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教育规划】四平市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仅供参考)

时间:2023-05-19 10:45:09  阅读:

四平市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一、“十五”期间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十五”期间,全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兴市战略。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规划】四平市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仅供参考),供大家参考。

【教育规划】四平市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仅供参考)



四平市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期间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五”期间,全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兴市战略。坚持“一手抓队伍建设,一手抓质量提高”,深化教育改革,不断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义务教育成果不断巩固。“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得到落实。薄弱校改造不断加快,新建改建薄弱中小学校舍21.3万多平方米,对口支援农村薄弱中小学198所。全市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总面积达95910平方米。投入改造资金7162万元。全市布局调整共计撤并学校及教学点137所,调整后新建校舍32800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5804.2万元。积极实施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春风行动计划”,已有301名定期支教教师到达农村学校岗位,59所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实现对接,送教下乡2600多人次。学前教育普及率明显提高。

(二)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扩大。普通高中入学率达到60%,全市30%的普通高中被纳入省重点普通高中管理序列。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十五”末期的2005年高考,进入大学本科录取线的考生6461人,比2002年增加36%,比2001年增加41%。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十五”期间新增校舍面积21800平方米,现已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4所,省级重点校2所。

(三)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十五”期间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社会力量办学管理的意见》,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有关政策,完善依法规范管理的有关措施,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指导。“十五”期间,全市民办学校发展到30所,在校学生32166人,教职工2232人。

(四)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果。我市的中小学“经历教育”行动研究作为原创性课题,被列为国家“十五”重点课题,并取得显著成果。先后编辑出版了《走进经历教育》、《经历教育案例集》、《“十五”经历教育成果选编》和德育地方教材《经历教育活动指导》1?12册;召开了全国实验区负责人会议;“经历教育”被省政府评为基础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经历教育活动指导》获全国百项德育科研优秀成果奖。

(五)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十五”期间,全市召开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千人大会,下发了《关于大力加强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及配套措施。全市分别成立了城镇初中和小学学科中心教研组、农村初中和农村小学学科中心教研组。积极创建“课堂教学开放校”,层层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展示活动,层层开展各学科说课、基本功竞赛、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建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体系、评价体系,加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考核和质量监控,较好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果。开展对教师的师德评价和对教师专业素质、业务能力、工作实绩的考核,即“一评三考”。实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合一”。这些工作得到国家人事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教师“评聘合一”被教育部、人事部作为教育系统教师职称评聘的基本做法,推广全国。实施“园丁培训工程”,选派优秀教师到北京、东北师大、吉林师大培训提高。开展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十五”期间,全市培养、培训市级骨干教师1000名、县级骨干教师2000名、校级骨干教师3000名。

(七)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幼儿教育也有很大发展。

二、“十一五”时期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发展全局,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市、人才兴业战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四平大发展、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总体思路

统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不断优化教育结构,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提高办学效益,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的结合。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加强农村教育工作,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正确处理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稳定为基础,为教育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发展目标

2010年,实现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建立比较完善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适应需求、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9%96%以上。小学和初中办学条件实现标准化,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初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幼儿教育有较大发展。

高中阶段教育。城镇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农村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农村普通高中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明显扩大。职普招生比例达到4.5:5.5的目标,结构趋于合理。

终身教育。初中和高中后职业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各类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初步构建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农村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提高办学效益。按照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合理规划、稳步实施的原则,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坚持因地制宜,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拓展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存发展的空间。根据学校布局实际和生源预测情况,编制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在“十一五”时期,集中财力、物力建设一批办学条件标准的寄宿制学校。

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以“三室”建设为重点,加强学校内部设施配套建设,实验室仪器装备率达到95%,卫生室达95%,图书室达95%,办学条件达到标准化。城镇中小学、农村中心校要积极推进“新三室”建设。到2010年中学和中心校要完成90%的“新三室”建设,村小要完成三分之一的“新三室”建设。

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工程,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确保指标任务的完成。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加强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加强师资培训,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的应用,解决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引导鼓励城镇教师到乡村中小学任教。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建立城镇教师与乡村中小学教师“校对校”定期交流制度,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继续实施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春风行动计划”,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提高,解决农村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等问题。

大力控制中小学学生流失,巩固“两基”成果。

(二)加强普通高中教育,提升高中教育整体水平。

积极稳步地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注重内涵发展,出名师、建名校、创名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向上一级院校、国家重点大学多输送优秀人才。加强示范性普通高中和省重点高中建设,加强一般普通高中、农村普通高中建设。开展“联帮促”活动,建立起联谊、协作关系,充分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普通高中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鼓励支持民办普通高中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三)加强职业教育,促进教育结构不断优化。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推动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职前和职后教育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长短结合的职业教育。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开展面向企业在职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及其他各类社会人员的职业培训。

实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做到“政府统筹,社会参与”,调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办好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搞好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办学经费,促进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百强校”建设,发挥示范校作用。推进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一批职业教育精品专业。做好四平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规划,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以吉林师大分院为基础,通过整合资源,建成一所一流的职业技术学院。

加强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意义,宣传本地、本校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继续落实招生目标责任制,强化各项招生措施。拓宽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职业学校招生指标。“十一五”期间,接受职业教育人数要达到初中毕业人数的50%

(四)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进一步深化“经历教育”行动研究。巩固已有成果,在深化上下功夫。搞好“十一五”课题研究工作。发挥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全面加强《经历教育活动指导》课、中学思想政治课和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切实提高各学科德育渗透的质量。强化德育实践,注重活动育人。通过课堂教学和德育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推动“经历教育”及整体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进一步加强校外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和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历教育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与各相关部门密切合作,积极开展影视、读书、环保、科技等教育活动。

构建德育工作网络。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五)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教育质量为核心,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特长,夯实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身心协调发展。重视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活动,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完善培训体系,加强培训管理,强化校本培训。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科学研究和业务指导,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总结交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督导评估制度和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加强课程改革所必需的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的建设和装备,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深入研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构建狠抓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机制。强化课堂教学、教研、教学评估、教学指导、教学管理等重要环节,创新教学活动载体。开展各种层次和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竞赛活动。

抓好教育科研工作。做好“十一五”规划课题开题,加强课题管理与研究,提高研究水平和质量,推广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大力开展教育科研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素质。

改革考试评价制度。逐步形成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学校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个性与特长相结合、学生自评与同学互评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校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师德建设。坚持系统的师德培训和经常性的师德教育活动,加强教师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师德教育活动,加强师德宣传,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完善教师师德考核、奖惩和表彰制度。并把师德作为考核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

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构建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形成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实施“教师网联计划”,充分利用卫星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开展骨干教师、拔尖人才培训,实施“名师”工程,促进骨干教师队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进一步加强。加强师范院校建设,提高基础教育新师资培养质量。

深化“一评三考”工作。继续把“一评三考”作为教师考核管理、学校管理的有效载体和常态机制,作为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科学实施,深入推进,形成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规范考核工作程序,完善师德评价体系,建立好教师考核档案。发挥“一评三考”的导向、激励、制约作用。坚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合一”,加强教师考核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教育投入机制,确保教育经费投入足额到位

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建立和完善教育公共财政体制,努力增加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强化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管理与发展教育的责任。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预算内投入,要依法做到“三个增长”。

健全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与“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新体制。建立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专项资金,落实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和来源。妥善解决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欠债问题。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撤并学校的资源继续用于教育,或变现后用于新学校的建设。

健全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的监管制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和使用效益。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农村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投入机制。

(二)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制度创新

推进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完善市县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民办中小学和职业学校的发展思路,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和方式参与学校项目投资与建设。

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创新。根据“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以职务聘任和岗位管理为重点,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加强教师交流,完善学科带头人遴选制度。

(三)加强教育管理,落实依法治教

认真搞好教育督导工作。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导向、规范和制约作用。加强对各地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教育教学情况、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督导评估和专项检查,将督导报告向社会进行公告。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校。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加强教育系统干部师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宣传贯彻新《义务教育法》。继续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树立依法治校的思想和理念,明确依法治校的目标与任务,努力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健全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覆盖所有工作环节的学校安全责任体系,构建全员参与学校安全管理的工作格局。加强学校安全管理机构、队伍建设。完善协作机制,加大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力度,努力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的能力。

加强信访工作,分级负责,归口管理,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尽力避免群体访和越级访。

治理教育乱收费。落实教育行风建设责任制,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加大纪检监察和执法力度,加强对学校收费的检查监督,查处乱收费、乱办班等问题。

(四)以人为本,解决好贫困家庭子女入学问题、困难群众教育问题

通过建立扶贫助学基金、捐资扶困、减免费用、对口帮扶等措施,扶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要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农村的残疾儿童入学率要达到95%

相关热词搜索: 规划 十一五 教育事业 【教育规划】四平市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