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如何改变农村教育现状10篇

时间:2023-08-10 12:18:02  阅读:

篇一:如何改变农村教育现状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改进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但是农村教育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呈现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装备相对落后,教学质量不高;另一方面,农村小学教育在培养乡村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具有优势。

  1.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农村教师的培训、职业发展等问题解决不够,导致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较弱。许多农村小学缺乏专业技能、情感教育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专业人才,导致教学质量相对落后。

  2.教育条件相对落后

  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不如城市小学,教育资源匮乏,导致教学质量相对较低。一些农村小学教室设施不完备,学生学习氛围差。一些农村学校的教科书、教学用具等更新不及时,现代化程度不高,导致教学内容滞后,师生资源匮乏。

  农村小学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缺乏适宜的卫生环境、营养食品等条件,导致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村孩子长期处在相对贫困的环境中生活,极易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了孩子身心健康和家庭和谐。

  1.提高农村小学师资素质

  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与职业发展机会,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使其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情感训练能力。同时也应给予相关的国家政策倾斜,调整教师薪酬水平、优化教学环境,引导更多有才华的年轻人到农村小学任教。

  2.建设现代化农村小学

  在农村小学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教育部门、企业和政府资源的协同效应。在设立新校的同时,对现有农村小学进行改善和升级,加强教育装备与课程资源的改善。同时,注重家长教育,让家长意识到全面发展孩子的重要性,共同为孩子的教育提供更好的支持。

  3.加强乡村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就地取材,让农村学生在学校里更多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培养农村天性内在优势。针对乡村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考试体系改革,逐步消除对学生的校内外课外竞争约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包括社会实践、锻炼体魄等各个方面。

  结论

  农村小学教育虽然存在不少问题和难题,但是也可以通过各种改革手段,让农村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通过提高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的素质、改善教育财政投入状况、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等方面的措施,我们相信未来农村小学教育势必将变得更加先进现代化,更具有促进乡村社会发展的各种先进理念。

篇二:如何改变农村教育现状

  

  浅谈农村教育的现状与教育质量的提升

  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渐趋于平衡,城乡之间的差距在缩小,但是农村教育质量却一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教育水平的低下以及农村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将从以上多个方面来进行探讨,介绍我们应该如何提升农村教育质量。

  一、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

  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是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设施落后:许多农村学校的教育设施十分简陋,缺乏先进的教育技术和设施,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2.教育经费不足:农村学校在教育经费上的投入不足,导致师资队伍不足,并且缺乏教育教学资源,限制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农村教育资源的分配也不平衡。大部分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因此,农村学校不足以获得必要的资讯和教材教辅。

  二、教育水平的低下

  农村学生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这也是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从以下方面来入手。

  1.提高教师培训水平: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水平,使教师在教育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引导学生学有所成。

  2.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计划:根据农村学生的基础,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计划。适当地安排课程,科学地设置教材。

  3.提高农村学生的学习能力:农村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加强,学生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学科基础,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以便能够更快地适应学习,提高学业成绩。

  三、提高农村学生的动力

  农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动机是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城市相比,农村孩子的家庭环境、文化氛围以及受教育期望等因素都差别较大。因此,如何激发农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

  1.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学校开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多进行讨论和交流,同时高效地开展各种活动等,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到更有动力和动力。

  2.加强家庭教育: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农村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实施和观念,加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引导和学习监督,以辅助和支持学校教育和学习。

  3.推广信息技术:适当的推广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不只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也可以让学生们多方面地了解知识。

  总之,对于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工作,提高教育资源布局的均衡性,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效果,以及加强学生学习动力等等,这是努力的方向。农村教育方法的创新和手段的改进也是值得广泛关注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推动教育与农业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篇三:如何改变农村教育现状

  

  如何解决农村教育问题

  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发现、分析、研究、解决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指导农村基础教育的教育科研工作者、农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需要共同研究的课题。只有形成综合研究效应,党和政府的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才能实现,也才能保证农村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如何解决农村教育问题

  1.建立农村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

  农村教育比城镇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村教育经费不足所致。因此,怎样建立一套完善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实现其协调发展的关键。

  2.解决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

  教师的工资待遇是保证教师队伍稳定以及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中央和省级财政部门加大扶持力度的办法:由中央财政负担国家级贫困县,省级财政部门负担该省省级贫困县教师工资中超出当地财政支付能力的那一部分;而对于经济发展最薄弱、人口稀少的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的工资,则可采取全部由中央和省级两个部门共同负担的办法。这样,农村教师工资拖欠问题才有可能彻底解决。

  3.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中小学校舍及教学设施设备维护、改造和建设保障机制

  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是应当将一部分资源用于学

  校的房屋、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等硬件建设上。对此,国家应加以重视,制定有效的政策。比如,可以将改善农村学校教学条件所需经费纳入政府预算,设立农村中小学校舍及教学基础设施设备改造专项资金,并将其列入教育事业发展计划之中。而各级地方政府要大力支持,积极配合,将政策落实到位。比如,按规定给学校划拨扩建、新建校舍所必须的土地,将专款专用的资金及时足额地发放下去,以保证农村学校硬件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4.吸引教师到农村工作,重视农村教师素质培养

  通过国家采取必要措施,各级政府制定出可行方案,吸引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同时解决农村教师向城市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在职教师的再培训,注重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5.建立以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教育投入体制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经费的分担比例是:中央财政负担2%,省地负担11%,县负担9%,乡镇负担78%。为确保对农村教育教育投入,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建立起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体制是十分必要的。?3;另外,还应减少经费流动的中间层次,以防止经费在流动中被层层截留。

  如何解决农村教育问题

  (一)定向培养农村小学专任教师

  现在留在乡村一级小学任教的老龄教师,多为当年的定向培养师范生,来源于当地的各村点,在家门口工作,思想波动较小,能安心扎根于农村。自治区也于2013年启动实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建议上级部门加大此项工作的力度,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激励措施和长制机制,确保乡村小学

  教师能有稳定的来源,“来得了”,“留得住”,从源头上解决我区乡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的问题。

  (二)实行城乡教师轮岗交流制度

  健全城乡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城区的优质学校要定期到对口的农村薄弱学校支教交流,把先进的教学经验输送到农村,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帮助农村教师整合学科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农村教师也要到城区学校进行跟班学习,把优质学校的先进管理和教学经验带回本校,以点带面,逐步提高本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各级教育部门、各学校要认真落实此项工作,真抓实干,不走过场,做出成效。

  (三)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切实改善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提高农村教师的各项待遇,不断缩减城乡教师的待遇差距,缩减教育与其他行业的待遇差距,采取优先向农村适度倾斜的激励政策,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让乡村教师能有安心的教育环境,能够安居乐业,确实保障农村教师队伍稳定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教师流失问题。

  (四)科学配备教师编制

  根据当前农村教育现状,重新核定乡村学校教师编制,合理配备学校教师,特别是英语、信息技术等紧缺教师,把立志从事教育事业的年轻一代引进农村薄弱学校,促进学科教学全面发展。

  如何解决农村教育问题

  一、农村基础教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越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越要重视,这是全社会的共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处理?农村基础教育如何

  很好地服务、引领和配合新农村建设?身处农村基础教育第一线的人却很少关注。然而,这方面问题的探讨和解决又是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的大问题。

  必须充分认识农村基础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尽管农村学校学生的出路早就变得多元化,他们毕业后不可能都留在农村,但是新农村的未来建设者必然要靠农村基础教育培养,不可能指望从城市学校培养。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必须坚持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基础性就是要为新农村建设者打下坚实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为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作为创造条件;先导性就是要让农家子弟在农村中小学受到先进的思想、理念的教育,从小就能确立起创新、超越、争先的意识;服务性就是要求农村基础教育必须有意识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报务,从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各项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农村生产生活的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都体现这一服务性宗旨。

  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有赖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环境和教学设施的改善是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之上,有了强大的农村经济作为后盾,才可以为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提供必要的帮助保障和支持。同时,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而这些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是要由农村教育培养作为基础,农村中小学应该有意识地使教育教学向这方面发展,像农村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的定位、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与综合性学习课题的选择等等。此外,新农村建设可以极大地推进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教育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农村学校的教育改革提供了若干新的课题,解决好这些课题必然会很好地促进农

  村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农村学校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评价内容。虽然农村中小学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服务不能采取那些功利性的做法,像直接地到田间地头去帮助农民种田、直接地教授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实验等等,但是,培养农村孩子热爱农村的情感、认识和了解发展的需要、提高农村孩子对未来生活的适应性等也是必要的。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在督导时,应该改变过去只重视课堂的文化知识教学的倾向,注意对该校的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农业生产技术的教学等等方面做出评价,促进农村学校提高为新农村建设报务的意识。

  二、农村基础教育跟不上城市化发展进程

  城市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城市化作为一项综合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并妥善解决好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提速,由此引发了许多没能及时解决的问题:首先是不易形成良性的由学校、家庭所构成的教育合力。祖辈一代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孙辈们往往有求必应,使得他们多种不合理的欲望得到满足,也因此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气。其次是缺乏有效的沟通。一些年纪大文化较低的爷爷奶奶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都与农村学校领导、老师不一样,有些本来很容易说得清楚的道理,到了他们那里,往往变得不可理喻。第三是留守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祖辈的关心和照应无法取代父母的那份特殊的爱,尤其情感上的交流和影响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们在精神上、心理上、身体上的需要都不是祖辈关爱所能弥补得了的。

  第四是农村学校无力承受家长期望的责任。农村学生家长对学校的要求,特别是对学校对于他们的孩子的教育责任要求比较苛刻,有时已经到了让农村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无法承受的程度。

  无序竞争对农村学校的办学构成威胁。重点学校无节制地吸引农村优质生源,城市重点学校为了把自己“做大”“做强”,把招收学生的目标转向农村,农村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宁可舍近求远,交高额的择校费到城市学校就读。而为了解决这些孩子的生活问题孩子的父母又不得不在城里租房陪读和接送,不仅增加了教育负担,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不利。城乡办学规模出现两极分化,城市学校,尤其是重点学校不断膨胀,有些远超出了自身所具备的办学能力,于是建新校区、设办学点,成了他们的一种无奈的选择。而农村学校由于这种不正常的流动而失去了原本属于他们的生源,由3、4所村小合并的小学,有时一个年级仅剩不足10个学生,即使是两个年级合班搞复式教学,也达不到教学班一般要求。这种无序的竞争使得农村学校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家长把孩子送进城的积极性要明显要高于一般成绩的,这样没有被送进城读书的孩子的学习成绩就自然要差于城里学校的学生,这必然要影响班级的教学质量、良好教学氛围、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质量等等。此外,中小学学生的学籍管理混乱,农村的学生家长当无力把自己的孩子的学籍转到城里的相应学校,就采取借读、跟读等等灵活的方式钻进重点学校的课堂,农村小学有学籍无人的现象已经越来越突出。城里学校因为没有学籍也享受不到应该享受到相应经费上的权利。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仍是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尽管当前政府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已经注意到按学生数划拨,但因为历史原因,教育资源配置仍然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城乡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一些名校、重点学校多年来优质教育资源的积淀,使得它们具有农村学校无法与之抗衡的优势,在给这些学校带了许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引起得许多的社会成员的不满。公共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日趋成了一个热点问题,人们已经把其与教育投资、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级的设立、如何充分地发挥有限的公共教育资源的效率、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等等方面相结合进行研究。农村学校领导、教师、农村家长虽然无力回天,但关注的热情在不断地升温,由此可能引起新的社会矛盾。同时,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倾斜也是一个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所造成的城乡学校的强烈反差,因此,如何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倾斜,并努力促使各方面的公共教育资源与农村学校进行科学的整合,则成了不能回避的课题。

  三、农村教师队伍远跟不上基础教育改革需要

  要办好一所农村学校,就必须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其关键在于教师。从目前看,应切实改变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而在这方面,目前还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农村学校师资队伍严重不适应教育发展要求。这种不适应具体表现为以下的一些方面:数量和比例严重失调,以盐城市为例,各县(市区)所在地的学校的教师数量已经相对过剩,有些学校语数外教师每人分担一个班级课程仍有余。而一些农村小学,特别是一些由村小改后的办学点,还只是由三两个教师在留守,如一人生病或其它事情的干扰,就可能出现没人上课的现象;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像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从今

  年秋学期开始所有的小学都要开设外语课,而有些乡镇竟没有一个从师范院校外语专业毕业的专职教师,只好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来改教,又如小学体育课程要求小学每个班级每周要开四节体育课,体育教师的数量缺口较大,此外乡镇中心小学的音乐、美术教师数也远跟不上课改需要;农村教师队伍难以稳定,一方面农村学校教师逆向流动,农村学校花费大量的精力培养出来的好的教师,持续向城里涌,特别是名校为了做大,纷纷增加同轨班级、增办双语班,有一所县实验小学竟然发展到100多个教学班级,一年竟从农村学校抽调了50多名优秀教师,而农村学校想补充一些新教师却要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农村教师的年龄老化也越来越突出,在农村小学主要课任教师有许多是由民办教师转成公办的教师,年龄一般都已经在50岁左右,由于多年来的老经验的作用,他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明显跟不上课程改革的形势,以至于农村学校的课改严重地滞后于城市学校;另外,农村学校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整个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的第一学历比较复杂,最后学历多是参加函授、自考,还有些是参加电大、网大、党校进修取得的,而城里学校的第一学历水平则明显要高于农村学校。这些明显制约着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农村教师教育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农村教师教育是提高农村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但在这方面还存在有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教师教育经费得不到保证,农村学校教师需要去参加一些教育或培训的经费难以保障,农村学校本身没有能力解决这笔开支,而地方政府和各级的教育部门又拿不出相应的经费来支持农村教师教育;二是农村教师自身参加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农村学校教师的年龄、家庭、学校环境、同事间的学习氛围等等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一些农村教师,尤

  其是中年或接近退休的教师,对于参加教师教育的学习和进修已经没有什么兴趣和热情;三是教师教育的内容不能满足农村教师的需求,农村学校的教师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对教师教育的需要,往往也要受到农村教育实际的制约,受到农村教师欢迎的是那些能够直接为他们教学服务的内容,对于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兴趣不很大,除了上述的一些比较突出的典型问题外,还存在农村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的形成,农村教育环境的优化,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农村学校教师职称评聘,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师范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四、农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难以深入

  新课程改革是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一项既现实又艰巨的任务,尽管新课程已经推行七八年,但农村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形势并不尽如人意。

  农村教师的老习惯、老经验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一些已经上了年纪,并且靠老经验和传统的一套教学,当他们与课改不适应时,自然会把他们自己认为是成功的一套又搬出来,而由于他们的资格、影响,领导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他一些对课改不适应的老师在没有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时,也就从他们那里找到了出路,有意无意地仿效;教育评估的方法和措施不科学,一些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在没有合适的、顺手的、能够立竿见影的对于农村学校有一定针对性的评估方法时,还抓着统考不放,一些有名气的初中也还在通过考试选拔小学中的优秀学生进入他们学校读书,学校和家长们也把这种入学的人数和比例作为评价学校教学的一种尺度;对农村课堂教学的评价不客观,对一些公开课、研究课、比赛课、示范课一路唱赞歌,不实事求是的评价方法,使得那些与课改精神相违背的做法和行为,也得不到批评;农村课改所需要的培训跟不上实际需求,课程改革开头的那种从上到下的动员高潮已经过去,课改一线的教师在对待具体的教学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上,那种时刻都要坚持的课改的原则和要求所带来的压力已经不足了,甚至于用不符合课改要求的一套来进行课堂教学,也没有什么人出来加以制止;同时,功利性驱使着一些农村的学生和家长,农村家长们不热心支持新课改,不仅希望学校和教师不要搞课改的那一套,甚至还要求老师们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到他们家里去为孩子们补课,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们迫于上面对高考升学率的压力,对于下面的这些做法也就不再特别地去“关照”。这些问题对于新课程改革在农村的深入推进有一定阻碍作用,需要引起人们的足够的重视。

  五、乡镇政府没有充分承担义务教育责任

  由于农村学校管理实行以县为主,减轻了乡镇一级政府的压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首先是有些乡镇政府基本放弃了对教育的责任,由于对于教育的职能和责任的变化,特别是财政体制实现以县为主后,一些乡镇政府的领导不把农村教育及其发展问题作为工作的一部分,在安排乡镇工作时一般也不把农村学校的工作列入其中,没能有意识地为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进行舆论引导。其次是乡镇政府没能协调好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为学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农村学校在办学中所产生的问题往往需要由乡镇政府出面帮助协调才能解决好。第三是乡镇政府没能和农村学校一起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而农村学校的社会环境建设,离开乡镇政府的支持和协调就很难解决所遇过的问题。由于乡镇政府对于农村教育方面应

  该承担的责任不明确,一些乡镇政府职能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篇四:如何改变农村教育现状

  

  (完整版)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对策

  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对策

  一、农村教育正在全面发展

  家庭态度的转变直接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也带动了农村创办学校的积极性。农村教育相对于城市教育来说,范围要小很多,因为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半数以上的人口都愿意到城市生活,而农村的学校也只开设至初中阶段,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要到镇上或县城上高中,因此,增强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就是要增强对小学初中教育的投资,保障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行。从2008年秋季开始,全国范围内开始免费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凡适龄儿童都必须履行这项义务,这一政策使得农民子女也享受到同等的受教育权,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明显减轻.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一是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二是提升农村基层学生的教育质量.以陕西省为例,每年会组织大学毕业生参加“振兴计划”考试,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医、从教,提升农村人口的素质。相对应的其他省市,也有“三支一扶"等政策,持续为农村培养基层人才.每年定额分配年轻教师到农村任教,给农村孩子带来了最先进的思想和最全面的知识,使得农村孩子对外面世界的认识更加广泛。大学毕业生对农村孩子的教学方式很先进,授课内容更加丰富,年轻教师会用更为标准的普通话教学,也更吸引学生的集中力,再加上国家对农村教育设备的大力投资,让农村学生能够全面学习计算机、体育运动等课程,这使得农村学生的教育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标准,与城市孩子的差距越来越小。农村教育的改变是全面的,从农民家庭态度的转变、学费全免到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再到课程范围的全面扩大,这些改变是有目共睹的,未来还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农村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所面临的困难也逐渐显露出来。

  首先,城市化发展吸引农民到城市去打工,农村常住人口减少,学校生源也随之减少,政府关于农村教育的有利政策在这些情况下显得有心无力,城市化的发展间接导致农村学校学生数量持续地减少,部分学生没有家长辅导作业,有些课程还需要家长配合完成,这些都是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学校机构不完善,师资力量有限,导致学校工作无法全面运作,这就使农村教育不能与城市学校教育同步发展,学生的知识水平也不能与城市学生相提并论。

  (完整版)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对策

  其次,农村少数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考到城市去读高中、读大学,学业完成后却只想留在城市,并不愿再回到家乡去,因为他们所学的知识在农村没有发展空间,回到家乡,只能做些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或者继续务农,那么所学到的知识和所花费的时间与金钱将毫无价值。

  第三,目前留在农村的人口,大多是文化素质较低的一部分,半数是文盲,他们的思想转变工作是最难做的,他们不愿学习文化知识,不愿学习新型机器的操作方法,排斥城市,排斥一切新事物,坚定不移地守着自有的一方土地,并坚持认为学习书本知识完全没有必要,只要学到一门手艺就可以生存下去。这种思想会间接影响到年轻人,导致很多学生在上学中途辍学,这种现象通常是集体出现的,带有跟风的趋势,使得对于年轻人的教育工作更加难以开展。农村教育的对象是全部农民,并不仅仅是青少年,只有全部农民的文化和思想都提升了,城市才会无条件地接受农村人,这是农村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而农村教育工作最艰难的一项,就是怎样提升农民的身份地位,长期以来,农民的地位一直被归为中下层,这是诸多历史原因造成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而现在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推翻这种思想,农民与市民同样是我国的公民,仅仅是生活地域和工作性质不同,不存有高低贵贱之分,农村教育就是要让农民自己意识到这一道理,让所有农民知道,他们与全国的市民都是平等的,因此农村教育不是一味地让农村人转变为城市人,而是让城市人尊重农民,让农民以自己的农民身份而感到自豪。

  三、农村教育发展途径分析

  农村教育的发展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小部分,城市化的最初目的就是让农业人口持续向城市转移,但因为我国农业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盲目进入城市并不能带动城市的发展,反而会限制自身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教育,来改变农民的观念、素质、生活方式等,使农民真正转变为城市人.要改变农民的观念、素质和生活方式,就是要让农民接受更全面的知识补充,这些知识不仅仅是学校知识,还应包括先进设备的操作、与外界沟通能力的增强以及精神上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的提升等等.这些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来实现。

  第一,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创办高中、高职学校.农村普及教育,就是推行基础教育,减少农村学校的辍学率,但从长远来看,要提升农民子女的文化素质,就一定要在“普及”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农村高中教育,不能认为农村子女只有在城市里才能读高中、读大学,未来的农村教育,应该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实力和

  (完整版)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对策

  发展需求来积极创办高中,积极鼓励本地区的孩子继续读高中、读大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引导人的思想,教育政策的推行,是让人们能理智地选择自己要走怎样的路,因此,在普及中小学教育的同时,更要鼓励农村办出有特色的高中、高职学校,让农村孩子可以学习到先进的农业知识。

  第二,确保教学设备、教师资源达到国家标准.要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就要确保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备、教师资源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政府参与大力宣传,与城市学校建立一对一互助项目,在农村学校增加图书馆、计算机教室,与城市学生共享资源,并定期交换图书学习,使各类图书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同时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来投资教学,增加奖助学金的发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将不再由本学校管理,而是在县级范围内统一管理,建立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制度,互相交流教学经验,缓和薄弱学科的部分,同时,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也要实现“同区域同等级”。

  第三,因地制宜,创办适应本地区发展的特色学校;鼓励农村知识青年个人办学。借助地域优势,吸引大型企业到农村创办职业学校,扩充农业知识的比例,增加职业技能的学习课程,培养专向人才;鼓励农村知识青年回到农村自主办学,支持企业与学校建立良性的人才培养计划,结合特色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合理利用惠农政策,向政府申请先进的农用设备,请专业技术人员来学校传授指导;鼓励专业协会免费为农村的贫困者、妇女提供就业指导,为农民从农业劳动向城市非农产业劳动的转换提供平台。

  第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使城乡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发展是农村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撑,在外来企业培养专向人才的同时,发挥农业优势,推广农产品,与外来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发展农业经济;政府要在三农政策的基础上,制定更多的惠农政策,扩大农村的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使城乡之间的联系更加频繁。农民接触城市的机会越来越多,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就会增多,农村孩子学到的知识会更多地运用到生活中,同时城乡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最终实现城乡教育的公平。

  四、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联系着城市化和民生,农村教育就是要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民生问题,使农村孩子享受到同等的受教育权,学习到同等的文化知识,改变弱势地位,最终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农民市民化,真正达到城市化的目标.

  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对策

篇五:如何改变农村教育现状

  

  关于农村教育存有的问题和建议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在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农村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展,而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城乡二元化与农村经济状况的变化,农村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面临经费短缺的困难,继续提升教育水准更是举步维艰,城乡教育与知识差别明显增大。这种状况如不即时改变,不但影响教育的普及与提升,更将影响社会的公正与稳定乃至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农村教育的问题:

  (一)经费投入不足

  教育历来是国家财政投资大户,硬件环境的改善软件环境的营造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但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多年来的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却是各地不争的事实,致使有的学校基本建设问题突出。

  (二)办学意识滞后

  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新课程标准也推行了5年,但看现今农村教育课堂,却涛声依旧。究其原因主要是观点陈旧,教育目标错位。有调查表明,80%的老教师认为新课改与他们无关,50%的中年教师认为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照样能对付新课程教材,或者认为这是青年教师的任务和职责,即使是年轻教师也认为实施新课改比较费时费力而不易于取得显著成绩。很多学校领导和教师依然把成才和考高分等同看待,把能升入高一级重点学校作为

  评定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所以,教学目标多定位为好操作的知识技能类,教法多为简单的分析讲解类,追求结果忽视过程成为必然,新课改成了装门面的招牌,重视学生基本素养的养成成为空头口号。

  (三)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欠佳

  当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据调查,超过40岁的老教师多达一半以上。二是学历水平较低。好多老教师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多年来只依据日常积累的教学经验在任教。三是专业教师不足。在城市,专业化教学是理所当然之事,或许不值一提,而在很多农村学校,专业教师却严重不足,像音乐、美术、劳动、自然教学大多是兼职的。四是教师素质普遍不高。农村学校中专生、高中毕业生在教师队伍中占了绝绝大部分,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很不完善,科研水平差。教师素质偏低是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四)学校管理水平不高

  在农村学校,校长及其班子成员的管理水平与学校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些落后的学校,因为校长管理水平太差,学校照搬照套制定一些管理办法、措施、制度也往往流于形式。有的在用人策略上任人唯亲,在激励机制上不舍得花钱,在评价制度上不切实际。凡事一刀切,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同享受。结果,严重挫伤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五)学生流失现象普遍

  农村社会、家庭教育功能赢弱,增大了学生教育难度,也造成一定学生流失。农村父母们一是受传统跳农门思想的影响,二是鉴于当前大中专生毕业后需自谋职业的现实,对孩子受教育的目的往往定位特别近视,对升学有望的孩子,就盼望成龙成凤,跃出农门;否则就让孩子去学手艺挣钱。家庭教育的失策,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也给学校教育增添了障碍。

  二、改善农村教育现状的建议

  (一)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

  从优化培训机制与途径入手,协助在职农村小学教师尽快适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努力实现教育理念、教师角色、教育水平、教育评价的全面转变。通过多种途径促动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

  1.健全农村小学教师在职进修制。将教师在职进修与提升学历、职称评定三者挂钩,促动教师自觉参加脱产学习、函授、自考等进修。

  2.强化城乡教师交流。即安排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小学定期任教,尤其是派往偏僻地区支教。并有计划地安排农村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到城市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接受培训。

  3.增大教师考评力度,激发教师们的竞争意识,真正做到奖优罚劣。对好的要给荣誉给待遇,对确实差的要教育要激励,并通过再次培训上岗等手段,提升其从教素质。

  4.积极推动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采取特殊措施,遏制农村教师外流的势头。对长期献身农村教育的教师,应在工资、福利、政治待遇上给以优惠。教师职称晋升、优秀教师聘选、校长选拔任用,均必须有相对应年限的乡村学校教育的实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教育工作者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及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中小学任教,并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严格掌握校长任职条件,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

  (二)端正农村教育办学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意识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农村教育健康快步发展,更新意识是关键。从上到下,从地方行政领导,到具体学校校长教师,到家长学生,都要先从思想上过关,要充分理解到学校教育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理解到实施素质教育对孩子发展的必要性。为此,我们要做到:一是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入到教育工作者的心田,比如,现在我们教育上每年都要进行的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就很好地起到了这个作用。二是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融合沟通,以形成教育共识,合力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三)树立并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

  我国农村地区发展滞后,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育的相对滞后与人才资源的匮乏。因此,要转变观念,树立并落实以人为本

  的教育发展观,促使农村城乡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及其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权益,使每个农村青少年及公民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人尽其才,才为国所用。不能把发展的重点仅仅停留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而应放在开发人力资源、发挥人才作用上;自觉克服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眼前轻长远的错误观念,促使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积极推进农村教育创新

  1.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证明,教育信息化在推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包括中小学的“校校通”工程,最好能通过政府拨款、城市支援、银行贷款和社会捐助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逐步增加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并且不断探索与丰富适合农村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把重点放到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意识,学会应用信息技术接受现代文明,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扩展视野,促进人的现代化,进而推进教育现代化

  2.解构封闭传统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机构。私立学校应该是一种补充、激活农村教育的最好形式。最终使我们的教育成为独家经营,始终处于“老大”地位,传统、封闭、死守教条,以致病入膏肓,不可救药。因此应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以切实扩大高中的办学规模,解决农村初中升高中的瓶颈问题,缓解升学的巨大压力。

  3.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资源,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和科技推广网络,彻底转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使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继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在农村初、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内容,以充分发挥教育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西部农村脱贫致富、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服务,实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一是完善农村小学远程教育相关技术设备,改善和提高相应硬件设施。二是要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进行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当前尤其要抓好适应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培训工作,使农村中小学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能够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总之,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目前已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普及义务教育正在全面展开,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但是农村教育又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教育投资体制不健全,税费改革给现存的农村教育投资格局以重大冲击,缺乏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形势严峻,急需从理顺投资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育观念方面予以综合治理。

  改善农村教育现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工作。社会、学校、教师、家庭和广大学生都要关心支持这一工作,使我们的农村基础教育能够迈上一个新台阶。这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思维、大胆创新、集中尽可能多的资源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篇六:如何改变农村教育现状

  

  农村教育问题现状及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基础薄弱,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学生受到的教育资源比较少,学校的建设和师资力量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二是教育投入不足,影响教育质量。当前,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相对较少,学校的设施和师资力量都不够;三是教育内容滞后,与时俱进欠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地区的教育内容也需要适时更新,跟上时代的步伐。总之,农村教育问题亟需解决。

  针对农村教育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如下:

  一、加强政策引导,增加教育投入。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有医学、教育背景的人才到农村支教。此外,政府也应该增加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生所受教育的质量。

  二、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课程。在现阶段,我们应该制定更多的贴近农村生活的课程,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此外,学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普及活动,在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

  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政府应该出台政策,吸引有教育背景的人才到农村支教,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培训和岗位的保障。同时,也应该支持农村学校的教师自身的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意识。

  四、加大对学生的扶持力度。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我们需要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扶持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教育援助,并创造更多的教育机会。

  总之,农村教育问题现状不容忽视,我们需要有计划地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这样不仅可以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助力,也可以为建设美好乡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七:如何改变农村教育现状

  

  农村教育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三篇

  农村教育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一

  农村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的重点,是占中国教育的绝大部分,其普及程度及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全国普及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实现程度,直接决定了提高人口素质及人均文化水平的程度,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长期长远,作为农村教育中的主体――教师,身上担负着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然而,随着时下市场经济时代大潮的汹涌澎湃,许许多多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一种“审美疲劳”,对自己的事也失去了应该有的信心,尽管大多数人把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可还是被种种现实境遇所困惑。教师也是人,有个人的家庭生活、情感,有跟其他人一样的发展愿望,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有自己的理想和潜能和表现欲。基于对这一问题的关心,我们最近我们对本镇中小学,从农村教育现状和教师心态的角度,对各个学校的班主任、教师、学生以及社会群众,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走访。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调查走访了本镇的16所中小学校,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群众100余人进行了交流访谈,带回了300多页的调查笔记。

  一

  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

  本次调研涉及的对象主要是全镇16所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年纪从几岁到60岁不等。

  2调查方式: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为主、走访座谈、个案分析、资料分析为辅的方式,使调查具有代表性和真实性。调查的时间在2015年10月。

  3调查内容:

  教师的生活及家庭情况、教师的思想情况、教师的身体状况以及生病遭受坎坷时的救助情况、教师的工作状况、教师的子女生活现状,教师的福利状况、教师的心理反应形成的心理疾病、教师迁移变化的动机、农村教师的现状、对农村教育的意见、社会各界对教师的看法及理解等。

  二

  农村教育现状及农村教师心态的调查结果分析

  1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

  本次调查共下发问卷50余份,回收31份。其中男性占57%;女性占32%;学生占11%,青年占26%,中年占58%,老年占16%;领导占25%,教师占62%,其他人士占13%;

  2农村教育现状的基本特征

  (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工作量大

  调查中很多的学校领导表示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没有一个优质的教师团队,这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投入及态度,从而影响了教育的质量。通过问卷调查显示,一周有20节以上的课的老师占65%,15节以上的只占23%剩下的12%就在10到15节之间。我们还发现。75%以上的老师一般上的是2门课,有些学校教师要代三门以上的科目。在村级小学,有15%的老师还在上复式班。担任班主任的老师。除了教学工作外。还有更多的班务工作需要处理,另外还要完成每学期教育局布置的相关校本研修和相关的心得体会等等。上课前得写教案,详细的备好课,上完课后得批改作业、研究学生、家访,所有的工作都要做相关的记录。繁重的工作不仅体现在这些具体的事务上,还有中小学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思想的压力甚至超过了身体的压力。除作业外,还要对付各种名目繁多的考试。还要接受很多形式的学习培训,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还包括对学生的管理。复杂的学生问题,让许多教师心理劳累是不言而喻的。沉重的心理负担在教师全天候的工作之外无形中延续着,这是其它任何一个职业所不具有的。繁重的教学任务,超负荷的工作量,让许多教师身心疲惫,好的教师都想着调换环境,造成优质师资的流失,师资力量的薄弱造成教师工作量大,影响了工作热情,进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二)硬件设施投入不足

  目前的农村学校,教学软件上的资源相对是平稳的。然而,在硬件设施上,农村学校和城区的学校不可相提并论。许多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有的学校最多有几台录音机,音乐课上没有钢琴、风琴……教师上音乐课就用嗓子干吼,体育课没有孩子玩的东西,上体育课就是学生自由活动的时候。而且,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很多教师代的是非专业的课程,有些科目就由班主任代上。硬件设施落后是目前农村教育一个最普遍的现状。

  (三)“留守与学困儿童”现象

  由于本镇特殊的地理环境,外出务工人员很多,把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这些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孩子被称作“留守儿童”。农村教育的对象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在我们的调查中,65%的学校反应留守儿童现象严重。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教师有着无以言状的苦衷。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孩子的爷爷奶奶的教育观点和方法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很大的差别,很多家长认为自己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责任就在学校了,根本不懂的配合学校和教师去教育孩子。他们不闻不管,一旦孩子有什么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他们就会抱怨学校和教师,管理上时常会引起家长和学校教师的矛盾,甚至到校吵闹。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

  爱,性格孤僻、偏执,难以沟通。目前,留守儿童现象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

  (四)教师福利待遇低

  据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待遇上觉得可以的只占13%,47%的老师认为基本没福利待遇,40%的老师觉得根本没有;在我们的走访中。90%的老师说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福利问题。调查了解,由于现在的管理政策,学校在教师节和元旦这两个对于教师很重要的节日都没有任何慰问和福利了,在调查中75%的老师认为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作为农村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超负荷工作量也许都不是问题的根本,更重要的是要获得认可和尊重。

  在这次的调查中了解到,各校为了搞好双创和义务教育的很多工作,很多学校负债严重,使得学校运转艰难;而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机制对于学校负债也没有可行的解决政策,乡镇对教育的投入几乎没有,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及维修全靠学校承担;社会救助、捐资办学体系在农村基本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可能给老师发放福利待遇呢?

  (五)教师精神压力大身体健康状况堪忧

  调查显示,80%以上的老师觉得精神压力大。通过调查有近12%的老师因为精神压力而导致身体的不健康!有11%的教师因为身体原因长期请假。精神压力是很多教师精神状

  态处于崩溃的边缘,根本无法上好课。农村教师的健康问题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教师精神上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个体的素质直接影响着老师的工作,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加上现在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方式的影响,孩子们从小就接受了贪玩好逸恶劳,心理脆弱,意志力薄弱,这让老师不知道如何去把握宽和严的尺度标准。越来越多的孩子动不动就闹离家出走,一不留神就闹自杀,一不顺心就不读书,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怎么会没有压力呢?

  2家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很多的家长本身文化素质不高,对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认为成绩好一切都好,成绩不好老师难辞其咎,特别是农村的家长,根本不会管你什么素质教育,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的全都不重要,很多家长没有教育的理智,根本不愿接受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和严格教育,素质教育这么多年,从某种角度上讲,老师是没有目标的,怎么做不清楚,评价体系不到位。

  3学校和上级部门

  来自于学校和上级部门的压力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很大的,每学期这样那样的检查,名目繁多,这样那样的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应接不暇,各种各样的教研培训活动、每个节日的庆祝活动、会议记录、安全问题、学习问题、生源问题等等,不仅让老师觉得经济上吃不消、更多的是精神上吃不消。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80%的老师觉得精神紧张。担心上级检查不合格、年度考核不合格、学生成绩不好、很多的老师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

  4社会

  自古以来,教师在人们心目中都是神圣而伟大的,把教育事业比作辛勤的园丁。教师就是无私奉献的,是辛辛苦苦的付出而不求回报的,是甘守清贫而无怨无悔的……然而,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特别是现今社会对教师职业更是有着多重的要求,既是学生群体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具有指导管理学生的权威,他们又在一定时间是学生家长的代理人,要负责照顾学生,他们还是学生的朋友,需要与学生平等交流思想和情感。此外,还要协调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自己家庭生活的多重关系,这种多元化的不同性质的角色,很容易造成教师精神劳累和思想冲突,公众却认为教师本该如此,他们大多认为教室就是每天上一两节课而已,玩的时间太多,每年还有寒暑假,是很多人无意之中产

  生对教师的心理上的讨厌和憎恨,教师的正常工作往往得不到家长和群众的理解,有点风吹草动就马上绝对的认为教师是完全的过错,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如何能给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舞台,这样农村教师更迷茫了和无助。

  三

  、农村教师的心态及其形成原因

  根据以上几种现状,我们把农村教师的心态归纳为以下几种:

  1、积极心态

  (一)“无私奉献”的决心

  自古以年来,教师在人们心目中都是神圣而伟大的“春蚕到死丝方尽,焟蚷成灰泪始干”,把教育事业视作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就是无私奉献的,是辛辛苦苦的付出而不求回报的,是甘守清贫而无怨无悔的……许许多多的老师就是带着这样的“无私奉献”的决心在农村的工作岗位上坚守一生!这样的心态占绝大多数。

  (二)“回报社会”的感恩心

  很多的老师,特别是六七十年代的老师,他们曾经艰苦生活的磨砺,知道珍惜这来自不易的安稳生活,当他们走进课堂,他们就格外的珍惜自己曾经失去的东西,他们怀着一

  颗感恩的心,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不计较报酬,不受消极和不良情绪的影响,不追求回报,无怨无悔!

  2、消极心态

  (一)物欲的膨胀,精神的沦丧。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影响着教师的心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多数的人通过各种途径走上了让人羡慕的工作岗位。这些人,工资待遇高,生活水平高,而且工作轻松,连许多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似乎也淘到了金。回过头看看我们的老师,固守于三尺讲台,一个月几百元的收入,买不起名牌,衣服永远是最便宜的,生活是清贫的,不管买什么都是想了又想……终其一生,教师都是寒酸的。物质上的清贫,但是工作却是起早贪黑,呕心沥血,让许多老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怀疑,消极的情绪由此而来,但是却又不舍得放弃。久而久之,许多的老师就有了混日子的打算,失去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

  (二)浮躁时代动摇了很多老师“无私奉献”的决心

  许许多多的老师在三尺讲台上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一辈子,但是面对现在的孩子不知所措了。关心带来误解、认真视为呆板,负责却认为多事。曾经有一位朋友对我谈起过这样一件事,他说读书的时候,教师对他是恨铁不成钢,经常对他冷潮热讽,说他只有卖气力吃饭的份儿,他很恨这位教

  师,某一天,当他与老师重逢的时候,恰好这位老师有求于他,他显得很冷淡,虽然最终他帮了这个老师的忙,但他也对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当年你说我很笨,只有卖气力的份,是这样说的吗?”教师无语。听到这儿的时候,我为我们的教育者们感到心疼,觉得心寒,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能成才,恨铁不成钢,在教育方法上,或许有着许多的不同,但出发点都是希望学生好,然而,又有几个学生能真正懂得教师的付出呢?辛辛苦苦的工作换来的却是这样的不被理解,难怪我们的教师灰心了。时下市场经济大潮中,这样的例子更多,导致一向安于清贫“无私奉献”的教师开始动摇了!

  (三)理想与现实差距大

  诚然,许多的老师在刚走上讲台时也曾有过壮志宏图,决心扎根农村,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成为一代名师。但现实和理想差距太远了。现实的具体体现在:

  (1)农村教师被不公正待遇长期困扰着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的老师对于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的福利待遇觉得很不公正,同样的付出劳动和心血,甚至农村教师付出的还多得多,可是得到的回报却大有出入,很多的人瞧不起农村老师,社会、家长在对待老师的问题上,对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的老师的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学

  环境的恶劣、家庭生活的困难、教师的住房问题等等长期困扰着我们的农村教师。

  (2)农村孩子素质无法和城市孩子比

  学习上,城里的孩子的学习家长极为重视,家长的素质也很高可以给孩子很有效的辅导,很多家长会从小就给孩子报很多补习班,而农村孩子你就得花数倍努力,家长也帮不上忙,所以城里学校的教学上更易出成绩;家长对待教育的观念也有所不同,农村的家长越来越多的向孩子灌输新的“读书无用论”、读书没前途,不如出去打工挣钱等等。而城市里的孩子却更能明白只有依靠知识才能有未来的观点。

  3、观望心态

  这次调查我们发现,更大一部分老师对于目前的农村教育其实是抱着很大的观望心态的。具体表现在工作上出工不出力。这种心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一直以来,政府和社会都在呼吁“尊师重教”,相应地也不断出台了相关改善教师待遇的政策,(包括一些光喊口号不落到实处的),特别是最近几年。改善农村教育条、改变农村教育环境、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已经慢慢的落实到行动上。这让我们的农村教师看到了很大的希望,但是这个时代社会发展太快,这边条件还没改善或者正在改善,生活成本早已超速前进了一大截。许多

  的老师就抱着一种观望的态度对待工作。完成自己该做的事。做到问心无愧就算可以了。也很满足目前的生活状况。

  四

  思考与对策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人类灵魂工程师”,从古至今,教师这一职业一直被人们仰慕为崇高的职业。很多的人把教师看作只思奉献不思回报的“神”,面对农村教育的现状和农村教师这么复杂的心态。如何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端正农村教师心态已经成为社会关注和重视的一大课题。

  政府和社会应该多从“教师也是人”的角度和从我国农村教育现状的实际出发,多思考行之有效的改善办法,从软、硬环境上给农村教师和农村教育一个公平的空间。改变农村教学现状、改善教学设施、完善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推动农村教育大力发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看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要想做到心心相印的教育,农村教师们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我想只要教师在各方面都受到关注,不再有以上的矛盾和问题,农村教育是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的!

  农村教育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二

  一、集中办学与分散办学的矛盾

  城镇化主要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2012年1月中国国家统计局宣布,13.5亿中国人的51.27%常住城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时候,全国的城镇化率也就是区区的10%”。农村人口趋于减少,农村学校也越来越少,于是面临集中办学和分散办学的矛盾,即学校过度集中不方便学生上学,太分散又不经济。学校过度分散规模太小产生规模不经济,集中办学是基于人口向城镇聚集的需要和产生规模效应,规模增大带来经济效益提高。规模效应告诉我们,不管是物质资源投入还是人力资源投入都要力争达到一定规模促使办学达到或超过盈亏平衡点。但是如果过度集中办学追求规模效益就值得商榷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城镇化肇始于农民进城打工,只不过当时我们尚未意识到它会演变成为一项国家战略。以今天的眼光看,城镇化着实惠及广大农民,收入增加,环境优化,品质上阶,幸福提升。随着农民工大规模流动,越来越多农民工把孩子带到城里上学,他们始终坚信“城里的学校再差也比老家的学校强多了。”就这么单向流动,农村学生呈锐减趋势。以2000年为拐点,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城镇化战略”,同年教育部出台“学校布局调整”政策,俗称“撤点并校”,应对农村学校过于分散,学生太少,办学不经济。然而撤点并校走过了头,表现为搞“一刀切”和“一窝蜂”,顷刻间

  学校数量急剧减少1998、1999、2000这三年全国小学学校数量虽然一年比一年减少,但减幅不太大。2000年是一个分水岭,改变了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生上学的概念。2000年启动撤点并校,学校数量急剧减少。到2012年,全国小学数量从2000年的521468所减少到228585所,12年减少了292883所,减幅为56.2%,年均减幅4.7%。假若一年以365天计,12年共4380天,那么,全国平均每天撤校66.87所,每小时撤校2.79所,每半小时撤校1.4所。由于学校数量急剧减少,导致学生辍学。一是因食宿、交通等经济负担而辍学;二是因上学路途太远而辍学;三是因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从而在心理产生抵触而辍学;四是因寄宿条件太差难以忍受而辍学。鉴于过度撤点并校导致农村学生上学远、上学贵、上学难,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针对在布局调整工作中不少地方存在过急过快的情况,要求各地恢复、保留并办好一定数量村小学教学点。城镇化意味着集中化,就教育而言,集中化办学可能更好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问题,解决农村学校办学质量相对低劣问题,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推行城乡教育一体化和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分步走逐步推进建好一校巩固一片,撤点并校也许就是不错的选择。撤点并校既不能急躁撤点也不能大规模并校。分散办学是基于农村的特殊情况,由于地理条

  件约束,农村人唯有分散居住,才便于就近照顾庄稼。1984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胡启立同志为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起草,带领教育部、中央办公厅和文件起草班子的同志做前期调研,发现在一些山区“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安全基本靠狗。”如今30年过去了,尽管政府实施了“村村通”工程,但也还没有彻底改变“走、吼、狗”的状况。分散办学得视某一区域学生数量的多寡、上学路途距离和上学路况等情况而定。设置学校既不能“超越差异”,即无视城乡各方面的差异,也不能“跨界求同”,即不顾城乡差异一味追求同质性,而应该是尊重差异的求同存异。在强势的城镇化面前,那些弱势“走不动”的孩子及家长终究是无力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城镇生活方式对农村影响不大,农民也不太讲究孩子能不能上学以及上什么样的学。可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力资本成为每个人能力的信号甄别标志,再加上人力资本在经济过程中能够获取经济资源并可以抵御生存风险,这就使得农民把一生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通过上学以后来展示不能成为抵押品的人力资本。对这些分散居住的孩子,分散办学仅仅是给予他们受教育权的较低底线。

  二、经济效率与社会效益的矛盾

  城镇化在进行统筹规划布局时必须考虑住房、道路交通、通讯设施、文化教育、保健医疗、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等方面,在七个方面当中,除了文化教育是软指标,其余六个方面全都是硬指标。地方政府也确实可以通过城镇化以达到追求GDP的目标,所以,追求经济效率成为城镇化的较优化选择。例如,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做大经济总量和承载投资为主要目标,以土地批租为重要手段,地方政府都愿意把钱砸在高利润率和高附加值的行业,而且采取优惠政策,将有限的人、财、物、地资源向目标产业倾斜。其他行业只能退而求其次,甚至是退而求其无。人类偏好高楼大厦、笔直的马路、绿茵茵的草地、炫目的灯光,认为这些就是城镇化的业绩。既然是以业绩为标准,与之相应的伦理观念也以所取得的业绩为评价标准,于是产生了所谓的“业绩伦理观”。农村教育既不是高利润率产业也不是高附加值行业,其社会效益就像人们口头上挂着的“赔本”、“不划算”之类的用语,因而被排除在“业绩伦理观”之外。城镇化被无限夸大、美化、神话,而农村教育则被刻意地压缩、卑微化、弱小化。农村教育就像是一个依赖在城镇化这头狮子身上的虱子。城镇化的经济效率和农村教育的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就此产生。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政府追求教育投入的经济效率一般表现为对教育投入的吝啬,对那些来钱快且多的项目格外大方,表现出一种以功能效率为目的取向的“形式合理性”

  或“工具合理性”,对这种“形式”和“工具”奉为圭臬,甚至对其俯首帖耳。在这样的利益观下,在可选择的城镇化与农村教育两者当中,政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城镇化;在可选择的集中办学和分散办学两者当中,政府也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集中办学;在可选择的城镇高大教学楼和校车与农村低矮的教室和学生走路上学两者当中,政府也还是选择了前者。教育就在城镇化过程中“有意识地”被边缘化了。这时候许多人可能尚未意识到我们的城镇迅速成长为一位骄傲的巨人,但另一方面却产生了大批的“精神侏儒”。农民工踏上进城打工之路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把孩子留在农村也是无奈之举。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着实令人担忧,担忧的是他们的未来。阿瑟?杨在1771年说:“除了那些脑残,谁都明白,必须得让社会较底层的人保持穷困状态,不然的话这些人就会变得懒惰。”曼德维尔在著名的《蜜蜂寓言》里认为,国家不能花费公共财力让穷人家的孩子和孤儿们去上学,而应该让他们早早去工作。教育会毁掉他们“应当有的贫穷。”换句话说:“阅读、写作和算术对从事商业的人是必需的,但是对于那些压根儿和文化不沾边的人来说反而是有害的,这些没文化

  的人应该去工作,上学就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不论是城镇化的经济效率还是农村教育的社会效益,均可用成本效益分析这种工具。成本效益分析是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估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用成本效益分析工具计算城镇化的经济效率比较容易,如果计算农村教育的社会效益就困难得多。只能这么说,农村教育的社会效益不完全是看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体会出来的。我们不能用此一时之“进步”来看彼一时之“落后”,不能用此一时之“利润”来看彼一时之“亏本”。学生上学期间的各种成本,毕业之后所获得的各种收益,时间长,因素多,短期可能无法精确地测度它们,但它们的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用成本效益分析农村教育时,通常应该是长期比短期好,全局比局部好。你看不清楚的别人也未必看不清楚,你现在计算不出来的将来也未必计算不出来。人力资本投资是较典型的不可逆转的投资,而且人力资本定价几乎不可能。农村学生现在上学还是不上学,你很难说清楚将来会跟什么联系在一起。没有直接联系,可能有潜在的间接联系。“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的客观存在,使得人类没有权利断然切开事物之间的联系。一边进行城镇化一边对农村教育的社会效益进行全面性和精确化计算为时尚早,而且计算当中还会遇到隐性成本和隐性效益的显示

  度问题,还有成本和收益的变化组合问题。山西省太谷县井西小学,只有93名学生,14名教师,教学质量在县里名列前茅。孩子们上学的路程都不超过两公里,是村民们公认的“家门口的好学校”。孩子们在自己熟悉的自然和亲情环境中学习,父母也无需护送陪读,家庭负担大大减轻,校长刘利生说,这就是农村小学的意义所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依托“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项目,从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中选取了大约15000户家庭,展开追踪调查,每两年记录下所有成员的收入、支出、教育、医疗的详细状况。根据调查报告,我国劳动力人口的教育回报率为7.4%——每多读一年书,你的工资将会比原来的水平提高7.4%。从数字来看,女性读书显得更为“划算”,她们的教育回报率比男性高出1.67%。平均而言,“读书总能让你更多地赚到钱”。多伦多大学卡尔?赫莱纳(KarlHelleiner)教授在《经济发展的道德条件》(MoralConditionsofEconomicGrowth)中指出经济发展、教育水平和道德水准三者之间的关系说明经济效率与社会效益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过度集中办学的短期效应是学校数量萎缩与教育质量的提高,看似产生了经济效率,长期效应亦即我们常说的“软实力”却遭受严重侵损。客观地说,中国的“三农”问题之所以如此突出,痼疾完全是农民受教育水平太低。农村里没有大学毕业生,公布的每一百人当中

  有多少个大学毕业生对农村而言完全不具有实质性的覆盖意义。2013年12月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三留守”问题。从局部看,着力解决农村孩子上学只关涉农村极少数学生,从国家全局看,则关涉到建设“美丽中国”问题。

  三、单一需要与多元需要的矛盾

  城乡教育一体化和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是对城镇化的回应,既是为了解决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短板”,也是为了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城镇化既不是政府的随心所欲,也不是赤条条、孤零零的虚空抽象,而是将各种利益的利弊得失与政府、房地产开发商、税务、农民、安定和秩序、道德以及社会习俗等因素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纯粹考虑政府办学的成本和效率,必然与学生及其家庭的多元需要产生矛盾。在调研时农村教师告诉我们,政府只考虑办学成本和效率不应该成为举办教育的价值取向,若然,几乎所有的农村学校都应该停办。农村教师了解农村学生在本地上学的多种需要,对农村学校不会停办有足够的实践自信。8所农村学校中只有GL小学、PL小学和FL小学的学生数超过100人,其余5所均不足100人。特别是在这5所学校中,除了MF小学有62名学生,其余4所均未达到50名。MH小学特别突出,只有4名教师,13名学生。为什

  么这5所小学能够存活?学生坚持在这里上学是一种自救的方式,他们并非只有一个声音,一张面孔,各有各的泪点,各有各的需要。有的是因为年纪太小,去外村上学父母不放心;有的需要照顾爷爷奶奶,有的需要照顾弟弟妹妹,有的需要照顾患病的父母,有的因为身体残疾行走不便,有的家庭实在拿不出钱,因为到片区学校上学需要食宿费和交通费。华中师范大学农村研究院2014年5月12日在武汉发布的《中国农民社会文化状况报告》中指出,农民工选择就地就近工作,更容易照顾家人,生活成本更低,子女上学也不存在问题。此次报告还触及当今社会环境下的新问题。相比养老、医保,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依然亟待解决。“农民子女教育每年户均支出为9606.44元,‘因教返贫’问题突出。”在社会成员之间,个体的意趣与利益趋向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政府出于成本和效率考量停办学校,这些孩子很可能辍学。农村教育并不是让孩子有学可上那么简单,在有学可上问题上,他们还要选择学校所在的地理位置。城镇化式的集中办学、寄宿制学校和校车对这些孩子行不通,这些孩子实际上都在特定情境下因地制宜地选择自己的选择。满足这些孩子的各种需要是他们能否走进校园的前提,他们上学越近满意度就越高,既能够上学又能够回家做家务。可见,他们的选择并未显示他们完全处于精神贫困状态,也并未显示他们只需要像一群羔羊一般集体无意识地接受被驱使或宰割

  的命运。农村学生及其家长都不是无缘无故选择进还是不进教育场所的,都有其利益诉求,选择不进是因为选择进入学校以后很多需要无法得到满足,选择进入学校更是因为追求教育带来的现实的或者潜在的好处。正如伯林所言:“对于各种观点、社会运动、人们的所作所为,不管出于什么动机,应该考虑它们对谁有利,谁获益较多。”政府应该对满足单一化需要反思。满足单一化需要比较容易,这是共性问题,基本做法是集中化、规模化、标准化,集中化和规模化有利于追求效率,标准化便于量化,按照这几个“化”来操作,既能够较好地解决政府投资教育所追求的经济效率,也能够解决那些送自家孩子进城就学的家长所追求的经济效率。相反,满足多种需要则相当困难,既不能搞集中化和规模化,也难以追求效率,它只能也必须只能解决农村特殊地域的特殊需要,这是特殊性问题。我们在做决策时尚需注重共性规律下的特殊性问题,在大时空中对特定“小时空”给予更高的权重,重点考虑,不光具备“大局观”,还同时具备“小局观”。从“国家利益”和“软实力”意义上说,满足点多面广、复杂多变、需求多样的农村教育需要更具有正当性。我们应该采取分类管理的办法,不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嫌麻烦,搞一刀切单一追求简约办法。还需注意的是,城镇化不仅仅是土木工程,它也是旷日持久的人心工程,农村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它同时又是农村文明基点建设问题。“新

  农村建设”不只是经济发展问题,同时也是农村文化教育内涵建设问题。如果把农村教育仅仅看成是教育问题,我们完全可以从技术上和方法上把农村学校全部取消,把农村孩子全部送进城里就学。农村教育有别于城市教育,城市有各级各类学校,在农村现在是多村一校。按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应该有农民培训学校和图书室。虽然有“星火计划”和“燎原计划”,但是执行情况差强人意。农村学校既可以是孩子就学的场所,也可以是成年人学习的场所。村庄里的学校不仅仅是建筑物,而是通过这个建筑物传递出文明气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升旗活动、上学路上的嘻笑声、在操场的游戏和嬉闹,这些都给村庄传递文明、传递希望。用农民的话说就是“村里有学校,偷鸡摸狗的人都会少一些”。农村学校的屹立存在更应该被中国这个有重视教育传统的国度视为理所当然。人类本身就是有缺陷的存在,而且人性因社会文化传统的塑造而具极大差异。我们要尽量避免重蹈人口城镇化“拉美陷阱”覆辙,城镇化“拉美陷阱”是畸形富裕与畸形贫困、畸形先进与畸形落后、畸形文明与畸形愚昧并存的城镇化,国家价值和知识共识的丧失,无法解决任何社会都需要的“自我引证的自律。”韦伯曾说:“当我们超越我们自己这一代人的墓地而思考时,激动我们的问题并不是未来的人类如何丰衣足食,而是他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农村学生没有享受到他们本该享受的教育权,他们有可

  能成为社会共同体的破坏性因素,这种担忧的说辞并不是被推进到了更为令人心颤的程度。我们不应该把城镇化妖魔化,不应该相信所谓的纯城镇化和城镇化的超然独立性,真正的城镇化兴趣也是对整个人生和整体社会的兴趣。农村人始终把农村学校看成是他们的才情所归的一座“心智的堡垒”。学校作为农村文明基点,完全可以把学校、农民培训学校和图书室安排在同一栋楼房,孩子们的学习和成年人的学习互相影响,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增加农村文化底蕴。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许多学者对大型学校和小型学校所做的比较研究表明,小型学校对处于社会背景低层的学生是较有效的。Wittena等学者分析了新西兰一所农村小学关闭后对社区凝聚力和贫困家庭学生入学的影响,结论表明农村小学的关闭导致社区凝聚力的破坏,尤其是对于贫困学生,他们的受教育机会受到了负面影响。发达国家在经过合并学校运动以后,二十世纪末又相继开始“小规模学校”建设,他们深信有质量的小规模学校对改善贫困人群以及促进其“向上流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结语

  总之,滕尼斯建构的价值意义社区包含舒适感、识别感、安全感、交流感、成就感等精神和生活的意义,围绕滕尼斯所建构的价值意义社区来改善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是当今城镇建设面临的新课题。城镇化在提速,同时我们要认知以上矛盾的客观存在性。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提升城镇的文化品位,发挥城镇的文化功能,建设有灵魂的城镇,教育在其中的浓墨重彩是毋庸置疑的。城镇化如果不为教育所补充、滋养,它们将变得硬梆梆、冷冰冰,何等苍白。

  农村教育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三

  一、农村教育现状分析

  1.生源不够导致很多农村中小学撤销、合并。

  生源不够有三个原因:一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孩子少;二是很多孩子随打工父母外出求学;三是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农村孩子进入城市重点学校学习。在每一个农村的小学里,一个年级就一个班,每个班都只有10多个学生,甚至几个,这就意味着要走上撤销或合并的道路。

  2.农村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农村教育的发展受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对教育的支付能力相对不足,教育成为农民的极大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高,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此外,当前的进城务工浪潮冲击着农村教育,教师遇到家长和学生的关于多读两年书能否改变命运的诘难时,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说法。

  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手段陈旧。

  (1)师资队伍不稳定,乡镇级以下中小学教师严重缺乏,农村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农村地区教师待遇低,工作环境差,长期以来,乡村教师往镇里走,镇里的往县里走,县里的往市里走,市里的往更为发达的地区走。骨干教师的大量流失,制约农村骨干教师“传、帮、带”的专业引领和辐射作用的发挥,直接导致教师专业发展不稳定。

  (2)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低。由于农村中小学专业教师的缺乏,绝大多数任课教师是兼职的“全能型”老师,尽管开展新课程改革,不少教师仍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理解新课改的实质,只学到新课改形式。

  (3)农村中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农村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大多是老教师,一直以来只是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任教,这部分教师很难吸收新的知识和技能,比如进行普通话培训和电脑技能培训等。

  4.家庭教育空白,教师工作负担重。

  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低,加上农村家庭教育普遍还是一片空白,使得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在家里得不到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同时,农村学生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得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现象更加严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得不到全面发展。因此,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教师,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负担,阻碍了农村教育向前发展的步伐。

  5.课程安排和改革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近几年来,农村课程改革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形式化倾向、新课程实施的非均衡化和“断层”现象、社会氛围不浓等问题。造成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受到教育观念落后、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滞后、教学点分散、教师培训机制不完善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且这些制约因素相互影响,阻碍着农村课程改革。

  二、农村教育的改进策略

  十八大指出,当前我国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阶段,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还不是很成熟和完善,我们既要看到改革进程中取得的重要成就,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教育事业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和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不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教育发展,更要实现办人民满意、服务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教育。针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1.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应做到:第一,课堂教学活动要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尊重学生的人格。第二,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在“知识”上留有余地,并提供适量时间让学生提问。第三,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第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第五,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学习精神。教师要全面关心学生,不仅要重视和关心学生的“身体素质”、“智力开发”、“知识传授”,而且要重视和关心学生的“心理素质”、“非智力因素”(指爱心、毅力、耐力、勇气、胆量等)的培养。

  2.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选派优秀教师、专业型教师到农村任教,特别是英语、体、音、美教师,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学校要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通过学习和培训,让教师可以了解最新教学理念,熟悉全新教学方法,掌握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教育变革的关键在于一定要有师资培训,教师培训在课程改革中处于核心位置”。3.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3]。

  农村教育一直处于不发达的状态,财力不足、经费无保障是重要原因之一。从教育投入占当地政府GDP的比重来看,农村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为解决农村教育的投入问题,必须加大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各类教育发展中的责任,明确各级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确保农村教育财政投入的数量。

  4.健全学校和教师教学工作业绩的评估和奖惩制度,增强其公平性和科学性。

  首先,应规范教师考核方法。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考核应主要由教师所在学校来组织,中心学校和教育局主要负责监视学校考核工作是否公证、公开、公平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其次,要全面考核,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对教师的考核不应只盯在学生造诣上,而应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去考核,尤其要注重教师专业成长、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考核。最后,考核主体要多元化。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考核应把学生、学生家长、村干部等人员作为考核主体,增强教师考核评价的客观公平性。

篇八:如何改变农村教育现状

  

  农村教育问题现状及对策

  随着城乡经济发展的日益增长,农村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农村教育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设备和资源落后、教育经费短缺、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滞后。如何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难题。

  师资力量不足是农村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地区因为环境和收入等因素,很难吸引优秀的教师前往。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大师范生招生规模、提高师范生的奖质助教标准、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鼓励优秀的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等,从而增强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

  教育设备和资源落后也是农村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学校的教室和实验室、图书馆和计算机设备等均比城市学校差,导致农村学生接受质量较低的教育。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加大投资力度,增加农村教育资源。此外,可以采取“互联网+教育”等新型教育方式,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教育经费短缺也是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之一。由于农村家庭的收入相对偏低,因此,大多数农村学生无法支付较高的教育费用。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增加财政补贴,扩大对农村学生的资助范围,以保证他们接受优质的教育。

  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滞后也是农村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农村教师培训的不足,许多教师使用的是传统的教育模式,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因此,应该在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加以改进,引入先进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升农村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农村教育机构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资源、教育经费和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综合因素,制定出科学的对策,加大投入力度,为农村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篇九:如何改变农村教育现状

  

  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及改善策略

  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及改善策略「篇一」

  我处于农村基层教育这中,所面临的学生是来自经济落后知识匮乏的家庭,对于这种我们无力改变家庭现状的教育,我们该如何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呢,这是每一个山村基层教育者的难题。农村家庭现状可总结如下:

  xx镇地处海拔2400.00米,年平均气温16.00℃,年降水量780.00毫米,主要以种植玉米、洋芋、烤烟等农作物,由于土地贫瘠产量效益差。收入极不平衡。从而迫使部分家庭不得不外出务工,于是就出现了下列情况:

  就我班上而言,现一年级共有学生74名,其中有留守儿童近20名,单亲家庭近10人。留守儿童多部分是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有甚者是只有稍大点的哥哥姐姐带着。单亲家庭的原因是有的不幸离世,有的妈妈不堪生活的拮据丢下家庭孩子离家出走。跟着祖辈的孩子他们在知识上得不到益处,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是父还是母一天为了生计而奔波也无暇照顾孩子学习。这样导致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使孩子心理上出现偏差。给学习带来障碍。

  有些家庭的父母报着这样一种观念,把学生交到学校学校就得包干,他们除了给学生吃住外,几乎不再过问什么。这些孩子虽然饿不着冻不着但精神安慰上或是跟家长沟通的机会上基本没有。导致在家家长基本不管、学习基本不动。

  教育是三方面的即学校、家庭、社会。只有三方面合作共管才有教育的成效。就家庭而言我们能做的有:

  (1)精确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要精确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家访,在进行家访进我们要先预设一些有针对性问话,以便了解家长的思想,并做好记录。回校后及时整理总结,达到些次家访的目的。跟学生拉拢关系,了解其动态。

  (2)班主任老师要不定时召开家长会,而且尽量全员参与。利用家长会这个时间就家访中所了解的情况对家长进行培训,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例如在孩子面前

  不讲粗话,不不酗酒。克制家庭吵架等等。让家长给孩子树典范做榜样,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

  总之,提高家庭教育是农村教育的一个难点,不是一两次的交流和培训就能解决的,可能有些错误观念已经在他们脑里根深蒂固,甚至用小学阶段都无法扭转,那么就需要我们另找路子。教师要做好这种心理准备,反正孩子是天性善良的,本质是质朴的。用我们的耐心和诚心就算把石头捂出一点温度也是一种成功吧!

  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及改善策略「篇二」

  为准确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连云港市灌南县妇联历时两个多月时间,深入新安镇、新集镇、三口镇、李集镇农村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发放调查问卷250余份,访谈留守儿童家庭100余份。

  一、基本现状

  调查显示,我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较之过去有转变,具体体现在:

  1、家教观念深入人心。96%的受访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很重要,75%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健康状况非常关心,62%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获得大专以上的文化,55%的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品格修养,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2、家教行为趋于理性。80%的家长在孩子犯错时,选择给孩子讲道理。与孩子的意见不一致时,75%的家长会选择讨论沟通,而不是一味地强制孩子服从。81%的家长热衷于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有过广播电视、报刊阅读、亲友探讨等学习经历。

  3、亲子关系逐步改善。在被调查的家庭中,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的占96%,虽然长年在外,但70%的父母能够保证每周至少一次跟孩子联系,56%的留守儿童愿意向父母倾诉烦恼和困惑,52%的孩子理解、支持父母外出务工。

  4、学教困难有所缓解。62%的受访留守儿童很喜欢上学,65%的孩子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满意,仅15%的孩子觉得父母外出务工

  对学习有不好的影响。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的生活、学习管教也较以前有了大的改观,73%的留守家庭会督促孩子的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

  1、家长培训渠道不畅。调查显示,农村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父亲占76.6%,母亲占65.8%。他们的家庭教育经验有40%是来自长辈的经验,35%是自己从小的体验。因此,他们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积极性非常高,90%的家长有培训的需求,但只有13%的家长有过相关的学习机会。

  2、留守儿童学习压力大。跟孩子的家庭话题,60%的家长选择了学习和健康,过于集中的关注给留守儿童的学习带来压力。数据显示,70%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或者“良好”,但是43%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另有26.6%的学生认为“自己成绩未达到父母的期望”,家长和孩子对成绩的认可度有较大差距,体现了孩子们在学习方面的不自信。

  3、情感缺失现象依然存在。调查中,44%的父母因“太忙,没时间,顾不上”等原因只能跟孩子保持电话沟通。但留守儿童对这种沟通并不满意,63%的留守儿童希望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59%的孩子希望父母至少每天联系一次,48%的孩子承认父母不在,缺乏保护,胆小怕事。

  三、建议与对策

  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牵涉面较广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建议如下:

  1、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建议各级党委政府着眼未来,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一是整合教育、民政、劳动等政府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作,整章建制,做到依规办事。二是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群众团体的作用,支持他们依据章程开展关爱活动和志愿服务,做到有人管事。三是适当倾斜技能培训、贫困助学、社会救助等资金安排,把普及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公共财政,做到有钱做事。

  2、家庭要成为关爱留守儿童的“第一阵地”。各级妇联要继续深化以家庭为载体的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开展“送家教进农村、进社区”活动,普及科学的家庭

  教育知识,引导家长和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当好孩子的“启蒙老师”,关注孩子的心智成长。

  3、学校要成为留守儿童的“家外家”。推广和完善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当前留守儿童“家里管不好,学校不好管”的难题;开设学生心理疏导课程,帮助留守儿童化解心理问题;鼓励教师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关心关爱,鼓励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以友情弥补亲情。

  4、社会要肩负起留守儿童的“监管职责”。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组织动员巾帼志愿者、妇女干部、退休干部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能让留守儿童享受到爱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儿童托管”机构,让孩子放学放假有地方玩、有人管;推行“假期培养”模式,让留守儿童在假期拥有“知识充电站”和“快乐加油站”,实现“离校不离教”。

  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及改善策略「篇三」

  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正日益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尤其是农村教育问题。

  今年暑假在我的家乡甘肃临洮,许多小学中学都在补课,我的不少同学也纷纷加入补课大军,充当假期老师。8月6日在农村的党家墩小学,我对补课学生以及周边补习班学生总共100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一、调查原因:

  对于学生来说,大家都很期待假期,可当假期真正到来时却又不得不奔波于各个补习班。有的是看见同学都去补课,有的是家长的个人意愿,有的是学校的强制要求,那么学生自愿去补课的有多少人呢?为此我做了一个关于补课的调查。

  二、调查结果:

  1、你的补课形式是?

  A、学校统一70%B、校外补习班21%C、家教9%2、你每年都参加补习吗?A、是65%B、否35%3、今年暑假补课是自己自愿的吗?A、自愿20%B、学校要求60%C、家长要求10%D、看见大家都在补课自己也补10%4、补课的费用高吗?A、高10%B、能接受90%5、你的补课时间是多长?A、2个月0%B、1个月80%C、10―20天20%6、你认为补课有用或者有必要吗?A、有93%

  B、没有7%7、你是否支持“农村教育落后,要补课多花时间才能在和城里学生竞争中获得机会”?

  A、支持52%B、不支持48%8、你认为农村就应该“笨鸟先飞”吗?A、认为9%B、不认为91%9、针对现在的补课热潮,你有何看法?A、正常25%B、也许是现在学生学习压力大9%C、或许是竞争激烈63%D、没什么必要3%10、你认为暑期补课盛行的原因是?A、社会原因17%B、家庭原因6%C、综合原因77%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不是自愿的,而是学校硬性规定的,而且每年如此。当然学校假期都是有偿补课,至于费用大多数农村学生都能接受。补课的时间一般都是一个月,也给学生留了半个月的休息放松时间。对于补课的实际操作,学

  生很大一部分是迷迷糊糊上学,稀里糊涂放学,要么就是老师上面讲,学生在下面玩。或者更有甚者,老师和家长稍有疏忽就溜之大吉。

  三、调查分析:

  通过对上述结果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暑期补课都很反感。分析原因有以下两点:

  1、学校补课,表面上说是自愿,但实质还是使学生不得不选择补课。老师一般都对学生说:“暑期补课进度直接与下学期连接,不补课的学生老师不再讲解暑期补课内容。”这样理由很是冠冕堂皇,学生只有老实参加补课。如果我们进一步对学校分析,学校不为了赶教学进度,就不会有假期补课一说。当然老师也就不会有额外的奖励(从学生的补课费用中扣取),老师是愿意,而学生只有为了自己的未来无条件服从。如果再进一步深层次分析,学校要不是为了图教学业绩,希望在升学考试中(小升初或中考)能多有几个学生进重点,来提高自己学校的知名度,从而获得更多的教育财政拨款(要知道农村学校不管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师资都很缺乏,足够的财政能解决很多问题),学校也不会如此大张旗鼓的违背教育局的规定假期补课。更进一步分析,就要涉及中国的教育体制。教育部每年巨额的教育资金大部分拨给城市重点中学,忽视农村的师资及基础建设,农村学校想获得财政上的补助就不得不提高教学质量。如今中小学补课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教育部有规定节假日不能补课,为什么学校还是要补呢?是因为国家没有真正实施规定,学校当然视之不管。

  2、农村家长教育意识不完善,只注重文化成绩的学习而忽视了孩子课外兴趣的培养。很多农村家长和城市家长一样,希望孩子有好的成绩,这当然无可非议,但是一味的强调“知识改变命运”而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去补习班。我认为这样做抹杀掉了孩子的天赋,只能让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孩子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最后会丧失学习的兴趣。补课剥夺了孩子们放松休闲的时间,放假比上学还累,孩子们没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他们当然会受不了。如果彻底一点对农村家长分析,会出现这种原因主要是家长文化程度低,没有科学的教育意识。他们通常看问题比较肤浅,其中90%的家长以务农为主,对子女的未来抱有太多的期许,对孩子的学习过于不恰当的关心,从而导致了农村孩子太多的心理压力。

  四、调查建议:

  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农村教育现状还不能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1、针对教育财政资金问题,建议政府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多的将经费投入到农村学校,使农村的教育硬件设施更加完善,为农村学生提供最基础的学习环境。

  2、针对教育部门的政策实施问题,建议政府和教育部门联合起来把国家的假期规定(如节假日不能补课)真正落实到位。

  3、针对农村学校师资问题,建议教育部门应尽可能的给长期在农村教学一线的老师更多的优惠政策,如提高老师工资等,政策适当向农村教师倾斜。

  4、针对农村教育体制问题,建议教育部门分配更多的年轻优秀师范毕业生去农村学校,传播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帮村农村老师提升专业化水平,带动农村教育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5、针对农村学校自身的管理问题,建议学校在假期布置一些社会实践的活动任务,对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一些帮助。可依拓展知识面,也可以提前接触社会,积累一些社会实践,对学生以后的自我发展会有益处。

  6、针对农村家长的教育问题,即建议学校定期开展家长会,一方面告诉家长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宣传一些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提高农村家长整体素质,让农村孩子们尽早从补课大军中解放出来,还孩子们一个金色的童年。

  五、调查总结:

  今年暑假很高兴能有机会进行这次调查,在对《农村教育现状调查》课题中,我通过对家乡当地一所小学的调查问卷作出了上述报告。本次社会实践是一次对社会的深入了解,也是对自己的一次历练,很期待有更多的机会走进社会,充实自己。

  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及改善策略「篇四」

  按照《关于开展xx活动的通知》,我采取个别走访、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作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现将有关情景报告如下:

  一、农村各小学课程开设齐全,执行从简。

  各学校虽然都能按照国际教育部及省、市、区级要求开齐,开足科目,可是能够真正贯彻落实的除语数英以外的课程微乎其微。体育、音乐、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班会等等,很多课程既缺乏专职的教师也没有专门的教室,没有落到实处的必要条件。如信息技术,各学校微机室的电脑早已废弃、淘汰,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微机室,怎样将信息技术课上好科学课,虽然有些学校实验室的设备齐全,可是根本没有能够领着孩子们去做实验的教师,每一次科学课都在教室进行,在这样的教育中,孩子们的科学素养能够得到多大程度的提高音乐、美术既无专职教师也无独立的教室,乐器、素材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也会被长期束之高阁。

  二、学校道德教育虚浮,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轻视道德教育。

  各学校的德育时间仅停留在周一升旗仪式、思想品德课及班会课中,还常常要除去被代课教师占用的课时,并且即使是上课,也仅停留在说教、灌输层面。没有学生自己的活动,没有道德教育的阵地,没有保证活动开展的必要措施。学校、班级几乎不组织德育活动,更谈不上持课内外结合,形式要灵活多样。这种缺乏体验,闭门造车的道德教育,效果微乎其微。

  三、撤点并校,安全隐患增多。

  学生上放学路途遥远,学校没有校车,很多小学生因无人接送,自己骑自行车上学;更有甚者,路上拦车上学;还有一部分由老年人负责接送,这部分人群的安全问题不容小觑。

  另外,上放学期间道路拥堵,汽车、电动车、自行车,老人、年轻人、小学生瞬间挤满街道,同样存在安全隐患。

  四、留守子女问题突出。

  农村各小学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逐年攀升。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家长们纷纷出外打工,将孩子留给家中老人照顾。因为观念和意识的局限,老人一方面存在溺爱心理,另一方面只关注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对于孩子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培养着实有限。留守儿童在校打架、上网、违反纪律、不完成作业现象极为普遍。

  五、校长素质堪忧。

  校长是一方教育的引路人,很多校长没有自己的办学方向,缺乏最基本的教育理念,眉毛胡子一把抓,漫无目的。如此办学,贻误子孙后代。

  六、教师工作缺乏活力。

  这是长久以来的痼疾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农村学校条件艰苦,待遇缺乏优势,要求不断提高。长久以来,到相桥的教师有条件的选择机会进城,没条件的寻找机会进城,留下来的教师工作进取性不高。

  七、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育人网络的构成仅限于最多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学校教育脱离时代,脱离社会,闭门造车。

  综上所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社会、家庭、学校、教师等各方面的原因,相桥教育将不仅仅仅输在文化课上,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本事、动手及社会实践本事的缺憾也会日益增多,如不及时改良现状,相桥将有更多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篇十:如何改变农村教育现状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改善策略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改善策略

  农村地区学校的教育质量一直和城市相比,处于次要地位。当今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最主要困境是学校资金匮乏,学校设施破旧,师资力量急需改善。

  为了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状况,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有必要加大对农村小学的资金投入,修建、装饰及设施的改善应该优先考虑,提升学校的各项设施,巩固及扩大学校的经费来源。

  其次,要加强社会对农村教育的关注,扩大教育资金供给,加强财政负担和公益性投资,缓解家庭负担,积极推进经办机制的改革,优化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结构。

  此外,增加政府经济文化援助力度,鼓励社会资助农村小学,加大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加强师生成长素质教育,促进师生的良好思想素质的发展。

  最后,在建立科学规范的考试评价制度的同时,采取措施促进农村学生高教育水平的发展,改革当前存在的教学模式,加强教育资源的统一配置,鼓励农村学生参加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

  总之,要想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的质量,就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采取更多充分的措施,分配合理的资源,给予农村孩子们最佳的发展环境。

相关热词搜索: 如何改变农村教育现状 农村教育 现状 改变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