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钱钟书的化境论是什么意思4篇

时间:2023-08-06 13:18:02  阅读:

篇一:钱钟书的化境论是什么意思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钱钟书翻译理论“化境”说探究

  作者:黄冬玲

  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5期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钱钟书的翻译理论“化境说”并以葛浩文《骆驼祥子》英译本为例浅析“化境说”在译本中的体现。“化境说”在译本中的体现分为:引“诱”论;避“讹”论和求“化”论。

  关键词:钱钟书;化境说;《骆驼祥子》英译本

  中国传统翻译思想以“信达雅说”(严复),“神似说”(傅雷),“化境說”(钱钟书)为主流。在中国传统翻译思想中,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尤为引人注目,翻译界对它的理解和评价也特别耐人寻味。本文利用《骆驼祥子》葛浩文英译本作为文本分析,以此具体探究钱钟书翻译理论“化境说”。

  一、钱钟书和“化境说”翻译思想

  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作家和教授。主要作品有《写在人生边上》和《围城》等。钱钟书比较完整的翻译只有海涅的《精印本<堂,吉柯德>序言》希罗多德《史记》的一章和邦戴罗《短篇小说集》的一篇等。然而,关于翻译理论的著作,只有《林纾的翻译》,《管锥编》中有提及。这些为之不多的论述,形成了“化境说”的思想。

  在钱钟书的著作中,钱先生提出了对翻译理论的理解。他认为,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引‘诱’、避‘讹’、求‘化’”的过程。“诱、讹、化”形成了“化境说”。首先,一个“诱”字形象地道出了翻译的性质、功能、作用和目的,即引诱读者去阅读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爱上外国文学作品。其次,要避“讹”。避免译文跟原作品失真和走样。最后是求“化”。钱钟书的“化”,指的是翻译“所向往的最高境界”。对于“化”,钱钟书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才能说算得上入于“化境”。钱钟书又说:“译文对原作应该忠实以致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王秉钦,2004)因此可以看出钱钟书认为“化”应该包含以下涵义:“化”同时包含改变形式和保留内容或思想和风格;翻译应该“达”,应该和译入语语法规则保持一致;翻译应该在内容思想风格上忠于原作。在形式转变过程中,译者不得“从心所欲,不逾矩”;“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因此,“化”是翻译的最高境界。作为最高理想和境界的“化境”也超越了现实世界,进入原作者所描绘的精神世界,透过语言之表,体会象外之象,韵外之旨,而译者与原作融为一体,达到“游心化境”。

  二、钱钟书“化境说”翻译思想在葛浩文《骆驼祥子》英译本中的体现

篇二:钱钟书的化境论是什么意思

  

  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化境”的来源,意义并评述。

  ——280851刘玲

  一.“化境”的来源

  钱钟书的“化”,是从《说文解字》的一段训诂文字中引申出来的。

  在1964年《林纾的翻译》的开头,他写道:汉代文字学者许慎有一节关于翻译的训诂,义蕴颇为丰富。《说文解字》卷六《口》部第二十六字:“‘囮’”,译也。从‘口’,‘化’声。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言为’。”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的引“诱”,“言为”、“讹”、“”化、“囮”是同一个字。“译”、“诱”、“媒”、“讹”、“化”这些一脉通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虚涵数意”(mainfoldmeaning),把翻译能起的作用(“诱”)、难以避免的毛病(“讹”),所向往的最高境界(“化”),仿佛一一透视出来了。二.“化境”的意义

  1.“诱”,说明了翻译的作用。钱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中对翻译的作用有如下生动的叙述:“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

  2.“媒”,翻译的重要功能在于做媒,“它是个居间者或联络员,介绍大家去认识外国作品,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仿佛做媒似的,使国与国之间缔结了‘文学姻缘’。”同“诱”一样,“媒”也是翻译的原动力,藉以实现翻译的文化交流功能。

  3.“讹”,指翻译中存在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造成的忠实度的缺失,“译文中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和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就是‘讹’。

  关于“讹”,钱钟书说:“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很不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

  4.

  “化”,指的是翻译“所向往的最高境界”。对于“化”,钱钟书又进一步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才能说算得上入于“化境”。

  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化境”理论只是翻译的最高准则,是翻译的理想境界。翻译家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也就是说作品要想完全达到译入语中的“化境”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翻译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讹”的地方,某些程度,某些方面的“讹”是不可避免的。

  三.对“化境”的评述

  “化境”是翻译的最高理想,要真正做到“化境”,却是难而又难的,有时甚至是做不到的。众所周知,由于文化上、思维习惯上、语言特点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即使译者反复推敲,用心良苦,也很难做到在译文里不流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这个“化”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它有赖于译者的学识修养。“化”字贯穿于翻译的全过程,因此,译者必须尽力实现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和风格上的最大相似。

  参考文献: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翻译理论研究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

  罗新璋:

  《钱钟书的译艺谈》.《中国翻译》,1990徐建:

  《文学译作的门径追寻——浅论钱钟书的“化境”理论》,《思考与言说》,2009刘静:《钱钟书先生之“化境”翻译理论之我见》,《学术论坛》,2009

篇三:钱钟书的化境论是什么意思

  

  浅议钱钟书的“化境”说

  李青

  【期刊名称】《山东青年》

  【年(卷),期】2012(000)00【摘

  要】“化境”说自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在译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着重从“化境”说的理论内涵,即“诱”、“讹”、“化”三个概念的内涵及相互联系着手进行探讨,以发挥翻译的正“诱”功能,减少或避免翻译中任意的“讹”,达到最大程度的“化”,实现“打通”。

  【总页数】2页(P38-39)

  【作

  者】李青

  【作者单位】菏泽学院外国语系

  【正文语种】中

  文

  【相关文献】

  1.钱钟书翻译的“化境”说及其理性考察2."化境"=解构?r——比较钱钟书"化境"说与解构主义翻译观3.论钱钟书的“化境”说4.论钱钟书的“化境”说5.钱钟书“化境说”的创新意识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四:钱钟书的化境论是什么意思

  

  钱钟书翻译理论与实践——化境

  钱钟书学贯古今,被称为“文化昆仑”。其作品《林纾的翻译》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钱钟书的翻译观,另有大量见地独到的论述翻译的片段,散落在《管锥编》、《谈艺录》等著述中。他所标举的“化境”说,更是在中国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钱钟书提出翻译的最高理想是“化境”。他认为:“文字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为另一国文字,既能不以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格,那就算得入于‘化境’。”这表明翻译既要用译入语再现原语信息,又能完全保持原作的风味;既要在内容、形式等诸多方面忠实于原作,有要求译文自然流畅,不可生硬牵强。

  例1、Onemanwaslamedinhislegswhileanotherhaslosthiseyesight.Theblindmantakingthelamemanonhisshoulderskeptastraightcoursebylisteningtotheother’sorders.Itwasbitterall-daringnecessitywhichtaughtthemhowbydividingtheirimperfectionsbeeenthemtomakeaperfectwhole.译文:一人腿脚不好,另一人眼睛不好。盲人揹着瘸子,听着他指路。

  但教他们如何通过分开他们之间的缺陷,组合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却需要莫大勇气,因为这有点残忍。

  钱译:一跛一盲,此负彼相,因难见巧,何缺成全。

  解析:此段摘自《管锥编》,以极简的语言说明了一位盲人和一位跛者相互扶助,取长补短,彼此协作的情况。译文相较于原文来说,更加精炼,但对原文意思的表达却没有任何删减。

  例2、Arottencarcassofabuttnotrigged/Nortackle

  sailnormast;theveryrats/Instinctivelyhavequitit.译文:传位已腐烂,没有装载,/无轳无帆,也无桅杆;那只老鼠/本能地已经弃船。

  钱译:船已漏,鼠不留。

  Ratsleaveasinkingship.译文:鼠不恋破舟。

  解析:这两句的意思相近,但是语言表达则不尽相同。前者是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一句台词。钱钟书译为“船已漏,鼠不留”,音韵和谐,更适合舞台演出效果。

  例3、FiewranglingQueen/Whomeverythingbeestochidetolaugh/Toweep;whoseeverypassionfullystrives/Tomakeitselfintheefairandadmired!译文:皇后即便争吵、斥责、大笑、哭泣也仪态万千;每个情态都风情万种、令人殷羨!

  钱译:(赞皇后之美)嗔骂、嬉笑、涕气,各态咸宜,七情能生百媚。

  Fiefieuponher!/There’slanguageinhereyes

  hercheekherlip;/Nayherfootspeaks.译文:看看她啊!/她的眼睛、脸颊、嘴唇都有言语;/甚至她的脚也会说话。

  钱译:咄咄!若人眼中、颊上、唇边莫不有话言,即其足亦解语。

  解析:赞扬美貌历来被看作难事,加之东西方对美貌的判别差别较大,更是难上加难。且看钱老如何化解。前一句展现了皇后各态皆美,“七情六欲”,“千娇百媚”是汉语中的词语,根据原文,两者

  加以组合,“七情能生百媚”不仅对仗工整,还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想象皇后的美貌。后一句同样是赞美,“inhereyes

  hercheekherlip”,钱老在“眼”、“颊”和“唇”后分别添了“中”、“上”和“边”,勾画出一幅顾盼生姿、唇角着笑的美人图。在形式上也符合汉字偏好双音节的特征。

相关热词搜索: 钱钟书的化境论是什么意思 化境 钱钟书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