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历史考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7篇

时间:2023-07-31 12:54:02  阅读:

篇一:历史考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年级

  高一年

  级

  学科:

  历

  史

  考试时间:2017年1月

  任课老师:

  所带班级:志强一、二班

  一、试卷分析

  1、基本情况

  历史考试时间为9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第一题为选择题共25个小题共50分,第二题为非选择题,共三道材料分析题,共50分。

  2、试卷所涉及的教材内容

  试卷考查的历史知识点分布于高一年级历史教科书。

  3、试卷的基本特点:

  (1))试题依据新课标、高考考纲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较注重全面考查学生重点知识、基础知识,考察对知识的识记,侧重对知识的直接考察,重点突出。第一、三、四单元是重点内容,考察的知识点也较多。但是知识点分布不均衡,一些知识点没有涉及。试卷中涉及第一单元知识点共28分,涉及第二单元知识点共6分,涉及第三单元知识点共20分,涉及第四单元知识点共32分,涉及第五单元知识点共8分,涉及第六单元知识点4分,涉及第七单元知识点4分,第

  八单元没考。总体来看,这次试题分值分布不均衡。

  (2)试题总体题量适中,难度较小,个别题难度较大。材料题第26题第一、三小题、28题第一小题直接考察知识点,其余题目都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期中第9题考察五四运动,四个选项全是诗句,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难度较大;12题考察解放战争,考察对毛泽东话语的理解“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通知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许多学生选择错误;20题的得分率只有0.33,考察光荣革命的实质,其他选项极具迷惑性,难度较大。个别题目较偏,材料题27题考察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问题比较偏,学生无从下手。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全年级成绩

  (1)总体情况

  平均分

  试卷难度

  区分度

  77.59分数等级

  优秀

  良好

  及格

  0.25人数

  931321590。52比例

  53.4%75.9%

  91.4%最高分

  最低分

  总人数

  17497.0042。不及格

  158。6%

  (2)各分数段人数

  分数段

  90100人数

  比例

  1810。7543.1%4525.26%

  2112.07%

  1320—80—8970-7960-6950-5940—4940分一下

  7。47%

  1。15%034%

  2、各题得分情况

  客观题

  主观题

  1-25平均总得分:35。77得分率:71。54%

  26—28平均总得分:

  41。82得分率:83。64%正确率

  (%)83。3321。2668.3969。5414。9454。022。8768.9766。6767。82题号

  满分

  平均分

  区分度

  难度

  26。126.226.326.427。127。227.328。128。228.35。05。06。02。06。06。06。06.06.02。04.793。665。201。604。685。334。395。215.331。630。300。450。450。380。190。700。040.530。510.300。040.270。130。200。220。110.270。130。110。193、优点

  (1)绝大多数学生能认真答题,卷面整洁,字迹清晰.(2)大部分学生知识点识记较好,直接考察识记的题目得分率较高。

  (3)大部分学生审题能力有所提升,需要理解和运用的题能够分析后得出答案。

  (4)少部分学生对于学过的内容能够灵活运用,选择题的成绩高。

  (5)在材料题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做到分析材料,然后得出结论。

  4、存在的问题

  (1)少数同学作答不认真,部分不会做的选择题空着没做,有的选择题图几个选项,材料题中仍有很多空白的部分。

  (2)答题时,不能分点答题,作答不规范.(3)少数同学对于基本史实掌握不牢。死记硬背的多,不能做到知识的灵活运用,缺乏应变能力。

  (4)一些同学不注意史实之间的相互联系。

  (5)答案角度单一,不够全面.(6)大部分同学不关注历史细节,考察历史细节的题目得分较低。

  三、成绩数据分析

  1、所带班级成绩

  班级

  人数

  志强一班

  志强二班

  优秀率

  良好率

  及格率

  平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年级排名

  4938.78%

  65.31%85。71%73。76924245044.00%60。00%

  88.00%

  74.2492503志强二班的平均成绩略高于志强一班,志强一班最低分较低,拉了班上的平均成绩.志强一班进步25人次,退步24人;志强二班进步27人,退步23人

  2、各分段人数

  志强一班

  班级总人数

  49人

  90分以上

  80—9070—8060-7050—6040—50217167524。08%

  34.69%

  32。65%14。29%

  10。20%4.08%31911116050人

  6%38%22%

  22%

  12%

  0志强二班

  对比发现志强二班个别同学成绩提升较快,高分段人数较多,志强一班的中等生人数较多,而且低分段人数多.

  3、与期中考试对比

  平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学困率

  期中

  全年级

  11月

  期末

  期中

  60.7志强1班

  11月

  期末

  期中

  志强2班

  11月

  期末

  64。764。3677。5959。8473。7661。238。78%59.174。242。08%

  0053。4%

  00044%

  73.1%68。8%75。9%

  61.22%

  53。85.7152。61。36%06%

  %

  08%

  6.1%

  008.3%

  88%

  04.04%

  000最高分/最84/4392/3197/42低分

  76/4792/3192/4277/4381/3692/50通过对比分析,期末考试成绩优秀率和及格率比前几次考试有所提升,成绩跨度前几次考试跨大,尤其是志强1班低分段人数多,全年级50分以下的都在志强一班。

  4、各题得分情况

  班级

  第一大题

  人数

  第二大题

  (50。0)

  (50。0)40。0440.0433。7134.20志强一班

  49志强二班

  5通过对比分析两个班的第一道大题成绩一样,第二道大题的分数志强一班略低于志强二班.

  (1)3班主观题得分

  题号

  26。126。226。326.427.127。227。328。128。228。3满分

  5。05。06.02。06。06。06。06。06。02。0平均分

  4。673。454。651.634。475。124。225。025。121.67区分度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难度

  0.040。040。040.040。220.220。220.130。130。13正确率(%)

  77.5516。3351。0271.434.0840。822。0463.2761.2269。39(2)4班主观题得分

  主观题

  题号

  26.126.226。326.427。127.227。3满分

  5.05。06.02.06。06.06.0平均总得分:40.04平均分

  4。723。405.001。624。585。104。20区分度

  0。000.000.000。000。000。000。00难度

  0。040。040.040。040。220。220。22正确率(%)

  76.0012.0060。0072.0020。0046。004.028。128。228。36。06。02。04。825。081.520.000.000。000.130.130。1354.0056。0060。0从主观题得分来看,27题普遍得分较低,客观原因时题目比较偏,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较差,不能站在全局来看待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所以学生失分较多。26题第1问和第2问考察对知识点的识记能力,志强二班明显高于志强一班,说明志强二班同学对于基础知识的记忆较好.27题1、2、3问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志强一班高于志强二班,说明志强一班学生善于思考.4、对比分析

  (1)通过志强一班和志强二班情况对比,两个班的高人段人数都较少,志强二班得高分段人数多于志强一班,志强一班70-80分数段人数比志强二班多,50分以下人数志强一班多于志强二班,总体平均分志强二班高于志强一班。

  (2)两个班的选择题成绩一样,志强一班的材料题分数略低于志强二班。

  (3)志强一班的成绩跨度大,最低分很低,低分段人数多,成绩不均衡.5、原因分析

  11月月考后志强二班成绩较低,所以这段时间将很多精力用在

  了志强二班,狠抓作业,整顿学风,让差生汤莹、张冰冰等人每天课间背诵,差生成绩提升,所以志强二班在这次考试中总体成绩提升.而且志强一班学生学习历史不踏实,平时作业完成不好,并且学习历史的态度不端正,认为历史不重要,大部分时间用在理科科目上,所以志强一班的成绩略低.

  6、历次班级平均排名

  图表标题110105100959月考期中考3班11月考4班期末考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志强二班这次考试进步较大,志强一班总体成绩跨度大,平均分低,而且班级总平均排名靠后.7、个体成绩分析

  (1)进步学生

  冀宇航5010009月考期中考11月考期末考09月考期中考11月考期末考200管龙斌

  2001501005009月考寇丹阳1501005009月考期中考11月考期末考宋昱期中考11月考期末考

  这四名学生这次进步比较明显,冀宇航学习态度很认真,平时上课认真听讲,作业比其他学生完成的都快,不会做的题问老师,所以这几次考试基本上都在进步.管龙斌和宋昱之前学习的态度不认真,成绩也不好,经过谈话后这两名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明显转变,尤其是管龙斌,不但能认真听课完成作业,还经常提出问题,主动背诵。寇丹阳平时学习各科的态度都很好,但是历史成绩一直提不上来,经过谈话后,她对历史重视程度提升,每天趁课间来给老师背诵,所以学习成绩得到很大的提高。这些经验都可以用在其他较差的同学身上。

  (2)退步学生

  吴佳敏1501005009月考期中考11月考期末考1501005009月考期中考11月考期末考周鹏飞

  魏洪涛2001501005009月考期中考11月考期末考

  这几明同学前几次考试成绩还较好,最后几次考试成绩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总体学习态度不端正,各科都在下降,同时对历史不够重视,做作业不认真.由于前几次成绩较好,对这些学生关注较少,所以成绩下降。

  (3)汤莹、赵碧瑶、张冰冰、牛森森、刘亚楠等同学成绩一直较低,每次考试后也都找他们进行谈话,并且要求他们每天来办公室背诵,但是成绩依然没有提高.主要原因是他们学习态度不端正,各科都比较差,不重视历史学科.四、改进措施

  1、对于汤莹等同学,继续进行深入谈话,走进他们心里,平时更严格监督他们,提高成绩.2、在课堂上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历史的细节,做到以小见大。

  3、在平时的作业中严格要求学生按要求答题,分点答题,作业不留空白,即使不会也要试着作答.4、晚自习时,要求学生多做材料题,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材料题的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

  5、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总结归纳能力.在平时上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全面分析史料。

  6、平时课堂上注意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检查,对于基础知识掌握较差

  的学生要求来办公室背诵课本相关内容。

  7、课堂上讲课的过程中,注意史实之间的联系,讲历史放在大历史中对比讲解。

  8、抓志强一班的平时作业,督促学生按时、认真、保质、保量完成。

  9、志强二班的课堂既要做到按成教学目标,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穿插历史故事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10、多关注志强二班,对志强二班严格要求,指导其掌握答题方法,提高成绩。

  五、努力目标

  1、抓住课堂,提高学生听课效率,提高志强一二班成绩,缩小与宏志一二班的差距。如果下次考试题和这次考试题难度相当,争取志强1、2班的平均成绩能达到78分。

  2、提高志强一二班高分段人数,培养优等生,志强1、2班的优秀率达到40%.3、将中等学生转化成优等生,关注差生,提高及格率达到80%。

  4、提高志强二班的成绩,尤其是差生的成绩,缩小班级之间的差距。

  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通过这次考试之后认真进行总结,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情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成绩肯定有所提高。

篇二:历史考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总结与反思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总结与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总结与反思

  篇1期中考试结束了,为了今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经验教训,下面就这次期中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一、教师方面:

  1、课时和内容所限,任务重,为了加快总复习的速度,在11月份中旬学完九年级上册的内容,我没给学生复习历史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在课后复习。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

  3、历史故事虽能调动学生兴趣,但有时占用时间太长,课堂上应适度调整。

  二、学生方面:

  从试卷看,主要失分是材料1有的学生理解有误,没有抓住中心内容,第一问应是文艺复兴就错,其它问题就全错了;材料2(但这道题不是会考内容)和材料3两个作用和意义。问答题主要失在美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1、史实不清,是致命的弱点。

  2、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视,或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赶得上。

  3、解题技巧的欠缺。表现在如何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最佳项,提高正确率;如何审好题,做到紧密合题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尽量多得分等等。

  4、看书不细。未能听进老师的忠言相告,一相情愿地以为这儿不考,那儿不考,存在侥幸心理,果遭受沉重一击。

  5、不会读书。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精深。

  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奴隶性强,不肯下工夫,主动去背去记极性差,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

  三、今后的措施:

  1、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采取及时反馈抽查。期中考试后,我改变了教学方法,采取边复习边抽查。经过验证,每讲一个知识点,我进行重复后,然后,让学生记忆,再抽查;这样做,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课堂气氛紧张,学生生怕漏听了而使自己起来丢脸,因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效果非常好。

  2、加强课后的巩固记忆程度,采取做练习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避免照抄照办的现象再次发生。

  四、我的看法:

  历史,有人把它看作文科的代表性科目是不为过的,它对你的记忆力、分析力、理解力,及对社会的感知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学历史要扎实、牢固、脉络清晰。上下五千年都由一根时间的红线串起,切勿东一个人物西一个事件地无规律记忆。因为那样,虽然把所学的事件都记住了,但这些事件如一盘散沙,缺少战斗力。今天的历史考试已不是单纯考察你对孤立事件的记忆,它要求你在记忆单个事件的基础上,经常重复一项工作——串线。这样的线索可大可小,可横可纵,十分灵活。越是灵活串线,证明你的知识掌握得越牢靠。在此我简单提及一些:最常见的是以时间为线索。这是一条自始至终的大线。也可以人物、民族等为线索。“线不在多,有之则灵。”另外,要勤思考,千万不要以为历史就是前人的故事,我的任务只是记忆,实际上记忆只是一部分,只是手段,真正考察的是记忆基础上的分析、归纳、比较能力。这也是能暴露弱点的部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探索,大胆尝试,与课改同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总结与反思

  篇2期中考试是检验一个学期教学成果的最重要的手段,其试卷质量的高低决定能否很好检验一学期的教学成绩很重要。下面对本学期的期中考试试卷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找到教学中的不足,以便为以后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一、试题分析

  本试题满分为100分,实行闭卷考试,共五个大题。题型有选择题、列举题、识图题、材料解析题、综合探究题。可以说题型多样,接近中考试题类型。

  从题量上看共五个大题,设计出了32个问题,覆盖的知识面比较广、全,能够检全面测出课标上中国近代史部分对学生所要求的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

  容易题约占50%,中档题占30%,稍难题占20%;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直接从教科书上选取,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设问跨度小,一般就一章或一节设问,对分析能力的考查也只是局限于比较浅的层面上。

  二、试题解题情况

  1、概念把握不准确

  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因素,无数个概念支撑了历史长河,历史概念区分了多个历史史实与现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势必影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如第20小题:相当部分学生错选为B,此题得分率只有0.56,这是由于学生对皇帝的贡献没有认清导致的。

  2、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不牢

  历史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了语数政地等多领域、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若相关学科知识缺乏,定会对学习历史带来一定困难。如第6小题显然是学生空间感弱、地理知识缺陷造成的。

  3、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

  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分析历史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擅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啰嗦或不完整。如第28小题第2、3问,学生失分较多,失就失在不能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东西,对史实分析不透。这就是平时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太少、分析综合能力欠缺影响所致。又如第31小题,要求学生结合谈谈对应当如何考试的看法,这考的就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许多考生在答经过时不是答得啰嗦,就是太简略,一笔带过。

  4、审题能力不强

  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如第29小题第3问,有学生审题不仔细,不少学生举的例子不恰当。

  三、对今后教学建议

  1、要从思想上重视历史学科

  历史作为中考学科已经几年了,但从重视的角度看还不够。第一,从初二年级的成绩来开,校与校、班与班之间的差距较大,尤其是均分差距在15---20分之间,这说明了有的学校、有的教师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起来,造成差距较大,为初三年级的历史教学埋下了隐患。第二,从初二年级的试卷来看,学生答题的质量普遍不高,书写不整齐,空白的试卷较多,说明了学生从思想上不够重视,对知识的掌握也不到位。近代史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占中考分值的近一半,所以学校一定要给初二年级充足的课时,保证教师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对于近代史的知识,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要求学生基本知识点掌握准确无误。

  2、要依据《课标》进行教学

  《课标》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课标》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学生学什么以及学到何种程度,都一一作了具体的规定和说明,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读课

  标。(兼职教师也可参看练习册的学习目标)

  3、固本强基,狠抓基础知识落实

  基本知识点的落实: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影响等是历史最基本的知识点,必须牢固掌握,反复记忆是最重要的方法。

  4、加强训练,注重巩固

  教师在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必须落实每一堂课后的作业练习,落实好练习册的习题,反复落实基本知识点,注重巩固。

  5、注意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归纳

  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6、要重视读图、识图、填图和析图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掌握好基本的课本图;以图读史,以图讲史,建立紧密的图文联系,进而挖掘课本图的隐性知识。对于课本的一些图片,一定要让学生识记、理解、掌握。

  7、加强对材料题的训练

  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总结与反思

  篇3一、基本情况

  本次期末考试考生共有78人,其中80分以上3人,占4%;60分以上32人,占41%;不及格的46人,占59%。最高分87分,最低分10分。

  二、试题分析

  本份试题难易适中,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选择题大都是考查较简单的单一知识点,但题干设计巧妙,学生需认真审题才可以作出答案,非选择题的小题设计也是注重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考查。如选择题中的5、6、7、9、11小题,非选择题的第23题,学生若只是死记课本知识是难以作答的,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

  行理解与运用。

  三、试卷分析

  (一)选择题

  本试题满分40分,学生得分主要在25分左右。容易出错的有4、5、6、9、10小题4、6、10小题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不牢,对历朝历代所发生的事情记忆不准,混淆导致出错。5、9小题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对所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

  (二)非选择题

  21、(1)本试题满分4分,大部分学生得分在2—3分之间。本试题学生的错字、别字太多,失分严重。另外出现的问题还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准确,张冠李戴。

  (2)(3)材料分析题大部分同学对史料掌握不熟,失分较多。(4)是开放题,大部分同学思维不太灵活,答题较死板,得分也不多。

  22试题满分16分,得分在8分左右,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会灵活运用,第2小题出错的主要原因是把两次战役相混淆,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记忆不准,第3小题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没分析清,记忆不准确。

  23试题满分13分,学生得分在9分左右。学生存在的问题是记忆不准,对知识点没掌握,胡乱拼凑。

  24试题满分5分。得分状况较好,在4分左右。但也有个别学生掌握不准确,(6)探究题

  本试题满分16分,大部分学生得分在10分左右。

  国家篇中,大部分学生都能答对,但错别字较多。人物篇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正确,存在的问题还是错别字较多,“嬴政”的“嬴”出错率较高,很多学生写成了“输赢”的“赢”;出错最多的还是最后一个试题,大部分学生不知亡国之君。

  措施篇中,秦皇、汉武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措施掌握不到位,错别字也较多。

  分合篇中,很多学生朝代顺序模糊,没记忆准确,出错最多的还

  是学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形势理解不深刻。

  四、采取措施

  1、要从思想上重视历史学科。

  从这次初一学生的历史试卷来看,出现了很多空白试卷,且学生的试卷书写相当潦草,胡写乱写的学生很多,不及格人数占参考人数的13,成绩令人瞠目,同时为初三历史教学埋下了隐患。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学生思想上不重视历史学科,从而导致成绩低下,对此情况,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重视起来,采取有效措施,争取使学生下半学期成绩能够得到提高。

  2、重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在历史学习中,基础知识部分是占主体的,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因此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对于课本一些重点知识一定要反复落实,要使学生能正确书写下来,避免书写错别字,要使课标要求的重点知识、主干知识学生掌握准确无误。

  3、对课本上涉及到的文言文要加以讲解。

  由于七年级是中国古代史,所涉及的一些资料大多是文言文,所以对于课本出现的一些文言资料要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到位进而掌握相关知识点。

  4、复习时要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形成知识网络。重视单元小结、同类知识的总结及比较,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有明确的历史知识体系。同时对于单元学习主题也要重视讲解,要让学生掌握单元主题。

  5、复习时要对学生进行审题、答题规范、答题技巧的训练。

  初一阶段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审题、认真答题的训练,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认真读题,规范答题,同时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总结与反思

  篇4一、考试成绩分析及经验小结:本次考试试卷难度一般,有一定的区分度,主要侧重于基础题和学案错题的再现与变式。总体学生考试成绩一般。现将前期工作总结

  如下:

  1、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

  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把知识要点和教师补充的相关知识点落实到教材上,这样使集中注意力,课堂听课效果提高,同时便于以后的积累与复习。通过课堂提问及时反馈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利用前两分钟,朗读、背诵前一天所学要点内容,上课后提问,发现问题再讲解、强调。每一单元学完之后,要求学生列出单元知识体系表,前两个单元老师完成,之后由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归纳。

  2、注重课堂、自习的教学效率

  课堂上要求学生纪录整理,随时提问反馈。自习课明确学习任务,做作业或练习册,比如做练习册时明确到具体某页某题,然后当堂反馈检查。

  3、加强解题能力的训练

  本学期采取了多做基础题,以题带基础知识的做法。除了导学案和固学案以外,每课一练一评,题量是7-8个选择题,一个很基础的非选择题,做到小步子快反馈。每单元一测一过关,如果发现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知识点,再讲解、强调、错题重做。

  4、培养答题技巧和规范答题

  教会学生审题:单项选择题教会学生抓材料和问题的关键词,关注肯定项和否定项。非选择题,教会学生提炼材料,找要点结论,注意时间断限。

  5、注重史学基本理论和史观教学

  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内容及运用;现代化、文明史观等史观。

  二、存在的问题

  1、态度问题

  在“三科主打、六科主导”的大环境下,学生对历史学科很不重视,从学生写的反思中,可以看出很多学生是抱着“三科考好,无所谓”的态度走入历史考场尝试了“裸考”,结果可想而知。

  2、不重视基础

  学生不愿意,也没时间去落实基础知识,无课前预习,作业不能认真完成。课堂上听过即放过。不能及时在书本上做记录。

  三、下阶段学法指导

  1、首先要从态度上重视,每一门课都要紧跟老师,都不能掉以轻心;2、注重课前预习,提高课堂听课效率;3、注重落实基础,紧抓教材,课堂随着老师在书本上做圈划,重点内容及时做笔记。

  4、学案认真完成,不会做的题及时找老师和同学解决。

  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总结与反思

  篇5试卷分析:本次考试试卷题型分三大类:选择题、材料题和探究题。古代史内容考了12分,偏多;探究题形式和中考不相符,答案较为复杂、难度较大;对近代史和现代史的重点知识考查不全,出题比较笼统,学生理解起来不知从何下手。

  成绩分析:本次考试,自己的成绩与其他学校相比,差距很大,尤其是优生。仔细翻翻卷纸,后来又通过和学生谈话,冷静下来后总结一下,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度不够,对相应的史实及史实间的联系不能很好的把握,出现混淆,该背下来的东西记不住,如明治维新的内容影响;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目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影响及启示;诺曼底登陆,巴黎和会等;

  二: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比较能力还很欠缺,平时强调的很多,但是学生一到运用的时候就不能自觉运用,同时也凸显学生对知识的横向和纵向理解还不到位;

  三:学生在细节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如历史术语的不准确,审题不到位,答题格式的不规范,语言不规范

  四:学生对本学科的不重视,还存在着侥幸心理,比较懒惰

  五:教师对学生缺乏针对性的检查检测督促和辅导,在课堂上说的多,练得少,背的少,检测的少

  整改措施:

  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给学生背诵练习的时间,针对性的检查检测和辅导第二:结合中考题型和最新试题加强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做题的训练力度,并尽可能给学生改出分数,随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同时结合试题传授学生做题的方法和技巧。

  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总结与反思

  篇6初一有些学生学习方法不是很会,但课堂气氛很活跃,如果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应该会有较好的复习效果。于是我在这两个星期的复习中,首先说明考试的重要性,教给学生复习方法,我采用了领着学生复习,每一节课布置给学生具体的内容,然后小组抽背,课代表抽背,之后教师串联知识体系,使学生有个完整的"历史概念。

  有喜亦有忧。喜的是,初一学生已经进入了初中阶段的学习状态,开始愿意学了。忧的是,班级里总有这么一小部分,不是很会学,虽然他们上课也很遵守纪律,但不知道是否真正学进去了。

  在本次复习中,我将复习过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单章节的复习。这个过程主要以课本为主,这部分的复习目的是唤醒对已学过知识体系的认知;第二部分是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复习,并结合练习题,这个过程主要以老师归纳总结的试卷为主,这部分复习目的是提高并进一步加深对已有知识的认识;第三部分是巩固所有的基础知识及习题,达到“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进入考前状态。在以上的三个部分中,第二个部分是关键,学生要想取得好成绩,就要在这个阶段中下工夫。人类的认知是从感性到理性再上升到实践的过程。这次期末复习,我也是在不断的探索,希望通过这次考试查漏补缺,取得好成绩。

  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总结与反思

  篇7一、学生方面:

  1.基础知识把握不是很准确

  2.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对历史学习不重视

  3.不会审题,或者审题不清,不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也就是解题技巧欠缺

  二、教的方面:

  1.课时和内容所限,导致学生对于课本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掌握

  2.教师挖掘教材不到位

  3.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

  针对上述原因,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努力做到。

  1.强化基础训练;多了解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使其明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让一些在历史学科成绩有突飞猛进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让学生明白历史成绩的提高并不是高不可攀。

  2.教给学生读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习题讲评不只是知识的再现,更关键的是技巧的提升;合理安排课堂,体现主体知识,重视结构体系;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

  3.多搜集材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课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对本科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4.课下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接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总结与反思

  篇8见到了学生的成绩,虽然在年级对比上还说得过去但这显然不是重点,相对的良好掩盖不住绝对的问题,并且看上去“问题”还很是不小。

  首先,班级及格人数不足三分之一,如此低的及格率即使是年级评比靠前也显得毫无意义,只能说明年级整体的水平欠佳。再者,低分人数较多,不乏成绩还未突破两位数的同学,这真的有些难以想象,知识的漏洞该有多大?想来着实堪忧。再者,要数答卷上凸显出来的问题了。简单翻了翻试卷,最突出的问题有两点:其一,没读懂问题。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离题万里,还没搞懂问题实质所在或是仅凭第一感觉就挥笔作答当是症结所在。其二,没有把握答题技巧。历史作为文科类学科,论述题的给分必然是依据得分点给分,而大多数学生尚没有这这种答题的概念,难免长篇大论却又与得分点擦肩,或是不分层次将答案“揉作一团”。

  当然,问题的出现实际是考试的最大意义,如此方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第一剂药应下在基础知识薄弱上。双基尚且不牢无异于体质虚弱,要得强健几乎没有可能。因此,要着重基础知识的加强和巩固,这说来简单实际上并不容易,毕竟细碎的知识不易记住又容易忘却。要让学生重回课本,我也该为其做适宜的知识点归纳,同时要在平时注重相关练习尤其是注意落实课后练习册的完成。

  第二剂药当开在读题与答题上,体质加强之后接着要做的就是适当锻炼强健体魄了,读题与答题技巧的把握就是加强“锻炼”的过程。具体而言,要让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明晰出题人想要得到的东西。再者,应该使学生逐步形成按点答题的习惯,做到读过问题立马清楚题干问了几个问题,答题的要点在哪里,并能分条列出答案。这个目的的达成有赖于知识的储备,还取决于归纳总结能力的提升,更要在实际练习中经过指导去体会。

  设想和实际效果的距离往往是“望山跑死马”的,我们自身多数时候都是“知易行难”更何况是要去指导学生行动。因此,只能是以最坏的打算做最全面的准备,这个准备就包括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去采取更深入的调整与应对措施。

  下一次就是期末的测试了,打破这尴尬的及格率,即便不能达到全员及格,做到六成及以上及格,哪怕是成绩年级垫底我觉得也是不小的进步。

  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总结与反思

  篇9今年的历史试卷和往年的试卷大不相同,多了30分的填空题。整份试卷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项。选择题15小题,共计30分;非选择题共计60分主要5个填空题,三个材料题,重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重在对学生历史基本史实的把握和利用基础分析现实的能力、整合运用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学会认识、剖析历史现象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和把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刚拿到试卷感到很熟悉,但仔细做起来又感到考查的内容综合性比较强,不好做。选择题和填空题重基础;非选择题引领学生整合知识,回答现实问题。

  一、试题分析

  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项,选择题15小题,共计30分。考查的是重点知识、主干知识,但是仅靠单纯的死记硬背也很难直接得出答案。这几年试题的确灵活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如第1、第15小题,填空题共计30分,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重在对学生历史分析能力、整合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学会认识、剖析历史现象的背景,和影响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和把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历史知识的整合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学生对知识要熟练掌握、要有较强的分析、概括知识的能力。

  材料题注重考查学生把历史事件和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如第17小题。材料新,出的习题紧扣现实分析历史现象,引领学生探究历史问题。

  总之,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体现课改,导向性强。

  二、学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学生答题的情况看,选择题方面1、4、15、小题失分多,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积累并进行分析才能得出结论。第4小题失分原因是学生知识点记忆混淆,知识点相互干扰,出现判断失误,学生所得分数看总体较好。

  非选择题方面错别字多,影响得分。16题填空题学生答的不好,主要还是知识点掌握的不好。这5个题均是书上的原句,抠出了重要部分进行检测,但学生基本是大致意思的掌握,很难答对,答准确,失分比较严重。17题看着难,没有见过,但只要审清题进行解答,还是比较容易答对。但还是有学生不审题,答非所问,有不少学生看不懂题目要求,答题有些混乱,失分较多,另外从学生间看差距较大,说明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从试卷中可看出不少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薄弱、混乱甚至是无知。审题不清,有的学生不明题意,不少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较低,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突出表现在材料题和问答题的解答方面。

  三、关于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这次历史试卷所体现出的特点,给今后历史教学以极大的启迪,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固本强基,狠抓基础知识落实

  基本知识点的落实: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影响等是历史最基本的知识点,必须牢固掌握,反复记忆是最重要的方法。

  2、注意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归纳

  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3、加强对材料题的训练

  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4.重视教法,提高技能

  实施新课标后许多老师改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新课标下教师要讲,关键是讲什么?怎么讲?怎么练?这一问题应该是我们需要多思考的问题。

  5.关注现实,以史为鉴

  历史学科不是一门“死”学科。如果不关注现实问题历史学科就失去了教育功能。在历史教学中,平时多去寻找历史的足迹,挖掘课本中的隐性知识点,归纳点拨,启迪思维。

  初二历史,师生们普遍感到内容多,任务重,难度增大,个别如洋务运动、抗日战争等内容学生理解有难度,学生记忆是短暂性的,遗忘性大,刚记住就又忘了,在没有记住的情况下多数同学难以达到灵活运用,成绩一直普遍较低。如何提高成绩、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

  今后教学需改进之处:注重历史知识基础知识的积累,平时要求学生记忆,适时进行抽查或检测,提升学生身体能力,减少错别字;提高学生信心,平时形成认真的习惯;书写规范;转变思想,抓基础,高要求等。

  总之,通过这次考试,我们会吸取教训,查找不足,尽最大努力提高教学的质量。

  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总结与反思

  篇10一、学生方面:

  1、有一大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视,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背背而已,就不去认真学了。

  2、看书不细。未能听进老师的忠言相告,一相情愿地以为这儿不考,那儿不考,存在侥幸心理,结果遭受沉重一击。

  3、、不会读书。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精深。

  4、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不肯下工夫,主动去背去记积极性差,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七年级学生是中学生学习不稳的时候,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学习的尺寸,及时给以指导和辅导,让学生的成绩能有所提高。

  二、教的方面:

  1、课时和内容所限,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2、加大对学生检查的力度。

  3、历史故事能调动学生兴趣,但有时占用时间太长,课堂上很少应用,今后的历史课中应适度调整。

  4、教师挖掘教材不到位,导致考试时有个别题型学生没有接触过,有的知识点,讲课中根本没有提到,结果学会无从回答。

  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总结与反思

  篇11时间飞逝,初二期中考试又结束了,本次考试就像早就意料到了一样,成绩不出色,但是并不难过。虽然如此,但是也想好。因此为了今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下面就这次期中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本次测验前对于4、6、8班可以是用了很多精力,但是成绩并不

  如人意,没有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5班从来就没有多下课外功夫,照样能考全年级第一,7、9班成绩还算出色,圆满完成任务。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选择题部分正确率较高,材料题得分率较低,审题失误多,不会答题。

  一、学生方面:

  1.基础知识掌握不熟练,不能做到知识的灵活运用。

  2.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不重视,或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赶得上。

  3.解题技巧的欠缺。表现在如何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最佳项,提高正确率;如何审好题,做到紧密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尽量多得分等等。

  4.、个别学生听讲不认真,知识点遗漏,5、.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奴隶性强,不肯下工夫,主动去背去记极性差,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

  二、教师及其他方面

  1.课时和内容所限,任务重,学生自己在课后复习。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导致学生知识点掌握不熟,不能做到知识的灵活运用。

  3.运用课件教学,内容丰富,知识容量大,学生知道的知识面也广了,但有时占用时间太长,课堂上应适度调整。

  4、期中考试前时间紧,内容多,复习时间少,这也是考试成绩不好的一个原因。

  5、班级的学习气氛不一样,学生重视程度不同,6、试卷难度增加,全是情景式材料选择题,个别学生读不懂题意,抓不住关键词、关键句

  三、今后的措施:

  1、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采取及时反馈抽查。改变教学方法,采取边复习边抽查。经过验证,每讲一个知识点,我进行重复后,然后,让学生记忆,再抽查;这样做,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牢固

  地掌握知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效果非常好。

  2、加强课后的巩固记忆程度,调动课代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建立知识检查管理网络,真正做到知识的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3、平时教学能注重对学生答题方法的训练。对于选择题,教学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句,当然前提是知识熟练。材料题教学生如何依据材料答题、如何根据所学知识答题。同时做到答题的规范条理序号化。做到在做题中掌握知识以及答题方法。

  4、认真备课,精选知识,做好每一课的课件,充分利用白板教学,加大知识的容量,扩充学生知识面。

  5、要重视培优补差工作。除了关注成绩优秀学生,还要重视成绩较差学生的帮扶工作。要加强对成绩较差学生平时学习的督促,把作业、知识点的检查落到实处,及时对他们存在问题进行处理,如作业敷衍,抄袭现象严重等。

  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工作中的惰性,虚心向他人学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相信付出总会有收获。

  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总结与反思

  篇12本次九年级历史期中考试成绩相比上一次期末成绩有所提升,但从总体成绩来看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卷面规范程度非常差,历史试卷要求每题都得写“答”,并且“答”要写对齐,每题的答案要序号化。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五班和二班,最差的是六班。

  二、学生的审题不够认真,有的答非所问,没有按照题目的意图回答。

  三、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并且不能够灵活运用。

  四、从成绩上来看,大多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并且能够完成学习目标,但有一部分同学自制力较差,不能自主学习,有一部分同学非常活跃,但是没有在学习上认真对待,对学习疏忽大意,重视程度不高,致使成绩不理想。

  五、优秀率不高,并且各班的优秀率参差不齐,二班最好,六班最差。

  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强化试卷的规范程度,高标准、严要求。

  2、加强对于非选择题答题方法的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和审题习惯。

  3、提升优秀学生和高分学生的培养,特别是对于六班的学生的严要求,细化各位同学的成绩情况,针对每位学生的成绩情况制定下一次的目标,和每位同学分析这次没有考理想的原因。

  4、加强思想引导,让每班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总结与反思

  篇13本次考试度中等偏上,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很简单,但是还用很多学生不及格,在其任教的七个班中优秀率不是很高,13名满分的学生只占了5名,并不是很多,而不及格的学生仍然比后七个班多。我认真的对学生的试卷进行了分析,以及对过去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一、学生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学生在细节上丢分。学生不按问题的顺序答题而丢二分,审题抓不住问题两个关键词而丢二分,学生对历史事件叙述不准确,错别字。

  问题二:对材料分析题,学生答起来还不是得心应手,学生不注重对材料的阅读、分析与运用。

  问题三:审题不认真,不会审题和答题速度过慢等问题

  二、改进措施

  1、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要注意学生的投入度,多观察多督促,要盯人,有溜号的或不认真的,要马上给予提醒,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2、平时做题就要加强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抓准主体问、关键词、限定词如时间、年代、人物、历史事件名称、性质、会议。

  3、启示类题要给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

  4、课堂上注意对所学历史事件的归纳和练习,注意对学生解答综

  合问题能力的培养

  5、尽量和学生谈话,鼓励学困生坚定学习历史的信心。

  “路漫漫其徒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及时反思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我相信“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问题多”,我要继续努力。

  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总结与反思

  篇14本次考试目的是检测开学以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下阶段教与学提供有效依据,从而有针对性地根据学情,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与学质量。

  一、存在问题:

  1、各班之间的发展还不够平衡,各班的成绩差距较大。

  2、对重本生的培养措施和力度还不够。

  3、对普本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对其非智力因素挖掘得不够,练习还不够到位,没有形成应有的能力,故这部分学生的成绩还不够理想。

  4、老师有时讲得过多、包得过多的教法还需进一步改进。

  5、由于学生没能自觉及时做好复习,练习巩固,使学生知识消化不良,课本基础知识不熟悉或理解不透甚至混乱,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适当的识记,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6、学生考试过程中审题作答存在随意性,考试技巧有待提高等问题,导致知识无法得以有效运用,同时还存在书写不工整答题不规范等问题。

  二、今后的改进措施:

  1、继续夯实基础,反复练习,狠抓落实。

  2、少讲,多练,课前提问,课下抽查。

  3、培养学生阅读、概括、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4,考试作业的批改,评讲要及时,应注意审题技巧,答题规范性等问题的指导与训练,对症下药,适当的训练是巩固和理解知识点的必备途径。

  5、加强学法指导:指导笔记。

  6、对个别学生进行试卷的书写与规范指导

  7、认真备课,研究教材,多听课,多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8、加强对重本和普本边缘生的指导

  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总结与反思

  篇15考试后,我最关心的事莫过于各科的成绩了。成绩很不理想。其实分数只不过是检测我们对知识掌握了多少而已,不必耿耿于怀,而是要明白自己在哪里失分了,找出原因,及时弥补。我们必须总结失分的原因,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一是基础知识。

  要想使自己的基础知识更广泛,就需要积累。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明白意思的词语及时查工具书。每天看一看,背一背,温故而知新,以免由于时间的关系,冲淡了记忆。

  二是阅读。

  阅读也是建立在积累上的。平常应该多读。要用心去读,读的不是有趣,而是内容。在平常多读的情况下,我们在考试时做阅读题就会很好地抓住文章所要表现的感情。

  三是作文,最好先看好题目在答题。

  这样,在自己答题的过程中,就会有一个构思,也许,在答题的过程中,就会有灵感,在做作文就比较容易了。平常多写,多练,逐步提升,平常时应该多读一些“开卷有益”的书。

  我没有考好完全是在于平时的基本功没有打好。吸取了这次的教训,我以后会在平时的学习上更加努力!认真完成作业!专心听讲!没有考好也在与临场发挥的不够完善。我在考完试后会仔细检查。我会“更上一层楼”!老师,请你相信我,我会在下次的考试中,更加在努力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总结与反思

  篇16期中考试结束了,卷子陆续发了下来,并没有我预期的那么好,一个个红色的分数十分扎眼,那些错题也大多是不该错的。有的是没读清题意,提笔就写,大意失分;有的是读题后没分析,想当然地写

  出答案,大概意思虽然对,但一些言语答非所问,就是我背得再熟,跑题了照样扣分。

  哎!可怜的思品卷子,要不是这个小错误,我的得分就是三位数了;有的是概念掌握不牢,到考场上便慌了手脚,思考半天仍没有答案,结果就又丢一分;有的因为字不会写而扣分,这应该算是历史上的错误,看来以后还要把好字词关呀。

  还有就是历史的阅读题了。阅读题所占分值很大,题型也多种多样,而我做得最不好的就是让谈自己的理解和总结概括,谈理解的题我最不能写的全面,结果许多的半对出现在我的卷子上;至于总结类的题,我总不能把它写得十分简洁,也抓不住要点,写出来的答案往往不是总结,而是扩写,写的比原文还长。所以我以后还要加强阅读训练,不论是看课外书还是学课文,都要试着提炼出它的主要内容,并想想自己的感受,相信坚持下去我的阅读理解能力会不断提高。另外就是要加强课外阅读,这样有利于我扩大知识面,对我的作文也有好处。

  【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总结与反思(精选16篇)】

篇三:历史考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政史地教研组---教研活动材料

  关于中考历史试题特点的说明和历史复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中考历史试题特点的说明

  从这几年中考改革来看,它是根据新课程标准、新的教育理念实施的。随着各地中考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考试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在不断地改进、创新,由重点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转变为强调对基本技能的考查,这将有助于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发挥中考的正确导向作用。

  (一)试题基本结构

  1、考试依据

  (1)考试内容及要求

  A考试范围

  B三个层次:识记、理解和运用

  识记:对重要历史史实的记忆、再认和再现,能直接回答问题,包括记忆和识别重要的基础历史知识。

  理解:阅读材料,思考和领会历史问题的基本要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作用、意义或影响等。

  运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分析、概括和认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简明扼要地阐释和评价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2)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A考试形式:开卷合堂

  B考试分值:50分(其中重庆历史有3-5分,给分)

  C考试时间:政史全合堂90分钟。

  D题型类型: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填图识图题、材料分析题、简答题。

  E试题难度:基础题、中档题、较难题比例一般为7:2:1.(二)中考试题的特点

  1、考点特点

  总体来说,中考试卷的考试内容以中国近代史部分所占比重最在;其次是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中外结合内容所占比重也比较大;中国古

  代史内容较少;世界古代史和地方史所占比重最小。

  (1)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历史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育宗旨、目标和要求,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考试的范围是《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六大板块知识,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以及地方历史。

  (2)考查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3)各地命题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给维度进行考查。切实有效地把考查历史知识与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结合起来。注重考查学生学习收集、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观察现实社会的能力和学生的历史意识;注重考查学生自主与合作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与时事联系密切,关注社会热点。

  (5)考查专题知识。如: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的近代化、抗日战争史、国共关系史、近现代外交史、海峡两岸关系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史、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史、二战史、世界格局演变史、三次科技革命史等。

  2、题型特点

  (1)、单项选择题

  选择题是历史学科中考的基本题型之一,题干以文字形式(如一段引文、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一段史实叙述等)或图表材料(各种实物图片、地图、漫画、表格等)呈现,选择四个选项之中最为合适的一项,可以考查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结论、阶段特征等各种内容,以及考查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归纳、比较、概括、辩证全面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等各种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是一种设题灵活、客观性强、覆盖面很广的多功能题型。

  A题型类别

  a.概念型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主要依据基本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学生对历史概念能准确理解,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进行把握。此类题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备选项则是对这

  一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用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

  b.材料型选择题

  通过文字材料(如一段引文、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一段史实叙述等)或图表材料(各种实物图片、地图、漫画、表格等)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等能力。材料型选择题命题灵活、思路开阔,对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需要从材料中准确地获取有效信息,是课改以来中考试题中广受命题者青睐的题型。

  c.分析评判型选择题

  此题型加强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是什么”,而着眼于“为什么”,要求学生能够在识记和理解史实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归纳比较、因果分析、价值评判以及本质规律的揭示等。

  (a)揭示本质选择:通过用材料创设新情境的形式,要求考生能够透过材料的表象,深入地揭示历史发展进程的本质。

  (b)因果判断选择:分析历史事件中存在着的各种不同因素(原因、条件、结果等),根据题目指向要求(根本的、直接的、主要的、次要的、主观的、客观的等等)找出与上述因素相对应的背景、原因、目的、结果。

  (c)比较选择: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d)程度选择: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要”、“主要”、“根本”等表示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

  (e)逆向(否定)选择: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不准确”、“错误”等词语,并在这些关键字词下面打了着重号,提醒学生注意运用逆向思维进行选择。

  d.组合型选择题

  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

  (a)配伍:对若干史实进行匹配,要求选择相关联或无相关的一组。

  (b)排序:根据题目要求,把一些历史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顺序,特别是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

  (c)多选变异: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

  B解题要领

  解答单项选择题的基本原则是准确审题,领会题意,从题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一些关键性的限定词语、一些图片的主要特征等,要注意从本质上去把握和区分备选项,一看被选项是否正确,二看被选项是否符合题意。

  单项选择题一般可以采用“审、忆、选、查”四个步骤解题,“审”——通过仔细读题,认真审题,找出题干的关键词,将单项选择题变形为简答题,采取直答法,即“问为什么”就“答什么”。“忆”——根据题干关键词的要求,回忆确认正确答案。“选”——根据回忆确认的知识,对照被选题肢,选择正确答案。

  “查”——根据题目的要求,逐一分析、比较对照备选题肢,采用排除法,检查前面的选择是否正确。要做好单项选择题,最重要的是做到认真审题,包括审题干、审题肢、审选项。在复习中对基础的知识、基本原理和一些易混淆的知识要掌握的准确、扎实、到位。

  1.概念型选择题解答要领

  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相近、相似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注意备选项表述的准确性,通过比较词语含义来辨识其是否符合历史概念的准确含义,防止概念混淆,还可以采用逻辑推理法,结合相关的知识结论来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意。细心审题。把握试题题干中的限制性条件,排除干扰选项。

  [例题]

  (2009年杭州市中考试题)史学家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成功论、失败论、不彻底论等。下列史实能够支持成功论的是:

  A.1912年1月5日,孙中山为争取列强支持,宣布承认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B.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下诏退位

  C.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D.1912年4月1曰,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

  [答案]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和正确评价的能力。选项A是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表现,选项C和D是辛亥革命失败的表现,而清帝退位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故B为正确选项。

  2.材料型选择题解答要领

  (1)文字材料类选择:认真阅读材料,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找准切入点,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例题](2009年芜湖市中考试题)哥伦比亚前总统桑佩尔说: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蛋糕做大了,“但是大蛋糕分给了富人,其他的人只得到面包屑”。这句话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是:

  A.环境污染严重B.恐怖主义泛滥C.毒品走私猖獗D.贫富差距悬殊

  [答案]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题干中材料的主要意思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富国越富,穷国越穷,扩大了全球范围的贫富分化,故D为正确选项。

  (2)图表材料类选择:抓住题干中的限制词或关键词,明确题干的设问要求,从设问角度出发解读图表和信息判断,分析其所描述史实的原因和结果,联系选项和所学知识正确作答。

  [例题](2009年安徽省中考试题)1912年被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确定为民国元年。右图杂志《革命》(第四期)发行时间按公元纪年换算为:

  A.1924年

  B.1925年

  C.1926年

  D.1927年

  [答案]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的计算能力,需要学生能够在所给的图片材料中抓住“中华民国十四年”这一关键时间提示,同时在时间换算时要注意“民国元年”即是“民国1年”的概念,然后进行正确的换算。

  3.分析评判型选择题解答要领

  (1)揭示本质选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从背景、原因、过程、性质、特点、结果、影响、意义等方面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抓住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主要矛盾和决定性因素,从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例题5](2009年黄冈市中考试题)丁强同学在学校举办纪念建国60周年图片展,其中在一个小栏目里展出了三张图片,分别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向锦州发起进攻》、《淮海战役中的支前民工》。如果

  给这个小栏目定一个小标题,最合适的是:

  A.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B.战略防御到战略决战

  C.重点进攻到全面进攻D.战略进攻到战略决战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锦州战役是辽沈战役的开始,而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则是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决战,故D为正确选项。

  (2)因果判断选择: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注意区别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内因和外因、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等不同概念。

  [例题6](2009年乐山市中考试题)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导致下表1921~1925年苏联(苏俄)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苏联(苏俄)粮食产量变化表

  时间(年)

  19215192334.54192544.2粮食产量(亿23.1普特)

  3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斯大林模式的推动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辨别史实的能力。材料中“1921~1925年”是重要的时间限制,这一时期,苏联(苏俄)实施的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故B为正确选项。A选项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属于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C选项中斯大林模式和D选项中农业集体化政策属于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均不符合题意义。

  (3)比较选择: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对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例题7](2009年贵阳市中考试题)《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相比,最根本的不同点是:

  A.割地B.赔款C.开设通商口岸D.开设工厂

  [答案]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比较史实的能力。《马关条约》和

  《南京条约》中都有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的条款,而《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体现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需要。故D为正确选项。

  (4)程度选择:此类试题的题干与选项之间不是一种正、误关系或有、无关系,而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解题需要根据“最佳”标准进行判断,从题干的限制词、关键词着眼,将四个选项作程度比较,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排除,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例题](2009年河南省中考试题)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历程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

  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答案]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图表提取有效信息和运用史实进行判断的能力。图表中1842年、1895年和1901年三个时间分别是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时间,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反映了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历程。故正确答案为B。

  (5)逆向(否定)选择: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例题](2009年苏州市中考试题)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国庆节都是为了纪念本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这一主题的组合不正确的是:

  A.英国——《权利法案》的发表B.美国——《独立宣言》的颁布

  C.法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D.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A[解析]

  本题是否定型选择与配伍型选择的结合,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意义的理解,其中B、C、D选项皆为正确的组合,可以用排除法确定A为正确选项。

  4.组合型选择题解答要领

  (1)配伍选择:首先判断被选项中的配伍关联是否正确,排除掉错误

  的选项,然后判断正确的配伍关联是否符合题意,找出正确的选项。

  [例题](2009年烟台市中考试题)下面改编的这段歌谣来自于互联网:东北有个杨靖宇,其别名叫“忠良将”;东北有个张学良,其别名叫兵谏蒋;东北有个王进喜,其别名叫“铁脊梁”;东北有个杨利伟,其别名叫“震宇航”。有关这四位人物及业绩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A.杨靖宇——著名的抗日将领B.张学良——发动了西安事变

  C.王进喜——优秀的县委书记D.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第

  [答案]C[解析]

  本题将配伍型选择与否定型选择相结合,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水平。选项王进喜是有“铁人”之称的大庆油田石油工人,而这一时期优秀的县委书记的模范人物指的是焦裕禄,属于搭配错误,故C为正确选项。

  (2)排序选择:采取首尾两端法(从头或从尾判断),即先确定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如能确定最早或最后一个,即使其中个别时间未掌握,也有可能选出正确答案,或大大提高命中率。能否准确、牢固掌握时间概念是答好此种题型的关键。

  [例题](2009年黄石市中考试题)一首歌往往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是某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反映。以下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应是:

  ①解放区的天是朗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②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

  ③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④走过二十年,新的起点是里程碑,伴随着改革春风起……走进了新的时代……

  ⑤我家住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

  A.①③⑤②④B.③①②④⑤C.⑤③①②④D.③⑤①②④

  [答案]C[解析]

  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重要史实所处年代的识记和运用能力。五句歌词分别反映了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全面抗战期间、改革开放时期和局部抗战时期,只有C为正确选项。如果能够判定第⑤句歌词发生的年代处于最早,也可以用排除法迅速排除A、B、D选项,直接确定C为正确选项。

  (3)多选变异: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选基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

  后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坚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例题](2009年盐城市中考试题)在历史学习中,图片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右图“隋朝大运河”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①它的中心是洛阳

  ②它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

  ③它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④它有效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

  D.①④

  [答案]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识别图片和史实判断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直接判断出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因此可以确定①②都是正确的,先排除掉C、D选项,而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均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进攻无关,因此可以确定④是错误说法,又可以排除A选项,故B为正确选项。

  (2)、判断题

  判断题是通过一些图表或文字的展现,来考查学生学生对具体史实掌握的准确程度,以及分析判断和辨别的能力。

  1.材料评判:

  提供相关材料,要求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判断,要求判断的史实不仅需要辨别其正误,而且还要分析其是否与所给材料相符合。这类试题着重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需遵循以下步骤:

  (1)首先要看题目要求:是√OX还是ABC

  (2)理清题意,准确判断。首先需要在整体上把握试题的主旨,然后逐句逐段进行分析判断。

  (3)填图识图题

  一般两个图,一个在地图册上,一个在教材上。

  (4)、材料解析题

  命题原则及特点

  材料解析题是历史中考基本题型之一,大都通过文字或图表(各种实物图片、地图、漫画、表格、图示等)等材料,创设生动、活泼、直观的情境,在问题的设计上注意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切入,同时还根据具体材料设计适量的开放性问题。在命题意图上主要是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获取材

  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的能力、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类别】

  1.文字型材料题:

  这是中考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材料,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考生较好回答。这种类型的材料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并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图表型材料题:

  图表型材料题往往是围绕一定的历史主题,展示表格、实物图片、地图、漫画、图示等图表资料,同时也可以结合一定的文字材料,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它不仅融阅读、判断、理解及阐释本质和内在联系为一体,而且因其材料精炼、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而生动直观等特有优势,成为中考测试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这类试题对学生考查面比较广,如分析表格的能力、识图辨图的能力及理解文字的能力。

  3.开放探究型材料题:

  所谓的开放性,一是指所选材料大多脱离教科书,尽可能的新颖,贴近生活,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二是指试题的设问尽可能的开放,不限定范围,答案也非唯一性,这是开放型材料题的本质特点。所谓探究性,是指所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综合性,需要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归纳,侧重于对历史认识和反思能力的考查。

  近年来此类材料题往往选用教材之外的材料,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来源广阔,呈现方式千姿百态,难以预估。不过,所选择的材料必定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却不会超纲,基本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解题要领】

  各类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总体上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读懂材料;二是审清题目;三是规范答题,可以概括为“一读二想三答”。

  一、“读”:读懂材料是解题的基础,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

  1.阅读内容:材料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找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

  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2.阅读顺序: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另外,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有时也会成为关键提示。采取先读设问后读材料的阅读顺序,原因有三: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

  二、“想”:审题思考是解题的关键。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在阅读的基础上,宏观上把握命题意图,准确判断,明确解题思路。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三、“答”:准确、规范、有序回答是解题的落脚点。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1.问什么答什么: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坚持“问什么答什么”,扣问简答,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按问按分列点,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多罗列些答案要点;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113.书面语言答题: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

  【题型类别】

  1.材料型:

  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列出一个或几个材料,材料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为问题的探究做好铺垫,检测考生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2.图表型:

  结合探究主题给出有关图片或表格,并配有相应的提示性文字,创设直观生动的问题情境,展开探究活动。

  【解题要领】

  一、审清题目,领会题意。

  审题时首先要明确题意,完整准确地把握好试题的要求。其次,要审明材料的观点,根据材料来确定问题的指向和具体要求答题,避免“似是而非”、“答非所问”的现象。

  二、回归课本,寻找结合点。

  尽管探究性试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但必须以基础历史知识为依托,答案基本上来自教材,解题切忌脱离课本知识的盲目判断,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地高谈阔论。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把握课本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精选练习的训练,学会寻找材料与知识的结合点,学会创造性答题的方法和技巧,以不变应万变。

  三、发散思维,史论结合。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课本知识进行发散性思维。对于开放性问题,要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感想和启示要有史实依托,有感而发,不能空谈。发散思维必须紧扣试题要求和论述的观点,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四、规范答题,力求完整。

  准确、规范答题,做到书写整洁、语言流畅、要点清新、合乎逻辑。同时还要注意答题要点的全面性,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问题,增加得分的概率,切忌“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对于见解阐述和历史小论文的解答,应注意做到观点鲜明,史论结合;论据充分,有理有据;文字简明,条理清楚。

  12二、中考历史复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对开卷考试存在偏差,简单认为开卷就是抄书,以至平时不努力。

  A开卷考试不认真复习;

  B认为开卷考试难度降低;

  C认为开卷考试可以带上所有资料;

  D认为开卷考试试题在书上都有现成的答案。

  E开卷考试不认真复习

  许多初三学生,甚至部分其它学科的老师和班主任都认为,开卷考试用不作复习,反正答案都在书上,到时候只管抄书就是了。殊不知,这恰恰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如果处理不好,会给初三历史复习造成更大的困难。而事实上,历史学科实行开卷考试,题目比以往历史闭卷考试更难,还有开放性试题。如果不复习,我们很难想象连选择题都靠翻书来解决,不仅考试时间不允许,而且不复习造成的对教材的生疏也会使学生难以从书上找到答案,就更不用说答好开放性试题了。

  (2)认为开卷考试难度降低

  认为开卷考试难度降低是建立在开卷考试可以通过翻书寻找答案的认识基础之上的,原因在于没有弄清历史开卷考试的精髓。现在开卷考试的命题都要适当引入开放性试题,随着开卷考试改革的深入,我们相信,这种试题的比例将会加大,从这个意义上说,难度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因为这种题型的答案比较灵活、极具创造性,没有平时的积累和系统训练,学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就是翻书也难以作答。

  例1.重庆市2013年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历史试题(A卷)二、判断题:每项l分,本大题共5分。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铁制工具的使用,使战国时期的各国都能兴修较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父子总结成都平原人民与岷江水害斗争的经验而筑成的都江堰。岷江沿途高山深谷,水流湍急,每年夏秋,水量骤增,灌县以下常泛滥成灾。相传在李冰主持下,在今灌县西边的岷江中凿开了与虎头山相连的离堆,在离堆上游修筑了分水堤和湃水坝,将岷江分为内江(即郫江)和外江(即检江),分散了岷江的水流,既免除了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13的天府之国。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卷)对应题号后涂(填)“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卷)对应题号后涂(填)“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卷)对应题号后涂(填)“C”。

  16.都江堰是秦朝时修建的。

  17.都江堰的设计较为科学。

  18.都江堰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9.都江堰的修建便利了灌溉和运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0.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社会进步。

  例2.1956年,毛泽东在与访华的日本前陆军中将远藤三郎谈话时说:“你们也是我们的先生,我们要感谢你们。正是你们打了这一仗,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起来了。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你们。”由此可见,他认为抗日战争()

  A.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B.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反侵略斗争

  C.奠定了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

  D.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

  (3)认为开卷考试可以带上所有资料

  许多初三学生简单地认为在开卷考试时,可以带上平时教师和自己整理的资料以备考试时使用。事实上,现在的题目重能力,试题越来越难,靠翻书和资料解决不了问题。这说明没有考前的认真复习是难以取得优异成绩的。

  (4)认为开卷考试试题在书上都有现成的答案

  由于对开卷考试的特点不了解,误以为开卷考试的答案都能在教科书上找到现成的,这是初三学生较为普遍的看法,事实上并非如此。就算是开卷考试的有些试题在教科书上能找到答案,但考生在作答时也不能照搬照抄,这样,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没有经过概括提炼的答案也是不切题的。更何况有些开放、半开放性的试题本身就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考生要改变这些不良认识,认真复习。

  2.从近几年学生在中考历史答卷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1)答题时没有针对性,答非所问甚至张冠李戴;

  (2)知识点模糊,答题条理性差;

  (3)学生从原始历史资料获取历史知识,得出结论的能力非常弱;

  14(4)历史概念模糊;

  (5)抓不住材料中的关键知识信息,学得太死,理解、分析、对比、综合等能力差。考试的心理素质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感,对综合性太强的试题不知如何下手;

  举例说明:(1)考试时答题没有针对性,答非所问甚至张冠李戴。

  从阅卷情况分析来看,很多考生答题没有针对性,随意抄一段课文或一个历史史实,反映考生把开卷考试理解为翻书、抄书,不愿去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以至考试时常出现答非所问,张冠李戴的情况。

  (2)知识点模糊,答题条理性差。

  考生对于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考点模糊难以区分,比如2011年重庆市中考历史试卷第20题第1问,学生误将“商鞅采取什么措施调动了民众务农的积极性。)”

  理解为“商鞅的改革措施”,把所有内容答出来,既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得分。

  (3)学生从原始历史资料获取历史知识,得出结论的能力非常弱。

  评卷过程中,我们觉得这个问题非常突出,比如2013年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B卷)第24题第(3)小题,要求学生“(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说明美国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上一直扮演着极不光彩的角色(3分)”,(答:1953年,将钓鱼岛非法划入琉球托管区域;1971年擅自将钓鱼岛的“施政权)交予日本;2012年再次作出钓鱼岛适用美日安保条约的表态。)学生在回答时,要么照抄原材料,要么答不完整,很多同学却答不到。这是失分最多的1题,说明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而且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4)历史概念模糊

  部分考生对于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模糊难以区分,如:单选题:2.“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变法的依据。商鞅的下列变法措施,旨在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

  A.改革土地制度

  B.奖励军功

  C.重视农业

  D.建立县制

  学生误将“旨在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理解为“提高积极性”。不少考生回答是:A。而正确答案是:B(5)抓不住材料中的关键知识信息,学得太死,理解、分析、对比、综合等能力差。考试的心理素质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感,对综合性太强的试题不知如何下手。

  3、2013年学生在中考历史答卷中存在的问题:

  15①史实错误,时空模糊

  ②综合能力缺乏

  ③不能规范答题

  举例说明:

  ①史实错误,时空模糊

  第一、明显史实错误

  部分考生历史基础知识不牢固,答题思路不清,有明显的史实错误。如:2013年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B):6.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采取的共同统治措施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在长安设立太学C.抵御匈奴,巩固边防D.统一度量衡有考生答A或D,这表明考生对基本史实生疏,基本概念混淆,存在知识盲点。

  第二、时空概念模糊

  考生对材料中提供的时间不敏感,以及相关时段发生的大事把握不准,导致不能正确答题。如:2013年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第25题:(1)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l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促进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请列举具体史实予以说明。(2分)答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时间概念模糊。

  ②综合能力缺乏

  第一、审题能力不足。部分考生不认真审题,对题意的理解不够,以致答案要点不全。这表明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习惯于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却很少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二、领会诠释史料的能力较差。部分考生读不懂材料,尤其是图表材料,不会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缺乏归纳提炼能力,不善于把图表材料转换成文字材料,没有注意材料与问题之间的联系,作答时乱抄材料、乱抄书,甚至不做。

  第三、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偏差。

  一是不用历史语言作答,口语较严重。如第22题:第(2)问“20世纪70年代,中日两国关系出现了什么变化?”考生作答:“小日本看不起中国”到“看得起中国”等。

  二是理解了题意,但不会准确表述。

  ③不能规范答题

  第一、答案缺乏条理。一些考生平时缺乏必要地训练,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对答案不加整理和归纳,想到哪写到哪,杂乱无章,不分要点,层次

  16不清,甚至文不对题。

  第二、书写不够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书写不清楚;二是在卷面上乱划;三是错别字较多,如“抗日战争”误写为“抗日战征”,“负责任的大国”写成“付责任的大国”,“政治格局多极化”误写成“政治格局多级化”等等。

  第三、答错试题位置。由于考生心理压力过大或考试紧张,将答案写错位置。

  (二)部分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对教材内容的机械复述,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2.对教材结构的罗列较多,缺乏纵横知识的联系。

  3.偏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

  4.设置问题简单,启发性不够,达不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具体表现:

  1.对教材内容的机械复述,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按照历史课标及素质教育的要求,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是什么,弄清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然后知道为什么?让学生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并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做出评判。尤其是初三学生,他们的兴趣已不在对书本知识的了解,而是对历史内在联系的把握和对历史本质及规律的认识上。

  2.对教材结构的罗列,缺乏纵横知识的联系。

  历史学科内容繁杂、头绪繁多、知识零散,教师应帮助学生理清其线索,注意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以形成知识网络。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是教材知识结构在学生头脑中的重组。因此,加强对学生历史知识的立体结构的构建,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否则就会使学生越学越复杂,越学越糊涂。从所听的课看,有部分老师的课,基本上是按教材结构进行讲解、罗列,没有注意横向知识和纵向知识的有机统一,不大注意知识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的分析,更没有涉及到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不利的。

  3.偏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

  有的老师教学基本停留在只传授知识的层次上,以本为本,勾书划书。布置作业不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并根据学生的思考做出创造性的评判,而是将所谓的“标准答案”念给学生或印发给学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完全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14.设置问题简单,启发性不够,达不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从听的课看,每节课都有提问,但设置的问题较简单,起不到思维训练的作用。其中有几种情况:一种是问题提出便叫学生回答,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答不上便由老师回答代替;一种是设置问题教材上有现成的答案,根本用不着动脑筋;还有一种是老师先将答案说出,然后要学生回答(实际上是复述)。以上提问只是浪费时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和作用。

  (三)、中考历史复习对策

  从近几年的中考来看,试题更具有基础性、时代性、综合性、开放性,比较注重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的重点放在对基本的历史知识的转换或解释、推理能力、应用能力、探究能力上,即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在中考中考出好的成绩,需要行之有效的复习策略。

  (一)教师要明确复习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如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遗忘率高,理解、迁移、应用能力差,不易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内容多而时间少等困惑。要化解这些困惑,就必须使复习教学变得针对性强、重点突出、方向明确。一句话,就是要讲究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

  (二)努力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有的同学错误的认为开卷考试就是照书抄,其实,开卷考试同样也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只有具备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做到灵活运用。要积累就要重视基础。“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知识是关健。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无一不体现出基础性的原则。由此可见,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两点:

  1.帮助学生构建好知识网络结构

  在初三历史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总结出来,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立体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达到全面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

  2.注重历史图片、史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

  以史料作为命题的切入点,是近年来中考历史命题的特点。各省、市用文献资料、评论、图片资料等史料入题,考查学生感知、感悟历史的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注重对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并要结合课本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实现材料与历史基础知识的正确链接。

  1(三)以新史学观念组织专题,加强专题复习的针对性,提高综合能力。

  最近几年的中考命题,体现了对近代化(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的考察。重庆中考历史命题视角也融入了先进的史学观念和理论,彰显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革命史观,立意高远。

  1.近代化(现代化)史观

  (1)例题解析

  例1.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和应用能力。依据相关知识考点再认可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近代化概念的把握和应用;近代化包括经济、政治和思想近代化。材料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来说明改革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选项B、D不符合史实;选项A仅仅是从经济一个角度来说。答案为C。

  (2)例题所体现的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新观念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是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上述所列例题中,例1表明俄国1861年改革是俄国近代化的典型。

  (3)现代化史观视角下的历史考点链接

  第一、起步:

  第二、发展:

  ①基本史实

  ②东西方文明碰撞: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的社会实践是中国开始迈出近代工业的第一步。1898年,康、梁的戊戌变法是继洋务运动破产后中国选择现代化政治民主化道路君主立宪制的实践的开端,但是只维持了短短百余日便被顽固势力扼杀于摇篮之中,中国因此失去了一次国家振兴的良好契机。辛亥革命完全符合现代化的潮流,政治方面要求建立民主政治民主共和制(建立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了民主化和法

  1制化,民生主义充分体现了工业化和机器化的趋势,清末民初的社会风俗的变化则体现了社会世俗化的趋势。

  第四、稳步发展:

  ②东西方文明碰撞:二战结束后,美帝国主义在世界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实行“扶蒋反共”,中共领导人民为了民主与和平,取得了反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和反侵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新中国诞生后,中共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创立了特色改造道路,1956年底使新中国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78年底中国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辉煌成就;同时,中国的国防、科技、教育、体育及外交开创了新局面;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发展潮流。

  第五、世界大潮下中国近代化历程规律性认识:

  1.在近代中国,中国近代化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机器化(用现代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人类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发展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2.在政治领域主要表现为民主化与法制化(用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专制制度,以法治取代人治);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

  3.在思想领域主要表现为理性化(以民主和科学的理念取代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政治制度。

  4.在军事领域主要表现为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

  总之,在现代化史观指导下,我们在历史复习备考中,要让学生既从中国看世界,也从世界看中国,进而全面客观地认识世界和中国,形成开放和平的积极态度、国际合作和竞争的价值观念,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样,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和对比,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世界整体性的认识和综合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历史中考命题的主要题型。

  2.全球化史观(整体化史观)

  (1)例题解析

  例1.有位历史学家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另一位历史学家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2A.进化史观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D.现代化史观

  解析:进化史观是近代进化论传入中国后而兴起的一种史学研究方法。文明史观就是以“文明”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整体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即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注意题干引文中的关键词,第一个强调人类历史成为“全世界密切联系整体”,第二个说20世纪的历史是“全世界的历史”,突出反映了整体史观,据此可判断C项符合题意。答案为C。

  例2.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到,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整体的观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斯塔夫里阿诺斯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

  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

  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四)复习做到有计划性,分阶段复习

  第一阶段:梳理教材,抓基础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抓综合

  第三阶段:回归课本和模拟测试

  第一阶段:梳理教材,抓基础

  这个阶段要使用好三份资料,《课标》、《教材》、《考试说明》,《课标》是为了备课整体把握复习重点;《教材》和《考试说明》是学生复习的最重要的依据,此阶段目的有两个,一是依据教材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二是把握历史的时序性,明确历史的整体线索。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抓综合

  这个阶段要使用的资料有《教材》、《考试说明》、我省历史中考样题和其它复习资料。根据每阶段历史发展特点再整理出若干专题,如近代化(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或中国近代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科技革命专题等;根据时政热点,整理出一些新的专题,比如三农专题、改革史专题、思想解放专题等。目的是将历史知识进行综合、突出要点,把书由“厚”变“薄”。

  21第三阶段:回归课本和模拟测试

  经过前两轮的复习,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已经熟悉,这一阶段的目的是重点梳理,查漏补缺,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将四本书快速浏览阅读,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查缺补漏,以记忆和回忆为主。在本阶段,要做几套历史综合性模拟题,让学生适应一下考场的感觉,以便能够从容地应对中考。

  (五)密切关注现实,贴近社会热点

  以时政或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命题的切入点,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又一特点,体现了贴近社会、关注现实的课改理念。此类试题重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及感知、感悟历史的能力,命题形式新颖,备受命题者青睐。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关注社会热点,特别是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的纪念活动

  2.关注时政热点

  3.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

  具体做法:

  1.关注社会热点,特别是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的纪念活动

  对周年问题的复习,要把课本基础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归纳有关周年的概况、原因、性质、影响及其与现实的联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2014年为推算标准的重大历史事件周年问题如下:

  2014年周年大事

  中国史部分

  (1)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325周

  (2)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95周年

  (3)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开始80周

  (4)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65周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

  (5)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55周年

  (6)

  1959年是西藏平叛和实行民主改革

  55世界史部分:

  (1)

  1689《权利法案》颁布:325周年(2)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225(3)1814年英国史蒂芬孙研制出第一辆蒸汽机车20(4)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75、诺曼地登陆70周年

  2.关注时政热点

  历史学科反映的热点问题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选题

  22紧扣时代脉搏。教师在复习中要注重时政材料的收集、整理与课本相关知识的链接,形成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命运、国家前途和世界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比如说近两年的热点话题强国梦和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社会改革问题、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等。

  3.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

  通过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材料,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创设情境,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加强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交叉感,同时也增强了历史的趣味性,使试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感。例如:历史剧编写,哪些场景不符合历史史实?如果我们生活在抗战年代,你会就近参加哪一支真正的抗战队伍?新四军、八路军、国民革命军等。因此,教师在复习时要注意将历史生活化,要体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要注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体验、感悟历史,突出历史的时代性。

  (六)重视乡土历史,贴近学生生活

  对乡土史的考查,体现了地域性、乡土性。它要求教师在复习中要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及本地实际相联系,彰显地方特色,以加强对学生热爱家乡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这也是历史学科重要的功能之一。根据考试要求,抓好《重庆历史》的复习。

  (七)进行强化练习,提升应变能力

  1.加强典型例题的解析

  这是复习课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与考试密切相关。通过这个环节,教师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规范答题的要求。在例题设计和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针对性;(2)要分类型;(3)要以点带面。使学生适应千变万化的试题要求,触类旁通,真正提高学习能力,这是最关键的,因此历史复习课的典型例题解析要注意学法指导。

  2.指导学生答题技巧,高效练题

  应用练习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练习题型训练学生的能力也不同。例如选择题偏重于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材料题有利于训练学生的理解、综合、归纳、分析能力。以上能力提高了,学生在考试中的应变能力也就自然增强了。练习时教师还要强调限时限量独立完成,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要求有错必改、有疑必问,及时解决难点,同时要避免搞“题海战术”。避免过难过偏的题目。

  (八)加强检查督促,提高复习效果

  23初中学生虽然面临中考压力,但能自觉学习的学生还是不多见的,所以必须配合以良好的督促机制,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每堂课可进行默写,以检查学生的复习效果,错误必须订正,如默写不合格,并须重默,学生看到如果不认真复习是无法过关的,所以必须在默写之前做好准备,养成学生相对自觉的复习习惯。同时并请班主任协助督促学生,可适当地把重默次数较多的同学名单提交给班主任,因为班主任在学生心中的地位相对高出许多,他们的一句话往往顶得上历史老师的许多话。此外要定期进行测验,两周一次,并把成绩交给班主任然后通过短信的形式发给家长,希望家长共同督促学生的学习,多方形成合力,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九)开展好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各校历史教研组要保证每周至少有两节课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和评课活动,做到组内教师人人参与。集体备课的重点应围绕教学环节的设计、典型情境创设和活动化教学等问题开展,人员较多的学校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采用讨论、交流等形式,人员少的教研组提倡借助县内历史老师进行交流。听评课活动要做到组内教师人人上课,人人评课。评课的重点是评三维目标是否实现,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等,要在真诚、友善的前提下帮助上课教师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十)教给学生历史知识巧记速记法

  1、字头法。提取某一历史知识每一句的头一个或几个字为要点组成另一个词或一句话。如记忆《辛丑条约》内容,可记为:赔禁拆划。

  2、歌谣法。以“核心字”为基础,通过反复挑选排列,使之成为形式对仗或押韵的顺口溜,最适合记年代。32、3傀儡建。34、10/36、10红军长征,翻山越岭。

  3、排比法。新文化运动前期内容可总结为“三提倡三反对”;中共建党先驱“南陈北李(陈独秀、李大钊)

  4、浓缩法。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扣关键字眼。中共成立的意义“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24

篇四:历史考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一):

  一、试卷分析

  本试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大,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适中,试题依据新教材、课标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联系实际为背景设置题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试题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过程和方法。

  试卷结构:满分100分,时间是60分钟。考查资料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试题分两种类型题型。选取题,50分非选取题值50分。满分100分。

  二、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及原因

  问题一:选取题共20题。题的难易程度中等每单元的之最累人物类文化类。

  问题二:非选取题2124题。题的难易程度中等偏难。商业经济明朝政治的改革措施、皇权特点和同为一家民族祖先、与唐往来史实、对西藏管辖的主要措施科技文化按时间归类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评价。

  1、学生基本概念掌握模糊不清,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不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有待提高。与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不够端正有关,部分学生偏科思想严重,认为历史学平时不用学,考试之前看练习册或单元过关题就能够了。还有的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历史学的方法,对历史学知识不理解,死记硬背,平时达标检测反馈不及时有关,与平时训练和巩固练习少都有关系。

  2、应用历史学知识迁移的潜力差,不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缺乏生活的基本常识,对基础知识在新课标下不能正确应用,对问题不善于分析。

  3、审题潜力差,不能提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不能依据题目带给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对题意一知半解就凭经验或印象答题。与学生阅读理解潜力较差有关,不会找关键词,不会总结中心意思。

  三、改善措施

  1、教师要转变历史学教学观念,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明确历史学教学的功能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的兴趣,设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下去并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三维目标,切实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真研究课标和新教材,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有效开展分层次教学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张扬个性,认真钻研新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扩展教材的广度,整合课程资源,认真备好每节课,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潜力。

  2、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搞笑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按课标的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扎扎实实落实好基础知识,方法灵活多样,要启发不要硬灌,更不能死记硬背,要引导,不要代替,要让学生思考,不要一讲到底,要因学论教,而不要因教论学,要注重改变教学方法,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

  3、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再背下来。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一些生产实际,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4、尊重学生,与时俱进,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共同成长!

  6、恰当选取和组合各种直观教学手段,自制教具,充分运用实物、标本、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解决重点、难点及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等方面的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带给线索,尝试和思考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

  7、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用心参与教学过程,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重视知识的构成和发展的过程,启发学生透过学习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学会应用。

  历史试卷分析(二):

  一、试卷分析

  总的来说,这是一份质量较高的试卷。

  二、学生答题状况分析

  学生答题状况总体上不是太好,主要表现为尚未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基础知识有些薄弱;缺乏深入思考问题的潜力等。下面就各题状况做一简单分析:

  第一大题选取题满分40分,学生一般得分在30-36。其中3、9、13小题错的学生最多。

  第二大题简答题满分16分,学生一般得分在13-16分。总体上较好。

  第五大题探究题满分16分,学生一般得分在10-14分。本题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学生的答题状况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其中,1、3问联系最为密切且分值均较大,学生要答对基本上两题都对,要错都错。这是造成两级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整改措施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加注重问题导学,逐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潜力。

  第二,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入手,强化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帮忙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第三,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帮忙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以方便学生梳理知识。

  历史试卷分析(三):

  一、文综试卷中历史试题总体评价

  1、题型基本稳定,知识布局合理,难易度把握较好:选取题以史料形式出现,非选取题的考查资料以小专题知识为主线进行综合整合、采用层层递进的小问题设置,注重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潜力的考查。知识布局合理:考查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试卷难易度把握较好,问题设置有梯度。

  2、体现高考的方向:从知识立意向潜力立意转化。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知识的灵活运用与迁移;材料分析题注重材料的鲜活性,有图片资源的运用;问题设计有务必的开放性(如40题第4小问)。

  3、较好地把握宏观与微观、理性与感性知识的有机结合:如意识形态与客观存在的关系、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

  4、注意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注意教材新增加的资料与提法(如30题)

  二、教学推荐

  1、加强历史概念的辨析与运用训练。

  2、加强知识的梳理、探究、变通与整合,加强高三最后阶段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3、认真研究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与高中新课程标准,把握考改方向。

  (1)认真研究2013年考试说明,务必要吃透考纲,对照2012年说明,做到心中有底。

  (2)研究2013年新教材高考模拟试题,领悟高考动向与潜力要求。

  (3)尝试以新课标模块为指导方向的专题复习,尤其是一些新的思想与新提

  法。

  4、加强对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更大程度提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如每一次测试后,对学生答题状况作一统计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知识网络是否构成、分析问题是否较窄、新情境下运用知识潜力是否较弱、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否停留在微观表面、主干知识是否宏观把握等,尔后教师对教学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最大程度上发展思维。

  5、继续加强解题方法、审题角度分析的讲解与渗透,讲与练相结合。

  6、加强备课组的分工与协作。

  历史试卷分析(四):

  从总体上说,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凸显潜力,渗透德育。以新课标为准绳,学科的重点资料为核心,紧跟时代脉搏,设问巧妙,立意高远。以基础立意转向基础、潜力并举,稳中求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的培养,把握了教学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导向鲜明,是一份融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好试题。

  一、基本状况

  1、本次参考人:252及格人数:93人

  2、试题特点

  本试题共两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容易题约占50%,中档题占30%,稍难题占20%;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潜力的考查,个性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潜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潜力,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潜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潜力的考查,设问跨度小,对分析潜力的考查也只是局限于比较浅的层面上。

  二、试题解题状况

  1、概念把握不准确

  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因素,无数个概念支撑了历史长河,历史概念区分了多个历史史实与现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势必影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如第11小题:关于随唐的相关叙述,部分学生误选a,就是对概念理解不清造成的。

  2、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不牢

  历史学科资料包罗万象,涉及了语数政地等多领域、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若相关学科知识缺乏,定会对学习历史带来务必困难。如2、4、8、12、14、20等,部分学生之所以选错,显然是由于相关学科知识缺乏造成的。

  3、历史思维潜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潜力、概括归纳潜力差

  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分析历史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善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潜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嗦或不完整。如第24、25小题第三问,部分学生失分较多,这就是平时历史思维潜力训练太少、分析综合潜力欠缺影响所致。又如23小题:唐太宗和宋太祖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他们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

  列强有力的措施,巩固统治政权。完成下表。此题对学生潜力要求较高,造成很多学生不知所措,思路紊乱,失分极其严重。

  5、审题潜力不强

  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如第7、21小题,有的学生审题不仔细,把不正确看成正确,张冠李戴,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三、对今后教学推荐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依据新课标,以教材为载体,对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起重要作用、地位明显的资料,我们要重点突出,讲清来笼去脉,浓墨重彩,丰富资料,补充材料,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用心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职责感。不要局限于记住几个零散知识点,如果好处不明,完全机器记忆,很快就会遗忘,构成记忆残缺,知识学习不深入,容易造成学生急功近利,学习不踏实,心态浮躁。教学中我们务必要一环紧扣一环,吃不得夹生饭。

  2、加强技巧性训练

  一是加强学生的审题潜力训练,教会学生审清时间空间,审准关键词的意思,审准答题方向,选取题怎样做,材料题怎样做,问答题怎样做,从哪里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解,如何表述,有计划地用相关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回答相关问题的要领,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潜力和应试潜力。二是加强养成教育,平时教学中不要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认真答题、认真写字的好习惯。

  3、注重潜力培养

  新课标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潜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潜力。

  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科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等。

  同时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方位去发掘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地认识历史。

  历史潜力的培养不是一躇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逐渐渗透、潜移默化,彻底抛弃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是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主角,设置

  平等的互动交流平台,透过精心设置的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要照本宣科,要创设新情境,组织精当的材料,引领学生去探究、去实践、去创新。惟有如此,才能发展学生的不同才能,也才能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积蓄能量和潜力。

  4、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实现与历史学科教学的联系。

  总之,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全体学生,平等善待各类学生,抓好查漏补缺,学会科学的记忆历史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后果、影响、作用等)的方法,初步建立知识体系框架,注意学习潜力培养,适当延伸、迁移,让学生感知历史、积累历史。抓好单元内的综合过关练习。注重克服负面积累,防止两极分化,争取不让每位学生掉队。

  历史试卷分析(五):

  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基本状况

  纵观今年期中考试试题,就全卷资料来看,多角度的考察了学生,试题由易

  到难,重点突出;考试的资料个性细小,知识点比较碎。但是学生考试的却不是很理想,对此我做出如下分析:

  (二)具体状况分析

  第一题单项选取题大多数中等生失分比较多所以要想提高及格率,就务必提高中等生的做单项选取题的潜力,其中大多数错的是第11小题,台湾正式归为中国是在哪个朝代?这个题大多数选的是三国,三国时是大陆开始和台湾交往,答案就应是元朝设立巡检司后。还有错的最多的是第一小题,唐太宗取得人才的途径是什么?就应是科举制,但是因为是按人教版的答案是开科取士,其实就是科举制。

  第二题考查的是填空题,是平时的细小知识点,第一个题没有讲过,学生不会做,被外国誉为中国的第5大发明是什么?就应是科举制。也是人教版资料。还有一个是唐朝的极盛时期是开元盛世。学生失分最多。

  第三题是考查的辽西夏北宋等几个国家建立的状况,基本常识,但是也有一少部分学生答错,这说明了有些学生对基本常识也没有掌握。

  第四题是非选取题,材料分析题,考查了经济重心南移重要知识点,这个题是重点,但是还是有少部分学生没有答对,第二个材料分析是自由发挥题,学生答题状况还能够,最后一个材料分析题是大运河的开凿。

  (三)教学反思

  对于本次考试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将会做出如下改善的措施:

  1.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提高学生做选取题的潜力,多做选取题。

  2.务必注重学生的背诵状况,重点查背,基础知识务必要记忆。

  3.加大非选取题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做开放性的题型。

  总之,这次考试较差,争取下次考试能有大的进步。

  历史试卷分析(六):

  一、学生考试状况分析

  本次素质检测是西昌市统考,总分100分,七年级平均分64.3分,及格线为52.5,优秀线为75.1。七(4)班班平均分为66.31,优生率为37.1%,八年级平均分73.3分,及格线为63.0,优秀线为82.2。八(1)班班平均分为68.79,优生率为31.2%。历史试卷,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感到试题变得更灵活了,更务实了,一切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了。

  二、试题结构特点

  试卷共分两大部分:选取题部分,非选取题部分

  试卷难易程度基本适中,本次考试试卷突出显示了以人为本,回归历史学科的特点。以课本为载体,辐射相应的训练项目。这份试卷命题坚持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拓宽历史教学领域,打通课内外学习历史的渠道,检查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潜力及课内外阅读潜力。透过试卷我们不难看出:命题人员期望透过试卷,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推荐:不要只围绕课本教书,而应注重课外阅读的辅导,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试卷力求透过一些开放性的试题,答案多元的试题,引导学生设计出自己理想的答案,培养学生创新潜力。试卷还力求体现人文性、趣味性和灵活性,打破旧的命题模式。同时整份试卷还体现了三重,即重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潜力(写字潜力、阅读潜力、积累运用潜力),重创新(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学生答题状况

  1、答卷状况

  透过学生答卷状况来看,学生掌握及运用知识的状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掌握较好的是基本知识题:基础知识中的非选取题部分第、二题,学生的得分状况很好,基本上没有什么失分。若根据史实结合所学知识答题,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好,有些回答有些困难,这说明学生平时课外阅读不是很丰富,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灵活性较强的题,学生回答较差。对于灵活性强的题,学生回答更差。比如针对某一事件谈自己的看法或提推荐,有学生就不能动笔。

  2、从考卷中发现的问题。

  这份试题做到全、新、活,难度适中,贴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在考查双基的基础上求提高、求发展。以适应新课标提出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总目标。纵观这次质量检测,能够看出还存在许多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学生记忆方法不当,多数靠死记硬背,到考场上一紧张就混淆了。

  (2)综合潜力薄弱。由于学生平时学的知识较规范,缺乏对知识整合的处理,故失分较多。本次考查的资料不仅仅仅涉及基础历史知识,逻辑思维训练,还考查学生对史料资料准确理解潜力。由于平时训练相对少些,导致学生对综合性较强试题缺乏独立分析潜力,失分较多。

  (3)书写不规范。从整体卷面看,学生的书写状况不容乐观。书写不够端正,字体潦草不规范。

  四、教学反思

  1、要继续重基础知识。从本次考试能够看出,基础知识得分率较高,学生掌握较好,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务必继续重视这方面教学。

  2、教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潜力。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学生养成好的读书方法,掌握活的读写有机结合的方法,将有助于提高阅读与习作的效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度地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进行实践,获取的不仅仅仅仅是问题的答案,而是吸取知识的方法。充分发挥授之以渔的重要作用,多教怎样学,少教怎样做。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培养创新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处于用心主动的思维状态,充分让其独立思考,不要一味灌输知识。要在学生掌握方法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点燃其创新思维的火花。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营造一种宽松的民主氛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争辩,善于思考的创新潜力。这样学生就不至于对于开放性的试题感到十分茫然,或只求答案唯一。4、要树立大历史观,拓展思维。

  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注重课内外知识点交融渗透,融会贯通。首先教师要多读书,不仅仅仅自己能读懂,而且有所感悟,有所积淀;其次要求教师能多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让学生学会读各种史料。这样,学生平时就有了充实的阅读素材,增加了对语言的悟性,提升了历史综合素养。

  总之,要教好历史,让学生真正学好历史,务必靠广大历史教师本着一颗用心探索、努力钻研的心去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行。

  历史试卷分析(七):

  历史试卷分析

  一、基本状况

  本次考试:51班最高分94,最低分24,优秀人数7人,及格人数24人,差生10人,均分63.0552班最高分93,最低分33,优秀人数6人,及格人数26人,差生9人,均分63.24二、试题特点

  试题满分100分,分为选取题和非选取题两大部分。

  试题难易适中,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和基本潜力的考查,个性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潜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潜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问题潜力的考查。

  三、答题状况

  1、选取题完成较好,均分在30分左右,非选取题填空题完成较好,几乎都能得满分。

  2、选取题中失分最高的是2、16题,非选取题中四题(30),五题(3)失分较高。

  3、失分原因分析:

  (1)概念把握不准确。如选取题2题,对隋朝特点的描述中,哪一项最贴切?A、经济繁荣B、短暂而繁荣C、二世而亡D、国家统统一大部分学生选A或C,第二课的课题就是繁盛一时的隋朝。

  (2)部分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不扎实,书写不工整,有错别字,很多基础题也会失分。部分学生对于图片的识读潜力不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教材图片的分析,点名相关知识

  (3)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潜力差和概括归纳潜力差是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教学推荐

  1、落实好基础知识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基本知识,必须要扎扎实实的落实好,让学生要掌握准确无误。

  2、培养基本潜力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潜力;培养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潜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潜力。

  3、提高答题技巧

  加强审题潜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加强答题规范性的培养,使学生答题时做到点化、序列化和段落花;加强学科语言组织潜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4、重视课本历史图片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必须让学生看图、读图、识图,以图来读史、用图来讲史,使学生明确历史图片也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手段,进而能掌握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

  5、重视历史知识的总结

  对所学的历史知识必须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必须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6、加强材料题的训练

  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潜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来源的信息,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历史试卷分析(八):

  一、试卷概况

  二、试卷特点

  1、从试卷资料上看,贴合新课标规定的知识点及潜力层次要求,立足课本,注意考察学科的基础知识,尤其是重点知识与主干知识。如秦的统一,商鞅变法,汉武帝的大一统,三国鼎立,张骞出使西域,史记,孔子,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2、试题角度新颖,表此刻选取题上,很多题都有一个题引,引导学生走近历史,感悟历史,进而考察学生再认历史,理解历史的潜力。

  3、试题体现了生活化色彩,从生活中的习俗或节日切入,引导学生感知历史是过去的此刻,此刻是将来的历史,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这种切入点贴合学生认知水平,易于激起学生的兴趣。

  4、试题体现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延伸,要求谈认识,体会,启示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些润物无声,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的作用。

  5、试题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特点。关注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回顾历史,联系这天,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本次试题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6、试题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特点。注重学科内主干知识的交叉渗透,培养学

  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如材料第24题:既以时间为经,考察了台湾的历史与现实,又以地域为纬,考察了四川地区的工程与三国时期的政权名称,为学生勾勒出一个纵横交错的历史网络,而且还与乡土历史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第29题以孔子文化节与奥运会开幕式切入,既考察了孔子的贡献又考察了儒家思想,同时还考察了文字与造纸术的知识点,涉及知识点多达数十个,综合性特点十分突出。

  7、试题体现了乡土特色。注意在乡土历史与中国历史之间寻求结合点,引导学生将爱国与爱家结合起来,这也是近几年来,各地中考的一个趋势。

  8、试题图文并茂,涉及文物、图表、地图、新闻图片,且形象直观,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注意考察学生的读图潜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图文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习惯。

  三、学生状况分析

  1、我校实行的是开卷考试,从考试结果上看来,整体状况正常,单选题及格率较高,反映出最基本的知识点还是能够掌握,但由于知识面大且容量多,学生对各课知识点掌握不牢靠,相近知识点易混淆。

  2、材料题失分较为严重,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有:

  1)阅读材料不仔细,丢三落四。

  2)在审题上还存在务必的问题。

  3)历史基础知识欠缺,学科基本素养不够。

  4)阅读面狭窄,相关知识太少。

  3、材料题与问答题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语言运用、组织但是关,书写潦草,语文素养较差。从卷面上看,东拉西扯、用词不当、逻辑混乱、字迹潦草、文不对题、前言不搭后语、错别字连篇等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非历史素养问题所反映出的是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差,基本素养欠缺。

  四、关于应对措施的思考

  1、知识与潜力并重。在实施新课程的今日,有一种倾向,即认为只要强调基础知识就是守旧,就是没有领会新课程的精神,于是一些课堂过于求新,过于追求学生的所谓活动,为活动而活动,显得花哨热闹,而学生的收获甚少。其实,教学的内涵依然是传道授业解惑,知识与潜力是一个不能割裂的统一体,潜力的获得总是伴随着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到务必程度也必然带来潜力的飞跃。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其他的培养目标只能是空谈。

  2、建立知识网络,给学生整体化的历史。近来的考试越来越综合化,专题化。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一味地强调微观的知识点,而要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

  3、关注现实热点,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近年来,各种考试总也免不了用现实问题切入,考察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注重公民教育,所以教师要多学习多交流关注现实,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关注国家统一与发展,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思考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需要什么精神品质。

  4、扩大学生阅读面,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

  5、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我校此刻的学生大多数综合素质相当差,有的孩子的智力还在混沌状态,由于缺乏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些孩子普遍基础知识差,还不具备相应的学科潜力。不谈生源是不可能的。应对这样的生源,我们只能放平心态,降低教学难度,重视基础知识的过手。

  6、继续做好培优辅差工作,本次期末考试中及格的人数相对其他学科来说还是比较多的,因此这学期要更加重视培优辅差工作,关注学困生,避免两极分化的加大。

  历史试卷分析(九):

  一、试题分析

  1、试卷的基本状况:历史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卷面总分为:100分,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

  单项选取题、填空题、材料题、在思维链接中运用历史识图题、材料分析题、列举题。

  2、试卷所涉及的教材资料:

  试卷考查的历史知识点,分布于七年级下前八课教材资料。

  3、试卷的基本特点:

  (1)依纲据本,据初一历史教科书的资料,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

  (2)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

  (3)标高适度,前初中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就应说是适中的。

  (4)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学生考试成绩状况分析:

  透过本次考试能够看出,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基本上能依托已知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并按质按量完成考试。从试题的得分率能够看出,学生在历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潜力、分析和比较方面的潜力均有相当大提高。开始注重历史与社会,历史与个人生活的联系,个性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潜力,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但透过本次考试仍暴露出一些问题:

  1.审题不认真。①、对题目的限定词或关键词没有认真审读没有注意分析,导致失分。②、在材料解析题的解答中,有的学生没有对材料资料及设问进行认真阅读,没有抓住关键词回答问题而影响了得分。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如选取题的第5,6、8小题,小字部分的题,材料解析题等这些都是课本出现或平时练习过的基础知识,但错误的学生还比较多。

  3.学生的学习潜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包括识记潜力、材料的阅读、分析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潜力、历史知识的迁移潜力、分析和比较潜力。个性是学生独立思考潜力、历史思维潜力和创新潜力的养成,应足够的重视。

  三、改善措施。

  1、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虚心理解学生提出的有益推荐,使教与学两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质量。

  2、每个单元教学任务完成后,及时进行单元测试,测试题目应做到难度适中,知识覆盖面广,以良好的导向督促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潜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潜力。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

  5、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6、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潜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潜力的基本资料,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历史试卷分析(十):

  一、选取理由:七年级学生是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学习的头一年,他们在小学时没有接触过历史课,所以历史课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事物,因而对于他们来说培养学科兴趣就尤显重要,而且七年级又是初中三年的基础一年,因此选取七年级做试卷分析就具有务必的基础性和典型性。

  二、试卷说明:

  1、命题意图:历史学业考试试题本着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的原则,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透过考试不仅仅仅能够喜欢历史课程,而且能够透过考试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改善学生学习历史课的方式,增强其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其学习质量和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

  2、命题范围:七年级历史下册1――11课资料。

  4、试题预期难度:0.70―0.80左右。

  5、考试方式:闭卷

  6、试卷结构:试卷分选取题和非选取题两部分。

  三、试题结构:

  1、试题数量及结构:

  2、试题类型及分布:

  从上表能够看出:①预期难度与实际考试难度基本吻合。说明本次试题的信度和效度是适宜的。②川原和西山大部分校园平均分都能及格,有利于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历史学科地位的稳固。③千渭初中的优秀率到达了将近45%,说明该校对历史学科教学重视,且该校教师基本上以区级以上教学能手或新秀为主,教师素质高也是重要原因。

  2、试题优点

  就7年级试题来说,优点是:①出题人能紧扣课本,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能有效把握和指导平时的教学和学习;②重难点突出,考查全面,准确,提问准确,并能联系现实,且题型多样;③注重培养情感,试卷中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资料;④试卷呈现方式出现新变化,出现了辨析题。就整体而言这套试卷,有助于对学生今后学习的努力方向带给指导,有利于增进7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展。

  3、存在问题

  当然本套试题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①试题存在互相提示现象;②专业味道太浓;③地方史知识渗透不够;④识图题图印得不够清楚等。这将在以后命题中加以改善。

  五、学生答题分析及今后教学方向:

  1、学生基本功较差。书写不工整、不规范,错别字较多。应加大对学生文字基本功的训练。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张冠李戴现象较普遍。应利用图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熟记各种知识点,避免混淆。

  3、时间类知识点的掌握不到位。应利用编歌谣等多种记忆方法,强化对这些重要时间知识点的记忆训练。

  4、缺乏答题技巧,不能学以致用。这个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指导,帮忙学生掌握务必的答题技巧,慢慢养成良好的逻辑分析潜力。

  5、答题缺乏条理,知识点不明确。要引导学生培养条理清楚的答题习惯。

  6、审题不明,归纳总结潜力差,分析问题潜力欠缺,导致答题不理想。还需在日常教学中,依照课程标准,加强历史学科潜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历史试卷分析(十一):

  一、试卷说明

  从总体看试卷,试题覆盖面广,能紧扣知识点,注重在试题类型和叙述方式上紧扣书本、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侧重于对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题源于教材,试题难度适宜。

  二、答题状况分析

  1.从试卷中反映出以下问题:选取题满分20分。出错较多的是基本史实错误、历史概念含糊不清,多在需要记忆的小题。造成这些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不注重对有效信息的分析,不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等等。如4.日本人在杭州设厂--考查的是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

  的资料,如最能反映五四运动资料和性质的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2.第二题:非选取题,本试题总分30分,依旧考察的是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1)一些同学审题潜力差不会审题甚至不仔细审题。如21题问1919年以前中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事件,许多同学回答的是中共成立,明显时间上不对(2)一些学生态度不端正,答题用心性不高,试卷存在超多空白,只做选取题,甚至无试卷。(3)一些同学基础知识不牢固,甚至没有记忆,如长征的起止点等。

  三、推荐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平时教学中应以课本为主。在考试中,基础知识部分是占主体的,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前提。在教学中务必要加强对知识点的巩固,反复训练,以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为前提,尤其是对于学困生,务必要让他们掌握最基础的知识。

  2.注重答题技巧的传授

  在平时的教学中,务必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传授解题方法,尤其是材料题,务必要多训练多指导,力争使学生能够从容答卷,减少失误。

  3.注意审题潜力的培养

  这次考试中,导致失分严重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不认真审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审清题,有的放矢地作答。

  4.端正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

  没有看题就放弃了。所以要端正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告诉他们学习历史的简便方法,是他们学习历史快乐起来。

  历史试卷分析(十二):

  一、试卷特点及分析:

  1.立足基础,重视主体

  本套历史试题遵循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资料的考查,试题灵活且易于入手。第一题选取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占总分的30%,覆盖面较全难度适中,强调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大部分题目透过创设的历史情景,考查学生知识理解和知识迁移潜力。第二题为简答题,共15分,占总分的30%:第1题设问明确,答案唯一,重视知识的认知和潜力再现;第2题

  题型新颖,共设置有3个小题,有务必梯度和难度,重视对学生审题潜力的考查。第三题材料分析题共20分,占总分的40%:给出了三个材料,设置了四个问题。能够说是一个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再现潜力,历史的空间思维潜力,知识迁移潜力。设问由浅及深,贴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水平。

  2.坚持注重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三维一体目标

  历史学科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态度、价值观。选取题第10题,11题,13题等题的设置正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熏陶和启迪。

  3.体现学科性,突出论从史出的学科特点

  注重考查学生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潜力。强调历史学科用史实说话,论从史出的原则是这套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如:17题中第1小题,第3小题的设置,图示材料与问题之间关系紧密,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潜力,这对今后的历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总之,这套试题注重课本,重视基础,更重点考查学生对该学科识记资料的掌握。虽然具有灵活,新颖的特点,但只要识记准确,学生都能够准确应答。

  二、学生答题状况分析

  学生整体考的差,及格学生占不到30%,绝大多数学生成绩在20分左右,部分学生得分出现个位数,甚至有的一分的学生,真让人难以想象。就整体而言:第一题得分在7-10分之间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5%,得分在12-15分之间的学生约占15%,还有一半学生得分在7分以下;第二题(示图)材料题,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读懂材料,失分尤为严重。一半以上学生该题没有得分;第三题材料分析题,只有10%-20%的学生得了分,但答案不够准确完整,因此得分不高。

  三、两点推荐

  1.加强双基教学,突出三维目标

  基础教育重在基础。在课改的探索过程中,要防止出现过分强调潜力,忽略基础知识的倾向。历史知识的传播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是扩展学生学科潜力的条件,所以应让学生掌握最为基础的历史知识。课堂复习要突出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有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也就基本上掌握了重点知识。能够说,八年级历史学科资料都是基础也都是重点,八年级历史教学更应注重基础,注重课本。目前的考试反对的是过分强调识记,反对死记硬背,但绝不是不要识记。熟悉课本并有务必的识记是必要的,这也是此刻考试要求的。如果课本知识不熟悉,没有掌握基础知识,就根本无从作答试卷。

  2.端正态度,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

  我觉得在培养良好习惯的同时要摆正态度,明确目标。从这次考试得分来看,大多数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目标不明确,因而学习、复习比较浮躁,课本没有认真学习和复习,才导致如此结果。

  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更需要理解和融会贯通。历史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用心性,用好教材和社会生活素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发掘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的潜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只有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其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才能使历史学科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总体来看,试卷设置全面实效,命题角度灵活,提问新颖,对今后命题设计和历史教学具有务必的指导性。

篇五:历史考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历史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单项选择题存在问题及对策

  问题:

  没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没有认真观察(观察能力不够)、审题不清、分析能力欠缺、包括知识的迁移能力不够。单项选择题存在问题。

  对策:

  1、要在选择题中寻找关键词,培养我们题干意识

  2、对于材料选择题,要审读材料并联系史实(联系所学内容),以加深对材料或历史事件的理解。

  二、辨析改错题中答题存在问题

  问题:

  审题不细心,没有看清楚题目要求,不按要求答题。

  对策:

  认真审题。仔细推敲,找错改正。(先看关键词是否错误,一般情况下是关键词错误。)按照常规是一个正确的题,其它题都是错误的。多年来模拟卷、中考卷都是这样安排的。答题要规范,先判断正误,然后改正。把错误改为正确的。

  四、材料题和探究题中答题存在的问题:

  问题:

  (一)

  书写潦草马虎。

  (二)

  审题不细心,没有看清楚题目要求,不按要求答题。

  对策:

  1、带着问题读材料,避免盲目性,又节约时间。先读

  2、想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3、想材料与课本的相联点。“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明确解析的方向。

  4、想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5、问什么答什么

  语言简洁、条理清晰、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书写工整。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六:历史考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考历史答题失误的原因以及措施

  (一)审题不严密,不能真正弄懂题干的要求,导致选择错误。

  (1)对题目所给各个选项没有仔细阅读分析,只凭感觉选择,出现选择不准。因此在答题时一定要仔细、全面的阅读题干和选项,弄清楚题干与选项以及选项之间的关系,千万不要轻率放弃。

  (2)初步选择后,要用排除法和题干还原法做检验,做最后准确的判定。

  (3)凭直觉选择后,要用在学习中培养出来的正确的观点和对历史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检验和判定,以保证选择的准确。

  (二)阅读材料不够冷静、细心,慌乱中没有发现可以利用的信息,特别是图表题,经常出现这样的错误,丢分非常普遍。只要在阅读中把材料彻底读通读懂读明白,正确完整地回答问题才会有保证。

  (三)不能把材料提供的信息和课本学习相结合,只用课本知识或只用材料信息答题,不能两者互补,致使思维不够辩证,答题内容不全。

  (四)答非所问或者遗漏知识点。答题中要注意问题的设问,有几个设问就回答几个问题,一问一答,要层次清楚。不要把几个设问混起来回答,要知道,判卷给分是各个设问分别给分的。

  (五)观点的错误,立场的错误,使答题出现较大的偏差。常出现的错误是:不实事求是,按现在的社会情况和意识去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不是客观地按历史发展规律评价事物,而是凭个人的感情和主观臆断评价。

  (六)答题针对性差,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因此,在答题中要仔细审读题目要求,问什么就答什么,紧扣题目,逐层作答。

  (七)空发议论,缺少史实论据,或者只列举史实而没有评论。切忌答题只摆史实不讲道理,更忌空讲理论而没有史实做依据。

  (八)论述杂乱无章,前后无序。克服的办法是要按顺序答题。在回答每一设问的过程中,或按时间顺序,或按事物的因果关系顺序,或按逻辑关系顺序答题,要做到逻辑严谨,层次清楚,条例清楚,语句通畅连贯。

  (九)文字书写潦草,使阅卷人无法辨认。因此在答题中一定要书写工整。

篇七:历史考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通用5篇)

  试卷是纸张答题,在纸张有考试组织者检测考试者学习情况而设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试题。也可以是资格考试中用以检验考生有关知识能力而进行人才筛选的工具。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篇1一、试卷的评价

  1、试卷的基本情况:

  历史考试时间为60分钟,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判断题、综合能力题。

  2、试卷的基本特点:

  (1)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偏题、怪题。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比较适中。

  (3)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试卷成绩情况

  本次考试,我校七年级三个班,平均67.2分,在十二家学校联考中居第一,较期中考试有较大进步。

  三、学生答题质量分析

  1、优点

  (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

  (4)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增强;部分学生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此次判断题的得分率略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具备了理解、分析能力。

  2、存在问题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

  (3)读图类的知识掌握不到位,如综合分析题34题,对材料一的两幅图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不能由汉阳铁厂想到洋务运动。

  (4)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如34题第二问,戊戌变法起到的作用?很多学生回答的是内容,这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5)复习不到位。本次考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选择题错了很多,特别是6、8、11、13、21错误率高、材料题31(4),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扎实,没有真正地理解,只是死记硬背。

  四、改进措施

  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坚持讲练结合。

  2、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3、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4、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5、对学生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能力。强调考试中学生一定要分点逐条书写,注意条理一定要清晰,特别是要强调答案书写的序号化。

  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篇2今年八年级历史测试考试试卷正是在去年基点上,稳中求变,变

  中求新,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课程理念,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努力探索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一、试卷评价

  试题本着有利于基础教育为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合格人才与劳动力的水平测试,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基本要求,在题型、题量、难度系数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知识考查内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对指导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从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

  (1)全卷五种题型,即:选择、材料分析、探究题、读图题、历史档案题。五种题型的优化,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全卷主客观试题分配恰到好处,其中选择题占了45%,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而其他题占55%,则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五种题型的配置充分体现了水平测试的双重功能。充分反映了课改、教改与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学生正确处理历史材料以及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2)全卷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试题全面覆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而且知识范围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这就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侧面的历史知识。

  (3)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同时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着题。

  (4)试题充分体现了课标与考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灵活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及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很明显地反映出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层次的知识内容达70%,侧重考查了学生多元历史思维能力。

  二、答卷评述

  1、总得分偏低,及格率不高。原因有三点:一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记忆,还没有真正转轨到能力的培养上来,而许多学生只知道死记书本;二是试题综合性较强,难度偏高。三是有部分题目超边了。

  2、客观试题、基础知识试题得分率较高。

  3、主观试题及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试题得分率较低。

  总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表象,为指导我们今后的历史教学和考试提供可贵的一手资料,我们应深刻剖析

  三、关于教研教改的理性思考

  20XX八年级水平测试卷本身的特色和考生答卷反映的表象让我们清晰感觉到崭新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脉搏在沸腾,我们只有全面更新全体师生教与学的理念,彻底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借助这次水平测试,我们作出了如下理性的思考:

  1、全面更新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新的课改指导下的历史教师,应全面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指导学生全面地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学生应全面转变学习方式,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从而把新的课程改革推向高潮。

  2、熟练把握课标和考标,高度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面对教考改革的新形势,我们应以“两标”为基础,组织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重中外历史知识的有机渗透,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应反复运用归纳法、演绎法、联想法、比较法、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罚,让学生的思维在“发散--集中--发散”的多次循环往复中产和丰富的“历史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基本的历史素质。

  3、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能力。今后的历史考试能力要求越高,学习难度越大。因此,培养兴趣是关键,我们的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生动活泼地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究,自主求知,尤其要重视后进生的转化与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课程改革,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让我校的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篇320xx—20xx学年度期末统考的帷幕已落下。本试卷遵循孝感教科院的要求,以选择题为主。共35大题70分满分。从题型功能上看,选择题的优点在于题目设问明确、作答简便、答案唯一、评分客观,有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考查较多的知识。且本试卷题目选材广泛,能典型地反映历史学科的特点,既强调用材料中所蕴含的有效信息,去分析历史现象,又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避免了以前历史教学中一直无法回避的死记硬背的弊端,对进一步深化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一、命题的指导思想及特点

  (一)命题的指导思想:

  本次命题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自觉地把各项基本要求(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融入试题中去,体现考试的评价、甄别的功能。

  (二)试卷的基本特点:

  1、着重考查了学科主干知识。历史试题把教材中的内容在试题中活化、迁移和提升,往往通过引用教材以外的大量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无论如何,其考查的落脚点还是在构成学科基本或重要理论的主干知识范围内。

  大体浏览一下,此次七至八年级试题考查的学科主干知识有:元谋人、北京人的文化遗址;沙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禹的传说;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高鞅变法的史实;春秋战国时的科技文化;秦的统一;汉武帝的大一统;张骞通西域的史实;秦汉的科技文化;

  三国鼎立;江南经济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国西晋南北朝的科技;虎门销烟、鸦片战争、《马关条约》、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长征;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西安事变;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渡江战役;民国以来社会生活习俗方面的变化;近代科技的成就等以上内容都是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试题重点考查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评价、综合等方面的思维能力,要求考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线索和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学会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在某一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地位和作用。

  2、凸出素质,关注情感。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考查考生所学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七年级第2题、11题,八年级第12题,即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如:八年级第16题、34题、35题等无不隐含了对考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较为全面地考查。

  3、联系热点、关注生活。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查目标之一,是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和关注世界。因而,在考查历史试题时通过启发考生对现实的思考已是中考命题专家的思路之一。本次试题以反映社会现实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注重考查考生关注社会现实。例:七年级第1题、3题、6题,八年级第26、27题等都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载体,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爱国家、关注世界,体现了新课改一以贯之的理念。

  总的来说,此次命题难易适中,区分度适中,即考查考生的历史基本功和历史素养,又考查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卷面情况分析

  以下是两所中学七、八年级的抽样分析情况:

  从抽查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运用知识的能力欠缺。综合性强,注重理解判断的题失分较多,可见,试题的区分度适中。

  三、教学建议

  综上分析,我们的历史学习要求师生能“以不变应万变”,紧扣

  《课标》和《考试说明》,做到以本(课本)为本,把握“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加强训练,有效复习备考。具体方法如下:

  1、构建知识网络。每学完一课,要求学生对本课的所有知识点进行总结,从事件的原因、时间、主要人物、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整理归纳,最终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构建好自己的知识网络。

  2、加强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学习。历史试题越来越突出对学科能力的考查,但能力的形成往往取决于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这就要求考生练好基本功,记准史实,理解历史原因,掌握重大历史事件产生的结果和影响。

  3、纵横对比分析,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历史试题中都有纵向或横向对比分析题,属于“三维目标”的综合考查,是有较好区分度的试题,体现试题的选拔性功能。而学生往往就在此类题上易失分。因而,复习时应引导学生多关注宏观知识、纵向综合、横向联系。

  4、关注热点问题,国际焦点问题。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现实是过去的延续,将来是今天的延伸。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就是“以史为鉴”,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为此,在学习有关历史知识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5、有必要进行解题技巧的训练。从解题原则来说,可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共十六个字,“即精析题意”、“回归教材”、“注重发散”、“力求完美”。从解题方法来说,可归纳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是“阅读理解材料”,两个基本点是“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和“充分利用有效信息”。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读懂是前提、获取是关键、利用是目的。解题的步聚是:三个环节,即读、找、答。

  总之,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待于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

  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篇4考试已经落下帷幕,为了更好地安排下半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在此特对期中历史试卷的考试情况进行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共三道题,分别为单选题、材料分析题、问答题,共计100分。就试卷难易程度来说,这张卷子难易度适中。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题为选择题

  主要考核的就是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基础知识点包括这些:课本上的图文如4题,考核唐朝都城长安的城市平面图;文本中每一课的具有总结性的小标题如3题,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是虚心纳谏、知人善任;还考查了相关的历史典故: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与哪个有关?总的来说,选择题的难度并不大。尽管试卷难度不大,学生的答题情况并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学生根本不重视这么课程,作为这么课程的任课教师,我认为学生出现这样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本人认为,任课老师再兢兢业业,学生手头没有配套的练习,这都很难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这们课程。因此借这个机会我想跟领导说说我的心声:给七年级的政、史、地、生都配上相应的资料吧。其次就是任课教师教学任务没有落到实处即没有适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二答题共两个小题

  第1题,考查的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知识。知识点学生并不陌生,但材料是以图表的形式展现的,由于学生还没有具备一定的分析图表的能力,加之学生根本没有识记这个知识点,因而这道题的答题情况非常的糟糕。第2小题,考查的是隋朝大运河的知识。试题给出大运河的图片,结合图片来答题。这题考查的也是课本的基础知识,最后一个问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以自由的发挥。因而这张卷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优越性即学生有话可说,学生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就学生答题的情况分析,这道题的得分率不是很高,能够难道一半分数的同学不到一半的学生。基于这样的现实,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得调整自己的.方法。

  第三题为问答题

  即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唐朝经济繁荣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就题目来看,难度并不大,聪明的孩子能够从试卷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值得高兴的是,这道题大部分学生都动手写了,不再给老师留空白卷子。

  这道题12分,我认为这么大的分值,就单单一个问题,这不利于七年级的学生得分,希望以后七年级的最后一题能够分成几个小题来分析。

  关于这次测验,学生的成绩分布主要有以下情况:

  七年级三个班的历史科目及格率均不到百分之五十,每班的优秀率均不足百分之二十。面对这样的成绩,作为任课老师,我将采取一定措施,努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

  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篇5一、总体情况

  1、试题依据:此份试题目的是考查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上是否达到国家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其试卷内容要求是以课标为标准,是阶段性的水平性测试,以检查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以《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相关内容的教学目标为依据,面向绝大多数学生,按照“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适度考查能力”的命题原则,努力做到既有利于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有利于促进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2、试题特点:试题分为四个题型:第一题是选择题,共20分,重点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第二部分归纳列举题,共22分,考查学生对同类知识的概括能力。第三题是材料分析题,共32分,重点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解读信息,运用知识的能力。第四题综合探究题,共26分,是学生能力的综合考查,论从史出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等。试卷以课本为基本的命题素材,立足课本,落实双基,加强图片,文字材料阅读理解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注重考查考生运用基本的历史观念和历史学习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对考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其基础性,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色明显。

  3、考试情况简介:

  第一题失分较多的题目有:第3、6、10题。

  第一题失分较多的题目有:第12⑴⑵⑶、13题。

  第三题和第四题是材料、读图等形式的题目,题目所设计的问题

  都不难。失分较多的题目有:第14⑴、15⑵⑶、17⑴⑵⑶题

  学生主要失分的共同原因有:(1)学生阅读能力差,理解不了问题,也审不了题。(2)学生的学习仍停留在死记硬背阶段,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3)学生回答问题的书写不够规范,不能准确表达,需要教师作正确的引导。

  优秀人数及优秀率:8.1班17人70.8%8.2班15人62.5%及格人数及及格率:8.1班22人91.7%8.2班20人80%二、学生答题主要存在问题及分析

  选择题:(20分):

  本部分共设置10道题,注重基础,突出主干。重点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再认再现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归纳、运用能力。学生的得分情况比较理想。

  但3、6、10题错误较多,第3题是由于学生没有认真阅读过长的题目,盲目作出选择。第6题是由于学生对汽车工业出现的时间判断不明,产生“拿不准”的心理。第10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理解不扎实,没有找到根本原因。

  归纳列举题(22分):

  归纳列举以基础知识为主,涉及面广,人物、建设成就、错误标志等。学生得分率比较高。反映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比较理想。失分的情况主要在于表述不准确。

  材料分析题(32分)和综合探究题(26分):

  失分原因都在于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出现偏差。

  三、对今后教学的反思

  根据本次考试中学生所反映出来的具体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

  1、继续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吃透新课标“以学生为本”的精神,确实转变教学观念和改变教学方式,扎扎实实地推进新课改后的素质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

  2、重视学情研究。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目标必须要切合学生状况等实际,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材观,确实做到因材施教,立足基础,发展能力,尤其在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教学目标的把握等方面,一定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基本能力的培养,以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3、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科学设计课堂结构,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促进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加强对学生在学科试题的题型(选择题、归纳列举题、材料解析题、综合探究题)的训练和解法指导,选题、做题力求少而精,有方法有实效。

  4、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落实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树立全面育人、全面发展的整体质量观。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注重平时的提示和启发,日积月累,形成看书、写字、做题要认真仔细、一步到位的好习惯。

  5、关注学困生的学习,加大学困生辅导的力度,帮助他们达到及格标准。

  下载全文

相关热词搜索: 历史考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存在问题 原因 分析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