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2023年度当前,我们开展主题教育执行力【六篇】

时间:2023-08-16 17:45:04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当前,我们开展主题教育执行力【六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3年度当前,我们开展主题教育执行力【六篇】

当前,我们开展主题教育执行力6篇

当前,我们开展主题教育执行力篇1

自查报告

根据《***分行关于开展加强执行力建设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及支行动员大会的有关要求,我个人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对照“三个不到位”问题进行了认真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个人对“三个不到位”问题的认识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三个不到位”问题,即一是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监管政策与要求不到位问题,二是执行规章制度不到位问题,三是管理不到位、违规、违纪行为屡禁不止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三个不到位的核心问题是执行规章制度是否到位的问题,因为规章制度制定的依据是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国家大政方针,规章制度就是要进一步落实国家的监管要求,而另一方面,如果能够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就不会也不可能存在违规、违纪行为屡禁不止,管理上漏洞百出的情况,所以说归根到底是一个制度的执行问题。

长期以来,银行内部流行着一种思维,那就是完全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就办不成业务,就会阻碍业务的发展,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人则被视为欠缺灵活性,缺乏工作责任感。本次的执行力主题教育活动将执行力问题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即“执行力如何,直接影响到农业银行股改的成败、影响到能否提高农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这样的提法可谓意义深远。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列林到一个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的卫兵要求列林出示证件,列林的随从人员大声斥责,但卫兵坚持履行职责,列林高兴地拿出证件,并对卫兵的工作态度大家赞赏。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执行力本身是一种刚性的东西,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当以人情或其他的理由来代替,有时可能会显得很死板,缺乏灵活性,但是正是这种严格的、刚性的、没有任何余地的执行才能保障规章制度的权威性,进而保障企业、甚至是社会的持续、有序发展。

二、查摆问题及整改情况。

对照 “三个不到位”问题,我个人认为自参加工作以来,本人能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监管政策及要求,能够严格执行银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履行岗位职责,能够坚持廉洁自律,坚决执行防赌禁商“二条禁令”等有关禁止性规定。在管理方面,严格执行异常思想行为排查工作要求,做好排查工作,并对重要岗位工作人员实行定期谈话,加强部门内部的自律监管,严格落实发现问题的整改。

但通过自查也发现,本人在具体工作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反映在工作上的细致程度不够,特别是对科技模块的管理方面欠缺系统性、合理性,对电子设备的管理相对不够清晰;
在与上级行、支行内部各部门、部门内部的沟通方面有所欠缺,对员工的关心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效果。此外,在员工思想排查方面,排查的手段还比较单一,主要是会议和谈话,在方式、方法上欠缺创新。

通过分析,我认为针对以上问题,以后将从以下方面着力予以解决:

1、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深化对执行力的认识,提高执行能力。

2、针对电子设备管理方面的问题,着手建立各网点的电子设备台账,对电子设备实行台账管理,同时推行分片管理与线条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更科学、合理地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

3、加强沟通,提升工作效果。一方面要做好与上级行有关部门的沟通工作,随时了解各种管理信息,另一方面,要注意与支行各部门、部门内部的协调,处理好各种冲突、矛盾,提高工作效率。

4、丰富思想排查手段,尽可能通过家访、集体活动等形式进行排查,既提高部门的凝聚力,又动态地掌握员工有关情况。

二○○七年九月二十六日

当前,我们开展主题教育执行力篇2

我们需要一流的执行力

中国经济在市场为导向的年代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我们有机会看到了企业模式和市场的重大变革,在今天的经济环境中,要想获得成功,企业必须拥有一个全新的理念,但是如果无法将理念付诸于实践,再宏伟的理念也是无济于事。如果好的思路和想法得不到切实的执行,突破性的思维只能说是胡思乱想,再多的学习也无法带来实际的价值。真正有意义的关键就在于执行力,执行力是我们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一个企业怎样才拥有一流的执行力?从“执行”字面来解释,很简单,执行就是将计划落到实处或者是一个实现目标的过程,或者认为就是更为有效,仔细、注重细节去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执行首先是企业领导者的主要工作。因为有效的执行是领导者亲力亲为的系统工程。(不能理解为对企业具体运行的细枝末节的关心)

  领导人必须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的日常运营当中,必须对企业的生存环境,企业员工,企业业务有着足够的、全面综合的了解,必须亲自掌握三个核心流程。战略、人员及企业运行,并在三个流程中落实各项计划,无论企业的规模有多大或有多小,领导者都应该自己挑起这个重任,才能在企业中真正建立起一种执行文化。

  有的人这样认为,作为企业的最高领导者,不应该去从事那些具体工作,应该只注重高瞻远瞩,只需要在进行一些战略性的思考,用远景目标来激励部下,把具体工作多给手下的经理们去做。也有的人会这样说:我是一个充分放权的老板,应该相信下属,把权利下放给具体负责工作的人去做,当然这种领导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又不要自己亲自动手,又可以享受所有成功的荣誉和乐趣,谁不愿意呢?但是真正优秀的领导者他们也常常参与一些非常关键的细节性工作,就像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每天工作十个小时来评估检查公司各个部门的运营计划,直到他的职业生涯结束都没有改变自己的风格。

  我们说建立一种执行文化并不是说不给下面的工作人员权力,相反它应该是一种更为积极的参与,采取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脚踏实地的管理,在实施每个项目的过程中,亲自参与任务的分配和随后的跟进工作,并能够提出一些别人看不到的而富有针对性的问题,也实际上是对部下和员工进行教育和培养,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递给他们,这样不但不会扼杀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反而能帮助每一个参与者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非常重要的是企业要想有一流的执行力,首先还是用人要得当,要用能够胜任自己岗位的人,用正确的人去做正确的事,不能用那种农夫式的员工,分不清事情的条理和轻重,常常眉毛胡子一把抓,毫无效率。如果企业用这种人多了,那整个企业都很危险,还有不能用嘴上夸夸其谈,没有实际执行能力的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有一个重大教训,九十五回写到司马懿引二十万大军出关进患,诸葛亮料到他必取街亭,断蜀咽喉之路,虽然诸葛亮制定了周密正确的作战计划,可是他轻信了马谡的主动请战,派了一个没有执行能力的人去执行一项重大战略,结果惨遭失败。一个企业选用的人若像马谡这种只会纸上谈兵,言过其实,没有真正的执行能力,再好的战略计划都会付之东流。

  企业要想有一流的执行力,还要建设好团队,一个好团队的标准就是要有主动性,思考性,以及合作性:主动性体现在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保持高效的工作节奏;
思考性体现在能够独立想方设法应付解决各类突发性事件,而不是坐观等待领导发号施令;
合作性体现在团队有良好的相互合作精神,能够团结作战,沟通顺畅。

  企业要想有一流的执行力,还要培育建立一种务实、实干的企业执行文化,没有用的话不说,没有用的事不做,没有用的会不开,没有用的文不下,提倡大家直接面对问题,能够在讨论过程中鼓励大家提出不同的观点,并学会在争论的过程中不断学习。通过开放、真诚、活跃对话方式,来建立一种真正的执行文化,做到迅速解决问题,言必行,行必果,雷厉风行,杜绝官僚作风和不良风气在企业中出现。

  执行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通过思考而养成一种新的实践习惯,而只能通过实践来学会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让我们行动起来少空谈少务虚,我们只有拥有执行力才能有竞争能力,才能拥抱成功。

当前,我们开展主题教育执行力篇3

当今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导向(一)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朱家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颁布近两年来,我国政府以特别的关注和前所未有的投入在推进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要在接下来的8年时间内完成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民农村学前教育的任务,有质量地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其成败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而有关的政策导向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是否正确和到位则是主要因素.

完成《教育规划纲要》规定的任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接下来的8年时间内,要在全国范围内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必须先搞清楚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才能集中资源和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

《教育规划纲要》规定”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具体的指标是一年的毛入园率要达到95%,两年的毛入园率要达到80%,三年的毛入园率要达到70%,在园幼儿人数将达到4000万.要完成这个“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在中西部偏远的、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

在我国,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之间的差距在扩大。近些年来,尽管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似乎要高于经济发达地区,两者之间的相对差距在减小,但是绝对差距仍在扩大。根据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全国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最高的北京市已达到5836.99元,而最低的贵州省仅为579.26元,前者是后者的10倍多。公告虽然没有提及学前教育的人均经费,但可以想象,差距可能更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地区在完成“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任务时会面临完全不同的情况。就这一点而言,国家需要集中资源和力量解决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问题。

在我国,同一地区不同儿童享有的教育资源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以城市为例,由于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大批农民带着他们的子女进入到城入来,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但我国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没有为这些农民工子弟提供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资源,至少没有提供和城市儿童同样的教育资源。随着农民工人数以及他们留城时间的增加,城乡二元体制可能会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甚至会成为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全的隐患。就这一点而言,国家需要集中资源和力量解决如何相对合理地化解由于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学前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

在我国,城乡教育 资源泉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有研究表明,由于工资、编制等问题,各级各类教师越来越集中在城市 ,特别是大、中城市 。即使是农村的教师,也越来越集中在乡镇或公路沿线地区。而在农村,完小以下的小学教师编制严重不足,幼儿园教师的编制更加稀少。《教育规划纲要》规定,要“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要“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问题是乡镇中心幼儿园,尤其是村幼儿园的学前教育资源是否能有效到位?在那里,有资质的幼儿园教师到底有多少?据报道,我国如要完成《教育规划纲要》规定的任务,在未来的8年中还需增另80万名左右的幼儿园教师.就这一点而言,国家需要集中资源和力量解决乡镇和村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特别是乡镇和村的幼儿园教师问题。

要从宏观的角度思考学前教育问题

学前教育对于儿童身心健康、习惯养成和智力发展等固然具有重要价值;
遵循幼儿身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等,固然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行动准则。但是,只是这样去理解学前教育,去实施学前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前教育还涉及“为什么”这一根本性的问题。

对于“学前教育为什么”这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在谈及这个问题时,如果离开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泛泛而论,是没有意义的。当今我国政府以特别的关注和前所未所的投入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原因是从宏观层面上看到了学前教育对于改善民生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学前教育虽然不是义务教育,但它也是当今我国正在大力建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包括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完善社会管理、调理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旨在通定这样的政策导向,兼顾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妥善处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依法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公平正义能体现在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各项活动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之中。

事实上,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的政府都将学前教育的价值主要放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等方面,并将此价值取向作为制定有关学前教育政策的依据。例如,在美国,政府出钱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都是为穷人服务的,而政府制定的教育目标中,与学前教育有关的只有一务:为入小学做好准备。美国没有将学前教育归入义务教育,国家之所以出钱办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是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学前儿童进入补尝性教育。因为没有这样的补偿性教育,那些儿童在上小学初期就可能会学业失败,就可能会辍学;
因为没有这样的补偿性教育,以后政府就要花费成倍甚至更多的钱去发救济金,去应对犯罪,去建造监狱。相反,有了这样的补偿性教育,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就在部分被 扼杀在萌牙之中。数十年来,历届美国政府都因有这样的思路而出钱办学前教育。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是成功的。当初在美国,许多学者和专家,特别是有儿童发展理论背景的学者和专家都反对政府这样做,甚至掀起了一场反对政府这样做的运动,但是在“什么为‘大’,什么为‘小’”的道理面前,这些学者和专家不得不向政府“靠拢”。在2009年版的,〈〈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第三版)〉(DAP)中,曾经竭力反对政府这样做的全美幼儿教育协会(NAEYC)所发表的新的声明也开始接近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态度,支持政府和推行的相关行动。

“什么为‘大’,什么为‘小’?”不用细说,宏观为大,微观为小;
社会的根本利益为大,学前教育本身为小。

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做些什么

我国不是一个教育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我们是在运用占全世界比例极小的教育经费教育着占全世界大约五分之一的人口。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应该对当今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有怎样的思考应该确定怎样的学前教育政策导向?应该如何集中资源和力量去解决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在〈〈教育规划纲要〉〉规定的期限内,我国学前教育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有效地推进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普及工作,不仅包括教育经费和园舍的落实,而且包括教师的配置。对于能够安心在最基层的农村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教师,要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支持,包括地位和待遇;
要提供充裕的教育教学资源,包括切实可用的教育教学材料和培训。

有效地为我国大,大批进城的民工子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前教育,使他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最大程度上适应城市生活,逐渐融入新的生活。对于为这些民工子弟提供学前教育的机构,不是采取歧视、蔑视的态度,更不要简单随意取缔,而要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支持,扶持其发展与成长,使之逐步走向正轨。

通过政策导向,打破业已形成的“利益链”,切实改变“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被“垄断化”和稀缺化“的局面,大力发展普惠性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使原本不该出现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从源头上得以解决。

当今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导向(二)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朱家雄

要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所规定的各项任务,我们急需集中资金源和力量解决的问题是:合理化解由于体制、机制造成的学前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
全面普及学前教育,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在国家、地区等各层面上,为完成《教育育规划纲要》所规定的各项任务而制定的政策,其聚焦点是否准备确,力度是否到位,可操作性能否得以保证,都直接关系到这些任务能否顺利完成。

包括学前教育政策在内的任何政策并非普世真理的展现,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杠杆”。既然当今我国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全面普及学前教育,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难点在于如何突破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和不均衡所产生的问题,那么在制定有关政策时必须找到“杠杆”的“着力点”,并把握用力的“方向”和“力度”。

制定政策,特别是在宏观层面上确定政策的基本导向,要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当今,在制定学前教育政策时,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在现有条件下,要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学前教育应该怎么样”“学前教育需要怎么样”“学前教育可以怎么样”,以及如何协调好这三个“怎么样”之间的关系。

学前教育应该项怎么样

“学前教育应该怎么样”,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大凡学院派的学者都要会勾画一些美好的蓝图,倡导学前教育应该按照“浪漫主义“的路线去发展,他们的基本思路是”学前教育有其固有内核”“学前教育必须遵循其基本规律 ”,即使他们的主张在学前教育育实践中遭遇诸多挫折,他们也依然会坚持续,毫不妥协,并以“教育是一个需要理想的事业”加以自勉。

大凡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都会将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看成是其政治行为中的一个“砝码”,其“行政一盘棋”中的一个“棋子”,当作是增强国家实力、维护社会稳定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手段,他们会主要关注其政治利益,并不会太在意“学前教育本身应该怎么样”。

大凡没有很大权势和很多财产的家长都要会将学前教育看成是“起跑线“,尽管“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一句被人批评的口号,但是他们依然买它的“帐”;
他们很无奈,他们也会认同“应该将快乐的童年留给孩子”,但是他们更担忧自已的孩子,“有了现在的快乐也许就会失去一生的快乐”。

学前教育需要怎么样

“学前教育需要怎么样”,这也是一个可以有多种回答的问题。大致上讲,有社会需要,有家庭需要,有幼儿需要等。这里不说社会需要和家庭需要,只是说一下幼儿需要。

就学前教育而言,任何人都无法准确而又详尽地了解幼儿究竟需要什么,也许从人的本性来说,幼儿需要快乐(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快乐)。应该看到的是,不同处境的幼儿对于学前教育有着不同的需要。当然,幼儿对于学前教育的需要不仅应该包括自身内在的需要,也应该包括为其一生生涯奠定基础的需要。

既然当今我国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全面普及学前教育,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那么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下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幼儿主要需要什么。

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案例:

在课题研究中,有个题为“创建中国农村婴幼儿综合发展基地”的研究引起了课题评审者的质疑:“这个项目是面向农村的,但是在农村如何来推动早期教育的发展,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在农村人均收入很低的情况下,让他们花钱去买个充气的游泳池,再买个圈套在孩子的脖子上,然后进行游泳训练,这可行吗?有必要吗?再说农村孩子的动作能力本身就发展得非常好。孩子们在河里游游泳,在田野里跑跑步,他们很自然、很松弛的。回家的路上三三两两结伴行走,路边停下来采采野花,这些孩子心灵舒展的程度要比城市里被关起来训练的孩子好得多。人的成长环境本身是要讲自然的,我们城市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不够了,现在为什么又要把农村孩子拥有的一点自然的东西剥夺掉?”

这个案例可以引发我们一系列的深思:

农村幼用的需要究竟是什么?他们更需要游泳圈还是鸡蛋?是更多地玩,还是学点东西?

人的需要往往是与“缺少”联系在一想的,缺少什么,就会渴望什么。农村的幼稚儿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的幼稚儿缺少的是什么?渴望的又是什么?美国国家研究院早期教育委员会在本世纪初发表的题为“渴望学习”的研究报告指出:“儿童一出世就渴望学习。”“在没有任何一种课程或教学模式被证明是完美的情况下,幼儿接受精心策划的、课程目标明确又能整合各个领域学习的优质早期教育,将使他们掌握更多更好的学习技能,为适应下一阶段学校教育的复杂要求打好基础。如果儿童生活在贫困、母亲受教育水平低、母亲患有抑郁症等可能限制他们获得充分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及资源的家庭中,往往会面临学业失败的危险。但是,如果他们能接受精心策划的优质的早期教育,就可能获得成功。”优质的学前教育课程应该让儿童学些什么呢?美国国家研究院早期教育委员会在提出这个问题时,主要关注幼儿阅读、数学和科学等内容,因为他们认为在这些领域里儿童“能够学习的东西要比我们了解的更多”。我们可以从这个主导美国学前教育方向的研究报告中看到,在美国争议了多年的话题终于有了“一锤定音”的结论。

对于当今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幼儿,是关注他们自身的经验重要,还是给予他们优质的课程重要?

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谁都不会赞同“幼儿教育小学化”。但是,反对幼儿小学化,并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去反对幼儿阅读(包括阅读一些文字)和做运算,这样做并非在帮助那里的幼儿处缩小与城市幼儿之间的差距,并非在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幼儿缩小与城市中产阶层以个家庭的幼儿之间的差距,反而会导致原本就存在的差距继续扩大。我们应该看到,只要有优质的课程和称职的教师,让农村的幼儿进行早期阅读和运算并非坏事,这恰恰是那里的幼儿所需要要的。

而今,我国的农村学前教育似乎正在亦步亦趋地追随着发源于城市公立教育(特别是城市公立教育中的示范性教育机构)的现成体系。如若我们制定的政策支持这样的状况存在,那么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学前教育可以怎么样

“学前教育可以怎么回事样“这对于当今我国需要作出巨大努力去普及学前教育的地区而言,恐怕不会是一个有多种回答的问题。道路理很简单,是那些地区举办学前教育的条件使然,这无法回避和掩饰:

这些地区缺少有资质的幼儿园教师,甚至根本就没有合格的幼儿园教师;
这些地区的幼儿园教师基本难以得到培训的机会,即使获得了短期的培训机会,也基本解决不了他们难以成为称积教师的问题;
这些地区的家长接受教育的程度一般不高,他们对教育自已的孩子一般不会具有优势;
这些地区的幼儿由于缺少早期教育的机会,一般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等学习方面的能力较差,甚至很差;
这些地区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差,各种信息相对闭塞,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甚至极度匮乏。

什么样的条件办什么样的教育,学前教育也一样。这是思考“学前教育可以怎么样“的基本出发点之一,脱离了这个基本点,再好的想法也只是”纸上谈兵“。

由此,我们在思考当今需要普及学前教育的许多地区的“学前教育可以怎么样“的问题时,应该有以下一些基本思路:

如何为那里的教师提供适合他们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对幼儿而言,能改善他们所处的弱势地位,能帮助他们为上小学打好基础,解决上小学的困难甚至辍学等问题,而不是在泛泛意义上去反对“幼儿教育小学化”,让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始终处于云里雾里,无所适从。

如何为那里的教师提供适合他们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对教师而言要具有“易操作性”。换言之,这样的课程不是简单地将小学的教学内容下放到幼儿园,而要体现幼儿教育的特点;
这样的课程无需太高准入门槛,无需太多培训要求,能让教师只通过简单的培训就能上岗,就能“保底式”地实施教学。

如何为那里的教师提供适合他们的课程?这样的课程既要有教育价值,又要低成本、低消耗。

当今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导向(三)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朱家雄

政策是有“时效性”的,政府在一定时间内的历史条件和国情下需要推进特定的政策,并以此确定期望达成的阶段性目标、为达成目标而需要完成的任务、必须遵循的行动原则以及与此匹配的步骤、措施和工作方式。政策是国家最高利益的观念化、主体化和实践化的反映,包括学前教育政策在内的教育政策也不例外。

政策是有“正误性”的。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正确的教育政策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错误的教育政策则会导致教育事业走向歧路,甚至毁坏教育事业。

正确的教育政策基于两个基本点:历史条件和国情,离开了这两个基本点,教育政策就有可能导致谬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有关学前教育的政策是基于这两个基本点制定的。

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是当今发展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主调

在当今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概据我国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国情,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应该是当今发展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主调,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应该朝着这个方向推进。

所谓倾斜,指的是政策导向侧重于某一方面。《教育规划纲要》已经明确规定“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等,这些都是政策上规定学前教育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的条文。

倾斜往往是不“平”、不“正”的,就是“故意往一侧斜去”,这样做的目的也许是为了更“平”、更“正”。例如,“给有户籍的幼儿入园给予补助”似乎是个“公平”的策,但是这是“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一个现状,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背景下,在城市化进程中,在贫富差距拉大的情况下,这就是一个不公平的教育政策;
相反,“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看似是个“不平不正”的政策,但是体现的则是政府要通过“二次分配”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保持和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应该说,这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又如,“发展城市与农村学前教育并举”似乎是个“公平”的政策,但是当今我国城市的学前教育处于优势地位,农村的学前教育处于劣势地位,“并举”的政策只会造成优势的更优势,劣势的更劣势,这就是一个不公平的教育政策;
相反,“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看似是个“不平不正”的政策,但是体现的则是政府将解决“三农问题”放在行政的首位,这样的政策为的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保持和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应该说,这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平。

谁是优势群体,谁是弱势群体

既然学前教育政策应该向社会弱势弱群体倾斜,那么我们就应该首先分清楚谁是优势群体、谁是弱势群体,然后才能有效地解决如何倾斜的问题。

优势群体与弱势 群体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一般而言,在城市中,相对于城市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而言,城市贫民及其子女是弱势群体;
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进城打工的民工及其子女是弱势群体;
相对于有文化和技能的民工而言,缺少文化和技能的进城打工的民及其子女是弱势群体。相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一般儿童而言单亲家庭的儿童、残障儿童等是弱势群体。

一般而言,在农村,相对于生活在富裕地区的农民及其子女而言,贫困地区、边缘地区的农民及其子女是弱势群体;
相对于居住在乡镇的农民及其子女而言,居住在村庄的农民及其子女是弱势群体;
相对于有劳动力的农民及其子女而言缺少劳动力的农民及其子女是弱势群体;
相对于家长在身边的农民子女而言,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

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不仅是因为他们也是公民,应该享受公民应有的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而且是因为他们相对缺少教育,缺乏资源,是因为他们由此而缺乏社会竟争力,从而可能导致贫穷和处境不利状况的代际循环。

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解决的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不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不解决他们改变自身命运的途径——教育的问题,社会和谐与稳定是难以实现的。

任何政策的制定都不可能使所有的人受益。换言之,任何一项政策总是会让部分人群受益,让部分人群不受益甚至受损。由此,在思考我国学前教的有关政策问题时,我们要时时将立场转移到弱势群体一边,使他们能从政策的倾斜中受益。

将制定与实施政策的立场真正转移到弱势群体一边

将立场转移到弱势群体一边,通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让弱势群体真正受益,这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应该如何落实呢?

美国学者理查德.乔治曾说过,“所谓公正,就是指给予每个人应得的权益,对可以等同的人或事物平等对待。对不可等同的人或事物区别对待。不管是优势群体还是弱势群体,都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权益,但是对于弱势群体实施的学前教育应该与优势群体有所不同,并通过政策使这样的不同得到保障,否则就有可能出现看似公正实质并不公正的事情。

要将立场转移到弱势群体一边,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群体的幼儿缺少的不是“自发的、自主的、自选的,满足自身兴趣和需要的游戏”(也许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一日生活中已有的主要就是学者们所谓的本体性游戏),他们最需要的是做好“入小学准备”,主要是在语言、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准备,而不只是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准备。因此,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应该趋向于保证处于弱势群体的儿童在入小学前做好入学准备,给予必要的、有效的“补尝”,在他们入学后不会因为学习成绩落后而辍学,特别是要能保证他们在入学后的最初几年中学习成绩不落后,以免他们丧失自信心。

由此,在为弱势群体制定和实施政策时,要强调的是统一的、确何底线的“课程标准”,要强调的是目标清晰的教学内容和材料,要强调的是可以测量的“评估手段和方法”。基于这样的思考,对属于弱势群体的幼儿,通过政策去反对他们阅读、理解文字和运算,反对他们去使用读本和操作材料等,那是“本末倒置”的。基于这样的思考,通过课后学校、辅导班等额外辅导帮助处境不利或能力有限的儿童增加受教育的时间,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开展个别化教育计划等,都是可以采取措施;
相反通过政策不分青红皂白地“封杀”,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要将立场转移到弱势群体一边,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弱势是相对而言的,要舍得将教育资源投入到真正需要投入的地方。谁都知道 ,越是贫困的人群,他们对于改变现状的需要越为强烈,对于改变他们现状的能力就越为薄弱。在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曾签署过一个《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明确提出联邦政府能够而且必需缩小处境不利儿童与同龄人之间的成绩差距,确保所有儿童在学业上都能进步,其基本保障就在于将教育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即社会弱势群体所在的地方。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前教育的资源匮乏,因此更应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在最需要投入的地方,为社会弱势群体排忧解难。

由此,在为弱势群体制定和实施政策时,要切实为最需要教育经费和资源投入的地方解决的问题,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具体地讲,公共教育资源的投入主要应该是普惠性的,而不是“窗口型”的,要用以保住“底线”“不让一个幼儿被落下”,而不是用以“示范”,以表“政绩”。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对于为弱势群体的幼儿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政府如果因为其有些方面不符合“质量标准”加以取缔,而不是给予支持和扶持,相反,将大量的教育资源投入“高品质”“高水平”的教育机构,为少数优势群体服务,那是“本末倒置”的。例如,在落实“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政策时,若是将公共教育经费主要投入到乡镇中心幼园的建设中,看似在落实这个政策,却有“将教育不公平向农村延伸”的“嫌疑”,因为从占据比列不大的公立中心幼儿园中真正受益的主要会是乡镇中相对“有钱有势”的优势群体,而不是生活在村庄里真正需要资助的贫困的农民及其子女。

当前,我们开展主题教育执行力篇4

我们只需要有效执行力

即使那些不会有生命危险的行业和工作,按标准执行也是必须具备的工作态度。这是
因为,一个员工是否具备执行力,不仅仅是看他的工作结果有没有达到要求,还要看他采用的什么方式来完成这项任务。如果他采用了投机取巧的工作手段,那么,即使他的工作结果达到了要求,也并不具备有效执行力,因为他没有按照公司的规定去执行。
执行力决定了工作的质量。而真正的执行力,是在不违反公司制度,严格按流程执行的情况下,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公司想要的结果。
从这个判断标准来看,很多人虽然作出了所谓的业绩,但其实并不具备执行力,因为他们没有按流程执行。我们必须要牢记,执行力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流程。脱离了这个标准,就不会有执行力。
一位中国留学生刚到美国,语言不通,和绝大多数留学生一样,在课余时间为美国餐馆洗盘子以赚取学费。美国老板告诉他要把用过的脏盘子放洗洁精清洗,洗涤干净后再用清水冲洗7遍。
起初,这位留学生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用水冲洗7遍。由于洗盘子的工作是按件计酬的,这位留学生忙活了一天,也挣不了多少钱。后来,他就觉得没有必要冲洗7遍,少两遍也未尝不可。果然,劳动效率大大提高,工钱自然也迅速增加。
可是,美国老板非常重视洗盘子这件简单的现场管理工作,有时要抽查一下盘子清洗的情况。有一次,老板用专用的试纸检测出盘子清洗的清洁程度没有达到标准,就责问这位留学生。留学生感到很委屈:
“洗5遍与洗7遍不是一样保持盘子的清洁吗?”老板只是淡淡地说:
“洗7遍是标准。这是系统管理的一部分,你不按标准流程做事,请你离开。”餐馆老板的逻辑是:只要有标准,就要按标准去做。否则,你就是不服从管理,必须开除。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只对工作结果负责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对流程的执行,同样不是合格的员工。

对于那些没有流程的公司,我们仍然能找到执行的标准,这就是制度。制度虽然不是流程,但它和流程有着紧密的关系。可以说,公司的制度,就是用来遵守的;
公司的流程,就是用来执行的。流程是一种工作的方法,而制度则是工作的行为约束。当公司不能为我们提供工作方法的时候,我们就要在制度的约束之内去完成工作,而不是连制度也弃之不顾。


当前,我们开展主题教育执行力篇5

银行执行力建设主题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银行执行力建设主题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这阶段我行开展执行力建设主题教育活动传达总行、省行案件分析会议精神,传达贯彻市分行农业银行金库管理专题会议精神。目前执行力主题教育活动已进入查摆问题、整改阶段。通过开展执行力建设教育活动我觉得获益非浅以下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通过与大家交流共同进步。
1、聪明和笨拙的区别。大家都看过电影《阿甘正传》。那个智力有些障碍的人用执着和认真完成了他的美国梦名利双收。一个聪明人不屑做的很多事情他做了而且做得很好于是成功了。在我们银行里执行力最强的员工往往不是那些看似聪明的人而是那些最认真的人。那些看似聪明的聪明人总会质疑总会不屑总会叹气。聪明本不是缺点但不要让聪明影响我们在团队里的位置感。当集体的意见决定下来时这就是命令是需要众人一心去做的事情任何怀疑和质疑此时都要放弃去认真地做一个执行者。这样的组织不一定每次的行动都会完美但一定每次都有结果可以收获。当大家都聪明地以我为中心时组织的行动是停滞的因为他们一直在讨论以寻求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完美的方案。这样的完美是以漫长的时间为代价的所以是没有价值的。作为卓越组织的一员也许应该是这样的人“象智者一样思考象机器一样行动。”
第1页共3页

2、如何看待本位和越位。好的足球运动员在场上应该有位置感。坚守职责的运动员也许不是最注目的但是最实用的。很多大牌球队里明星们起起落落之间总会有一些位置一些默默的人在默默地坚守不变。一个没有位置感的人总会追着球去跑他的头脑里是孤军奋战没有同伴。靠一个人的技术问题解决不了一个集体的战术问题。把本职工作做好是对同伴最大的支持。在一个企业里应该是没有明星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岗位上的明星。他们兢兢业业地完成着自己的工作认真地坚持着。当每个人都认真平凡地做事情时对一个组织而言也许会很快变得不平凡。一个有生命有理想的组织又怎会忽略那些平凡工作的每一个员工。
3、分清任务和结果。这是两个需要定义的词。任务在这里指工作过程的描述而结果是我们想要的东西。比如吃饭是任务吃饱是结果;
看书是任务学到东西是结果;
广告是任务销售是结果;
……等等。这也是从执行力主题教育活动给我启发。看看窗外的大街上很多人熙熙攘攘来来往往。上班如洪流一般的人们有多少人在一天天进步而又有多少人碌碌而无所获。有多少人在追逐任务有多少人在追逐结果。追逐结果的人才能成长。管理上的很多道理可以应用在个人成长方面对我们的人生产生积极帮助。对结果的渴望会让我们忽略很多可能成为借口的东西。结果是有价值的没有结果时任务也是没有价值的。
4、竞争与危机的影响。一个没有竞争机制的组织终究会慢下来。对外有竞争力的银行对内一定也有一套竞争机制。一个高
第2页共3页

效的机制通常会产生优胜劣汰。对被淘汰的个体而言可能是公平的可能是不公平的。比如争论已久的末位淘汰制。争论的焦点多在个体的公平与否。讨论这样的机制对个体的公允度是一个不经济的行为这是一个不会造就生产力的“伪问题”。但无疑的是这样引入内部竞争机制的企业对外也应该是强壮的是更有竞争意识的企业。企业有理想要把理想传递给员工;
企业有竞争也同样要把竞争传递给员工。人性化是多数企业希望做到的一个方面表面看来也是会和竞争、淘汰等字眼相冲突的一个词。但是当我们把一个人的利益融合到集体的利益中时一个个体的人性化重要还是一群人的人性化更重要呢?
最近我也读过了《赢在执行》等书不难看出一个单位的制度高层要的是中层无条件执行某一个命令与决策中层要促成的是基层员工一往无前地执行经过分解的任务与使命需要由更多基层、中层都参与到银行管理的讨论中来真正做到把制度落到实处发展和控险两不误

第3页共3页

当前,我们开展主题教育执行力篇6

当今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导向(一)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朱家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颁布近两年来,我国政府以特别的关注和前所未有的投入在推进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要在接下来的8年时间内完成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民农村学前教育的任务,有质量地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其成败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而有关的政策导向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是否正确和到位则是主要因素. 完成《教育规划纲要》规定的任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接下来的8年时间内,要在全国范围内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必须先搞清楚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才能集中资源和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 《教育规划纲要》规定”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具体的指标是一年的毛入园率要达到95%,两年的
毛入园率要达到80%,三年的毛入园率要达到70%,在园幼儿人数将达到4000万.要完成这个“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在中西部偏远的、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
在我国,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之间的差距在扩大。近些年来,尽管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似乎要高于经济发达地区,两者之间的相对差距在减小,但是绝对差距仍在扩大。根据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全国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最高的北京市已达到5836.99元,而最低的贵州省仅为579.26元,前者是后者的10倍多。公告虽然没有提及学前教育的人均经费,但可以想象,差距可能更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地区在完成“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任务时会面临完全不同的情况。就这一点而言,国家需要集中资源和力量解决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问题。
在我国,同一地区不同儿童享有的教育资源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以城市为例,由于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大批农民带着他们的子女进入到城入来,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但我国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没有为这些农民工
子弟提供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资源,至少没有提供和城市儿童同样的教育资源。随着农民工人数以及他们留城时间的增加,城乡二元体制可能会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甚至会成为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全的隐患。就这一点而言,国家需要集中资源和力量解决如何相对合理地化解由于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学前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
在我国,城乡教育 资源泉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有研究表明,由于工资、编制等问题,各级各类教师越来越集中在城市 ,特别是大、中城市 。即使是农村的教师,也越来越集中在乡镇或公路沿线地区。而在农村,完小以下的小学教师编制严重不足,幼儿园教师的编制更加稀少。《教育规划纲要》规定,要“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要“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问题是乡镇中心幼儿园,尤其是村幼儿园的学前教育资源是否能有效到位?在那里,有资质的幼儿园教师到底有多少?据报道,我国如要完成《教育规划纲要》规定的任务,在未来的8年中还需增另80万名左右的幼儿园教师.就这一点而言,国家需要集中资源和力量解决乡镇和村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特别
是乡镇和村的幼儿园教师问题。
要从宏观的角度思考学前教育问题
学前教育对于儿童身心健康、习惯养成和智力发展等固然具有重要价值;
遵循幼儿身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等,固然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行动准则。但是,只是这样去理解学前教育,去实施学前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前教育还涉及“为什么”这一根本性的问题。
对于“学前教育为什么”这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在谈及这个问题时,如果离开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泛泛而论,是没有意义的。当今我国政府以特别的关注和前所未所的投入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原因是从宏观层面上看到了学前教育对于改善民生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
平”。
学前教育虽然不是义务教育,但它也是当今我国正在大力建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包括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完善社会管理、调理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旨在通定这样的政策导向,兼顾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妥善处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依法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公平正义能体现在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各项活动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之中。
事实上,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的政府都将学前教育的价值主要放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等方面,并将此价值取向作为制定有关学前教育政策的依据。例如,在美国,政府出钱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都是为穷人服务的,而政府制定的教育目标中,与学前教育有关的只有一务:为入小学做好准备。美国没有将学前教育归入义务教育,国家之所以出钱办学前教育机构,
主要是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学前儿童进入补尝性教育。因为没有这样的补偿性教育,那些儿童在上小学初期就可能会学业失败,就可能会辍学;
因为没有这样的补偿性教育,以后政府就要花费成倍甚至更多的钱去发救济金,去应对犯罪,去建造监狱。相反,有了这样的补偿性教育,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就在部分被 扼杀在萌牙之中。数十年来,历届美国政府都因有这样的思路而出钱办学前教育。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是成功的。当初在美国,许多学者和专家,特别是有儿童发展理论背景的学者和专家都反对政府这样做,甚至掀起了一场反对政府这样做的运动,但是在“什么为‘大’,什么为‘小’”的道理面前,这些学者和专家不得不向政府“靠拢”。在2009年版的,〈〈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第三版)〉(DAP)中,曾经竭力反对政府这样做的全美幼儿教育协会(NAEYC)所发表的新的声明也开始接近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态度,支持政府和推行的相关行动。
“什么为‘大’,什么为‘小’?”不用细说,宏观为大,微观为小;
社会的根本利益为大,学前教育本身为小。
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做些什么

我国不是一个教育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我们是在运用占全世界比例极小的教育经费教育着占全世界大约五分之一的人口。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应该对当今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有怎样的思考应该确定怎样的学前教育政策导向?应该如何集中资源和力量去解决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在〈〈教育规划纲要〉〉规定的期限内,我国学前教育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有效地推进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普及工作,不仅包括教育经费和园舍的落实,而且包括教师的配置。对于能够安心在最基层的农村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教师,要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支持,包括地位和待遇;
要提供充裕的教育教学资源,包括切实可用的教育教学材料和培训。
有效地为我国大,大批进城的民工子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前教育,使他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最大程度上适应城市生活,逐渐融入新的生活。对于为这些民工子弟提供学前教育的机构,不是采取歧视、蔑视的态度,更不要简单随意取缔,而要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支持,扶持其发展与成长,使之逐步走向正轨。

通过政策导向,打破业已形成的“利益链”,切实改变“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被“垄断化”和稀缺化“的局面,大力发展普惠性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使原本不该出现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从源头上得以解决。

当今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导向(二)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朱家雄

要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所规定的各项任务,我们急需集中资金源和力量解决的问题是:合理化解由于体制、机制造成的学前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
全面普及学前教育,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在国家、地区等各层面上,为完成《教育育规划纲要》所规定的各项任务而制定的政策,其聚焦点是否准备确,力度是否到位,可操作性能否得以保证,都直接关系到这些任务能否顺利完成。
包括学前教育政策在内的任何政策并非普世真理的
展现,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杠杆”。既然当今我国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全面普及学前教育,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难点在于如何突破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和不均衡所产生的问题,那么在制定有关政策时必须找到“杠杆”的“着力点”,并把握用力的“方向”和“力度”。
制定政策,特别是在宏观层面上确定政策的基本导向,要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当今,在制定学前教育政策时,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在现有条件下,要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学前教育应该怎么样”“学前教育需要怎么样”“学前教育可以怎么样”,以及如何协调好这三个“怎么样”之间的关系。
学前教育应该项怎么样
“学前教育应该怎么样”,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大凡学院派的学者都要会勾画一些美好的蓝图,倡导学前教育应该按照“浪漫主义“的路线去发展,他们的基本思路是”学前教育有其固有内核”“学前教育必须遵循其基本规律 ”,即使他们的主张在学前教育育实践中遭遇诸多挫折,他们也依然会坚持续,毫不妥协,并
以“教育是一个需要理想的事业”加以自勉。
大凡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都会将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看成是其政治行为中的一个“砝码”,其“行政一盘棋”中的一个“棋子”,当作是增强国家实力、维护社会稳定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手段,他们会主要关注其政治利益,并不会太在意“学前教育本身应该怎么样”。
大凡没有很大权势和很多财产的家长都要会将学前教育看成是“起跑线“,尽管“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一句被人批评的口号,但是他们依然买它的“帐”;
他们很无奈,他们也会认同“应该将快乐的童年留给孩子”,但是他们更担忧自已的孩子,“有了现在的快乐也许就会失去一生的快乐”。
学前教育需要怎么样
“学前教育需要怎么样”,这也是一个可以有多种回答的问题。大致上讲,有社会需要,有家庭需要,有幼儿需要等。这里不说社会需要和家庭需要,只是说一下幼儿需要。
就学前教育而言,任何人都无法准确而又详尽地了解幼儿究竟需要什么,也许从人的本性来说,幼儿需要快乐(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快乐)。应该看到的是,不同处
境的幼儿对于学前教育有着不同的需要。当然,幼儿对于学前教育的需要不仅应该包括自身内在的需要,也应该包括为其一生生涯奠定基础的需要。
既然当今我国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全面普及学前教育,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那么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下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幼儿主要需要什么。
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案例:
在课题研究中,有个题为“创建中国农村婴幼儿综合发展基地”的研究引起了课题评审者的质疑:“这个项目是面向农村的,但是在农村如何来推动早期教育的发展,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在农村人均收入很低的情况下,让他们花钱去买个充气的游泳池,再买个圈套在孩子的脖子上,然后进行游泳训练,这可行吗?有必要吗?再说农村孩子的动作能力本身就发展得非常好。孩子们在河里游游泳,在田野里跑跑步,他们很自然、很松弛的。回家的路上三三两两结伴行走,路边停下来采采野花,这些孩子心灵舒展的程度要比城市里被关起来训练的孩子好得多。人的成长环境本身是要讲自然的,我们城市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不够了,现在为什么又要把农
村孩子拥有的一点自然的东西剥夺掉?”
这个案例可以引发我们一系列的深思:
农村幼用的需要究竟是什么?他们更需要游泳圈还是鸡蛋?是更多地玩,还是学点东西?
人的需要往往是与“缺少”联系在一想的,缺少什么,就会渴望什么。农村的幼稚儿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的幼稚儿缺少的是什么?渴望的又是什么?美国国家研究院早期教育委员会在本世纪初发表的题为“渴望学习”的研究报告指出:“儿童一出世就渴望学习。”“在没有任何一种课程或教学模式被证明是完美的情况下,幼儿接受精心策划的、课程目标明确又能整合各个领域学习的优质早期教育,将使他们掌握更多更好的学习技能,为适应下一阶段学校教育的复杂要求打好基础。如果儿童生活在贫困、母亲受教育水平低、母亲患有抑郁症等可能限制他们获得充分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及资源的家庭中,往往会面临学业失败的危险。但是,如果他们能接受精心策划的优质的早期教育,就可能获得成功。”优质的学前教育课程应该让儿童学些什么呢?美国国家研究院早期教育委员会在提出这个问题时,主要关注幼儿阅读、数学和科学等内容,因为他们认为在这些领域里儿
童“能够学习的东西要比我们了解的更多”。我们可以从这个主导美国学前教育方向的研究报告中看到,在美国争议了多年的话题终于有了“一锤定音”的结论。
对于当今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幼儿,是关注他们自身的经验重要,还是给予他们优质的课程重要?
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谁都不会赞同“幼儿教育小学化”。但是,反对幼儿小学化,并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去反对幼儿阅读(包括阅读一些文字)和做运算,这样做并非在帮助那里的幼儿处缩小与城市幼儿之间的差距,并非在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幼儿缩小与城市中产阶层以个家庭的幼儿之间的差距,反而会导致原本就存在的差距继续扩大。我们应该看到,只要有优质的课程和称职的教师,让农村的幼儿进行早期阅读和运算并非坏事,这恰恰是那里的幼儿所需要要的。
而今,我国的农村学前教育似乎正在亦步亦趋地追随着发源于城市公立教育(特别是城市公立教育中的示范性教育机构)的现成体系。如若我们制定的政策支持这样的状况存在,那么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学前教育可以怎么样

“学前教育可以怎么回事样“这对于当今我国需要作出巨大努力去普及学前教育的地区而言,恐怕不会是一个有多种回答的问题。道路理很简单,是那些地区举办学前教育的条件使然,这无法回避和掩饰:
这些地区缺少有资质的幼儿园教师,甚至根本就没有合格的幼儿园教师;
这些地区的幼儿园教师基本难以得到培训的机会,即使获得了短期的培训机会,也基本解决不了他们难以成为称积教师的问题;
这些地区的家长接受教育的程度一般不高,他们对教育自已的孩子一般不会具有优势;
这些地区的幼儿由于缺少早期教育的机会,一般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等学习方面的能力较差,甚至很差;
这些地区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差,各种信息相对闭塞,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甚至极度匮乏。
什么样的条件办什么样的教育,学前教育也一样。这是思考“学前教育可以怎么样“的基本出发点之一,脱离了这个基本点,再好的想法也只是”纸上谈兵“。
由此,我们在思考当今需要普及学前教育的许多地区的“学前教育可以怎么样“的问题时,应该有以下一些基本思路:
如何为那里的教师提供适合他们的课程?这样的课
程对幼儿而言,能改善他们所处的弱势地位,能帮助他们为上小学打好基础,解决上小学的困难甚至辍学等问题,而不是在泛泛意义上去反对“幼儿教育小学化”,让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始终处于云里雾里,无所适从。
如何为那里的教师提供适合他们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对教师而言要具有“易操作性”。换言之,这样的课程不是简单地将小学的教学内容下放到幼儿园,而要体现幼儿教育的特点;
这样的课程无需太高准入门槛,无需太多培训要求,能让教师只通过简单的培训就能上岗,就能“保底式”地实施教学。
如何为那里的教师提供适合他们的课程?这样的课程既要有教育价值,又要低成本、低消耗。

当今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导向(三)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朱家雄

政策是有“时效性”的,政府在一定时间内的历史条件和国情下需要推进特定的政策,并以此确定期望达成的阶段
性目标、为达成目标而需要完成的任务、必须遵循的行动原则以及与此匹配的步骤、措施和工作方式。政策是国家最高利益的观念化、主体化和实践化的反映,包括学前教育政策在内的教育政策也不例外。
政策是有“正误性”的。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正确的教育政策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错误的教育政策则会导致教育事业走向歧路,甚至毁坏教育事业。
正确的教育政策基于两个基本点:历史条件和国情,离开了这两个基本点,教育政策就有可能导致谬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有关学前教育的政策是基于这两个基本点制定的。
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是当今发展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主调
在当今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概据我国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国情,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应该是当今发展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主调,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应该朝着这个方向推进。
所谓倾斜,指的是政策导向侧重于某一方面。《教育规划纲要》已经明确规定“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
学前教育”“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等,这些都是政策上规定学前教育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的条文。
倾斜往往是不“平”、不“正”的,就是“故意往一侧斜去”,这样做的目的也许是为了更“平”、更“正”。例如,“给有户籍的幼儿入园给予补助”似乎是个“公平”的策,但是这是“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一个现状,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背景下,在城市化进程中,在贫富差距拉大的情况下,这就是一个不公平的教育政策;
相反,“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看似是个“不平不正”的政策,但是体现的则是政府要通过“二次分配”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保持和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应该说,这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又如,“发展城市与农村学前教育并举”似乎是个“公平”的政策,但是当今我国城市的学前教育处于优势地位,农村的学前教育处于劣势地位,“并举”的政策只会造成优势的更优势,劣势的更劣势,这就是一个不公平的教育政策;
相反,“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看似是个“不平不正”的政策,但是体现的则是政府将解决“三农问题”放在行政的首位,这样的政策为的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保持和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应该说,这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平。

谁是优势群体,谁是弱势群体
既然学前教育政策应该向社会弱势弱群体倾斜,那么我们就应该首先分清楚谁是优势群体、谁是弱势群体,然后才能有效地解决如何倾斜的问题。
优势群体与弱势 群体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一般而言,在城市中,相对于城市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而言,城市贫民及其子女是弱势群体;
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进城打工的民工及其子女是弱势群体;
相对于有文化和技能的民工而言,缺少文化和技能的进城打工的民及其子女是弱势群体。相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一般儿童而言单亲家庭的儿童、残障儿童等是弱势群体。
一般而言,在农村,相对于生活在富裕地区的农民及其子女而言,贫困地区、边缘地区的农民及其子女是弱势群体;
相对于居住在乡镇的农民及其子女而言,居住在村庄的农民及其子女是弱势群体;
相对于有劳动力的农民及其子女而言缺少劳动力的农民及其子女是弱势群体;
相对于家长在身边的农民子女而言,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
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不仅是因为他们也是公民,应该享受公民应有的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而且是因为他们相对缺少教育,缺乏资源,是因为他们
由此而缺乏社会竟争力,从而可能导致贫穷和处境不利状况的代际循环。
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解决的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不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不解决他们改变自身命运的途径——教育的问题,社会和谐与稳定是难以实现的。
任何政策的制定都不可能使所有的人受益。换言之,任何一项政策总是会让部分人群受益,让部分人群不受益甚至受损。由此,在思考我国学前教的有关政策问题时,我们要时时将立场转移到弱势群体一边,使他们能从政策的倾斜中受益。
将制定与实施政策的立场真正转移到弱势群体一边 将立场转移到弱势群体一边,通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让弱势群体真正受益,这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应该如何落实呢?
美国学者理查德.乔治曾说过,“所谓公正,就是指给予每个人应得的权益,对可以等同的人或事物平等对待。对不可等同的人或事物区别对待。不管是优势群体还是弱势群体,都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权益,但是对于弱势群体实施的学前教育应该与优势群体有所不同,并通过政策使这样的不同得到保障,否则就有可能出现看似公正实质并不公正的事情。

要将立场转移到弱势群体一边,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群体的幼儿缺少的不是“自发的、自主的、自选的,满足自身兴趣和需要的游戏”(也许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一日生活中已有的主要就是学者们所谓的本体性游戏),他们最需要的是做好“入小学准备”,主要是在语言、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准备,而不只是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准备。因此,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应该趋向于保证处于弱势群体的儿童在入小学前做好入学准备,给予必要的、有效的“补尝”,在他们入学后不会因为学习成绩落后而辍学,特别是要能保证他们在入学后的最初几年中学习成绩不落后,以免他们丧失自信心。
由此,在为弱势群体制定和实施政策时,要强调的是统一的、确何底线的“课程标准”,要强调的是目标清晰的教学内容和材料,要强调的是可以测量的“评估手段和方法”。基于这样的思考,对属于弱势群体的幼儿,通过政策去反对他们阅读、理解文字和运算,反对他们去使用读本和操作材料等,那是“本末倒置”的。基于这样的思考,通过课后学校、辅导班等额外辅导帮助处境不利或能力有限的儿童增加受教育的时间,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开展个别化教育计划等,都是可以采取措施;
相反通过政策不分青红皂白地“封杀”,这
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要将立场转移到弱势群体一边,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弱势是相对而言的,要舍得将教育资源投入到真正需要投入的地方。谁都知道 ,越是贫困的人群,他们对于改变现状的需要越为强烈,对于改变他们现状的能力就越为薄弱。在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曾签署过一个《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明确提出联邦政府能够而且必需缩小处境不利儿童与同龄人之间的成绩差距,确保所有儿童在学业上都能进步,其基本保障就在于将教育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即社会弱势群体所在的地方。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前教育的资源匮乏,因此更应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在最需要投入的地方,为社会弱势群体排忧解难。
由此,在为弱势群体制定和实施政策时,要切实为最需要教育经费和资源投入的地方解决的问题,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具体地讲,公共教育资源的投入主要应该是普惠性的,而不是“窗口型”的,要用以保住“底线”“不让一个幼儿被落下”,而不是用以“示范”,以表“政绩”。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对于为弱势群体的幼儿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政府如果因为其有些方面不符合“质量标准”加以取缔,而不是给予支持和扶持,相反,将大量
的教育资源投入“高品质”“高水平”的教育机构,为少数优势群体服务,那是“本末倒置”的。例如,在落实“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政策时,若是将公共教育经费主要投入到乡镇中心幼园的建设中,看似在落实这个政策,却有“将教育不公平向农村延伸”的“嫌疑”,因为从占据比列不大的公立中心幼儿园中真正受益的主要会是乡镇中相对“有钱有势”的优势群体,而不是生活在村庄里真正需要资助的贫困的农民及其子女。

相关热词搜索: 执行力 主题 教育 当前 我们开展主题教育执行力【六篇】 当前 我们开展主题教育执行力 主题教育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