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寒食教学反思简短7篇

时间:2023-07-06 12:09:01  阅读:

篇一:寒食教学反思简短

  

  《寒食》教学反思[共五篇]第一篇:《寒食》教学反思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

  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无怪乎吴乔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围炉诗话》)

  据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寒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古诗寒食的教学反思

  2.《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3.《音乐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4.《美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5.《角的反思》教学反思

  6.《对美术教学的反思》教学反思

  7.生字教学教学反思

  8.教学《赶海》教学反思

  第二篇:《寒食》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寒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寒食》教学设计1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

  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9654;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9654;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8226;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9654;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寒食》

  9654;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板书:寒食)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近作者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学生说。

  (3)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

  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课件出示

  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2.了解作者韩翃。

  课件出示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3.指名学生读诗。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同时,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板块三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解释词语。

  课件出示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3.解释诗意。お

  (1)指名学生说。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御花园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板块四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

  指名学生答。(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春城”一词,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2.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

  3.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

  “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

  4.“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

  5.探讨:《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指名学生回答。

  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

  6.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不满,轻蔑)

  7.“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8.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9.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御花园中的柳枝随风飘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由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从所写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9654;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迢迢牵牛星》

  9654;课时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诗题

  1.教师谈话: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歌咏。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取法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它

  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板书诗题:迢迢牵牛星)

  3.指名学生读诗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所学或所了解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1.课件出示填空题,比比谁回答得快。

  板块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读全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2.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迢纤泣涕盈脉

  3.指名学生读字。

  重点强调:“纤”读“xiān”;“脉脉不得语”中的“脉”读“mò”。

  4.读出节奏。

  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读出韵味。

  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自己的理解。

  6.教师范读。

  7.自由练读。

  8.学生齐读。

  小结:学习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伴随着朗朗书声开始这首诗歌的学习。

  【设计意图】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

  升的诵读中感到学习古诗十分有意思、有情趣,为熟读知意打下基础。

  板块三探究内容,品味诗情

  1.导入:读懂诗,读出诗里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诗的正式开始。诗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一番吧!

  2.自读自悟。

  通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3.讨论汇报。

  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

  4.读完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抒发你读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呢?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伤感)

  5.如果用一个词语将诗中传递的情感描摹出来,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合适?(板书:相思)

  6.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指名学生答。

  (1)课件出示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指遥远。今天这个词语仍然富有生命力,我们形容路途遥远,会说“千里迢迢”。“迢迢”和“皎皎”两个词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意思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相距十分遥远,都很明亮。

  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主人公内心起了相思之情。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2)课件出示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①“札札”是象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发出的响声,给人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是摆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透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

  ②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其实,《木兰诗》中有一句与此句类似,同样抓住了“机杼”这个意象,来写女子的愁情。是

  哪句呢?“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同样是用有声来衬寂静,以有声来传悲情。

  (3)课件出示诗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弄懂“不成章”。这三个字蕴含着一个“思”字,揭示了织女的内心动态。

  ②“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终日劳作却“不成章”。

  ③“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指眼泪。

  ④“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相思之苦。

  ⑤有感情地朗读。

  (4)课件出示诗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

  (5)课件出示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①“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两情的象征。

  ②“脉脉”用来形容默默地用眼神表达情意的样子。织女只能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话。

  7.齐读古诗。

  8.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再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的语言之美。

  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又称复字、重言。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法。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在本课中,运用了“迢迢、皎皎、纤纤”等6个叠词。这些叠词无论是用于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出缠绵的意境。

  9.指名读诗,读出叠词的韵律美。

  【设计意图】诗词的教学重点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最后紧扣人物心情,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反复品读诗句,读出诗词背后的那份情,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设计

  9654;板书设计

  第3课时

  《十五夜望月》

  9654;课时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古诗。

  2.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学习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月)

  2.圆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诗《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

  4.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5.了解诗人王建。

  课件出示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思,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2.指导朗读,读准字音。

  (1)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ī”,在这里是指“乌鸦在树上休息”。

  (2)“湿桂花”的“湿”是翘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尽”是前鼻音。

  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由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

  板块三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2.指名读第一、二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指名读第三、四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今夜人们都望着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

  4.理解诗句,全班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让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古诗。

  板块四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1.为什么诗中写的是桂花?

  桂花是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

  2.“人尽望”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描绘出了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3.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景物?为什么?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5.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深切的思乡之情)

  6.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7.《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而“在”字则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8.齐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

  9.用多媒体展示从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亮,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边望月等,学生根据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

  10.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1.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其他有关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并注明作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教学反思]本课三首古诗皆包含着传统节日的习俗。韩翃的《寒食》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了寒食节时皇城内美丽的春色和宫廷的生活场景;《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只能在七夕相见一次的故事,抒发了女子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描绘了月朗风清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1.读中理解。

  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和感悟古诗意境是重点。首先就要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句。

  2.读中感悟。

  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感悟古诗所传达的情感。例如,在读中感悟诗人韩翃借古喻今,对现实不满的情感;在读中感

  受诗人王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3.读中想象。

  让学生通过寻找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身感悟和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在读中想象,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

  【《寒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寒食》教学反思

  2.寒食

  古诗

  3.寒食古诗

  4.《寒食》与《寒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5.寒食原文及翻译

  6.唐诗《寒食》

  7.寒食节的来历

  8.《寒食》原文及翻译

  9.寒食阅读答案

  第三篇:寒食

  四年级国学下册

  13.寒食

  执教人:郭文艳

  教材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谈话: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2.寒食节的来历。3.寒食节介绍。

  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的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

  城什么样?

  二、初步感知1.出示原文

  寒

  食

  【唐】韩翃(hóng)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介绍作者。

  3.教师范读,同学们注意读准字音,画出节奏。4.集体朗读。5.分组赛读。6.指名朗读。

  三、合作学习

  1.四人小组讨论,根据课本注释理解诗句,并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译文: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飞舞着杨花柳絮,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暮色降临,宫里开始传赐蜡烛,轻烟在皇帝贵戚家渐升起。2.师生对对读

  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师: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飞舞着杨花柳絮,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

  生: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师:暮色降临,宫里开始传赐蜡烛,轻烟在皇帝贵戚家渐渐升起。3.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四、读读记记

  1.教师引导背诵。2.学生自由背诵。3.男、女生比赛背诵。

  4.开火车背诵。

  五、主题升华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京都长安城寒食节的景色。2.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不满的思想感情!

  六、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传统节日的诗句?

  七、成长阶梯

  谈谈本节课我的收获。

  八、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诗。2.把寒食节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九、板书设计

  寒

  食

  【唐】韩翃(hóng)

  春城

  飞花

  东风御柳

  日暮

  蜡烛

  轻烟

  第四篇:5.2_寒食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教学用具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

  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课后习题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第五篇:清明寒食诗词选

  清明节的历史相当悠久,相传始于距今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时期,是周武王伐纣得胜,开国立鼎之后,随历法一起制定的。“清明”同时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这个时候,浩荡的春风,送来熙和的暖意;绵绵的春雨,洗净了天地间的浮尘。于是,一时间草木生发,整个世界仿佛都焕然一新。古书《岁时百问》中曾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就是“清明”二字的由来。

  清明节是一个让人思绪纷飞,心头百味杂陈的日子。坐下来静想,我们会想起那些远去的故人背影,想起那陈年烟幕中的世景长卷。回味古诗词里的清明,我们仿佛还能听得见都门外的衢市车声,深巷里的秋千人语。

  清明时节,春意正浓。柳枝青翠欲滴,随风飘动,飞舞着春天那轻灵飘逸的舞步。那一朵朵桃红李白,繁花如绣,诉说着天然雕饰的清新诗意。

  东风吹绿了人间,希望在新泥中破土,清明节时,我们埋下了思念,种植了春天。

  以下全唐诗:

  卷86_7【清明日诏宴宁王山池赋得飞字】张说

  今日清明宴,佳境惜芳菲。摇扬花杂下,娇啭莺乱飞。

  承恩如改火,春去春来归。

  卷88_3【奉和圣制寒食作应制】张说

  寒食春过半,花秾鸟复娇。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斗敌鸡殊胜,争球马绝调。晴空数云点,香树百风摇。改木迎新燧,封田表旧烧。皇情爱嘉节,传曲与箫韶。

  卷96_35【和常州崔使君寒食夜】沈佺期

  闻道清明近,春闱向夕阑。行游昼不厌,风物夜宜看。斗柄更初转,梅香暗里残。无劳秉华烛,晴月在南端。

  卷125_98【寒食城东即事】王维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几家,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卷147_105【清明后登城眺望】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卷159_57【清明即事】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卷191_9【清明日忆诸弟】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卷347_3【洛阳清明日雨霁】李正封

  晓日清明天,夜来嵩少雨。千门尚烟火,九陌无尘土。酒绿河桥春,漏闲宫殿午。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

  卷439_57【寒食江畔】白居易

  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闻莺树下沈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

  卷440_5【清明日送韦侍御贬虔州】白居易

  寂寞清明日,萧条司马家。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欲别能无酒,相留亦有花。南迁更何处,此地已天涯。

  卷456_20【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白居易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卷509_52【长安清明言怀】顾非熊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

  卷574_90【清明日园林寄友人】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卷582_25【寒食前有怀】温庭筠

  万物鲜华雨乍晴,春寒寂历近清明。残芳荏苒双飞蝶,晓睡朦胧百啭莺。旧侣不归成独酌,故园虽在有谁耕。悠然更起严滩恨,一宿东风蕙草生。

  清明(唐)杜牧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卷435_24【寒食野望吟】白居易

  ★

  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冥寞重泉哭不闻,萧萧墓雨人归去。

  卷476_18【寒食野望】熊孺登

  拜扫无过骨肉亲,一年唯此两三辰。冢头莫种有花树,春色不关

  泉下人。

  卷590_46【寒食野望】李郢

  旧坟新陇哭多时,流世都堪几度悲。乌鸟乱啼人未远,野风吹散白棠梨。

  卷52_49【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以下《全宋词》:

  眼儿媚

  送别

  王质

  雨润梨花雪未干。犹自有春寒。不如且住,清明寒食,数日之间。想君行尽嘉陵水,我已下江南。相看万里,时须片纸,各报平安。

  清平乐

  徐逸

  风韶雨秀。春已平分后。陡顿故人疏把酒。闲凭画阑搔首。争须携手踏青。人生几度清明。待得燕慵莺懒,杨花点点浮萍。

  阮郎归

  王炎

  落花时节近清明。南园芳草青。东风料峭雨难晴。那堪中宿酲。回首处,自销凝。谁知人瘦生。倚阑无语不禁情。杜鹃啼数声。

  卜算子

  郭应祥

  春事到清明,过了三之二。秾李夭桃委路尘,太半成泥滓。只有海棠花,恰似杨妃醉。折向铜壶把烛看,且莫教渠睡。

  柳梢青

  黄简

  病酒心情。唤愁无限,可奈流莺。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天涯翠巘层层。是多少、长亭短亭。倦倚东风,只凭好梦,飞到银屏。

  杏花天·清明

  史达祖

  软波拖碧蒲芽短。画桥外、花晴柳暖。今年自是清明晚。便觉芳情较懒。春衫瘦、东风翦翦。过花坞、香吹醉面。归来立马斜阳岸。隔岸歌声一片。

  卢祖皋

  燕掠晴丝袅袅,鱼吹水叶粼粼。禁街微雨洒香尘。寒食清明相近。漫著宫罗试暖,闲呼社酒酬春。晚风帘幕悄无人。二十四番花讯。

  临江仙

  闲居感旧

  刘辰翁

  昔走都门终夜雨,明朝泥淖堪惊。疏疏点点忽鸡鸣。数峰青似染,快活早来晴。

  十五年间春梦断,乱山寒食清明。无人挑菜踏青行。青鸠啼雨外,闲听寺中声。

  鹧鸪天·清明

  周密

  燕子时时度翠帘。柳寒犹未褪香绵。落花门巷家家雨,新火楼台处处烟。情默默,恨恹恹。东风吹动画秋千。拆桐开尽莺声老,无奈春何只醉眠。

  木兰花

  晏殊

  玉楼朱阁横金锁。寒食清明春欲破。窗间斜月两眉愁,帘外落花双泪堕。朝云聚散真无那。百岁相看能几个。别来将为不牵情,万转千回思想过。

  采桑子

  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浣溪沙·清明

  朱淑真

  春巷夭桃吐绛英。春衣初试薄罗轻。风和烟暖燕巢成。小院湘帘闲不卷,曲房朱户闷长扃。恼人光景又清明。

  风入松·春园吴文英

  料峭春寒中酒,迷离晓梦啼莺。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以下宋诗:

  东栏梨花

  苏东坡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寒食清明

  赵鼎

  寂寂柴门村落里,从教插柳记年华。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汉寝唐陵无麦饭,山蹊野径有梨花。一尊径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日对酒[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黄州寒食诗帖二首

  苏轼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郭生游寒溪,主簿吴亮置酒,郭生喜作挽歌

  宋

  苏轼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注:仿前面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堂梨花映白杨路,尽是死生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入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篇二:寒食教学反思简短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古诗二首》寒食教学反思3语文版

  一、以情感做引领,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造的结晶,它追求的是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悟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解决这个重点,突破这个难点,靠的是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中国的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小学语文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只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会渐渐地涌动起来。

  二、着眼语言的积累和语文素养的培养。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

  三、倡导自主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反映着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由于每个学生生活积淀不同,文化底蕴不同,审美情趣不同,审美的结果也就不会相同。进行古诗文的教学,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学生们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音律美、意境美、形象美,还可以广泛地积累语言,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与感染。

  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阅读范围。

  古诗教学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篇三:寒食教学反思简短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寒食》教案及反思

  3、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侯、皎”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寒食》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板书:寒食)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二、理解诗题,走近作者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学生说。

  (3)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课件出示

  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2.了解作者韩翃。

  课件出示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3.指名学生读诗。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同时,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解释词语。

  课件出示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3.解释诗意。

  (1)指名学生说。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皇城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四、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

  指名学生答。(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春城”一词,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2.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

  3.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

  “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

  4.“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

  5.探讨:《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

  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

  6.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赐新火。(不满,轻蔑)

  7.“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8.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9.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皇城里的柳枝随风飘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赐新火,轻烟飘进了权贵豪门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由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从所写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三首古诗皆包含着传统节日的习俗。韩翃的《寒食》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了寒食节时皇城内美丽的春色和宫廷的生活场景;《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只能在七夕相见一次的故事,抒发了女子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王建

  的《十五夜望月》描绘了月朗风清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1.读中理解。

  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和感悟古诗意境是重点。首先就要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句。

  2.读中感悟。

  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感悟古诗所传达的情感。例如,在读中感悟诗人韩翃借古喻今,对现实不满的情感;在读中感受诗人王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3.读中想象。

  让学生通过寻找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身感悟和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在读中想象,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

篇四:寒食教学反思简短

  

  水秀中华

  《寒食》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寒食》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用形象、色彩、声音来体现这一特点,在课始运用课件,通过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欣赏寒食节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一点,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明白整首诗的意思,以便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感情。

  当汇报交流时,他们大多只是按照诗句的顺序,生硬地连起来,整句诗的意思听上去很别扭。古诗的语言倒置现象较多,有时要先解释最后的词句。孩子们较少接触,我强调诗句的意思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但要说通顺。最后,部分的孩子能用自己的话说得出来了。当然还有一部分不会说的。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点上我的目的想让他们了解学习的古诗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他们掌握了方法,我们的古诗教学会更轻松。

  在本课教学中,识字是随文进行,我对易错字做了书写指导学习,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整节课下来,感觉作为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还是没有完全放开,没有完全投入教学中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因此对诗的意境体会的不够到位,感情朗读没有达到最预期效果。

  水秀中华

篇五:寒食教学反思简短篇六:寒食教学反思简短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教学反思第1篇】

  《寒食》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候长安城白天满城飞花,皇

  家花园柳枝随风轻摇的曼妙春色,傍晚皇宫分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的情景,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独特迷人风光。

  本案设计做到以下两点:

  1、把握课型特点,自主解读诗意。

  诗情体验和感悟的基础是对诗意的准确理解。“诗词诵读”课型特点是以诵读为主,提倡在诵读中领悟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结合文后注释,在自主感悟和同学的讨论中去整体感受诗意,不作一对一的直译,在字词的理解上不“锱铢必较”。

  2、遵循年段特点,合作鉴赏诗文。

  高段的诗词诵读教学,教师不应该止步于引导学生对诗情的体验和感悟,还要适当的引导学生鉴赏诗词。本课的鉴赏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对诗情的多元解读。对《寒食》一诗,自古以来就有两种看法。有的认为这是首讽刺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朽现象;有的认为这是首摹景诗,选点典型,写出了唐朝寒食节市井民情,赞颂皇恩浩荡。既然诗的主题没有定论,教者在教学中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自己的主观理解强加给学生。只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解读诗文,学习多元解读的方法即可。鉴赏关注的第二个方面是感受诗文中的形象。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

  基),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因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诗中典型形象,可以使学生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鉴赏关注的第三点是佳词妙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对佳词妙句的品评中提升对语言的感受力和鉴赏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教学反思第2篇】

  《寒食》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候长安城白天满城飞花,皇家花园柳枝随风轻摇的曼妙春色,傍晚皇宫分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的情景,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独特迷人风光。

  本案设计做到以下两点:

  1、把握课型特点,自主解读诗意。

  诗情体验和感悟的基础是对诗意的准确理解。“诗词诵读”课型特点是以诵读为主,提倡在诵读中领悟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结合文后注释,在自主感悟和同学的讨论中去整体感受诗意,不作一对一的直译,在字词的理解上不“锱铢必较”。

  2、遵循年段特点,合作鉴赏诗文。

  高段的诗词诵读教学,教师不应该止步于引导学生对诗情的体验和感悟,还要适当的引导学生鉴赏诗词。本课的鉴赏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对诗情的多元解读。对《寒食》一诗,自古以来就有两种看法。有的认为这是首讽刺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有的认为这是首摹景诗,选点典型,写出了唐朝寒食节市井

  民情,赞颂皇恩浩荡。既然诗的主题没有定论,教者在教学中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自己的主观理解强加给学生。只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解读诗文,学习多元解读的方法即可。鉴赏关注的第二个方面是感受诗文中的形象。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因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诗中典型形象,可以使学生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鉴赏关注的第三点是佳词妙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对佳词妙句的品评中提升对语言的感受力和鉴赏力。

  通过课堂展示后学生的表现,我认为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课后慢慢想来,这节课成功主要得益于课堂教学中把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教学反思第3篇】

  语文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寒食》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用形象、色彩、声音来体现这一特点,在课始运用课件,通过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欣赏寒食节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一点,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明白整首诗的意思,以便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感情。

  当汇报交流时,他们大多只是按照诗句的顺序,生硬地连起来,整句诗的意思听上去很别扭。古诗的语言倒置现象较多,有时要先解释最后的词句。孩子们较少接触,我强调诗句的意思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但要说通顺。最后,部分的孩子能用自己的话说得出来了。当然还有一部分不会说的。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点上我的目的想让他们了解学习的古诗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他们掌握了方法,我们的古诗教学会更轻松。

  在本课教学中,识字是随文进行,我对易错字做了书写指导学习,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整节课下来,感觉作为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还是没有完全放开,没有完全投入教学中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因此对诗的意境体会的不够到位,感情朗读没有达到最预期效果。

篇七:寒食教学反思简短

  

  《寒食》教学反思

  《寒食》教学反思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

  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无怪乎吴乔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围炉诗话》)

  据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相关热词搜索: 寒食教学反思简短 简短 反思 教学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