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论述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性5篇

时间:2023-08-10 17:27:02  阅读:

篇一:论述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转载

  关于教师角色的分析

  原文地址:关于教师角色的分析作者:hrwyx0805一堂成功的课,应该让学生自始至终掌握主动权,教师只是充当"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参与者、""引导者、""顾问"等多种角色,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就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

  课程环境的转换,不仅为传统教师角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进一步拓展了教师角色的发展空间。毋庸置疑,新课程需要新型教师,需要教师从传统的角色中解放出来,需要教师形成新的课堂教学行为方式。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在新课改的实践中逐步获得新的角色行为模式。未来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牢固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坚决摈弃一切落后的教学方法,改变不适于迅速提高教育水平的传统做法,对自己所教的内容予以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创造性地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走上创新之路。

  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新世纪的教师应树立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关心与谋求个性全面发展,应成为教师的责任。其次,21世纪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也应勇敢应对网络社会的挑战,同学生一起冷静的观察、思考、在成为网络社会成员的时候,已谨慎负责的态度,既认识到网络带给人类社会生活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又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对网络社会可能引起的弊端予以充分的注意。再次,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承前启后,革故鼎新,完成角色的转变。一是由传授知识向指导学法转变;二是由维持现状向创造探索转变;三是由再现传统向研究未来转变;四是由单科一门向全能发展转变。

  新课程中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

  1、有网名,电子信箱2、喜欢音乐3、爱好体育4、至少精通一门外语

  5、富有亲和力,能和学生融成一片6、富有幽默感,富有感染力

  既然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那么教师角色应该做哪些转换呢?(一)从知识的复制者到知识的建构者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把教材或教学参考书视为"范本"或"蓝本",教师的主要职责就在于如何把书本知识原原本本地传递给学生。"教师把教材重点内容当作金科玉律,把教材中的提示当作颠扑不灭的真理,把预先设计好的教案当作是步步亦趋的向导。"如此一来,教师就成了教材,参数或教案的复制者。在新课程环境中,教学过程被看成是师生双方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建构主义来看,这一过程既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非"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教材或教参知识的教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具有导引价值的资源,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发展和利用这一资源。新的理念是把课程理解为"文本",教师和学生可在于"文本"的互动中获得深层理解与广泛意义。这一认识不仅把课程内涵拓展到课堂上生成的各种动态的资源,而且进一步转变了教师对课程的静态"复制"观念。由此视角从新审视课堂教学,不仅意味着学生是教学过程参与者和知识资源建构者,并意味着教师要把自身放在新课程开放、不确定的环境中,成为课堂资源的积极建构者。

  (二)从知识的传授者到知识的促进者

  传统的课堂教学把学生置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境地,教师俨然成了知识的权威,他所要完成的任务就在于把确定不变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通讯与网络技术为知识和信息的流通提供了宽广的平台,知识的生产,更新,转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着对教师角色的冲击是巨大的。"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从某中意义上说,新课改主张教学过程的重心由知识传授转向学生发展,正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必须把学生学习的过程看成是学生自主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三)从知识的控制者到知识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课程环境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控制者,同时也是课堂秩序的维护者。

  教师把教学看成是静态的可以预测的操作序列,因此可以通过技术性的手段控制课堂情景中发生的一切,以至于各种课程资源都处于教师严格控制之下。每一堂课的目标和任务都是既定的,甚至连课堂教学的步骤及其实施方法都是前设的。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就成了教师按照预先设计好的程序一步步展开的过程。可以说,学生时时处处受教师"全景式"的控制,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引起教师的"关注"和评判,学生可谓失去很多参与课堂、表达心声的自由和权利。同时也把自己同学生的教育关系转化为管理和被管理、控制和服从的关系。

  (四)从知识的独白者到知识的对话者

  由于教学过程将成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交往过程,教师需要从过去的单向的独白式表演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进而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展开平等交流的对话者。传统的教师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说话,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个人秀"。在这种"独白"式的教学中,教师忠诚于学科知识,却背弃了学生;关注的是自己的表演,忽视的是学生的反映与参与;体现了独断与专制,忘却了民主与平等。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几乎"垄断"了课堂里的所有话语权,从而把学生置于"失语"的境地。

  与此相反,新课程把教学视为师生交往的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的对话,意味着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为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是与学生平等交往的场所。"在这种对话式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接受双方所建构的"文本",实现着文化的传承,在协商过程中,师生之间不断产生着新的"文本",影响着对方,进行着文化创新。"如何体现教师作为学生对话者的角色呢?首先有赖于教师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

  中间,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信赖的"我-你"关系;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自身的话语方式,采用学生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生活化语言;再次,创设开放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与兴趣,同时为对话的展开提供操作的平台。也就是说,在对话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以真实的、完整的人格亲临"现场",以真诚的、开放的心态彼此相待。这一切惟有教师放下"尊贵"的架子或身份,坦然面对来自学生的挑战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才有可能实现教师角色的这一转变。

  (五)从知识的教学者到知识的研究者

  在传统课程环境中,教师关注的往往是"我教了什么",我是如何去教的",这样教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一目标常常是知识性的)等问题.而失却的是对学生的发展状态的关照,如"学生学到了什么".新课程呈现的是不确定的,动态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情景中,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都有赖于教师结合具体的活动情景,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动.面对课堂中生成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须摆脱自己教书匠的角色,把自己变成一个课堂教学的反思者与研究者.课堂只是教师教学实施的场所,但是走出教师并不意味着教师这堂课的教学就已经结束了,实际上,教师不仅需要进一步的反思:这堂课教给了学生什么?采取这种方式教合适吗?还有没有更为合理的其他方法?而且还要研究:课堂中有没有意料之外的事情?自己又如何去处理?这样处理合理吗?总之,教师要不教学不断置与自我反思之中,通过反思,寻求自身发展的新途径.正如苏霍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所以新课程就需要我们教师走这条幸福的发展道路,不断的完善自身的角色转换。

  1,外籍教师与中国教师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课堂组织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外籍教师的课堂时间组织相对灵活。

  2,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中国教师提问、教师反馈多于外籍教师,虽然学生回答的频率在中国教师课堂上要高于外籍教师,但在学生自由应答方面,外籍教师课堂要多于中国教师课堂

  3,中国教师提问的问题多是机械提问,对对学生的思维挑战问题方面的作用较小,而外籍教师提出的问题多旨在启发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4中国教师的反馈以重复、告知为主,外籍教师的鼓励、表扬反馈多于中国教师,中国教师。

  5外籍老师的课堂比较活跃,气氛跟友好,更具有协作性。他们多采取小组学习的方法,在课堂活动上的多样性更有优势。中国教师多采用个别提问的方式,更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

  6外籍教师的描述多为积极正面,他们对中国学生的学习常常多以正面的表扬、鼓励较多。

  关于校长角色的分析

  校长是什么?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可却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近年来,人们对校长角色作了众多的谈论,从各个角度论述校长是什么,不是什么。有人说校长是外交家,需要外交的本领与时间;有人说校长不应是外交家,校长应是忠实于教育的教师;有人有涵养地作了这样一首诗:校长是放风筝的人。

  他眼里要有天空,心中要有目标,手里要有分寸,脚下要有土地,抬头看天,举手干事,脚下还要踏实走路!

  办好学校,教师是基础,校长是关键。在办学实践中,有薄弱学校得以大踏步前进,也有杰出学校出现滑坡的现象,这其中的成功与失败很容易追究到校长的能力和水平上。可见,校长对于一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要有效引领学校发展,必须在教育教学引领、学校制度建设、学校文化建设方面下功夫,而这又对校长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核心,校长必须加强学习,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校长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校长与学校组织、学校成员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处理?校长如何引领学校理与文化创新?"校长是一校之魂,但"魂"要附教育教学之"体"""人们常说,校长是一校之魂。但我认为,"魂"要附"体",如果"魂"不附"体",那就失去了价值。这个"体"是什么,就是学校的教育教学!校长必须要回归到教学指挥的位置上来。"教育教学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校长只有抓住教育教学,才能真正把握学校发展的命脉。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育教学是学校之所以成为学校的价值所在。离开了教育教学这个核心,师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章制度,学校管理就是人治,而不是法治。人治的特点就是一个校长决定一所学校的命运。"徐传德认为,为了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必须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在学校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如果制度挂在那儿仅仅是让人看而解决不了问题,或者说一遇到问题就开会紧急磋商、紧急研究,那就是学校的制度建设还不到位。有制度却得不到执行,这比没有制度还要有害。""现代学校管理呼唤依法治校,由不规范到规范也是一种创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复兴教授的观点也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认同。

  学校管理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教育教学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但由于学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建设作为保障,教育教学就会成为一只"孤舟",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美中小学校长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

  尽管中美两国由于文化传统、教育观念及国情等存在种种差异,而在中小学校长的管理模式上有诸多不同,但是,客观、辩证地进行中美两国中小学校

  长管理模式的比较及分析则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新的教育改革思路,对改进我国中小学校长管理模式的改革有所启示。本文主要从中美两国中小学校长的职业定位、角色重心、任职资格、任用方式、评价方式进行比较,并进而提出对我国中小学校长管理模式的改进措施与建议。

  一、中美中小学校长管理模式之比较

  (一)校长职业定位比较

  在中国,中小学校长的职业定位尚有争论,有学者从校长与医生的比较中认为,医生属于专业性职业,而中小学校长的职业只能算是(准)半专业。但是有人则提出教师(校长)不能和医生做简单的类比,因为医生属于工具理性的专业,而教师(校长)属于实践理性的专业。无论争论的结果如何,至少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中国目前尚没有自己的校长专业标准方案出台。为此,还有人提出并且设计了中国校长专业应该具备的种种标准。这就充分说明了中国中小学校长职业定位不清楚及校长专业标准缺失的现状。对于中小学校长的职业定位,在美国尽管也有争论,同时各州的具体情况也不大相同,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美国各州都有自己的校长专业标准并且有着比较清晰、条理及系统化的具体要求。

  (二)中外校长角色重心比较

  从理论上来说,中美中小学校长都有三种角色,即领导者角色、教育者角色、管理者角色,但是,中国和美国的中小学校长角色的侧重点不一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美中小学校长三种角色的排序不一样,即中国中小学校长三种角色中管理者角色为首,并且大多数校长几乎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这个角色上,而领导者角色与教育者角色则处于第二和第三的地位甚至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而美国校长则是领导者角色居于首位,教育者角色第二,管理者角色则处于第三位。

  其次,就具体的领导中三种角色的概念而言,中国和美国的理解有差异。如对于领导角色来说,中国教育界对中小学校长的领导角色定位注重于行政方

  面。即中国校长把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都花费在学校日常行政事务及日常管理上;美国教育界对校长的领导角色注重于创建学习愿景、行为合乎道德要求及应对并影响社会环境三个层面。就教育者角色而言,中国中小学校长往往定位于具体的任教,即校长要从事一定的教学任务,但事实上,多数人在一旦成为校长后,就尽可能减少或索性不再承担教学任务。正如有学者所言,"实际上,我国很多中小学校长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与他们在成为校长后没有持续关注教学和教学改革有直接的内在联系"。美国校长则是把教育者的角色定位于不仅任教具体课程,而且还要肩负起领导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任。至于管理者角色,中国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所以,校长在中小学的几乎所有日常事务(除了党务)上享有决策权力并赋有对应的责任。因此,中国中小学校长更多的是把时间与精力花费在琐碎的学校日常管理上,并且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形成了一种"权力意识"和"排外意识",即排斥家长及社区对学校管理的影响。而美国对于校长管理角色的具体要求是:进行学校组织管理,与家长及社区进行有效的合作。

  (三)任职资格比较

  中国中小学校长的任职资格比较低,而美国则对校长的资历要求较高。1991年,我国规定,乡镇小学校长应有不低于中师毕业的文化程度,初级中学校长应该有不低于大专毕业的文化程度,高中校长应该有不低于本科毕业的文化程度。而美国则在1993年,有45个州明确规定,中小学校长必须获得硕士学位。尽管美国各州对校长的任职资格有不同的要求,但是有共同的地方,即要有教师许可证书;3至5年教育工作经验;硕士以上学位及在研究生院修满规定的学分。"根据1993-1994年调查,全美公立中小学校长中具有学士学位者占1.4%,有硕士学位的占63.4%,有教育专家证书的占25.8%,有博士学位的占9.3%。"此外,美国佛罗里达州中小学的校长许可证实行三级制度,即从低到高依次为一级、二级及三级。其中,一级资格证是担任实习校长和副校长的人必须具备的,二级资格证是担任正式校长者必须具备的,三级资格证是对于在校长职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校长的荣誉证书。

  (四)任用方式比较

  中国中小学校长的任用方式主要有委任制、选任制、考试录用制及聘用制等。但是,客观地说,委任制与选任制在中国的中小学校长任用方式上还占有相当的市场。委任制与选任制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中小学校长的任用方式中人为、主观及脱离群众的因素太多。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提出,大力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明确校长的任职资格,逐步建立校长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机制。随后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要求:在普通中小学全面推行校长聘任制。上述都是中国政府有关部门为改变这种不合理的任用方式的现状而出台的官方政策。而美国中小学校长的任用则先后要经过资格认定与考试录取,并且经过研究生院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最后还要由所在的学区进行必要的培训。

  (五)评价方式比较

  中国中小学校长的评价方式主要采用校长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年度工作汇报、主管领导进学校考察及进行教师民意测评等措施。这其中比较严重的弊病就在于校长只对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主管领导负责,而主管领导的进学校考察与进行的教师民意测评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一种程序与形式而已。而美国的校长评价,尽管也存在着诸多的弊病,但是,相对中国的评价模式而言也有值得借鉴与学习之处。近年来美国在校长评价模式的改革上主要采取的改进策略有:评价观念上改例行的岗位"年鉴"性评价为周期的专业"成长"性评价;评价理论的研究上竭力确保,评价指标与标准的清楚性、可操作性;评价程序的完善上注重评价过程中的预备、实施及后续行动环节的统一。

  二、改进措施及建议

  首先是校长职业定位问题的解决。我们必须尽快结束争论,统一思想与认识,把校长职业作为一个专业来对待,并且尽快制定与出台实施中小学校长专业化的相关标准,从任职资历、专业知识、领导能力、道德素养及心理特征等进行全面的严格规范。

  其次是校长角色转变。即积极借鉴美国中小学校长角色中注重领导者角色与教育者角色的经验,把主要的精力从过多地处理学校日常行政与管理事务转向引领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及具体的教育教学改革之中。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明确指出,校长的领导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

  行政领导。在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我国中小学校长角色的转变及工作重心的转移显得尤为迫切和现实。为此,必须加大对现任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力度,方式可以采取分层分批集中培训、进入高校理论学习、专家进校指点与协助、举办校长角色转变的交流研讨会等。

  第三是提高校长任职资格。我国经过近十年的高校扩招及近五年的研究生扩招,已经为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的本科及研究生人才。尽管由于扩招不可避免地带来人才质量的下滑状况,但是,国家只要有相应的提升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并且进一步提高校长经济待遇与社会地位的相关政策出台,那么,笔者深信,高学历、高学位、高能力、高素质并且有志于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校长后备人选将会源源不断地涌现。第四是大力推行中小学校长竞争聘用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切实为推行中小学校长聘用制而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及保障措施,做到程序公开、聘用方式公开、任职资历公开、聘用过程公开及聘用结果公开等。第五是作好校长专业评价工作。积极而有批判地学习近年来美国在校长评价模式改革上所做的种种努力,加快我国中小学校长评价模式的改革与发展。如加快校长评价观念的转变,把校长由年度例行岗位职责考察转变为对校长专业发展程度的考察;加快校长评价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究,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小学校长评价模式。此外尽可能地为校长专业发展提供适当的成长环境,并且给予必要而又具体的现场指导、咨询、帮助。

  特别声明:

  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篇二:论述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浅谈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浅谈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频繁涉及到的一个概念,但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人们理解的角度却差异甚大。如从教师功能及作用的角度来说,“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教师应有的品质的角度来说,“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但这些都只是从某一方面反映了教师的特征,要全面理解教师这一概念,必须把教师作为一个集合体,从其扮演的社会角色,承担的社会职责等方面进行考察,那么,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呢?

  角色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履行一定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每个人作为某一劳动集团的成员都要扮演相应的职业角色。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的职业角色非常丰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觉得教师主要有如下几种职业角色:

  1)“传道者”角色

  教师负有国家和社会赋予的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因而教师的教育教学是不具有随意性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当今社会,虽说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但教育、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总是代表着居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观、价值观,并用这种观念引导学生。而且,除了社会一般道德、价值观外,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

  2)“授业、解惑者”角色

  唐代韩愈在《师说》里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社会各行各业建设人才的培养者,我们需要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经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使他们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

  3)示范者角色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4)管理者角色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者。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应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5)父母与朋友的角色

  教师往往会被学生视为自己的父母或朋友。低年级学生倾向于把教师看作是父母的化身,对教师的态度有点像对父母的态度;而高年级的学生则愿意把教师当做他们的朋友,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同时希望教师成为分担他们的痛苦与忧伤,分享他们的幸福与欢乐的朋友。

  6)研究者的角色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学生,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人文、科学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综上所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好这六种角色的含义和职责,并成功的扮演好这些角色,唯有做到这些,我们才能在教师的岗位上胜任。

篇三:论述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资格证报名条件

  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角色,是指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履行一定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教师

  职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来说,教师职业角色主要有:

  1.

  传道者

  教师具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正统价值观念的使命。进入现代社会后,虽

  然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总是代表着

  居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观、价值观,并且用这种观念引导年轻一代。

  2?授业解惑者

  唐代的韩愈在《师说》里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各

  行各业建设人才的培养者,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所获得的知识经

  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便于年轻一代学习掌握的方式

  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人类几百年、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

  3■管理者

  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

  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

  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4?示范者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夸美纽斯曾很好地解释了这种角色

  特点,他说,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动,为人处世的态度,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

  用。

  5?父母与朋友

  教师往往被学生视为自己的父母或朋友。低年级的学生倾向于把教师看做

  是父母的化身,对教师的态度类似于对父母的态度;高年级的学生则往往视教

  师为朋友,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同时又希望教师是分

  扌日自己的快乐与痛苦、幸福与忧愁的朋友。

  6?研究者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活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

  断发展变化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教育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

  这就决定了教师不能以千篇一律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而是要以一种变化发

  展的观点、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各种教育活动,不断

  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不断发现新的特点和问题,以使

  自己的工作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并且有所创新。

  教师职业的这些角色特点决定了教师职业的重要意义和重大责任。

  同步训练

  1?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动,为人处世的态度,对学生

  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体现了教师的()角色。

  A.

  传道者

  B.

  解惑者

  C.

  管理者

  D?示范者

  【答案】D

  教师职业角色的最大特点是多样化。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

  样,体现了教师的示范者角色。

  2.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A.

  多样化

  B.

  专业化

  C.

  单一化

  D.

  崇高化

  【答案】A。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教师扮演着支持者、合作

  者、指导者、示范者、研究者等角色。

篇四:论述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教师的职业理念

  教育观

  基本要求

  1、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2、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他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较高的整体功能

  3、坚持统一目标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4、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是全面发展成为他们的自觉追求

  在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转变教育思想,坚持教书育人

  2、优化教育方法,贯彻启发式

  3、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

  4、改进教学评价,树立全面质量观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论述题

  1、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2、构建紧密与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

  3、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4、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二、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3、尊重热爱学生

  4、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5、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教师观

  教师职业的责任任务与价值

  责任:

  1、教师必须自觉地做到对学生负责;2、对学生家长负责;3、对教师集体负责;4、对社会负责;任务:

  1、教师必须搞好教学工作

  2、教师要做好班主任工作

  3、教师要关心学生健康

  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全面实现教育目的价值:

  1、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的传播者

  2、教师是人来灵魂的工程师

  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发掘者

  教师应怎样做才能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呢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

  第二,要懂教育规律;

  第三,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

  第四,勇于实践,不断创新;教师职业决定了教师教育的性质,那就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建构长效性学习方法策略,拓宽自主性学习形式,探寻继续教育的路经;1、树立终身性学习

  2、注重实效性学习

  3、强调研究性学习

  4、提高专业化学习

  5、坚持工作中学习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职业行为

  一、职业道德

  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分政治行为和思想行为,两者是相联系的政治行为:必须同党和国家在政治上保持一致

  思想行为:鞠躬尽瘁的现身思想、艰苦风斗的创造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教学行为

  备课:

  精心钻研大纲教材、静心设计课堂结构、精心设计板书教具、静心设计习题

  说课:

  1、说教材2说教书的方法法3说学习的方法4说课堂教学程序

  教学行为规范的核心内容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2016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第一节教育观

  一、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

  (一)教育观核心:“教育为了什么”教育目的二素质教育观1、定义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先天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2、内涵选择题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选择题

  ·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选择题

  ·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3、外延

  ·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三素质教育观的产生与发展1、素质教育观的产生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2、素质教育观的发展

  ·决定的产生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思想;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

  ·

  二、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

  一素质教育的目标1、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

  ·基础教育处与学生个体发育的关键时期;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3、造就平等的公民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选择题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基本普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3、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

  化学校管理

  三将教育目的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四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素质教育观的应用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1、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的区别2、价值取向的区别3、教育方针的区别

  二素质教育的实施障碍1、对素质教育的误解

  ·素质教育并不否认人的差异,不否认受教育者有不同的发展的可能性;2、沉重的课业负担

  知识拓展

  ·加德纳美——多元智能理论——人类智能具有多元性选择题

  ·改革评价方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其核心价值取向是发展性取向;选择题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第二节

  学生观

  (二)教师的学生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伸选择题

  ·“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二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涵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选择题

  ·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的矛盾;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①顺序性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应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②阶段性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③不平衡性

  ·教育要遵循儿童发展的不均衡性,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④互补性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⑤个体差异性选择题

  ·根据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选择题

  ·承认人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各个方面的发展指标;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原则,因时制宜,因人而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第三节教师观

  教师职业的认识

  一教师观及教师专业观

  ·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教师职业与专业

  ·教师工作作为一

  种专门职业,具有专业的基本特性;第一,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职业声望;第二,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职前专业训练;第三,教师具有专业自主性;第四,教师职业有自己的专业标准;第五,教师实践是现代教育科学重要的专业研究领域;2、教室职业角色的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1传道者的角色

  教师富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3示范者的角色

  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事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4管理者的角色5朋友的角色6研究者的角色3、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1复杂性

  第一,教育目的的全面性;第二,教育任务的多样性;第三,劳动对象的差异性;2创造性

  第一,因材施教;第二,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第三,教师需要“教育机智”;3主体性和示范性

  ·主体性: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示范性:教师的言行举止,包括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教师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也没有严格的交接班时间界限;·劳动空间的广延性: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这是由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多样性决定的;5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影响具有滞后性;·间接性: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6个体性与群体性

  ·从劳动手段角度来看,教师的劳动主要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现代教师角色转换1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选择题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2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选择题

  ·21世纪以来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

  ·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教教材”“用教材教”

  ·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

  ·积极参与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发课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课程教材的能力;3“教书匠”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4学校的教师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2、教师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学生;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学生;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二、·教师专业发展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人格的形成;3、专业知识的拓展和深化;4、专业能力的提高;1教学技巧;2教育教学能力;5、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6、专业自我的形成;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途

  径1、职前培训

  ·在职前培训要掌握从事教师所必需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态度,形成专业素养,为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2、入职培训

  ·中学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岗位作全面地了解和学习,并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岗位知识提高岗位工作能力;3、在职培训

  ·教师需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加深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学习具体包括以下途径:1参加培训;2参加学术团体与学术活动;3教育考察与观摩;4、自我教育

  ·许多优秀教师成长过程的研究都表明,做反思的实践者,在教育实践中研究教育,是教师获得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具体可包括以下途径“1专业阅读;2网络学习;3校本教研与培训;4行动研究;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观摩:组织化观摩、非组织化观摩

  ·为培养、提高新教师和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五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1、教师成长的三阶段理论1关注生存阶段选择题

  ·教师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2关注情境阶段

  ·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心班集体的建设,关注自己备课是否充分等;3关注学生阶段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2、教师发展的五阶段理论1新手阶段;2熟练新手阶段;3胜任阶段;4业务精干阶段;5专家阶段;

  六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1、终身学习的意识1终身学习的提出;2终身学习的内容;3终身学习的要求2、自主发展的意识

  教师职业心理素养选择题1、良好的情感特征;2、积极稳定的情绪特征;3、良好的性格特征;

  三、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一教师职业的责任

  ·教师的根本职责——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青一代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加里宁称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二教师职业的价值1、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

  ·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教师职业对他人、集体、国家、社会和人类都有巨大贡献,能够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提供精神财富,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承担着文明传承的重任;2、教师职业的个人价值

  ·教师职业的个人价值:教师职业可以满足教师的个体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教师获取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劳动;·教师的个人价值主要是通过其社会价值的实现而实现,教师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当代教师的个人价值首先表现为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教师的到了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教师个人的精神需要也因此得到了满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本身也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满足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即教师是通过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才实现自身的价值的;知识拓展

  ·波斯纳美国心理学家——没有反思的经验都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终身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最终奠基人是教育家保罗·格朗格

篇五:论述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一、教育与教育学

  1.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永恒性

  ②历史性

  ③继承性

  ④长期性

  ⑤相对独立性

  ⑥生产性

  ⑦民族性

  2.

  20世纪后期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①终身化

  法国

  保罗·朗格朗

  ②全民化

  ③民主化

  教育机会均等:入学机会、享受教育资源机会、教育结果的均等

  师生关系民主化

  教育方式、内容民主化

  教育自由化

  ④多元化

  ⑤技术现代化

  全球

  科学

  信息

  现代化

  ⑥

  全球化

  全民

  民主

  多元

  终身化

  ⑦

  信息化

  ⑧

  具有科学性

  3.

  简述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①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②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③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

  ④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知识结构

  ⑤对教育改革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价值: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于实践。

  二、教育的基本规律

  1.

  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⑴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①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决定受教育权

  ③决定教育目的④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⑤决定教育体制

  ⑥制约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⑦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⑧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⑵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①教育的政治功能

  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②教育的经济功能

  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

  2.

  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最终、最根本)

  ①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④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⑤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

  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的经济功能

  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

  4.

  科技发展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动力作用、根本动因)

  ①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②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③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④影响教育技术

  教育的科技功能:科学研究-——成果开发-——科技再生产—--科学体制化

  5.

  简述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①传承文化(传递、保存、活化)

  ②改造文化(选择和整理、提升文化)

  ③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

  ④更新和创造文化

  6.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③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7.

  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遗传(遗传素质):物质前提

  环境:提供多种可能性

  教育(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个体主观能动性:内因、动力

  8.

  简述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决定人的发展

  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③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9.

  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0.

  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①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1.

  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①

  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要求:循序渐进地施教;“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的做法都是违背该原则的②

  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和任务

  要求: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而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最近发展区

  ③不平衡性(不均衡性):个体身心发展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和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都是不平衡的要求:把握施教的关键期或最佳期,视时而教、及时施教

  ④互补性:包括生理和生理之间的互补和生理与心理之间的互补

  要求: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⑤个别差异性:不同个体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之间的差异、不同个体不同方面存在差异、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群体间的差异

  要求:因材施教;弹性教学制度;组织兴趣小组

  ⑥

  整体性: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以其整个身心投入教学生活,并以整个身心来感知、体验、享受和创造这种教学生活

  要求:面对学生的整个身心;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1.

  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①国家的教育目的(第一层次)②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第二层次)

  同中有异、重点突出、特点鲜明;教育目的与它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③教师的教学目标(第三层次)2.

  确立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①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社会要求)

  ②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人)

  ③人们的教育理想(理论)④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5⑴

  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道德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⑵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⑶

  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⑷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⑸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与唯一途径)4.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①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性质)②

  坚持全面发展(质量标准)

  ③培养独立个性(内容)

  两坚持、培养、结合、提高

  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根本途径)

  ⑤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5.

  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

  ①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④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时代特征、核心、本质区别)

  6.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①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

  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

  ③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

  ④国家机器的产生

  7.

  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①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大众化

  ⑤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⑥

  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⑦

  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⑧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四、教师与学生

  1.简述教师的作用?

  ①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③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④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

  教师职业角色有哪些?试做简要说明。

  教师职业最大的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①“传道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育人.②

  “授业、解惑者"(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教书.③

  示范者(榜样):学生具有可塑性和向师性;教师是最直接的榜样。

  ④“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管理型。

  ⑤“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

  ⑥

  “研究者"和“学习者”“学者”:

  新时期对教师角色的重要补充。

  3.

  简述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⑴

  复杂性和创造性。

  复杂性:性质、对象、任务、过程、手段;创造性: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育机智

  ⑵

  连续性和广延性.连续性:时间;广延性:空间

  ⑶

  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迟效性或滞后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得冠军要奖励启蒙教练”;间接性:间接创造财富

  ⑷

  主体性和示范性.主体性:教师自身可成为有影响力的榜样;示范性: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⑸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4.

  简述教师的职业素养?

  ⑴职业道德素养(看态度)

  ①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好工作的前提)

  ②对待学生:热爱学生(核心)

  ③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④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

  ⑵知识素养

  ①政治理论修养

  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核心):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③广播的科学文化知识

  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

  ⑤丰富的实践知识

  ⑶

  能力素养

  ①语言表达能力: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

  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

  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

  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巧妙结合

  ②组织管理能力

  ③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④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⑷

  职业心理健康

  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5.

  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素养?6.

  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那些?

  7.

  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⑴

  专业理想的建立(前提)

  ⑵

  专业自我的形成

  ⑶

  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一般文化知识

  ⑷

  专业能力的提高(最突出的外在表现,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

  ⑸

  教师的专业人格(心理)

  ⑹

  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道德)

  8.

  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⑴

  师范教育(起始和奠基阶段)

  ⑵

  入职培训

  ⑶

  在职培训:一般以业余为主,以自学为主,以短期为主

  ⑷

  自我教育(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9.

  合格教师应具备的教育专业素养有哪些?

  ⑴

  先进的教育理念: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显示发展与未来发展

  ⑵

  良好的教育能力

  ⑶

  一定的研究能力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10.

  新课改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⑴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②

  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④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⑵

  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⑶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主体

  11.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⑴

  教师方面:①

  了解研究学生

  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③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④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⑤发扬教育民主

  ⑥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11⑦

  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⑧

  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⑨

  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⑵

  学生方面:①

  正确认识自己

  ②正确认识教师

  ⑶

  环境方面:

  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②加强学风教育

  12.

  简述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①人际关系:尊师爱生

  ②社会关系:民主平等

  ③教育关系:教学相长

  ④心理关系:心理相容

  五、课程

  1.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①社会需求

  ②学科知识水平

  ③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

  2.

  简述现代课程理论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派别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①经验论

  (儿童中心课程理②

  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

  12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

  杜威

  论、活动课程理论)③

  主动作业论

  ④课程的组织要考虑儿童的心理顺序

  结构主义课程论: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不断改进与完

  布鲁纳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善的过程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永恒主义课程理论:“永恒学科”是课程的核心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布拉梅尔(社会改造主义课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程理论)存在主义课程理论

  情感、责任、生命价值;有利于建立和奈勒、萨特

  谐的师生关系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4R: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多尔

  论

  有利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德

  赫钦斯

  巴格莱

  3.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什么?

  ①知识与技能: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激发情感共鸣,引起积极的态度体验

  4.

  简述课程的内容?①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13②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③教材(教科书)

  六、教学

  1.

  简述我国中小学的教学任务?

  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②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③

  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⑤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2.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①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贯彻两种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贯彻双边性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③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区别,知识是认识、智力是能力;联系,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缺乏知识是智力发展最大的障碍

  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使知识的掌握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贯彻发展性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14④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知识是基础;思想品德是动力;防止两种倾向,脱离知识进行德育

  只强调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3.

  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阶段)?①

  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②领会知识: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③巩固知识:必要环节

  ④运用知识

  ⑤检查知识

  4.

  谈谈你对“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个命题的理解?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知过程:主要矛盾是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

  ①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②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

  ③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

  ④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⑤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3)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5.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想理直发需巩固财力(8)

  6.

  简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15在教学中,教师的教依赖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①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条件:自身条件硬,具备客观条件;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针对能否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与上进而言的;②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并非放任儿童,听任课堂自发地发展,放弃教师的职责与主导作用,而是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加重了教师的责任和工作量

  ③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不可分割、相互促进

  ④贯彻双边性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7.

  教学中如何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④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8.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

  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

  16⑤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9.

  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

  ④发扬教学民主

  10。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以及在实践中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含义: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贯彻要求:①

  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③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④按照学生认知顺序,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

  11。怎样理解因材施教教学原则?贯彻此原则有哪些要求?

  含义:从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根据个别差异教学,使每个学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1贯彻要求:

  ①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②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③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12。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的区别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启发式教学?

  区别:①理论基础不同

  ②教学的目的、任务不同

  ③学生观不同

  ④教学信息传输的方式不同

  ⑤师生心理相容度不同

  提倡启发式原因: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②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

  ③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④能有效地传递科学信息

  ⑤是教学规律的正确反映

  13.

  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⑴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讲授法(讲读、讲述、讲解、讲演

  劳凯声),谈话法(问答法),讨论法(高年级运用得较多),读书指导法

  ⑵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体现了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参观法(现场教学)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⑶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常用于物、化、生等学科的教学),实习作业法(运用所学知识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1⑷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发现法(布鲁纳倡导),又称探索法、研究法

  ⑸

  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14.请简述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①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②课程性质和特点

  ③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④学生年龄特征

  ⑤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⑥

  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5.班级授课制有哪些优缺点?

  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

  ②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④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⑤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发展

  ⑥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不足:

  ①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讨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③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1④

  不利于因材施教

  ⑤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⑥

  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1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什么?中心环节是哪个?备课(前提)、上课(中心环节)、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7。在现代教育理念下,一堂好课应符合哪些基本要求?

  ①教学目标明确

  ②教学内容准确

  ③教学结构合理

  ④教学方法适当

  ⑤讲究教学艺术

  ⑥板书有序

  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本要求)

  一节好课的标准: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18。简述布置作业的基本要求?

  ①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②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③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④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⑤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⑥

  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⑦

  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⑧

  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2⑨

  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七、德育

  1.

  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2.

  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知是基础,情是内部动力、催化剂,意是精神力量,行是重要标志。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基础,又可根据具体情况,有多种开端。

  ②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③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基础).④

  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3.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简要说明这一德育过程规律?知是基础,情是内部动力、催化剂,意是精神力量,行是重要标志。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基础,又可根据具体情况,有多种开端。

  4.

  简述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两导两因一知行,尊重集体要正面,另外还有一教育(9)

  5.

  简述德育原则中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

  21①

  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6.

  简述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①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②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③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7.

  简述德育的途径?

  ①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②

  社会实践活动

  ③课外、校外活动

  ④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⑤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⑥

  班主任工作(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

  8.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①

  说服教育法: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说服;运用事实进行说服教育

  ②榜样示范法:上行下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③陶冶教育法:让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孟母择邻

  22④

  实际锻炼法

  ⑤品德评价法(哄):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活动

  ⑥

  品德修养指导法

  ⑦

  角色扮演

  ⑧

  合作学习法

  八、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1.

  简述我国目前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⑴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①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②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⑵

  解决措施: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①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核心)②

  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宗旨)

  ③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2.

  简述班集体的特征?

  ①明确的共同目标,这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导向)。

  ②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力领导集体(核心)。

  ③共同生活的准则,健全的规章制度(保证).④

  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⑤

  宽松的个体发展空间

  3.

  简述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3②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③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4.

  如何创建优秀的班集体?①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方向和动力)②

  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基本条件、重要保证)

  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重要标志)

  5.

  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前提和基础):观察法(基本方法);谈话法(积极、主动的方法);调查法(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书面材料分析法

  ②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中心环节)

  ③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④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⑤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⑥

  建立学生档案(环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⑦

  操行评定(步骤:学生自评—小组评议—班主任评价—信息反馈)

  ⑧

  班主任工作计划总结(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⑨

  个别教育工作:先进生工作;中等生工作;后进生工作;培优促24中补差

  ⑩

  班会活动的组织:常规班会、生活班会和主题班会(主要形式)?

  偶发事件的处理

  十、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1。

  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选二查三制定,分析整理写报告

  ①选择研究课题

  ②教育文献检索与综述

  ③制订研究计划

  ④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⑤教育研究论文与报告的撰写

  2.

  简述新兴的教育研究方法?①

  行动研究法:最早温勒提出,环节(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②质性研究法:实地研究法、参与观察法

  ③教育叙事研究

  ④教育随便

  25

相关热词搜索: 论述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多样性 论述 教师职业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