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要打造6篇

时间:2023-07-31 15:27:02  阅读:

篇一: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要打造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

  佚

  名

  【期刊名称】《中国教工》

  【年(卷),期】2017(000)00【摘

  要】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

  【总页数】1页(P21-2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32【相关文献】

  1.切实加大支撑保障力度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保驾护航——《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系列解读(五)2.充分发挥工会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系列解读(六)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25条举措支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二: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要打造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立改革方案》系列解读(四)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立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提出,要“运用互联网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建立”“创新产业工人开展制度”。这是从产业工人现实需求出发,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提出的改革举措,为产业工人畅通职业开展通道,更好地成长成才成就搭建了平台,铺平了道路。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正视和克制产业工人开展面临的困难。

  产业工人是一个社会地位较高、受人尊重的职业群体。但毋庸讳言,现实中产业工人的境况并不尽如人意,其社会认同感不够高,一些产业工人的职业自豪感也不够强。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众多,产业工人职业开展通道比拟狭窄单一,开展空间受到限制,无疑是一个不容无视的重要缘由。主要表如今:一是晋升难。按照现有职业技能标准划分,产业工人晋升主要是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五级等级体系,由于要求产业工人必须具有较长的工作年限才能晋级,且晋升条件比拟苛刻,因此通过提升技术获得晋升的时机有限。二是跨界难。现实中不少企业技术技能认定与职位晋升不挂钩,干部和工人的身份界限尚未从制度上打破,产业工人向上晋升空间小,工人即使技能程度再高,也很难跻身管理层或者技术人员行列,出现所谓“天花板”现象。三是流动难。产业工人在跨地区跨行业地正常流动时,仍然面临户籍、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障碍,合理流动受限制,既降低了人力资的配置效率,也强化了构造性就业难。四是出彩难。产业工人与企业管理层、技术人员相比,获取和占有资有限,缺少相应的鼓励和保障机制,也缺少展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人生出彩的时机相对偏少。

  这些因素阻滞了产业工人的成长通道,影响了产业工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调动,也影响了社会消费力中这局部最积极最活泼要素的有效发挥,形成了产业工人个体与社会双重资浪费。为此,《改革方案》从运用互联网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建立和创新产业工人开展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详细改革措施,力求为产业工人职业生涯开展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

  二是拓宽产业工人开展空间,畅通产业工人开展通道。

  这是从职业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为产业工人翻开通道。针对产业工人成长通道狭窄,囿于横向流动而难于纵向流动,特别是工人只能当工人,即使干得再好,也不能成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问题,《改革方案》提出,要“改革企业人事管理和工人劳动管理相区分的双轨管理体制,实行统一的人力资管理制度。打破职业技能等级和专业技术职务之间界限,实现有效衔接,改变技术工人成长成才‘独木桥’现象”。这一举措将适当打破现有企业用人中“工人”与“干部”、“工程师”之间的身份界限,使符合条件的技术工人可以融入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行列,也必将促进产业工人在企业技术进步、核心竞争力提升中发挥更大作用。

  《改革方案》提出,要“把优秀产业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纳入党管人才总盘子统筹考虑,搭建产业工人职业成长平台”,是把产业工人中的技能型人才和专业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视同仁,同样对待。特别是做到一同培养,一同选拔,一同考核,一同使用,进而改变社会某些层面存在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当工人没长进”“重知识轻技能”等价值取向,不断优化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

  《改革方案》提出,要“完善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制定国家资历框架,推进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学分转换互认”,这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相应举措的进一步强化。这项举措借鉴参考了德国、____等兴旺国家技术工人培养形式,又结合中国国情,目的是为产业工人建立终身学习成果档案,根据产业工人的知识、技能和才能要求,构建成一个连续的、可被认可的资格阶梯,畅通产业工人承受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渠道,搭建终身学习、不断成长的“立交桥”。

  应该说,现实中产业工人纵向流动较难,横向流动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畅通产业工人的横向流动,《改革方案》提出“健全公共就业效劳体系,丰富就业效劳内容,拓展效劳功能,加强职业指导,完善就业信息效劳制度,做好职业供求信息发布”等举措。众所周知,现阶段制约产业工人横向流动障碍还比拟多:一方面,产业工人对企业用人需求、就业岗位信息理解不充分,对个人流动前景、流动本钱难以准确判断、评估。另一方面,产业工人流动本钱较大,如产业工人流动中的户籍、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改革方案》提出这些举措,要求为产业工人流动提供充分的人才评价、信息参考以及就业分析^p和指导,减少乃至消除流动藩篱,对于改良现行相关制度和公共效劳均等化缺乏问题,发挥市场在人力资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创新技能导向的鼓励机制,为产业工人创新创效提供有力保障。

  这是从鼓励产业工人创新创造、成长成才的角度提出的举措。其中建立健全培养、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鼓励机制,引导企业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进步高技能人才待遇、加大对技术工人创新创造的奖励力度等措施,就是为了让产业工人在进步技能、提升素质、不断创新中有所收获、增强信心、看到希望。这些改革举措的落地见效,必将对激发产业工人的学习动力和创造活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改革方案》中提出的一系列加大对产业工人创新创效扶持力度的举措,如深化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先进操作法总结、命名和推广,加强各层级、各领域、各行业职工创新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建立,结合共建产业工人实验实训平台等,是立足产业工人岗位实际制定的支持产业工人创新创效的详细举措。通过这些举措,可以为产业工人搭建起与企业管理、技术人员等人才同样的展示舞台,为产业工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条件。

  “完善国家级技术工人表彰奖项,形成以党和国家表彰为导向、企业和社会积极参与的产业工人表彰奖励制度”“适当增加国家科技进步奖推荐名额,鼓励和支持产业工人创新成果评选、展示”等举措,那么为产业工人开拓了一条新的人生出彩通道,有利于增强产业工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有利于鼓励广阔产业工人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学习成才,为促进产业开展奉献智慧和力量;有利于提升产业工人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在全社会更加有效地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气氛。

  四是运用多种载体和平台,为产业工人成长成才成就创造条件。

  从国内看,要改良劳动和技能竞赛体系。长期以来,劳动和技能竞赛是产业工人脱颖而出、崭露头角的重要平台,广阔产业工人在各级劳动和技能竞赛中实现了技术提升、技能晋级、素质进步,发挥了作用,展示了自我,实现了自身价值。按照《改革方案》要求,下一步还要下大力气改良劳动和技能竞赛机制,完善竞赛的组织、效能评估和鼓励机制,形成效劳开展、层层递进、内外衔接的完善竞赛体系,为产业工人搭建更多更好的竞技场。

  从国际看,要在国家施行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立中彰显产业工人的作为。要把产业工人队伍建立纳入国家开展战略,寻求产业工人开展的时机,特别是要加强产业工人技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多参与和举办国际性的产业工人技能交流活动,拓展产业工人的国际视野,在与国外产业工人的互学互鉴、友好交流中增强本领、提升技能,树立中国产业工人良好形象,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增强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做到“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从载体看,要适应互联网迅速开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搭上信息技术____的“快车”,更多更充分地运用信息化手段,特别是运用互联网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建立。加强网络学习平台和“互联网+”普惠性效劳平台建立,通过互联网加强产业工人队伍的思想引领、技术交流、创新成果展示、文化建立等,举办多行业、多工种的网上练兵活动,建立网上“职工之家”,实现网上____帮扶、提供公共效劳,打造方便快捷、务实高效的效劳产业工人新通道,形成网上网下深度交融、互相联动,共同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立的新格局。

篇三: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要打造

  

  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十四五规划

  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我省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落实产业工人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5项重点任务,大力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加快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为建设我国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开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和改进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领导,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最广泛地把产业工人团结凝聚在周围,引导产业工人听话、感恩、跟走。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挥产业工人首创、原创精神,提升产业工人素质,维护产业工人权益,提高产业工人地位,增强产业工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从制约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入手,直面困难挑战,勇于改革创新,坚决破除束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清障搭台,强化保障,切实提高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针对性、实效性。

  ——坚持需求引领。聚焦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对产业工人提出的新要求,定向引人、定向育人、定向用人,推动、支持和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建功立业。

  ——坚持系统观念。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不同性质和特点,着眼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定性定量结合,多要素、多层次、多角度统筹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三)主要目标

  通过深化改革,培育一支符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覆盖广泛、梯次合理、素质专精、规模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思想引领进一步深入,建功立业举措进一步完善,产业工人素质进一步提升,合法权益保障进一步落实,产业工人地位进一步提高,产业工人队伍进一步壮大。到2025年,新培育100名工匠、300名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350名首席技师、400名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高职在校学生人数增加28.4万人以上,技工院校新增招生25万人以上;全省

  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行动,累计培训500万人次以上,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00万人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55万人以上。

  二、主要举措

  (一)不断加强产业工人思想引领

  1.加强和创新产业工人队伍建工作。以建引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与建融合发展。持续深化建带工建,创新加强新兴领域建工作,及时有效做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工作,提升组织和工作有形有效覆盖水平,增强基层组织功能和组织力。加大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员力度,通过计划单列、重点倾斜等方式,优先发展生产一线产业工人、技术能手特别是优秀青年产业工人入,每年发展员数量原则上不低于上一年度。全面加强国有企业建设,根据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组织结构、经营模式、用工方式等新变化,动态调整组织设置,把组织建到车间班组、经营网点、工程项目、服务窗口等基层单位。按照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建工作,通过单独组建、联合组建、区域统建、行业联建等方式,实现组织对非公有制企业有效覆盖。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产业工人员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产业工人立足岗位攻坚克难、干事创业。

  2.加强和创新产业工人思想教育。以建设为统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学习运用百年的宝贵经验,在产业工人中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打造“五一”系列活动品牌,开展职工系列文体活动,深化“·劳动美”、“劳动者风采”主题教育活动,推动特色思想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进工地。发挥“百姓宣讲团”作用,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社会氛围。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企业文化中心和群文化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

  等阵地,运用产业工人听得懂、听得进、乐于接受的话语体系,引导广大产业工人坚定不移听话、跟走。加强网上思想引领,开展“网聚职工正能量、争做职工好网民”系列活动,提高运用互联网组织、宣传、引导、服务产业工人的本领。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加强面向产业工人的法治宣传教育,创新普法宣传形式,提高产业工人法律素养和诚信意识。

  3.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宣传舆论阵地作用,深入开展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宣传,讲好劳模故事、劳动故事、工匠故事。完善劳模政策,落实劳模待遇,规范做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工人先锋号评选表彰工作,成立劳动模范协会,为广大劳模提供全方位、一体化服务,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模、关爱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社会氛围。厚植工匠文化,发布“工匠”年度人物,推动设立“工匠日”,提升“工匠”品牌社会影响力。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车间、进社区活动,推动建立工人运动史陈列馆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基地,扎实推进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孵化和扶持一批深刻反映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良好风貌的影视剧、歌曲、文学等优秀文艺作品,讴歌在我省经济社会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产业工人。

  4.深化新时代工会改革创新。认真落实关于群团改革工作的部署要求,把增强性、先进性、群众性贯穿工会深化改革创新全过程,推进学习型、实干型、服务型、创新型、廉洁型、节约型工会建设,充分发挥工会作为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作用、职工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作用。提高工会对包括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内的各行各业、各种用工形式劳动者

  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更加广泛地把广大职工群众团结凝聚在周围,不断巩固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健全工会工作制度机制,坚持把改革向基层延伸,推进基层工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把力量和资源向基层倾斜,充实县级以下工会工作力量。

  (二)深入开展产业工人建功立业活动

  1.大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进一步完善“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组织、各方协同、职工参与”的劳动竞赛格局,健全完善企业竞赛、县级竞赛、州(市)和省级产业系统公司竞赛依序向省级示范性竞赛升级,省级示范性竞赛申报全国引领性竞赛的体系。持续推动竞赛技术标准与国家竞赛标准、世界竞赛标准相衔接,提高全省职业技能竞赛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创新劳动和技能竞赛形式和内容,建立健全竞赛同劳模评选、职称评定、技术等级认定、工资收入等相融合的体制机制,提升竞赛活动质效水平。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以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和重大活动为主要阵地,以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为重点,广泛深入推进“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搭建产业工人展示平台,组织选手参与世界技能大赛、全国技能大赛,组织开展以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企业和产业工人为主要对象,以技能大赛、岗位练兵、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的职工职业技能大赛。

  2.广泛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以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等企业和产业工人为主要对象,开展以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为主要内容的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聚焦绿色铝硅、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材料、数字、绿色食品等领域,鼓励支持产业工人参与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建

  设。在省、州(市)、县(市、区)三级开展创新工作室、创新项目等典型培育活动,大力开展产业工人创新项目孵化,在重点产业、关键领域取得一批创新成果和技术突破。通过举办职工创新成果展,开展职工优秀创新成果交流活动,为职工搭建展示平台。加大职工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鼓励产业工人在重点工程、重大科研项目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中,开展技术革新、技术协作、技术攻关、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网上练兵和“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等群众性创新活动,释放创造潜能,为创新型建设贡献力量。推进行业企业建立职工创新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组建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创新工作室联盟,联合高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建创新创业平台。

  (三)全面推进产业工人素质提升

  1.健全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完善职业教育制度,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实施职教园区“引领”工程、中职“强基”工程、“工匠”培养工程、高职“双高”计划,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到2025年,基本建成职业教育强省。改革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办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强化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实施产教融合工程,强化校企合作,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构建多元办学格局,全面深化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加强职教集团(联盟)、校企合作共同体、产教融合基地等项目培育和建设,指导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开展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高标准打造公共实训基地和产业集群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实训指导师队伍,全面提升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新能力。推动曲靖市麒麟职业教育集团全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使之成为全国知名的产教融

  合、校企合作的产业工人实训基地。总结推广产教融合企业试点经验,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完善校企合作协调推进机制。鼓励各类高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专业、开发课程,鼓励开展冠名培养、订单式培养。进一步健全完善技能等级认定监管制度,提高技能等级认定的社会公信力。深化工程领域职称评审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有效激励专业技术人才。

  2.健全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培训体系。建立覆盖广泛、形式多样、运作规范,行业、企业、院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依托企业、职业院校(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建立现代化产业工人培养培训基地(中心),持续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制定产业工人培养计划、培训考核制度,重视企业内部工人技术技能培训。鼓励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自主开展培训,提升企业职工技能水平和转岗转业能力。鼓励社会力量、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积极承担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失业人员、中小微企业员工、农民工、个体工商户等群体开展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鼓励名师带高徒,探索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推广“双师带徒”培训模式,开展“名师高徒”选树活动。实施“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畅通一线产业工人继续学习深造路径,增加有工作经验的技能人才在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学生中的比重。

  3.强化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在培养技能人才上的优势作用,鼓励企业建设培训中心、职业院校(技工院校),鼓励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8%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用于一线职工技能提升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等。强化创新驱动,构建产学研用融合的产业创新体系。推进企业与各类院校、科研

  院所合作,整合资源,联合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整合企业现有人才数据资源,建立人才库,动态发布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目录,促进产业和人才需求的精准推送、精准对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向纵深发展,组织引导院校、科研院所、领军企业、龙头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等的各类科技人员踊跃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行列,协助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协作、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活动。

  4.大力提升产业工人素质。健全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岗培训体系、以赛代训体系、培养评价体系,构建政府、院校、社会、企业、工人同心合力推动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大格局。实施“技能”行动,开展一线职工“求学圆梦行动”,健全终身技能培训制度,提升产业工人技术技能水平和学历层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依托大型企业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孵化拔尖人才,培育储备工匠型人才。加强产业工人技能国际交流与合作,选派优秀技能人才赴制造业强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修学习、进行技术交流、参加技能竞赛。鼓励引进高技能人才,企业从省外引进的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队选手,优先纳入各地高技能人才评价范围。鼓励企业、院校组织和推荐选手参加国家和省级技能大赛。进一步加大“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工匠”培养力度,示范带动更多产业工人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健全人才评价体系,推动落实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做好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称工作。打破职业技能等级和专业技术职务间界限,使符合条件的技术工人融入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行列。打破学历、论文、年限等限制,对解决重大工艺技术难题和重大质量问题、技术创新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师带徒”业绩突出的产业工人,破格晋升技能等级。

  5.大力加强网络学习平台建设。打造终身学习制度,建立完善终身教育学习网络平台。鼓励引导产业工人利用“学习强国—技能频道”、“技能强国—全国产业工人技能学习平台”,不断提升职业技术技能水平,推动建立产业工人“技能慕课”。完善全省职工教育网上平台,推行以学历继续教育与技术技能培训并重、线上线下结合的产业工人继续教育模式。推动有学历提升需求且符合入学条件的农民工接受大专、本科学历继续教育。大力推行“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广泛开展新职业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鼓励企业建设在线学习和技能培训平台,满足产业工人个性化学习需求。

  (四)切实推动产业工人地位提高

  1.健全完善产业工人权益保障制度。按照规定,推荐符合条件的产业工人作为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委员、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的人选,选派优秀产业工人代表到各级群团组织中挂职和兼职,逐步提高产业工人地位。探索推进基层工会“推优入”制度,把产业工人中的各级劳模、工匠、技术状元、技术能手、首席工人、优秀志愿者推荐给组织。加大产业工人在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兴滇人才奖、楷模、道德模范、好人等各类先进评选中的推荐选树力度,把优秀产业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纳入管人才总盘子统筹考虑。

  2.健全完善产业工人民主权益保障制度。按照宪法和法律及《职工代表大会条例》等有关规定,推动企事业单位普遍建立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涉及产业工人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必须经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保障产业工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依法推进公司制企业建立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规范职工董事、职工监事选举产生程序,严格述职评议,确保其代表产业工人有序参与公司治理。推动企业工会与行政沟通协商机制创新发展,拓展职工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民主管理形式。

  3.健全完善产业工人经济权益保障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探索发布技术工人工资指导价位。落实《集体合同规定》、《集体合同条例》、《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针对涉及产业工人切身利益的劳动报酬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推动企业建立职工工资共决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产业工人收入水平。落实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相关政策规定,完善体现技能价值激励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健全技能人才培养、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推进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向优秀产业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倾斜。加大创新能力、现场解决问题能力和业绩贡献在技术工人评价中的权重,将评价结果与待遇挂钩,激发产业工人创新创造活力。鼓励企业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对聘用的高技能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薪酬制、股权激励、超额利润分享、项目跟投、项目分红、岗位分红等多种激励分配方式,对高技能领军人才参照高级管理人员标准落实经济待遇,对作出重大贡献的部门和个人给予专项特殊奖励。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完善首席技师制度。引导企业设置技能津贴、班组长津贴、师带徒津贴等各类津贴。健全技术工人创新成果按要素参与分配制度,支持优质项目享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

  4.健全完善产业工人维权服务制度。加强对涉及产业工人权益的发展规划、政策举措、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健全政主导的维权服务机制,推进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动保护、生产安全、技能培训、休息休假、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改革,做细做实维权服务项目,使维权服务工作由粗放型管理

  向精准化服务发展。推动产业工人维权服务措施列入地方性法规。健全完善政府和工会联席(联系)会议制度,县级以上政府与同级总工会每年至少召开1次联席(联系)会议。制定工会法律援助实施办法,加强维护产业工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组织工会法律顾问、律师等深入企业开展劳动用工法律体检,促进企业规范用工。贯彻实施《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发挥《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意见书》和《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建议书》作用,提高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实效。建立工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司法行政部门、法院共同参与的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依法调处劳动关系矛盾。加强劳动关系发展态势监测、分析研判、风险排查化解、应急处置,维护产业工人队伍团结统一与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产业工人职业健康权益,监督企业严格遵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落实职业病预防措施,坚守职业健康“红线”。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普及职业健康知识,倡导健康工作方式,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关注职业健康的文化氛围,提升产业工人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水平。

  (五)持续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发展壮大

  1.大力推动更充分的就业服务。健全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构建覆盖城市街道、社区和县、乡、村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健全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就业见习等服务机制。实施基层成长计划,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和基层单位就业。实施青年见习计划、就业启航计划,做好失业青年帮扶工作。继续健全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就业、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优化覆盖城乡的就业、培训、社保、医疗、教育、住房、交通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农民工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型。加强困难人

  员就业援助,实施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失业人员就业服务,确保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做好培训市场与产业工人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工作,完善覆盖全省的公共招聘服务网络,实现省、州(市)、县(市、区)三级岗位信息归集,提供优质高效的网络招聘服务。

  2.切实强化产业工人网上工作力度。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数字工会”服务职工平台,建设工会组织和会员实名制管理、普惠服务项目管理、职工医疗互助管理、融媒体矩阵、工会业务管理、大数据分析运用系统,搭建结构清晰、数据准确、动态管理的全省工会会员基础数据库。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各有关企事业单位及工会组织相关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厘清各部门数据管理及共享的权利和义务,打通数据壁垒、消除信息孤岛。回应产业工人关切,有针对性开发服务项目,完善“互联网+”普惠性服务,提供网上入会转会、医疗、就业、帮扶救助、法律援助和日常生活优惠等服务。紧贴产业工人精神文化需要,做好面向产业工人的网络宣传工作。

  3.全面提升面向产业工人的服务水平。加强各级工会职工服务阵地建设,构建以职工服务中心、职工之家、娘家人服务站、工人文化宫、疗养院、疗休养基地、工会干部培训学校等为载体的全方位服务阵地,组织、吸引广大产业工人“回家”,打造高便利性、高亲民性、高知名度、高利用率的工会“娘家人”服务品牌。

  三、实施保障

  (一)健全协同推进改革的工作格局

  坚持完善委统一领导,政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工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格局,形成齐抓共推改革的整体合力。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纳入各

  级委、政府工作全局进行通盘考虑和部署,促进各责任单位按照规划制定的时间表、路线图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各级工会要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根本性工作,在委的统一领导下履行改革协调领导机构办公室职责,发挥牵头作用,协调各责任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合力推进改革。各责任单位要对照规划提出的任务、指标等,制定年度改革计划,将规划细化为具体工作措施、分解为阶段性目标,抓好落实和督促,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二)完善动员各方改革力量的工作机制

  健全完善各级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领导机构及办公室工作机制,强化请示报告、沟通会商、调研指导、协调推进、评估督查。健全改革工作培训交流机制,通过培训班、研修班、推进会、典型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改革参与各方互鉴互学、取长补短。建立健全产业工会作用发挥机制,强化产业工会改革意识和能力,完善与行政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的联动,推动改革举措落实落地。建立健全促进企业重视和推进改革的机制,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让改革助推企业发展。建立改革评价和督促检查机制,定期对改革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和督促检查,加强成果运用,层层传递改革压力。

  (三)加强先行先试和分类指导

  构建以全国改革试点为标杆、省级示范点为带动、各级示范点为支撑的改革示范体系,促进全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全面提质。明确各示范点创建方向,加大精准指导支持力度,突破改革瓶颈,打造一批可学、可推广的“样板”。国有企业要当好“领头雁”,携手非公有制企业共同推进改革。推广非公有制企业取得的改革成效和经验,将改革推向中小微企业、服务业,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向全域推进。

  (四)营造推进改革的良好氛围

  各责任单位要加强对规划的宣讲培训,提高干部职工对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将相关政策制度的研究出台、推进落实、监督检查与规划实施有机融合。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运用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解读规划的重大意义、重要内容、具体措施,大力宣传改革典型和产业工人优秀代表,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改革的良好环境。各级校(行政学院)和高校、研究机构、群团培训学校要加大培训和研究力度,为规划实施提供理论支撑。

篇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要打造

  

  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系列解读(三)

  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提出“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着力提升产业工人的技能素质。中央文件第一次使用“技能形成体系”概念,用来改革完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等相关制度体系,重新建构有利于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的体制环境,是《改革方案》的一个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视和决心。

  一、“技能形成体系”内涵丰富

  技能形成体系是源自演化经济学的一个学术概念,是指国家协调社会各部门、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以达成社会合作的方式,培育社会经济发展所需技能的系统性制度安排,包括责任分担的技能投资制度、标准化与可转移的技能供应制度、科学公正的技能评价和资格认证制度、公平可信

  的技能使用制度(包含薪酬体系、集体协商、学徒制等)及多方支持的社会合作制度等。

  单个劳动者获得技能、提高技能和使用技能或许是单纯的个体行为,一大批劳动者获得技能、提高技能和使用技能则是集体意义上的社会行为,需要协调和平衡政府部门、教育与培训系统、企业(资本)以及劳动力等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生成一种有利于技能传递和形成的体制环境。

  德国技能形成体系被公认为是工业化国家的成功范式,具有两个关键特征:工业技能资格由国家统一认证和企业培训由工会全程监管。作为德国技能供应制度的标志,“双元制”学徒制培养模式卓有成效:一是企业是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体,通过厂办技校、设立学徒工实训车间的培养方式,产教融合、工学一体;二是培养成本由企业和学徒工双方分担,政府通过设立公立技校和促进义务职业教育方式补贴部分成本,行业协会和工会通过集体协商签订合同保障学徒工收入待遇;三是联邦职业教育委员会、企业联合会、工会、政府联合进行技能考核评价和技能资格认证;四是通过立法由工会监督学徒工的培训质量。德国通过企业雇主、工会和政府等多方协商的合作方式,化解了企业不愿提供培训只想挖人搭便车的市场失灵问题,解决了高速工业化过程中的技工荒难题。

  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就是要通过改革和完善相关制度,有效干预技能形成过程,形成有利于提高产业工人队伍技能水平的体制环境,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提供强大的技能支撑和人才保障。主要举措包括: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改革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统筹发展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改进产业工人技能评价方式、打造更多高技能人才、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稳定就业等。

  二、统筹发展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

  在《改革方案》中,职业教育是指入职前的各层次各类型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提供的技能教育,或是指未来产业工人的培养;职业培训是指产业工人岗位技能培训,主要包括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转岗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辅以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手段,也称职业能力建设、职业技能开发。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两者统筹发展,构建社会协同的技能供给体系。

  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目前全国有1.25万所职业学校,年招生总规模近950万人,在校生2700多万人,非学历教育注册学生5287万人。2014年底,有技工院校2818所,技工院校在校生339万人,全国享受政府补贴性职业培训1935万人次。但从客观现实来看,产业工人队伍整体技能水平还不高,技术工人

  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农民工受教育和培训程度不高,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制度亟待改革完善、统筹发展。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涉及理念转变、制度创新、体系构建、政策配套等方面。《改革方案》提出的改革重点在于,一是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以纠正一些地方和学校一度偏离就业导向,过度追求职业学校升格的倾向,一些用人单位一味以学历为门槛歧视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行为;二是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普通教育的有机衔接,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改变职业教育仍是教育领域的短板局面,解决普通高等教育扩招挤压职业院校生源问题;三是着力解决教育模式问题,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紧跟产业变革和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健全教学标准、更新课程内容,深化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提升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四是引导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和直接参与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健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补偿等政策,解决企业参与办学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培训是就业之基。改革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重点,一是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改革,建立各类培训主体平等竞争、产业工人自主参加、政府购买服务的技能培训机制;二是强化和落实企业培养产业工人的主体责任,引导企业结合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需要,制定本单位技术工人培养规划和培训制度;三是加强技能培训基础能力建设,依托企业、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建立现代化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中心),改进技能提升培训方式;四是推行国家基本职业培训包制度,构建助力产业工人学习的公共服务机制。

  当前,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统筹管理不够问题仍然突出。《改革方案》提出统筹协调发展的改革思路,一是建立覆盖广泛、形式多样、运作规范,行业、企业、院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二是促进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纵向衔接连通、横向互通互认,搭建产业工人教育培训“立交桥”,构建贯穿产业工人职业生涯全过程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三是鼓励名师带高徒,推行学徒制培训。

  三、改进产业工人技能评价方式

  技能评价方式和资格认证制度是技能形成体系的核心,包括职业技能等级设置、评价方式、资格认证、薪酬体系和集体协商等技能使用制度。这些制度直接影响工人自我学习

  提高技能的意愿、企业提供技能培训的积极性,甚至影响整个技能形成体系的效能。

  《改革方案》提出了技能评价方式和资格认证制度改革思路,一是优化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在政府指导下,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牵头开发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二是健全职业技能多元化评价方式,引导和支持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组织自主开展技能评价,有关部门正在制定《行业协会学会有序承接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具体认定工作实施办法》;三是推进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加大对技术工人创新能力、现场解决问题能力和业绩贡献的评价比重,加强面向非公有制企业、小微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四是推进全国职业技能鉴定服务与监管平台建设,强化对技能鉴定机构的监督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四、两大重点人群的职业培训

  《改革方案》提出,打造更多高技能人才和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稳定就业,就是要求做好这两大重点人群的职业培训,体现技能形成体系的针对性和广泛性。

  近年来,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有关部委已经下发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国家高

  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改革方案》要求继续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加快高技能人才专业市场建设,孵化拔尖技能人才,培育更多“大国工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加到7.3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5%,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

  36%左右,约有

  2.4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被纳入到城镇常住人口的统计范畴,但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为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稳定就业,《改革方案》强调,深入实施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公平保障其作为用人单位职工、作为城镇常住人口的权益,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篇五: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要打造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立改革措施方法_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良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立改革工作的通知》要求,市委、市政府《2021年市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立改革工作要点及责任分工方案》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就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立改革工作,制定如下措施:

  一、年度目标

  依托试点经历,在全镇全面开展产业工人队伍建立改革工作,为打造产业工人队伍建立改革工作"样板〞添砖加瓦。

  二、具体举措

  〔一〕强化政治引领,夯实产业工人思想根基

  ,积极组织职工学习党的思想,提高政治站位;同时鼓励工会会员积极参加党组织,全面提升新时期产业工人党员队伍建立质量。

  2.推动企业依法合规经营、提高开展质量结合起来,引导企业与职工在建立民富市强的现代化新中践行使命,勇于攻坚落实。

  ,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提升产业工人思想政治素质。开展主题宣传,配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好"网聚职工正能量,争做中国好网民〞主题活动,积极挖掘推荐一批表达时代精神、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作品。

  根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协调建立企业工会与行政沟通协商机

  制,保障产业工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视权,构建职代会、厂务公开、产改一体化推进机制。

  ,适当增加产业工人在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其党的委员会委员、人大政协常委中的比例。选派优秀产业工人代表到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中挂职或兼职。完善评选方法,扩大产业工人评先树优比例。

  ,开设专题栏目,宣传劳模人物、先进集体的感人事迹和奉献精神。

  〔二〕优化成长环境,提升产业工人综合素质

  ,通过与教育系统工会的合作、积极组织各类技能培训,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为企业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

  ,实行协议工资、工程工资、技能津贴等分配形式。鼓励全镇规模以上企业采取年薪制和股权制、期权制等形式进展特殊激励。

  "七大工程〞,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促进安全生产、提升职工队伍技能素质为重点,在全镇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组织带着全市广阔职工群众积极践行新开展理念,最大限度焕发主人翁责任感、劳动热情和创新创造活力。组织产业工人投身重点工程劳动竞赛,推动重点工程、严重工程优质高效建立。举办市镇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技能人才培育,推动职业技能培训。

  建立改革工作,积极推荐申报工匠、市"五一〞劳动奖、市创新技术成果、市创新企业等荣誉。年内组织50名转岗下岗职工、农民工、退役军人、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技能培训。

  〔三〕加强支撑保障,维护产业工人合法权益

  监视体系,开展安全生产执法百日攻坚和安全技能提升行动,持续深化双重预防体系建立,深化"安康杯〞竞赛和"查保促〞活动,维护产业工人生命安全。

  ,提高产业工人的法律素养和诚信意识。深化"工会法律援助在您身边〞行动,持续推进"1+5〞工会法律服务于机制,健全调、裁、诉一体的全链条服务于体系。

  ,建立集心理关爱、安康体检、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市职工心理安康关爱中心,组建心理安康服务于专家团,以关爱中心为阵地、职工需求为导向,为全镇职工开展贴心舒适、专业化、多元化的各类身心安康促进服务于。

  建立设施一流、功能齐全的职工综合服务于中心。开启职工法律援助服务于中心、职工心理安康关爱中心、困难职工帮扶救助中心、工友创业就业服务于中心、职工医疗互助服务于中心"五位一体〞服务于职工的新模式。将职工医疗互助报销纳入全市医保

  "一单式结算〞落实好宣传好,为全市广阔职工提供更具普惠性、快捷性、精准性的服务于。

  ,促进产业工人成长评价形式,纳入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四〕加强组织领导,会聚产业工人改革合力

  建立改革协调小组领导作用,构建政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工会等各方面协同施策的领导机制。健全完善沟通机制,研究处理产业工

  人队伍建立改革中的难点问题。

  ,建立产改观察员制度,加强改革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反应,对各单位的改革措施落实情况、推进情况进展监视检查。

  18.依托主流新闻媒体、工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宣传产改政策,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先进经历进展报道,营造关怀、支持改革的良好社会气氛。

  三、组织机构

  为加强镇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立改革工作,根据工作需要,经研究决定,成立市镇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立改革工作协调小组。小组办公室设在工会办公室,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篇六: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要打造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

  第一篇:绪论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和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工作效益,必须深入进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本文旨在探讨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方案,旨在促进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篇: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现状和问题

  在新时期,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一方面,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得许多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下降,使部分工人陷入失业的状态。另一方面,工人队伍中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普遍较低,不能满足生产技术的需求。此外,劳动保障标准不健全,工人的生活待遇有待提高。

  第三篇: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主要措施

  在当前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完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以加快现代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工人队伍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2.优化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运用效率,实现技能劳动的转型升级;

  3.完善劳动保障制度,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提高生活待遇;

  4.制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长期计划和规划,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

  5.加大促进和引导产业工人队伍转型和就业的力度,逐步实现劳动力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6.加强产业工人队伍的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组织领导和管理水平,搭建人才培养、引进和选拔用人平台,实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科学规范化。

  基于以上措施,完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注重各项政策措施的有机整合和协调,理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热词搜索: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要打造 产业工人 队伍建设 新时期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