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精选推荐】

时间:2022-05-28 10:00:10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精选推荐】

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4篇

第1篇: 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

乡村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
作者:董存田
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8年第21期

        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教育是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应该说乡村现代社会环境并不都那么好。大部分地区有以下的特征:缺乏公益性,创造力不足,不良风气依旧存在和蔓延,乡村的组织性缺乏党团组织、社会组织都比较薄弱。

        农业发展到今天必须具备五个特征:一是企业化,要工业化,要培养企业家的群体,需要乡村的企业建设;
二是集约化,要充分利用资源,综合配套技术,产生集成发展的效益;
三是标准化,农业要想发展起来,必须让产品、技术标准化,让人们享受到放心的、合格的、有保障的产品是非常重要的;
四是信息化,用现代的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助推农业的技术应用、管理过程、营销、市场等领域;
五是少劳化,许多农民都是兼业,不会像传统农民那样成为“老把式”,要进行有效的劳动,必须通过技术把他们的体力、精力节约下来,才有人愿意到农村去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就是人的发展的要求,乡村振兴,有四类人(需要接受教育):第一类是乡村社区企业领导和管理者,必须让高素质、有本钱、有能力的人进农村,成为企业的领导人和领班人,这批人有自身的要求,他们既要有“高大上”的追求,同时又要有“接地气”的过程;
第二类是涉农的劳动者,包括技术人员和直接的劳动者,对他们的培训范围广、规模大;
第三类是接受乡村基础教育的儿童,农村要想有稳定的人口,让儿童接受到优质教育;
第四类是到乡村去的城市人,这批人被美丽的乡村吸引,去休闲、旅游,甚至去养老,给农村带来生机,同时他们也有接受乡村教育的需求。

        下面,我来谈谈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乡村教育的发展。第一,面向新型职业农民的技术教育。职业农民分为几类:第一类是企业的创办人,这些人是领导者、决策者、策划者,他们的教育不是需要向上,而是需要向下,接地气,了解民情,了解实际的自然、生态、人口的状况,他们所创办的产业才能成功;
第二类是管理者,一些专业的经纪人已经产生,必须由这些人来引领这些企业,特定的产业融入特定的文化;
第三类是技术师,他们要掌握实现质量保证、商品化的技术,实际上新型职业农民是这一批人,要留得住这批人并培养他们成长起来,他们要会学、会做、会教。第二,面向乡村少年儿童的基础教育。乡村有很多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乡村教育的发展也会吸引城市的学生去学习,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第三,面向社会的文化教育,一定要有向上的、现代的文化进入农村。第四,面向居民的教育,面向未来劳动者的职业教育,要有劳动力留在农村专门做职业教育。

        编辑 吕伊雯 校对 朱婷婷

第2篇: 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振兴

概要:振兴乡村文化,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升农民文化素养;
培养乡村文化人才;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新性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提升乡村文化建设水平,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发挥强大的支撑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结合乡村文化存在的实际问题,积极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核心。乡村振兴离不开特色文化的支撑,因为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这种力量使民族精神得以延续传承、深化升华。作为拥有几千年农耕文化的大国,只有乡村文化强、乡风文明,才能展示出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因此,乡村文化要与经济振兴同步进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1加强党的领导,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加强党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领导,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才能保证乡村文化振兴方向正确。首先,在基层发挥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牢牢把握乡村意识形态话语权,引领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方向。其次,在党的领导下,持续加大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扶持力度,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推进建设农村数字化文化工程,建立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最后,在党的领导下,以改善民生、建设美丽中国为落脚点,建立健全乡村教育、卫生、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制度体系[1]。总之,要把乡村文化建设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始终,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2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只有提高人的素质,才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要把提升农民文化水平和思想素养作为重点,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和后备力量,为实现乡风文明奠定基础。

2.1坚持农业技术水平提升

新时代,要培育新型农民,号召农民主动学习,不断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把提升农业技术和专业水平作为重点。利用线上培训、线下指导,全面开展农业技术水平和学历提升培训;
分阶段在职业学校进行短期技术和管理培训,按照不同年龄开展电子商务培训等,打造新时代的农民群体,为乡村振兴打造专业的技术人才队伍,为乡风文明建设储备新生力量。

第3篇: 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与乡村艺术

李祥林

【摘 要】当今中国,“乡村振兴”见于媒体的频率越来越高,“美丽乡村建设”也是世人言说多年的话题。立足本土,观照国情,结合历史与现实、文献与田野,从人类学视角切入透视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及艺术的存在和发展、价值和意义,检讨当下实际并反思相关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家

【年(卷),期】2018(000)008

【总页数】5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艺术;
当今中国;
旅游

【乡村振兴与旅游】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6ZD02)成果

实施乡村振兴是目前国家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九大报告对“三农”的总判断,既有“重中之重”的强调,又有“关系国计民生”的定位。可见,“三农”依然是被作为国之根本来看待的。目前,中国提出“乡村振兴”,强调“三农”问题,把目光聚焦在“乡村”并由此思考中国社会发展,表明的是对国情的尊重,对过去历史和当下现实的正视。

自古以来,华夏号称“以农立国”。古代文人津津乐道的是“耕读传家”,耕者,耕种土地、生产粮食也,涉及物质生活保障;
读者,读书学文、修养身心也,涉及精神生活追求;
有耕有读,有物质生活保障也有精神生活追求,既形而下又形而上,两个文明一手抓,这就是农耕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人生。其实,这种观念不仅仅属于精英上层,也垂直地浸透在乡村民间,至今犹然。2014年秋笔者去甘肃秦安就女娲神话及信仰做调查,在女娲庙旁的陇城村里就看见,好些人家大门上方有大字楷书“耕读第”,以耕读传家为荣耀。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扎根在农耕经济基础上。对中国文学艺术有深刻影响的农耕文明,早熟而发达,其形成在本土的历史地理环境中。追溯历史,中国文化所依赖的两大基石之一就经济基础言便是农耕。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所开创的夏族即因农耕而发达,所谓“禹、稷躬耕而有天下”(《论语·宪问》)。华夏先民自新石器时代起便选择了农业作为生存繁衍的主要依托,看看中国“两河流域”(黄河、长江)的诸多考古遗址便不难明白这点。别的不说,悠久的农业文明在汉字上便有投影,透露出国人根性的文化审美意识。不妨例说跟艺术和审美相关的几个字:先看和谐、调和之“和”,其作为中华审美文化的核心范畴,不是相同事物的简单相加,而是不同事物的相互协调,所谓“以他平他谓之和”(《国语》),学界认为“‘和’基于中国天人合一的古老观念,是上古初民通过长期的农耕文明对天人关系的总结”[1],由此来看“和”(龢)在字形构造上选择禾苗之“禾”为声旁,并非偶然;
再看协作、协同之“协”,其繁体为“協”,由三“力”字组成,这“力”在甲骨文中本是耕田的犁具之形,三“力”合作,表达出“同心协力”、“协调和谐”;
还有“穆”字,本义指成熟的庄稼(禾谷),如《说文》释义:“穆,禾也。”庄稼成熟,五谷丰登,是值得庆贺的大好事,所以“穆”被作为审美范畴引申为“美好”义,例如“穆如清风”就是说像清风般和畅美好。即使是艺术、工艺之“艺”,表面看来,艺术在世人心目中代表着高雅,体现着品位,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农村、农业似乎沾不上边,然而,文字学提醒我们,这“艺”(藝)在汉语中本义是指“种植”,其由来及含义跟农业文明大有关系。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诗》有“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菽指豆类,稷指谷类,时指节气,“艺”用本义,诗句是说顺天应时,豆类、谷类按节气种植。若论多民族中国的农业文明,大而言之,包括中原定居农耕和西南山地游耕两大类型;
小而言之,在我国的嘉绒藏区、彝族山乡、羌族寨子、侗族村屯以及哈尼族、土家族、朝鲜族、苗族、壮族、黎族等不少民族地区,其农耕文明都是中原汉族居住区之外不可忽视的。今天我们谈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艺术”,对此国情当有知晓。

第4篇: 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

《形式与政策》课堂与乡村振兴战略宣讲融合研究
王晶晶

【期刊名称】《农村实用科技信息》【年(卷,期】2019(000010
【摘要】作为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形势与政策》课(以下简称"形策"课以其综合性时效性,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家政策宣讲的重要阵地和渠道.充分运用好"形策"课教学,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向学生宣讲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既是"形策"课本身的要求,也符合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需要,对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总页数】2页(132-133
【关键词】\"形策\"课;乡村振兴战略;教学研究【作者】王晶晶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学生工作处408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相关文献】
1.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要素配置与制度安排——"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峰论坛综述[J],郑瑞强;翁贞林;黄季焜
2.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要素配置与制度安排——“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峰论坛综述[J],郑瑞强[1];翁贞林[1];黄季焜[1,2]

3.政策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以农业发展银行服务宁德乡村振兴战略为例[J],王银燕;陆楠
4.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职业教育治理路径——基于省级乡村振兴政策文本的分析[J],任胜洪;陈倩芸
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科技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开发模式研究r——以重庆市长寿区邻封镇为例[J],邹文川;张述林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相关热词搜索: 振兴 乡村 形势 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 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 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论文2000字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