016年,全国有高等中医药院校42所,其中独立设置本科中医药高等院校25所,设立中医药专业的高等院校238所,硕士授予单位46个,博士授予单位17个。从人才培养的结构看,中医药学包含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全过程的人才培养,包括中医、中药、中西结合甚至多学科的协调发展。应该说,中医药的高等教育体系基本与技术学科协调稳步发-8-

  展。目前,中医药在校生已经达到75万余人,这些学生是中医药发展的后备力量。

  第二,中医药继续教育也得到了可喜的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是为中医药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学好中医,必须有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比如,近10年国家开展了6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开展了4批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的研修项目。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和优秀临床人才的研修项目培养了一批中医临床的骨干力量,这些人才已经在中医药科研、医疗教育的第一线承担重要任务。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设立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这个工作室有效地发挥了传承创新、人才培养、医疗服务的作用。

  为了发掘中医药各个流派的精华,2013年国家建立了64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不同地方的工作室有不同的特色。因为中医理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基本完善,但因地不同、因人不同,所以又形成了一些医学派别,比如岭南派、新安医派、龙江医派、孟河医派等。这些学术流派从不同角度整理、发掘、提高、丰富了中医药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提出了建中医药“大省”“强省”、设立“人才培养继续教育”专项,比如,北京市开展了高层次的“西学中”培养工作——北京西学中高级研修班,在全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经过这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中医药教育实现了以院校教育为主、师承继续教育为特色的中医药教育体系。

  -9-

  第三个转变,中医药服务体系构建观念的转变。为什么说是中医药服务体系构建观念的转变?大家知道,过去一说中医药好像就是医疗,虽然我们有养生保健、疾病康复,但是都是散于民间。中医药的医疗管理包括了不同层次的医院,从省级中医院、地市级中医院、县级中医院,甚至基层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所等,这只是在医疗层次。但是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从疾病的治疗防治到以健康为主观念的转变,中医药的优势领域更有待发掘。所以这几年中医药医疗服务开始向强化中医药健康服务转变,比如进一步完善医疗体系、养生保健康复体系的转变。目的是什么?真正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民众健康服务体系。

  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启动7所省级中医医疗机构重点建设项目;进入新世纪又相继启动地市中医院建设项目与县中医院建设工程,形成全面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条件建设格局,中医医疗机构基本建设、设备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全国有中医类医院4566个,中医类门诊部、诊所49600多个,服务能力全年在16亿左右,其中中医类医院服务能力约10.2亿,诊所服务能力约6.6亿。

  “十二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启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有效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作为全国政协委员,2012年我牵头提交的“加强中医基层能力建设”提案获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奖。2017年末,我国提供中医服务的社区-10-

  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占到同类机构的98.2%,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提供的中医服务都达到了国家“十二五”建设的要求。

  国家还相继启动中医治未病工程和中医康复专项,加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构建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与此同时,国家注重发挥中医治疗突发性传染性疾病作用。如2003年中医药防治SARS作用得到WHO的认可;中医药治疗甲流、手足口病疗效确切,治疗艾滋病等也取得可喜进展,标志着中医药防治突发传染病的能力显著提升,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体系渐臻完善。

  第四个转变,中医药创新体系建设得以完善。首先,中医药研究平台的数量增加,能力显著提升。比如,国家资助建设的首批23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医院以一到两个中医优势病种为切入点,加强中医临床研究。这些研究包括中医疗效的提高、中医研究方法的提高、中医研究平台的建设,甚至中医人才队伍的建设。

  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研究,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来解释中医药的机理和提高疗效发挥了很好的作用。2018年,国家启动了第二批17所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上一阶段通过10年的建设,中医优势病种在临床研究方面取得可喜进展,带动了一批队伍,建设了一批区域性的具有优势的中医院。比如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黑龙江省政府-11-

  投资了2.5亿资金。近年来,国家又开展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重点建设10所省级科研机构和100所地市中医院的传承创新能力。这些项目一方面遵循了中医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从临床中积累的经验,对升华中医理论,提高疗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几十年来,一批以中医药为源头的科技成果涌现。2003年陈可冀院士以活血化瘀系列研究首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近5年中医药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这些成果体现了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标志着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服务民众健康的历史跨越。包括屠呦呦老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后,2017年被授予国家最高科技奖,这也是中医药行业历史的突破。再比如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小檗碱治疗代谢性疾病等得到国内外医学界广泛认可,也彰显了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势领域。

  第五个转变,中药产业向全方位健康服务的转变。过去讲中医药产业一般都讲中成药的产值、中药饮片的产值、医疗设备的产值,2017年我国中药工业产值突破8000亿元。实际上随着《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的落实,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在拓宽;随着《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的推进,中药产业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其产业范围开始向药品、保健品、文化、旅游、养老等方面延伸。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7年发布了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15家创建单位,推进示范基地建设;2018年发布第一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12-

  范基地创建单位73家。这些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有什么作用?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拓展,为中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广泛地空间。根据中医药产业2017年现状报告,中医药服务业规模已经达到2万亿。到2020年,我们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规模将突破3万亿。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20年,整个我们国家的健康服务产业要突破8万亿。

  国家围绕着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中医药基础条件的建设,启动了一些相关专项,这些专项对产业社会发展,特别是对中医药事业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全面推进的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目前已完成全国31个省(区、市)1332个县的资源普查,还将重点推进710个县的普查工作。这项工作,既为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夯实基础,也为中药产业健康发展建立长效机制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国家推进的“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药标准化行动、中药炮制工程等,在促进中药新药研发、提高中药疗效与保障中药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2017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其第30条,对疗效确切、应用广泛、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中医经典名方的法规,体现了对中医药规律的遵循。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要求,2018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会同药监局颁了《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包含100种古代经典名方。这个名方目录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建立符合中医药特色、中医药规律的研究方法。比如这-13-

  些名方都应用了几百年、几千年,在临床被广泛应用,得到广泛认可,但是我们审批时如果还单纯按照现在药品的审批办法,这样就确实存在问题。所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又颁布了《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一个目录,一个管理规定的颁布,为中药经典名方的研发,甚至为把经典名方应用于百姓、服务民众健康,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六个转变,中医药国际发展向服务人类健康的转变。近几年,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确实在加快。一方面中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外国政府、地区组织签订了80多个中医药领域合作协议,获得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如中医药先后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奥地利、新加坡、越南、泰国、阿联酋和南非等国家或地方政府立法;另一方面,中医药先后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奥地利、新加坡等国家或地方政府立法。这些国家中医药立法和我们国家中医药立法有不同的地方,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立法是承认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中医药可以进入医疗保险;我们国家颁布的《中医药法》,对中医药是保护、利用、传承、规范、发展,既规范又促进,严格说来是中医药发展法。

  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针灸临床实践指南》,90%以上的穴位采用中国标准。2011年,《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工程名录,“中国针灸”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世界范围内传承、保护和利用中医药起到积极作用。-14-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同时它还涉及到人文、哲学、天文、地理、思维方法等,是中医药的智慧。《本草纲目》是中药图谱大全和常见的中药材名称大全,在明代的时候就已翻译成20多个国家的语言,今入选世界记忆工程名录,体现了中药的原创。中国针灸入选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扩大了针灸的国际影响。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决定首次将传统医学中医药纳入《国际疾病分类》(ICD11)之中。这是怎么回事?因为在五年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上海组织全国的专家编纂ICD11的中医药的症候疾病分类标准,经过多年的完善,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其纳入ICD11国际标准中,而且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大会如果通过,将实现中医疾病分类与诊断走向世界的历史突破。

  三、中医药发展的主要思路和展望

  刚才介绍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六个大的转变,从国家重视上升到国家战略,到中医药国际发展,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思考,今后应该怎么办,中医药发展怎么走。在国家的规划里,任务、目标都非常清楚,关键是如何落实。重要的是要找准我们现在的问题。我觉得核心问题就是当前国内外民众的健康需求与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中医药的国际需求是很大的,在很多国家中医药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和需求。比如我的一个学生在美国,一天看20个病人,一个人诊费是100美金,其他费用另算,而且要排一个月以上。只要有疗效,能够-15-

  治好病,促进健康,中医药就有非常广泛的需求。围绕这个需求,我梳理了目前中医药还存在的四个问题:

  第一,中医药主体传承创新能力和防病治病能力有待提高。我说的中医药主体传承创新能力,是指怎样从中医药中发掘精华,怎样把中医药的理论实践有效地传承、发展下去,甚至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地创新。目的是什么?用于民众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而中医药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第二,中医药人才队伍,包括研究平台建设、中医药知识普及有待加强。从西学东渐之后,随着西方科学的进入,我们文化自信的缺失、文化自觉的薄弱给中医药的发展,包括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随着对文化自信以及中医药更好地服务民众健康的倡导,作为中华民族的公民,有责任了解中医药知识,也有权利享受中医带来的服务。

  第三,中医药养生、疾病防治以及康复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发挥。

  第四,中医药资源的保护利用、中医药的质量、中医药可持续发展有待提升。应该紧紧围绕建设“健康中国”,甚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目标,来解决我们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为法律保障,推进《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各项任务的实施。《中医药法》的颁布,对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来发展中医药服务民众健康提出了新的要求。

  -16-

  按照《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主导作用。实际上,“治未病”指三个方面: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但是我们常常把“治未病”狭义地指代为中医药的养生保健。所谓养生保健,就是提高你的生活质量,延长你的寿命,让你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我们的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重大疑难疾病中西临床协作项目等都在推进中医药的“治未病”的主导作用、重大疾病治疗的协同作用、疾病康复的核心作用。

  过去我们讲疾病康复往往是“残疾”的康复,现在疾病的康复拓展了,比如慢性病、大病后的康复,比如冠心病支架、搭桥手术后的康复,比如肿瘤切除之后的康复,肿瘤消失了,但是导致肿瘤的原因还存在。中医认识人的生命和规律,调节人身体的平衡,能够真正实现疾病不复发,达到愈后防复的目的,实现人人享有中医药的目标。这才是真正发挥中医药的三方面的作用,使人们不得病、晚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人人健康。

  中医认为,人的生长规律是生、长、壮、老、已,认为从怀孕之后就有生命。所以中国人有虚岁。在中医里,女子怀孕期间有养胎、保胎、安胎、受胎;出生之后,女子7岁一个阶段,男子8岁一个阶段,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生理病理变化,比如说中医讲:“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17-

  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理。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中医药有它独到的优势。应该发掘中医药的精华,从而发挥中医药在养生、保健、疾病防治、愈后康复,甚至养老、文化旅游等多方面的优势作用。

  要形成从疾病防治向健康调理转变的理念。要大力倡导中医养生保健,有效地干预亚健康向疾病转变。很多慢性病都是由亚健康逐渐发展过来的,先是感觉不舒服,单向指标异常,还够不上疾病诊断,比如紧张了,劳累了,血压升高了;休息好了,血压降下来,但是并不是高血压。比如我们常常说的肝内脂肪沉积,但是没有肝功的变化,不能单纯说是脂肪肝。这些都是指标异常,还够不上疾病诊断,只要中医及早调理就能够恢复正常,不会向疾病转变。所以,有效干预亚健康是中医的优势。因为中医是根据人体的外在征象来推测疾病或身体的健康状况。发挥中医的这个优势,可以干预亚健康向慢性病转变,将慢性病控制在发生前,同时控制慢性病向重大疾病演变。

  比如中医调理乙肝,就能够有效地干预乙肝向肝硬化转变。中医调理某些纤维性病变,如肺纤维化、心血管纤维化,甚至肝纤维化,就能够防止其向疾病衰竭的方向转变。这些中医的优势都有待我们进一步发掘,应该设立相应的重大专项推进它的有效实施。健康中国建设,核心应该是健康人的数量、质量和预期寿命的提高。

  随着健康中国理念的进一步深入,每个人都应该树立人人是-18-

  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每个人都追求健康,追求不得病,我们健康的目标就能够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国民掌握必要的医学科学知识与中医药知识。

  必要的医药知识能够帮你走上捷径,不是见病治病,而是见微知著,这才能够提高全民健康的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应该倡导什么?文化自信,我们应该看到中医药文化的独到之处。中医理论与实践把历代人文哲学的精华和人体的生命现象有机地结合,形成了人文和医学相结合的医学知识体系。有的人不了解这个医学知识体系,就单纯说中医是文化或中医是技术,但实际上真正的中医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所谓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就是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处方用药、非药物疗法。实践中又不断升华理论。我们常常说中医理论自信、实践自信、学术自信,你尝到中医药的甜头,才能够真正不断地使中医药发挥作用。在我从事几十年中医临床、医疗、科研和管理的过程中,深有体会。自己得病,周围人得病,首先问中医药行不行。我一直讲,先中后西,当然要科学地诊断中医的诊疗思维,而不是一摸脉就说你是生病了,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中医的疗效,使中医药更好地发挥作用。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化,要不断拓宽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途径和领域。

  在70年代,中医药走向世界以针灸为主。80年代,我们接待一个美国医学团的时候,一说中药,他们很惊讶不知道什么是中药,但是他们对中国针灸非常感兴趣,所以针灸引领了中医先-19-

  走向世界。先是人才培养,当时很多国外的医生到中国来学针灸;中国到国外去办学,也以针灸医疗为主。到后来,逐渐针药并重,中医药走向世界,层次不断提高。从院校之间合作到国家的战略合作框架,到中医药在部分国家立法,到中医药进入医保,应该说,中医药已经从医疗、教育、科研全方位地走向世界。目的是什么?是我一直在说的需求和责任:需求是世界人民的健康需要中医药,责任是中医药的一种胸怀,我们用宝贵财富来服务世界人民的健康。

  近年来,国家也在推进建设一批中医药海外中心、中医药对外合作交流基地,以及高水平的国家中医临床和研究基地,比如中国中医科学院跟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合作以及与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剑桥等一流大学的合作。这些合作促进了双方人才与学术交流,甚至促进了中医与西医的相互理解与支持。比如我们与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合作,研究11种老年相关疾病,双方专家培养了几十个博士后,开展了相关项目的研究,让奥地利了解了中医药,甚至通过奥地利使欧盟进一步了解中医药。这些展示了什么?展示了中医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科学性、特殊性,以及与西药的互补性。我认为,在中医药服务人类健康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中医药作为一种医学,它在服务人类健康甚至服务国民健康-20-

  中,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学科特点就是把医学和人文结合。在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作为一名中医,就应该不断提高我们的医学能力,就应该尽己所能提高中医药的知晓率,比如一些学术交流、中医药知识普及活动等,我都尽量参加,特别是在重大疾病的会诊、重大疾病的中西医协同方面,中医应该广泛介入。比如我最近参加的一个中医志愿者者活动,中医和西医一起到贫困县扶贫义诊,这看似是一件小事,却是一次中医药知识的科普,用中医药的适用技术帮助贫困县的人民用最简单的方法、最便宜的价格治疗疾病、防治疾病。这件事我觉得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只有在不断服务人民健康中发挥作用,中医药才能得到持续发展,才能为健康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21-

篇三:改革开放史党课讲稿简短版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党课讲稿(提纲版)

  改革开放是中国政府在1978年后制定的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政策。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第一部分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

  邓小平(1904-1997),原名邓先圣,于1922年参与组建了中国旅欧少年共产党,192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初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年底回国。1927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29年底代表中央在广西领导了百色起义等起义,创建了红七军、红八军,开辟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1934年参加长征,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5年参加遵义会议。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委,政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央组织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主席。1997年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第二部分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一、当年国家的现状需要改变

  “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等。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二、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曾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经济标志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计划经济虽然曾一度为中国早期的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弊端日渐明显,已严重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产力。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三、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生机和活力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邓小平说:“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于是他率先提出要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并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总设计师!

  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有新思路

  第三部分

  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一、改革开放的实质

  二、改革开放的内容

  三、改革开放的目的四、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第四部分

  改革开放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的起步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的挫折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的新阶段

  第五阶段:改革开放继续推进

  第五部分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一)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道路”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家整体进入“小康社会”

  (四)形成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升

  (五)党的建设取得成效,执政能力得到加强

  第六部分

  改革在路上-全面深化改革

  -

  4-

篇四:改革开放史党课讲稿简短版

  

  改革开放北京交通信息化历程

  (党课讲稿)

  前言

  改革开放40年来,北京在交通信息化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我作的一首简单的诗来概括就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城市交通变翻天;节物风光不相待,交通方式须臾改;人间巧艺夺天工,电子支付齐争锋;扶摇直上九万里,智能监测风云起。”今天,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来回顾改革开放40周年北京交通信息化的辉煌历程,包括北京交通基础建设发生巨变、交通方式呈现多样化、电子支付与智能收费助力北京交通发展、北京智慧交通的新发展。

  一、北京交通基础建设发生巨变

  1.马路的变化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是我小的时候,我们虽有宽阔的马路,但路上的车非常少,还能看见一辆辆马车。到今天,马车至多会出现在一些偏远的地方或城乡接合部,日常的道路上穿梭着的是我们的私家车,而我们的出行方式更多的还是公交和地铁。

  2.机场建设

  近几年,北京有哪些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国内吞吐量最大的机场。同时,北-1-

  京启动了“一城市两机场”的建设方针,作为北京的第二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将于2019年10月左右开始试运行。未来,东北方和南方的两个大型机场将组成北京的新的航空网络。

  3.城市交通枢纽

  北京目前有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和北京北站四个重要的大型火车站枢纽,也规划了近十个综合交通枢纽,如西直门、宋家庄、苹果园、四惠、北苑等。这些综合交通枢纽将更好地衔接对外交通方式和城市内部交通方式,以及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乘客换乘,让百姓的出行更方便。

  二、北京交通方式呈现多样化

  1.地面公交的发展

  在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北京的交通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的公交车基本上是红白相间的老式公交车。经过几十年的变化,北京已经有了多种公交车车型,有“大通道”的,也有短的。现在,为了响应节能减排、蓝天保卫战,创造更好的宜居的生活环境,公交车的相关技术也在不断更新。

  从汽车的制造方面看,我们的材料技术有了很大的提升,公交车变得越来越好看。同时,公交车采用的能源也有了变化。以前,我们为了加大马力用柴油。经过大量的技术革新以后,目前北京公交基本上已经走向清洁能源,如电力、液化气,其目的都是让北京有更多的蓝天、让北京的环境更宜居。公交车的数量、-2-

  线路也在不断增加,甚至已经和周边的省市相连,使百姓出行越来越方便。

  在公交的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BRT线路。BRT是大容量快速公交,其目的是让公交车在城市道路上行驶时有独立的道路使用权,保证公交能快速进入到道路系统,在运送乘客方面更快速、更方便。2005年北京建成中国第一条BRT公交线路,到2015年发展到了4条线路,目前还在陆续规划和设计新的BRT线路。

  2.轨道交通的发展

  提到BRT,我们就不得不说到轨道交通。北京的轨道交通起步很早,但在发展过程中,直到2008年奥运会前后才开始有了新一轮的建设高潮。目前,北京轨道交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其中值得欣喜的是,我们开通了我国首条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驾驶的地铁线——北京地铁燕房线。燕房线的主要技术是我们国内自有的,这一点也与北京支持地方企业快速成长分不开。未来,随着城市副中心通州的建设,北京在地铁轨道交通方面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3.移动互联网时代共享交通的发展

  公交、BRT、轨道交通是北京目前日常交通中承担大量运输压力的最主要的三个方式。但到了站点不代表到了家或办公室,与之相对应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交通出行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北京前几年主要是支持和建设了公租自行车系统。-3-

  在城区的很多定点,我们都设置了公租自行车站点。百姓可以通过公交一卡通顺利地租用公租自行车,实现了“门到门”的便利交通。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的交通发展也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智能手机与4G的发展,使新的通讯网络有了较好的覆盖。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下,移动互联网应用得越来越广泛。日常拿着一部手机就可以上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改变。其中,移动互联网也让交通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日常出行更个性化了。以前,我们要坐出租车都是在路边看见空车招手打车。现在,有了网约车,我们已经不用在寒风中等空车了,而是可以在室内通过手机预约出租车。这就是我们在个性化交通需求方面的一个很大的发展,现在甚至是自行车也有了预约使用的方式。也就是说,移动互联网为我们的用车过程带来了很大的改变。这个变化也有一些值得我们关注和需要我们规范的地方。要如何更好地保护乘客、提高他们使用这些出行方式时的安全保障,是目前需要进一步做好的工作。同时,我们也应该感谢政府对北京本地企业投身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交通建设中的支持和鼓励。

  三、电子支付与智能收费助力北京交通发展

  1.从刷IC卡到扫二维码

  电子支付方式的应用,对北京交通建设的改进产生了重大的作用。以前,我们坐公交车买的票都是售票员撕下来的纸质车票。-4-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开始用上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的一幕是我至今记忆犹新。一卡通是一张IC卡,能够快速进行结算和支付。上公交车的时候刷一下卡,我们的支付就完成了;按照里程来结算的公交车则需要我们上、下车分别刷一次卡以计算上、下车之间的距离。随着电子支付的应用,纸质车票被淘汰了,而随着智能手机更广泛的普及,我们现在拥有了更多支付方式,如NFC手机交通卡等,甚至这些新的电子支付方式已经在取代一卡通了。目前,影响深远的电子支付上的新应用还有二维码支付方式。我们在很多地方都能够靠扫二维码来完成支付了,比如一些商场、超市和北京地铁。北京地铁算是二维码支付领域的先头兵了。我们现在坐地铁有好几种方式来完成购票支付,一种是购买地铁单程票,一种是刷一卡通,还有一种就是二维码支付,即通过扫描二维码完成购票,我们就可以乘坐地铁了。

  2.智能化的收费方式

  电子支付等新技术的应用为交通带来的巨大改变还有哪些?以前,我们老抱怨,每次从车流量大的停车场出来时总要排很长时间的队,因为通常停车场就只有几个出口,而大量的车总会在某几个时间段离开。停车场排队的问题,既影响城市环境,又影响市民的心情,直到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得到应用才有所解决。人工智能在新的模型算法、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方面表现突出,采用了更好的卷积神经网络,使模型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得更优更好,而深度学习让视频图像处理性能得到极大提升。在-5-

  这一条件下,越来越多停车场更新并应用了车牌识别技术。现在的车牌识别技术是非常的成熟,而且在产品化并和摄像头、专用芯片相结合后,已经可以在市场上推广开来。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北京的大部分停车场都采用了车牌识别的收费方式,即当车进出停车场时,摄像头分别进行自动抓拍与识别,收费端随之计算出停车费用。这一智能化的收费方式加上电子支付,如手机扫二维码等,使我们可以在出停车场时做到快捷支付,大大缓解甚至解决了排队问题。当然还有一种收费方式,那便是结合高速公路的收费系统的快捷支付方式,即ETC。ETC也是十分快捷的,我们也称其为无感支付,也就是你没有什么感觉的情况下,如不停车、无问询等,就已经支付了这一次停车的费用。那些因停车场收费排队消耗的大量时间都被节省了下来。移动互联网来临后,电子支付让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便捷。

  四、北京智慧交通的新发展

  我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政府与相关部门在为北京百姓交通出行提供便利方面所开展的一系列新的工作,也就是北京的智慧交通的发展。

  1.数据采集方式的发展

  大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道路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工作的展开,我们开始了交通方面的数据采集,对整个的路网和交通方式进行监测。最早,我们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方向的等信号灯的排队车辆的多少,于是在当时采用了线圈监测的方法。线圈-6-

  监测的方法是指我们在红绿灯交叉路口的路面上安装一些铜线,物体经过铜线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个信号的变化。我们通过信号的变化进行基本的数据采集,同时也慢慢地了解到了不同交通方式的相关信息,尤其是一些路面上车辆的数据。后来,我们又有了微波的方法。微波的数据采集方式是指我们在道路两旁设置像电线杆一样的杆,把微波监测器挂在杆上进行数据采集。微波的方法比起线圈的方法就有了一定的改进,因为线圈的方法需要经常破路施工,车辆的不断碾压会使线圈损坏得比较严重,而后期维护也比较麻烦。因此,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开始被投入使用,比如微波、超声波、红外等。它们的特点是都设置在路面以外,车辆对监测设备没有过多的损坏过程,设备的完好率大大提高,后期维护也比较方便。现在,随着采集设备的不断更新,我们在路网上面进行数据采集的方式越来越多,包括我们提到的移动互联网与手机也成为了数据采集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政府与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之下,我们目前也进一步完善了数据的对接和融合共享工作,使以前单一通过数据完成的工作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现在,在数据进行融合共享后,我们的政府与相关部门还和社会企业联合起来把数据工作做得更好更优。例如,在出行的时候,大家可能都会用到我们的导航软件,尤其是驾车出行的市民。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导航软件,现在不仅有寻路之类的简单功能,还能更好地为大家出行提供实时路况信息。

  2.交通大数据的实际应用

  -7-

  (1)地面交通的大数据的应用

  地面交通大数据的发展以及应用,影响最广泛的主要是自驾车出行方面。在与大数据相结合的技术应用下,我们现在能够更好地进行交通状况的预测工作。比如说,我们现在可以知道,当前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大概需要多少时间,甚至可以有计划地出行,只需要我们先告诉导航软件想要什么时间到达目的地,而导航软件则会给你一条更为合适的路线。这就是我们在大数据应用和数据融合方面取得的成绩。也就是说,现在我们的导航软件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准确,得益于我们多年不断的积累与数据的不断更新和融合,尤其是新的技术让我们的交通数据在种类和数量上不断增多、在质量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也使得我们的路况服务方面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现在,大家经常在早、晚高峰开车出行的过程中收到来自于政府部门的交通信息。这些信息都是我们的政府与相关部门和互联网领域提供导航服务、交通信息、出行服务的企业联合发布的。这也使得我们收到的交通信息更加准确,让我们的出行更加方便。

  (2)轨道交通的大数据的应用

  刚才我们说到的是地面交通方面。现在,地面交通通过数据采集、大数据以及数据与社会资源的融合变得越来越便捷是有目共睹的。相应的,我们的轨道交通,我们的地铁又有怎样的变化呢?早些年的地铁一点都不挤,而票价比公交相对要高一些。随着北京的发展,北京地铁出现了早、晚高峰的大客流和拥挤的状-8-

  况,轨道交通越来越呈网状发展,布局与建设越来越多。在这一系列变化下,我们的政府与运营企业在为百姓提供更好的轨道交通服务上进行新的一轮探索。

  管控、治理拥挤问题,我们最先需要了解轨道交通的拥挤都发生在哪些车站、哪些地方。我们如何用去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早些年是比较难的,因为我们那时乘坐地铁用纸质票,难以进行电子化的数据采集。随着IC卡刷卡支付的普及,刷卡数据就成了我们采集到的电子化的轨道交通数据。在这些数据被很快地回传到数据中心后,我们就可以通过计算等方式获得客流信息。乘客每刷一次IC卡,数据中心就会知道有一人次已经进入或离开了地铁以及是从哪一站进入或离开的。通过模型计算等方法掌握了一系列数据之后,我们的数据中心就能得到一定的客流分布的相关数据,甚至对客流情况作出相应的预测。了解了大致的客流分布等情况后,我们的数据中心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轨道交通的拥挤时段,并根据数据与结果更好地为大家出行服务。大家可以在地铁里看到有关拥挤程度的信息,再结合排队、乘车时间,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进行对比,选择该时段更快捷的出行方式、路线,例如选择去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走一段路程,从而避开当前拥挤的站点。

  (3)公交服务的大数据的应用

  在公交方面,我们交通大数据的发展又产生了哪些比较好的应用呢?现在,一部分新的公交车都安装了WIFI,为百姓出行-9-

  途中提供免费的上网服务,同时也能较好地采集公交方面的交通数据,如有多少乘客在当前这辆公交车上等。另外,在公交车也应用了电子支付以后,我们同样也可以通过上下车刷卡来获取乘客人次等的相关数据。另外,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的公交车进行了“大换装”,不仅仅是工艺的改进让乘客越来越舒适,和使用电能、液化气等能源,还包括为公交车安装了信息化的高科技,如国产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定位系统。利用卫星定位系统,我们能够更好地进行公交车运行与定位的实时数据采集。通过数据中心对这些数据的统一处理,我们能够更精准地计算出这一辆公交车按照目前的交通状况,结合定位数据,大概多久后到达下一站。将这一结果反映给大家的便是我们一个比较先进的技术,即在一部分公交车站安装了的电子站牌。也就是说,乘客在公交车站候车时能够通过电子站牌清楚地知道自己大概还要等多久。以前,在寒风凛凛中,大家候车时不知道下一辆公交车什么时候来,尤其是早、晚高峰道路比较拥堵的情况下更是如此。现在,通过电子站牌的显示,甚至是手机端的查询,大家都能了解到自己候车需要等多久。这样的技术应用方便了乘客乘坐公交车时对自己出行线路和时间的规划,为百姓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我们以上讲到的三点就是在地面交通,尤其是在自驾车出行、轨道交通以及公交服务等三种不同的交通出行方式上,科技的进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电子支付的应用与大数据的发展应用相结合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为百姓提供的诸多便利。

  -10-

  (4)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的成立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的是,我们交通建设与大数据的发展的一个关键契机,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筹办、举办奥运会期间,我们的政府花了大量的精力在北京的交通上进行了方方面面的协调。在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北京在交通建设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让交通数据能更好地发挥出作用,我们最终建成了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中心融合了方方面面的数据资源,有的来自于政府,有的来自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而目前也在积极地和相关的社会企业开展合作,融合来自于他们的数据。大量数据的应用成果,彰显了大数据时代数据之间的1+1>2的能力。所以,中心建成以后,更多的交通大数据不仅能够在公交、地铁等方面发挥作用,还能在包括城市出租车调度等多个方面应用起来。

  (5)交通大数据更多方面的应用

  交通大数据在除了自驾车出行、轨道交通和公交服务外的多个方面的应用案例有很多,其中在便民方面力度很强的应用就是北京出租车调度。七八月份的北京常有雷雨,而雷雨对飞机起落产生的影响是比较严重的,经常造成飞机延误。以前,如果天气不好,尤其是晚上十一二点以后,大量因飞机延误而滞留的或很晚才抵京的旅客都会长时间待在机场,因为当天的公共交通已经停运了,而当时机场的出租车数量很可能满足不了大量的需求。为此,我们的政府部门花了很大力气来解决问题。

  -11-

  以前,我们的相关部门大多是采取人工数据采集的方式,派工作人员在大家等出租车的地方观察情况,再通过电话或短信的方式将客流情况送回,进而完成调度出租车的功能。这样的效率是比较低的。后来,我们便开始采用新技术,包括车牌识别、卫星定位等。出租车到达或离开机场都进行了车牌识别。于是,我们的相关部门就能够知道机场等待区现有的出租车大概是多少,同时通过出租车上安装的卫星定位系统也知悉了在机场附近大概有多少运营中的出租车。最后,结合机场提供的旅客数据与未来到达旅客数量的预测,以及机场出租车等候区的客流检测设备反馈的数据,相关部门便可以将当前候车旅客数量、出租车数量和预测的客流量相匹配,得出目前还需要进行多少出租车调度工作的结果,尽量保证旅客排队时间越来越短。其中,最温馨的一点是,我们现在在机场等候出租车时,可以通过等候区的一块显示牌了解到需要等待多长时间。

  交通监控中心尽管采集了各种各样的数据,但数据量最大的还是视频数据。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我们在道路上安装了很多监控摄像头,而现在不仅仅在路面上安装摄像头,为了保障安全,轨道交通、公交车以及一些运输的车辆内都有监控摄像头。大量的视频数据正来自于此。上面提到的车牌识别就是中心对视频数据的其中一个很好的应用,例如北京路面停车位的收费方面。现在,路面停车位停车收费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技术支持:一是ETC,也就是我们说过的无感支付;二是地磁,即在停车位下面埋有一-12-

  个磁性单元,我们可以通过磁性单元对车辆停进、驶出时的检测来计算费用;三是摄像头的车牌识别功能,即通过停车位旁的人行道上的一些安装有摄像头的桩子,我们可以在车辆停入、离开时对车牌进行拍摄和识别。这些视频技术与大量的视频数据的应用给我们的交通建设带来了很大变化,而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在路网上采集数据,并用它们为百姓的交通出行带去更多的便利。

  3.智慧交通与更多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未来

  以上,我们谈到的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是如何使我们的交通建设和信息化过程做到越来越好的。改革开放40年,北京交通的信息化历程也走过了这么多年。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将会使用更多的高新技术,如指纹、人脸与步态识别等,让北京交通的信息化水平更进一步。信息技术为北京交通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质上都是为了让百姓的交通出行更便利,同时促使我们的政府与相关部门在交通建设上的决策与规划更合理、更准确。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交通的信息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促使我们的交通工作者们不断前行。改革开放40年以来,北京交通建设与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有了非常辉煌的成果。对于党中央提出的建设交通强国的更高要求,我们的交通信息化发展将在未来迈出更大的步伐,做出更好的成绩。我们将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以更多更好的信息技术为百姓的交通出行带去更大的便利。

  -13-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改革开放40周年北京交通信息化辉煌历程就到这。

  谢谢大家。

  -14-

相关热词搜索: 改革开放史党课讲稿简短版 党课 讲稿 简短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