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林业规划】呼玛县林下经济发展规划【范文精选】

时间:2023-05-17 09:18:03  阅读:

呼玛县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前言为深入贯彻大兴安岭地委、行署“把林下经济作为大兴安岭转型发展的战略之举”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快呼玛县林下经济发展,尽快将林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林下经济发展成为县域经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业规划】呼玛县林下经济发展规划【范文精选】,供大家参考。

【林业规划】呼玛县林下经济发展规划【范文精选】




呼玛县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大兴安岭地委、行署“把林下经济作为大兴安岭转型发展的战略之举”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快呼玛县林下经济发展,尽快将林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林下经济发展成为县域经济转型的支柱产业、促进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呼玛县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发展工作,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吴福林同志任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周勇,县委常委、森林防火副总指挥、林业局长周明成,政府副县长高松、吴志忠、李萍、赵锦杰,县总工会主任王文福任副组长;县发改局、财政局、农业局、科技局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呼玛县林下经济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蓝莓、食用菌、北药、森林养殖、苗木产业推进组,并下设办公室在县绿色食品办公室。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具体主抓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明确了任务,落实了责任。按照大兴安岭地委、行署和林业集团公司的有关要求,根据《大兴安岭行署加快林下经济发展推进方案》,我们组织相关部门认真编制了《呼玛县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12-2015年),通过科学规划,对于妥善适应发展的新变化,有效应对发展的新挑战,科学破解发展的新难题,真正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特色突出的林下经济发展体系,促进林下经济的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1.1基本情况

呼玛县位于大兴安岭东麓,黑龙江上游西南岸。西部和北部与新林区、塔河县毗邻,南部与黑河市、嫩江县接壤,东部与俄罗斯施马诺夫斯克市、斯沃搏德内市和马格达加奇区隔江相望。边境线全长371公里,占大兴安岭边境线总长的近二分之一,为黑龙江省对俄边境线最长的县份。县城所在地呼玛镇是大兴安岭唯一座落在黑龙江畔的县级市镇,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类客货口岸,并保留至今。

呼玛县历史悠久。1682年清政府派军队进驻呼玛尔建设木城。1914年设立县治,称呼玛县。1946年8月解放后建立县人民政府,隶属黑河行署,1969年划归大兴安岭地区。全县总面积原为64228平方公里,1964年大兴安岭林业开始建设会战,相继在境内的新林、塔河建立林业局(区),1981年又析置出塔河、漠河两县,总共划出面积49893平方公里。目前,呼玛县总面积为14335平方公里,辖6乡2镇54个行政村,占全区农村79个行政村的68.4%,总人口6万人,其中白银纳乡是鄂伦春民族乡。国家林业局所属森工企业韩家园林业局的全部施业区和十八站林业局的部分施业区在呼玛县行政区内。

呼玛县拥有丰富的林下资源。境内野生浆果、山野菜、食用菌、中草药等野生植物上千余种,正在得到有序科学开发利用。现有耕地112.8万亩,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林缘草地和天然草场338.9万亩,理论载畜量65万个绵羊单位或13万个牛单位。县属林地25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0.8亿立方米,全面停止木材生产,并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使森林得以休养生息。境内水资源丰富,拥有黑龙江、嫩江两大水系及其重要支流39条,其中黑龙江一级支流呼玛河水资源梯级开发正在有序推进。境内生态环境良好,独特的大冰雪、大界江、古战场、古驿站、少数民族风情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使这里成为现代人找冷、找奇、找纯、找净的理想之地,旅游已逐渐发展为呼玛的新兴产业。县域内矿产富集,目前探明储量煤超过10亿吨、铁3000万吨,大理石、岩金、沸石、石英、紫石、高岭土、膨润土等储量也十分可观。我们正在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其得到有序开发,成为推动呼玛经济大发展、快发展的有力支撑。

呼玛县县域经济发展,过去始终以黄金、林业、农业为三大支柱产业。近年来,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对木材、砂金坚决实施了全面禁采,县域经济也由此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发展思路,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提出并全面实施了“生态建设立源、三农工作固本、产业体系立县、财源建设兴业、招商引资强基、特色经济富民、建设新型农村、构建和谐呼玛”的发展思路,确立了把呼玛建设成为大兴安岭地区经济强县的奋斗目标。通过几年不懈的努力,呼玛经济从困境中崛起。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4621 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91.3%,年均增长13.9%。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0.8032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340.6%,年均增长34.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9077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586.5%,年均增长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2531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57.5%,年均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7752元,比十五期末增长111.2%,年均增长16.1%。县域经济综合指标排名在全省66个县(市)中由2009年的51位上升到“十一五”期末的47位,是呼玛县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最好、速度最快的时期。

呼玛县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东坡黑龙江畔,林业局总经营面积为250214公顷,其中金山林场面积57376公顷,三卡林场79415公顷,嘎拉河林场57301公顷,十二站林场56122公顷。下设金山、三卡、嘎拉河、十二站四个国有林场。四个林场在地域上互不相连,金山林场位于呼玛镇西北部呼玛河下游,东依黑龙江,以黑龙江主航道为界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北、西、南均与韩家园林业局为邻,地域上在金山乡、呼玛镇管辖范围内;十二站和嘎拉河林场位于呼玛县西南部,北、南均与韩家园林业局接壤,西北与新林林业局毗邻,西南以二根河为界,分别与松岭和加格达奇林业局接界,两场地域上在北疆乡管辖范围内;三卡林场位于呼玛县南部,除西邻嘎拉河林场外,其余均与韩家园林业局接壤,地域上属三卡乡管辖范围。

1.2自然概况

(一)地形地势

呼玛县属大兴安岭隆起带东侧及小兴安岭北端低山丘陵地貌类型,因此,在嫩江源头及大、小兴安岭交接处,地形起伏变化小,河谷两侧阶地连接较大面积的漫岗地,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在大兴安岭支脉至黑龙江边,地形相对起伏,地形地势呈现出西高东低的态势。最高海拔位于伊勒呼里山支脉上,海拔高708.7米,最低海拔点在金山林场黑龙江中,海拔高为169.7米,平均海拔在350米左右。一般坡度在15°以下,相对高差一般为50—100米,境内主要山峰还有稀顶山649米,旗西山539.3米,四角山531.9米。

(二)河流水系

呼玛县河流纵横,河网密布,水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河流分属于黑龙江和嫩江两大水系。呼玛河和汗达河均属于黑龙江的支流;二根河和嘎拉河均属于嫩江的支流。

(三)气候气象

呼玛县地处北温带北部边缘,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季受西伯利亚西高压气团控制,气候寒冷而干燥,积雪时间长达150天,冻土可达5个月之久,冻土层深达3米。一月份平均气温-27.8℃,春寒结束晚,春季雨水偏少,但多西南风,空气干燥;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太阳幅射增强,气温升高,降水集中,易发生洪涝,七月份平均气温20.2℃;秋季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频繁,温度急降,日照渐短,日温差大,常有早霜危害。年平均气温-2.1℃,绝对最低温度-48.2℃,绝对最高温度38℃。10℃以上的年积温为1600℃-2100℃,年平均日照2200-2800小时,日照率为57%。盛行北风和西北风,平均风速2.3米/秒-2.9米/秒。初霜期为九月上旬,终霜期五月下旬,年无霜期在80-11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470.70毫米,最大降水量796.9毫米,最少降水量301.8毫米。

(四)地质和土壤

呼玛县所辖范围内的地质构造,直至晚白垩纪到第三纪初才形成,火成岩分布广泛,其中以花岗岩为主,玄武岩、安山岩次之,另外尚有沉积岩和变质岩零星分布。土壤以暗棕壤和棕色针叶林土为主,其次还有草甸土、沼泽土和河滩森林土等。

暗棕壤是分布范围最广、面积最大的一个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漫岗及沿河小平原地带。植被以胡枝子—柞树林和榛子—黑桦林为主。土层浅、薄,土层厚度一般在20—40厘米,石砾含量20—40%,表层腐殖质化,森林凋落物分解较快,有机质含量9.57—15.35%,肥力中等,它包括暗棕壤、灰化暗棕壤、白浆化暗棕壤、草原暗棕壤等几个亚类。暗棕壤土壤表层腐殖质含量高,适于林木生长。

棕色针叶林土在落叶松、樟子松和白桦林下到处可见,是较典型的寒温带土壤,土层一般较浅较薄,土壤肥力中等,它的亚类有典型棕色针叶林土,表潜棕色针叶林土、生草棕色针叶林土和粗骨质棕色针叶林土等。

草甸土是在草甸植被下形成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河谷高漫滩或小平原低阶地上,呈窄带状贯穿在各种地带性土壤中,其植被类型为五花草塘或灌丛草甸,土层深厚,腐殖质含量高,土壤结构性能好,肥力较高。

沼泽土是在沼泽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多分布在河谷低洼地及小平原中的低湿地,有常年积水或季节性积水,植被多为苔草、小叶樟、塔头草等,土壤质地较粘,排水、通气、透水性不良。因此,有机质积累大于分解,潜在肥力高但有效性差。它包括草甸沼泽土、泥炭腐殖质沼泽土、泥炭沼泽土等几个类型。

河滩森林土大多分布在河流两岸,是由于冲积作用形成的产物,土层深厚,腐殖质含量高,持水性强,其森林类型为谷地溪旁—落叶松林和谷地河岸—杨柳林等。

(五)植被

呼玛县森林植被属于寒温带针叶林区域,是横贯欧亚大陆北部的欧亚针叶林区域最南端,又是我国最北端的一个植被区域。代表植被类型是兴安落叶松为主的寒温带针叶林。兴安落叶松生存适应幅度大,呈优势分布于全区域,从山麓到山顶广泛成林。此外还有樟子松、红皮云杉和朝鲜柳,除地带性原生性植被外,还有原生植被破坏后形成的次生白桦林、柞树林和山杨林,并常与兴安落叶松构成白桦、山杨、落叶松混交林。代表种有:兴安落叶松、白桦、越桔、笃斯,窄叶杜香等,几乎包括了全部西伯利亚植物属种,所以本区域植物区系成份以西伯利亚植物区系为主,伴有长白植物区系成份。由于气候、地形、地势、海拔和土壤因子在全县范围内无明显差异,因此,植被垂直分布无明显的带状特征。

(六)主要野生经济植物、野生动物和矿藏分布

呼玛县野生经济植物较多,分布较广,目前普查出野生植物有92科371属939种。野生经济植物占50%以上,其中,蔷薇、越桔、笃斯、东方草莓等是良好的酿酒和制造饮料的原料;开发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有:沙参、地榆、鹿蹄草等;杜鹃、杜香等芳香植物分布较广,贮量丰富,是制做香料的极好原料。

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鸟类257种,兽类56种,两栖爬行类12种,森林昆虫444种。分布较广的有马鹿、犴、紫貂、水獭、麝、棕熊、貂熊、花尾榛鸡、野猪等。另外,黑龙江、呼玛河等江河内还盛产鳇鱼、狗鱼、细鳞鱼等。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发现矿物质种类26种,已探明储量和部分探明储量的矿种5个,发现矿产20处,列入《黑龙江省矿产储量表》的有3个矿种,其中中型矿体一处,矿点31个。主要种类有黄金、磷、铁、铜、银、铝、褐煤、石灰石、沸石、大理石、石英砂、石墨、珍珠岩、高岭土、云母、石棉等。

1.3林下资源现状和分布特点

呼玛县林下资源富集,主要山产品有蓝莓、金莲花、蘑菇、榛子、蕨菜等,分布面积19437.37公顷,总储量1071.12吨,年允收量216.395吨。其中:蓝莓面积7065.17公顷,储量529.88吨,年允收量106吨;蕨菜面积4335公顷,储量161.69吨,年允收量31.77吨;金莲花面积2959.2公顷,储量22.89吨,年允收量5.93吨;蘑菇面积4765公顷,储量356.66吨,年允收量71.14吨;榛子面积313公顷,储量7.815吨,年允收量1.555吨。在现有的林下资源中,野生蓝莓分布较为广泛,在林业局四个林场均有分布,其中嘎拉河林场为2023公顷、金山林场为784.5公顷、三卡林场为2794.67公顷、十二站林场为1463公顷。近年来,我们把最具开发潜力的野生蓝莓资源的保护利用,作为促进林下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的重点产业予以大力推进。

1.4呼玛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林下资源利用率低。个别地方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程度不高,导致无序采集、破坏性采集林下资源现象仍有发生,既降低了林下资源产量和品质,又制约了林下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呼玛县具备发展林下经济良好的现实基础,但由于缺乏示范基地的带动,林下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只是处于一种职工群众自发的发展状态,严重制约了林下经济的大发展和快发展。

三是项目包装不成熟。由于林下经济没有更多的成熟经验可借鉴,自身创新挖掘力度又不大,缺少相应的科技支撑力度,林下经济处于粗放经营加工状态,项目储备及发展模式严重缺失。

四是技术服务体系不配套。示范推广是发展林下经济的基础,由于缺乏相关科技人才的技术支撑,没有构建起健全的林下科技服务体系,严重制约林下经济的发展。

五是发展用地已成掣肘。由于大兴安岭集团公司隶属于国家林业局,大兴安岭行署又是黑龙江省政府的派出机构,呼玛县境内的韩家园林业局、十八站林业局属于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呼玛县在发展林下经济用地上与韩家园林业局、十八站林业局形成体制制约问题。

六是龙头带动不显著。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借力借势,仅仅依靠农民放鸭式的发展林下经济显得势单力薄,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辐射作用则是明智之举。尤其要网罗产供销一条龙一体化的多家龙头企业加入到发展林下经济的行列中来。

第二章 编制林下产业发展规划的必要性

林下经济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的特点,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城乡居民绿色消费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按照地委、行署提出的“把资源管起来,让百姓富起来”的发展战略,围绕“三优一富裕”建设生态型花园式新林区的发展目标,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加快林下产业开发,不仅可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职工群众收入,推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而且对于整个大兴安岭地区的资源保护、林下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具体举措。因此科学编制林下产业发展规划是必然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一)发展林下经济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增长的重要保证。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发展林下经济,建立以林为主,集林下采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结合的立体林业经营模式,将大大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率和经营效益,改变林业单一木材经营格局,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林下经济,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收益,实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对维护生态安全,巩固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地位,增强林业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富裕和谐秀美呼玛县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林下经济是促进职工增收致富,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有效途径。发展林下经济,是实现让百姓富起来的有效途径,林下经济具有品种多,见效快,就业广,投资少,产出高,操作简便的特点,广大职工群众易于接受。充分利用林地资源丰富、林下动植物和微生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良好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促进林业发展方式转变,增加职工百姓增收渠道,走出一条不砍树能脱贫致富的发展之路。

(三)发展林下经济是满足社会需求、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林业既承担着保障物质产品供给,又承担着保障生态产品供给的两大重要使命。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维护食品安全的迫切需要,社会对绿色无污染林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且呈急剧增长态势。蓝莓、黑木耳等林特产品日益受到人们青睐,对回归自然、亲近森林、走进郊野缓解精神压力的休闲方式更加向往。总的来看,林业生产的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生态产品,都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短缺、最急需的产品,必须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第三章 发展思路与目标

3.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深入贯彻“把资源管起来,让百姓富起来”和“林下经济是大兴安岭转型发展的战略之举”的发展战略,围绕“三优一富裕”建设生态型花园式新林区和振兴县域经济、培育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现林下资源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依托政策、资源、区位、环境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重点实施基地建设、市场建设和品牌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壮大原料基地,扶强加工龙头,培育知名品牌,努力实现林下经济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产品高端化、销售国际化的产业体系,进一步促进林下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

3.2基本原则

(一)持续发展原则。要坚持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坚持生态主导作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突出特色的原则。被誉为“金鸡冠上的宝石、黄金之乡”的呼玛县,森林茂密、遮天蔽日,素有“祖国绿色宝库”和“落叶松故乡”之称,南与中俄贸易重镇、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黑河市接壤,交通便利。利用自身独特优势打造新型特色林下产业基地。

(三)政府引导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管理、监督、推进等方面的引导作用,通过不断完善各项扶持政策、提供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等服务,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根据市场需求和科学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地确定林下经济发展重点。

(四)企业运作的原则。企业是林下经济发展的主体,要发挥林下经济培育、生产、经营企业和研发机构的骨干作用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规律组织、协调、实施林下经济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

(五)科技支撑的原则。我县林下经济开发的瓶颈之一是科技人才匮乏,缺少科技支撑,要把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科技合作、研究切实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

(六)绿色有机的原则。林下经济产品并非都是绿色产品,立足于交通不便的实际,必须坚持绿色有机的原则是发展林下经济的生命线。

(七)致富群众的原则。大胆创新发展机制,转变发展观念,调整种养殖结构,选择有特色、有潜力、有前途的项目,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抢抓有利契机,切实使职工增收,群众致富。

3.3规划年限

2013年—2015年,3年。发展对象为林业局下属四个林场和中心苗圃及乡镇、村屯。

3.4规划目标

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编制,着力建设一批效益好、潜力大、带动力强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逐步建立不同区域的主导产业,大幅度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资源增长、职工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的。

规划到2013年,实现林下经济产值3.492亿元,其中蓝莓产业产值0.23亿元;食用菌产业产值0.7亿元;北药产业产值0.66亿元;森林养殖产业产值1.288亿元(冷水鱼0.07亿元、养蜂0.018亿元、畜牧业1.2亿元);苗木产业产值0.0136亿元;生态旅游业产值0.132亿元;森林食品(蕨菜等)加工业产值0.0684亿元。

规划到2014年,实现林下经济产值4.758亿元,其中蓝莓产业产值0.395亿元;食用菌产业产值0.8亿元;北药产业产值1.08亿元;森林养殖产业产值1.445亿元(冷水鱼0.08亿元,养蜂0.021亿元,畜牧业1.344亿元);苗木产业产值0.018亿元;生态旅游业产值0.158亿元;森林食品(蕨菜等)加工业产值0.115亿元。

规划到2015年,林下经济产值实现6.596亿元,其中蓝莓产业产值0.56亿元;食用菌产业产值0.9亿元;北药产业产值1.6亿元;森林养殖产业产值1.6293亿元(冷水鱼0.1亿元、养蜂0.024亿元、畜牧业1.5053亿元);苗木产业产值0.036亿元;生态旅游业产值0.206亿元;森林食品(蕨菜等)加工业业产值0.17亿元。

规划到2015年,建设蓝靛果忍冬人工示范栽培基地6900亩,食用菌种植4500万袋,北药种植12万亩,冷水养鱼产量20万公斤,养蜂4000群箱,猪出栏1.8万头,羊出栏10万只,牛出栏3.7万头,禽出栏20万只,新播云杉等苗木180万株,旅游接待人次2万/次,人工种植蕨菜700亩。

3.5发展林下经济方式、步骤

本着在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不破坏森林植被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因地制宜,采取个人承包、单独经营或联户经营的方式;引导职工群众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经营步骤:首先以林下资源采集抚育为主,经营短平快的项目,使职工在短期内受益;其次在科技成果的支持下,确立示范基地,发展林下种植业和林下养殖业;再次在集约化经营的基础上,依靠加工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形式,实现林下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

第四章 发展林下经济的重点产业

4.1蓝莓产业

4.1.1产业现状

据2012年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呼玛县共有野生蓝莓7065.17公顷,储量529.88吨,年允收量106吨;主要分布在呼玛县林业局管辖的四个林场,其中嘎拉河林场为2023公顷、金山林场为784.5公顷、三卡林场为2794.67公顷、十二站林场为1463公顷。近年来,年均采摘量只有100吨左右。全县现有加工企业3家,分别是大兴安岭坤美源蓝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呼玛县雪岭都柿酒业有限公司和呼玛县天赖雪琦国际蓝莓酒庄(正在建设中)。其中前两家企业均被认证为省级放心食品、国家级无公害食品,产品主要销往哈尔滨、长三角(上海)地区。

1、大兴安岭坤美源蓝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于2008年,注册资金0.11亿元,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2万平方米,现有员工106人,采收签订合同农户1500余户。现有万亩野生蓝莓基地2个,山野产品种植试验基地1个,该公司目前经营状况良好,产品生产稳定、销售渠道已经建立、组织架构也已搭建完成。主要生产蓝莓果酒、饮料、蓝莓果糕、果酱、果片、果干等蓝莓系列产品0.1万吨, 2012年营业收入0.123亿元,利润0.0246亿元,税金0.0148 亿元。

2、呼玛县雪岭都柿酒业有限公司

呼玛县雪岭都柿酒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其前身是国有企业,1994年转制为民营企业。公司注册资金0.01亿元,占地面积0.45万平方米,现有员工60人,年生产蓝莓干红、蓝莓果酒、饮料等系列产品0.02万吨,2012年营业收入0.0389亿元,上缴税金0.0011万元。

3、呼玛县天赖雪琦国际蓝莓酒庄(正在建设中)。

2011年,黑龙江省天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法国客商共同投资1.26亿元,建立国际蓝莓酒庄、野生蓝莓抚育暨人工种植基地、蓝莓加工厂。目前,四星级酒庄已奠基开工,加工厂已完成主体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抚育、种植、加工、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蓝莓产业基地,其生产的高端蓝莓果酒也将填补我县高端果酒生产的空白,带动蓝莓产业的快速发展。

4.1.2规划目标

规划到2013年,蓝莓产业实现产值0.23亿元,采集与加工总量达到800吨,利润0.058亿元,建设人工栽培基地1300亩。

规划到2014年,蓝莓产业实现产值0.395亿元,采集与加工总量达到1600吨,利润0.0998亿元,建设人工栽培基地2100亩。

规划到2015年,蓝莓产业实现产值0.56亿元,采集与加工总量达到2400吨,利润0.1416亿元,人工栽培基地3500亩。

4.1.3重点任务

(一)蓝莓基地建设工程

到2015年,计划建成五大蓝莓产业建设项目,分别是野生蓝莓保护管护项目、野生蓝莓抚育建设项目、蓝靛果忍冬苗木繁育项目、蓝靛果忍冬人工示范栽培基地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0.5亿元,其中,中央、省、市县财政投资0.3亿元,银行贷款等其他投资0.2亿元。具体为:

1、野生蓝莓管护项目。2013年-2015年,建立野生蓝莓管护区3万亩。建立管护站、必要的巡护设备、界桩、标牌等设施。管护区实行轮封,采取以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以人工抚育为辅,注重生态效益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逐步恢复管护区内野生蓝莓种群,达到扩大种群、提高单产,亩产突破20斤。实现产值0.0620亿元,销售收入0.0600亿元。

2、野生蓝莓抚育项目。2013-2015年,在4处国有林场建设标准、规范的集约化抚育生产基地示范区、生产基地推广区2万亩,主要是购置作业用具,进行机电井、配套喷灌设施,道路、采收站等抚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亩产水平,力争亩产突破50斤,实现产值0.1035 亿元,销售收入0.1亿元。

3、蓝靛果忍冬苗木繁育项目。2013年建设蓝靛果忍冬苗木繁育塑料大棚2座极其滴灌等基础设施建设,年繁育蓝靛果忍冬苗木15万株,项目总投资0.01亿元,力争实现产值0.0016亿元。

4、蓝靛果忍冬示范栽培基地建设项目。2013-2015年进行蓝靛果忍冬(蓓蕾1号)示范栽培基地建设0.69万亩,按适宜株行距进行定植,按统一标准进行管理、光照管理、土肥水管理、花果管理、整形修剪等规范操作。项目总投资0.414亿元。

(二)产业化带动

1、龙头企业布局

根据蓝莓种植区域规划,遵循原料就地贮藏和就近加工的原则,在我县蓝莓发展的重点区域,选择具有一定优势和规模发展潜力的浆果加工企业大兴安岭坤美源蓝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呼玛县雪岭都柿酒业有限公司和呼玛县天赖雪琦国际蓝莓酒庄,扶持其开发新产品与扩大产能同步推进。规划每个龙头企业的特色产品加工种类,有针对性的发展品牌产品,引导龙头企业开拓国内高端产品市场,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2、产品开发方向

根据现有的加工产业基础,实现高中低端产品并举,形成集群优势,推动蓝莓加工企业向精深加工方向转变;由依赖本区域市场向消费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转变。在产品开发方向上,做好两方面开发:一是进一步扩大酒类、饮料、果酱、罐头等传统加工产品规模,提高质量,降低成本。顺应消费市场变化,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重点发展高档产品。二是利用皮渣提取花青素等生物活性物质,以及进一步开发蓝莓胶囊等保健品和药品。

(三)市场建设工程

利用区内、国内已经形成的营销网络,采取与有实力的中介组织一起参与经营流通,建立营销网络。利用好山特产品交易展会,加大宣传力度,培育知名品牌,提高知名度。依托省内现有农产品期货市场,打造交易平台。建设呼玛蓝莓产业网站,充分利用各种电子信息平台,帮助龙头企业搞好产品宣传、推广和网络营销。

(四)保障措施

一是加大财政对蓝莓基地建设及科技投入力度。设立蓝莓产业发展专项基金300万元,重点投入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苗木基地建设。积极引导和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外商资金、企业资金向蓝莓基地投放,形成多方加强基地建设的势力,保障基础能力建设。

二是规范野生蓝莓资源的采集利用。科学规划野生蓝莓管护区,有组织有计划性地恢复、保护和利用野生资源。在管护区内进行合理的人工管理,杜绝自发性采收对野生资源的破坏。

三是建立实验示范基地。选择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分布密集地块,建立不同类型的示范基地,实行集约化抚育经营,进而形成产业基地。在破坏较重地块蓝莓生长区,通过密度调节、伴生种密度调节、种类调节和养分调节等手段促进种群恢复。

四是加强技术标准规范指导。规范蓝靛果忍冬苗木繁育和人工栽培技术标准,发展独具呼玛特色的蓝莓产业。

4.2食用菌产业

4.2.1产业现状

2012年,全县养殖食用菌2005万袋,产量651吨,总产值为0.4亿元,从业人员800人。主要集中在韩家园镇、三卡乡和白银纳乡。食用菌产品已由最初的简单粗包装形式,形成了目前的精包装系列产品、压缩系列产品、黑木耳粉胶囊系列产品等3大系列19个品种,并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大连、哈尔滨等地建立了销售网点。全县具有一定规模的加工企业3家,大兴安岭麒兴荣达民族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呼玛县绿野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和大兴安岭坤美源蓝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年加工总产值0.05亿元,利润0.013亿元。已初步形成以栽培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生产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格局。产业布局及区域发展重点:本着市场牵动、科技先行、区域发展、规模推进的原则,根据我县交通、信息及人口分布等情况,将我县食用菌建设划分为两大区域,一是交通较好区域,韩家园镇、三卡乡、呼玛镇、白银纳乡重点发展以黑木耳养殖为重点,同时发展香菇、平菇和灵芝养殖。通过政策扶持,把韩家园镇建设为大兴安岭食用菌养殖第一镇。二是交通较差区域,金山乡、鸥浦乡、兴华乡和金山林场、三卡林场、嘎啦河林场和十二站林场主要发展黑木耳和灵芝养殖。

4.2.2规划目标

规划到2013年,全县养殖总规模3500万袋,其中黑木耳3495万袋,菇类4.5万袋,灵芝0.5万袋,生产菌种4.38万支,总产值0.7亿元,总利润0.35亿元,总面积3500亩。食用菌标准化基地数达到7个,其中10至30万袋4个,30-100万袋的2个,100万袋以上的1个。

规划到2014年,全县养殖总规模4000万袋,其中黑木耳3995万袋,菇类4万袋,灵芝1万袋,生产菌种4.5万支,总产值0.8亿元,总利润0.45亿元,总面积4000亩。食用菌标准化基地数达到8个,其中10至30万袋5个,30-100万袋的2个,100万袋以上的1个。

规划到2015年,全区养殖总规模4500万袋,其中黑木耳4475万袋,菇类20万袋,灵芝5万袋,生产菌种4.8万支,实现总产值0.9亿元,总利润0.46亿元,总面积4500亩。食用菌标准化基地数达到10 个,其中10至30万袋5个,30-100万袋的3个,100万袋以上的2个。

4.2.3重点任务

1、保证食用菌原料供应

一是积极协调韩家园林业局和十八站林业局提供原料。由于呼玛4个林场森林抚育伐仅能解决1500万袋的原料,缺口较大。2013年,需要韩家园林业局帮助解决1500万袋的原料(1.5万立方米木材),需要十八站林业局解决袋原料500万袋原料(0.5万立方米木材);到2015年,韩家园林业局帮助解决2000万袋的原料(2万立方米木材),需要十八站林业局解决袋原料1000万袋原料(1万立方米木材)。二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国家中幼林抚育计划,根据全县食用菌布局及资源分布,划定食用菌专用原料林,并充分利用伐区剩余物资源,科学、合理、规范布设本地木屑粉碎点。这样,一方面能够使种植户在发展黑木耳的生产上有充足的原料,能够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能够调整林分的林龄结构、树种结构,提高森林的有效生长量,促进森林的演替。三是抓好替代原料研发。积极研究在现有原料中添加玉米秸秆等替代原料,减少对锯末的过度性依赖,从长远上保证食用菌的生产原料需要。

2、打造龙头企业

一是扶持和培育本地龙头。积极鼓励扶持大兴安岭麒兴荣达民族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呼玛县绿野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和大兴安岭坤美源蓝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即时食品和保健食品,形成企业自有知识产权,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支持加工企业,促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带动能力,推动产业化发展。二是大力引资。根据食用菌发展规模,积极招引有责任、有实力、有能力的企业,大力开展食用菌的精深加工。三是推进产业化经营。建立和完善生产示范园区,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建设标准化的良种繁育、示范园区和烘干基地,到2015年,建设年生产150万袋的菌包厂4个以上,在实现统一灭菌的基础上,逐步实行“五统一”服务,统一购料、统一技术、统一菌种、统一销售、统一品牌;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合作社(联合体)+农户”的经营模式,鼓励企业向种植户提供信息、标准、栽培菌种和技术,实行订单式生产,保护价收购;建设食用菌烘干基地4个,以提高菇类产品质量。到2015年,70%以上的菌农加入专业合作组织,菌农与企业的菌产品产销衔接更加紧密;行业组织在技术培训、产销衔接、信息发布、维权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真正实现企业和种植户双赢目标。

3、拓宽市场渠道

一是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呼玛黑木耳”品牌。要尽快对我县黑木耳产品进行质量鉴定和理化指标检验,加大我县黑木耳的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呼玛黑木耳”的知名度。二是建设好本地市场。在呼玛建设一处特色优势明显、吸引和辐射能力强的食用菌专业市场,完善展示、交易、质检、结算等项功能,并与外埠市场衔接,吸引更多的经销商来我县购货。三是走出去开拓外埠市场。强化全民经商意识,培育黑木耳地产经纪人队伍,建立与外界主要干货市场的联系。在大中城市设立直销店,以过硬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合理的价格来树立我县食用菌良好的信誉度,逐步提高经济效益。

4、加大保障力度

应出台呼玛县食用菌产业扶持政策,每年设立食用菌产业发展扶持基金200万元,加大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通过政策性贷款贴息、以奖代投、规模化补贴等方式,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养殖大户、标准化基地、科技研发、技术推广、龙头企业、市场开拓等关键环节给予支持,确保全县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建立食用菌产业发展多渠道投资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食用菌产业建设。

4.2.4经营措施

利用抚育伐剩余物及农作物秸秆,选择半阴半阳林地、半阴半阳林间空地以及棚室,采取5种栽培模式栽培食用菌。一是林间摆袋模式适合黑木耳、菇类,利用林间遮阳保温的特点,在林间摆袋栽培黑木耳、菇类。二是林地撒播模式适合平菇、滑子菇、榆黄蘑、鸡腿菇等菇类,利用林内清林剩余物进行粉碎,加入辅料,进行巴士灭菌,栽培料达到65℃以上时,进行翻堆,7—10天后,铺入林内进行播种、养菌。三是木段(圆盘)栽培模式适合段栽黑木耳和松杉灵芝,利用清林采伐下来的较粗的木段及蒙古栎进行段栽黑木耳,阔叶木段可捆成高15cm的圆盘,灭菌后接种松杉灵芝。四是原生态栽培模式接种松杉灵芝,利用林内伐根和倒木,打眼接种松杉灵芝。五是棚室挂袋栽培,试行春秋两季发展食用菌模式。

4.3北药产业

4.3.1产业现状

呼玛县境内野生药材资源丰富,中药材种类繁多,药用植物有五味子、黄芪、柴胡、苍术(白术)、赤芍、升麻、沙参、百合、断肠草、龙胆、紫菀、杜香、杜鹃等85科192属600余种,其中《中国药典》收列的主要品种达百种,常年收购经营的中药材50多种,属国家规定的珍稀濒危保护药材20多种。分布广泛,蕴藏量较大,储量可观。但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多年的采挖野生药材资源枯竭,进一步保护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有着极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开发前景。

2000年,我们筹建了北药试验示范基地,开展了五味子、甘草、防风、黄芩、柴胡、远志、知母、板蓝根、玉竹和蓝莓10个品种的试验研究。2003年,全县栽植五味子4万株,开展人工抚育500余亩,利用当地野生五味子苗庭院栽培获得成功,通过发展庭院栽培,逐步向大田栽培迈进。实施野生五味子保护、人工抚育和人工栽培,不仅可以保护有限的野生五味子资源和生态环境,同时也可大大提高五味子的产量。2003—2004年在呼玛镇、三卡乡、金山乡、兴华乡开展了大面积甘草种植,种植面积约1200亩,但由于生长期短,田间管理费工,起收不彻底,产量低,无法推广。2008-2009年开展了北药示范种植工作,试种北柴胡75亩,并开展了土壤养分测定等工作,因无法解决除草等技术难题,无法继续推广。2006年,开始试种水飞蓟成功, 2009年,水飞蓟种植面积8000亩,2010年突破40000亩。平均销售价格为7.5元/斤,种植水飞蓟与种植大豆相比,效益是大豆的2-3倍,激发农民种植水飞蓟的积极性,2011年,全县种植面积达到60000亩,每公顷平均产量900公斤,市场价格4元/斤。市场价格的大幅度回落,影响了水飞蓟的种植,由于水飞蓟茬口好,是其它作物的良好前茬,2012年水飞蓟种植面积仍然达到45000亩,

4.3.2规划目标

到2013年,北药种植面积6万亩,产量达到720万斤,实现北药产业产值0.66亿元,利润0.0105亿元。

到2014年,北药种植面积8万亩,产量达到960万斤,北药产业实现产值1.08亿元,总利润0.012亿元。

到2015年,北药种植面积达12万亩,产量达到1440万斤,实现产值1.6亿元,总利润0.026亿元。

主要发展品种有水飞蓟、苍术、五味子、防风、柴胡、白鲜皮、草苁蓉、赤芍、黄芪、金莲花等药材。

4.3.3重点任务

按照呼玛县地理自然环境特点及药用资源的自然分布规律,遵循“分区管理、分类经营、集中连片、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针对药材产业存在的小、散、乱等问题,加强地域专业化种植区(带)建设,以利于加强引导、示范推广、集中服务、统一管理,提高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避免盲目发展、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就药材开发的珍贵野生药材保护、药源基地、精深加工、科技研发创新产业等方面,做好如下工作。

(1)野生药用资源保护生产基地建设

根据全县生态环境和林业资源状况,大力发展药材野生培育,提高林下土地利用率,保持生物群落平衡,实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重点发展苍术、五味子、防风、柴胡、白鲜皮、草苁蓉、赤芍、黄芪、金莲花等药材半野生栽培,规划3-5个重点药材半野生栽培区域,面积达到5万亩。

(2)中草药规范化生态种植基地建设

中草药规范化生态种植区以沿江等适宜种植区域为集约化种植区。选择有基础和经验、市场相对成熟的品种,大力开展规模化培育和种植。五年内中药材种植面积计划达到12万亩,重点发展水飞蓟、五味子、桔梗、黄芪、赤芍等品种5个以上。并开展药食用真菌试验栽培,带动呼玛县药食用真菌业发展。

(3)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

以保健食品开发、天然药物提取、饮片加工为主,逐步发展药品生产,重点培育越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药加工企业和呼玛县盛野药材开发公司,拉动呼玛县北药开发快速发展。

(4)科技研发创新体系建设

以越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基础,建立北药中心实验室;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开发机制;走科技研发促进中草药产业快速发展的科技之路,以科技开发促进呼玛县北药的快速发展。

4.3.4经营措施

(1)强化责任落实。高度重视北药开发工作,结合实际,制定符合本地的北药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主要发展品种,明确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建立目标责任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并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切实保障北药产业顺利发展。

(2)强化组织领导。县、乡两级都要成立北药产业发展推进领导小组,履行北药开发的组织、指导、协调、督办和服务职能,发改、科技、财政、农业、林业、卫生、药监、税务、工商、供销及乡镇、林场等单位积极配合,合力推进北药产业发展。

(3)加强政府引导,建设多元化投融资体系。鼓励金融机构通过担保机制,吸引更多银行贷款,支持北药产业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省政府有关部门对我县野生中药材产业的支持力度,大力争取省科技厅在对中药新药研发、基础研究、工程技术中心等建设项目资金。

(4)加强制度创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建立符合呼玛实际的野生药材保护与利用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通过机制创新,创建土地租赁转包、工商一体化、规范订单药业等多种有效的经营发展模式。

(5)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对从事中药材种植生产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享受土地使用等税费减免政策。借助每年举办一次“哈洽会、中国大兴安岭国际蓝莓节暨山特产品洽谈会”等媒介,把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项目向省内外、国内外进行包装推介,提高我县北药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6)实施品牌战略,增强竞争力与内生动力。依托我县北药资源优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持、鼓励我县各乡镇、林场、职工和农民在不破坏林业资源的前提下以及利用适宜耕地发展北药种植,推进种植规范化、加工现代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市场化进程,打造商药品牌,全面提升中药产业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确立以黄芪、赤芍、防风、柴胡、白藓、草苁蓉、苍术、桔梗、北五味子、黄芩等“十大兴安名药”为主的地道商药品牌;加强地道药材地理标志保护或商标保护工作,形成商药知识产权;制定商药质量标准,统一标识,统一包装销售,加强技术创新,努力提高中药生产技术水平,争创精品名牌;加快GAP认证步伐,形成从药材种植到药品进入市场畅通无阻的绿色通道;充分发挥现有营销网络和营销人员作用,挖掘商药文化内涵,扩大品牌宣传,促进名牌商药的形成。

(7)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人才引进培养提升。利用地区职业学院这一教育平台,与中医院大学、科研院所合作,每年定期培训、定向培养专业人才,要加大原创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形成技术创新体系。政府要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制定吸引人才的各种优惠政策。企业要建立股票期权、技术入股等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待遇水平,重视和鼓励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促进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顺利转化,吸引人才到企业创业发展。企业要与省内外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强对现有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优化人才结构。

(8)加强行业监管,促进药材产业有序开发。认真组织实施《北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加强北药栽种植的质量管理,加强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加强对药材大中型批发市场和中小型初加工企业的监督检查,严格质量监控。制定天然野生药材采集管理办法,建立野生药材自然保护区,禁止乱采滥挖、禁止放牧和砍伐,保护重点药材资源和产区生态环境,严格实行有计划采集,逐步实现珍稀中药材资源的永续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9)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北药种植关键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病虫害防治的培训,争取每个北药示范基地有2名中级以上技术人员、每个基地村有2—3名农民技术骨干、每户药农有1人熟练掌握药材种植技术规程。在药材生产基地乡(镇)、林场建立信息网点,及时发布产品市场交易信息,为基地药农和加工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

4.4森林养殖产业

4.4.1冷水鱼产业

一、产业现状

我县水面资源十分丰富,境内39条河流、106条沟系纵横交织,300余处湖泊水面星罗棋布。全县总水面为28.1万亩,其中江河24.9万亩,低洼沼泽地2.5万亩、自然泡泽0.7万亩,各类水域水质优良,无任何污染,绝大部分的自然泡泽和低洼沼泽地适宜渔业生产。

2012年冷水养鱼发展基本情况:

1、桃源峰电站1.4万亩养殖基地。大规模投放鲤鱼、花白鲢鱼苗种400万尾,已形成年产10万斤的生产能力。引进优质冷水鱼品种高白鲑11万尾,哲罗、细鳞鱼苗3万尾,形成群体后,可提升库区鱼类整体质量,提高效益。虽然总体放养密度稀、捕捞难度大、回捕率低,影响商品鱼产量,但是,大水面养鱼已经显现出巨大的潜能。

2、东成木业养殖基地。该基地现有水面400亩,水源为山水和泉水,最深5米,以养殖鲤鱼为主体,搭配银鲫,采用轮捕轮放捕大留小模式,以投喂全价颗粒饲料为主,进行大水面精养。累计生产商品鱼5万公斤。通过示范区的带动,促进我县冷水养鱼的发展,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鱼进程。

3、三卡养殖基地。由三卡乡几处冷水养鱼场构成,以商品鱼的提质增效模式,就是把外地养殖商品鱼,投放当地冷水环境中,去除土腥味,提升鱼体质量,从而提高价格,增加效益,投资少,见效快。

4、自然泡沼养殖基地。主要以北疆乡、十二站林场、嘎拉河林场的低洼沼泽型养殖场构成,水浅不具备越冬能力,是利用当地生长的土著鱼类自然繁殖能力,进行自然增殖的模式,养殖鱼类以鲫鱼、泥鳅为主。

二、规划目标

到2013年,冷水鱼养殖产量达到14万公斤,产值达0.07亿元,利润达到0.05亿元。

到2014年,冷水鱼养殖产量达到16万公斤,产值达0.08亿元,利润达到0.06亿元。

到2015年,冷水鱼养殖产量达到20万公斤,产值达0.1亿元,利润达到0.0800亿元。

养殖鱼类主要以鲤鱼、鲢鱼(花鲢、白鲢)、草鱼、杂鱼(柳根、窜丁子)、鲫鱼、泥鳅等为主。

三、重点任务

1、培养示范典型。注重典型培养,要在资金投入上扶持典型,在政策上给予优惠。通过典型试验、示范作用,带动整体提高。使这些典型不仅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并且能带动我县渔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呼玛镇、三卡乡,建设以鱼类提质增效模式为主的休闲观光渔业基地;十二站林场、嘎啦河林场、北疆乡,建成泥鳅鱼、田鸡、湖岁(柳根)、葛氏鲈塘鳢(老头鱼)生产基地;兴隆、韩镇等沙金过采区经改造后,建成冷水鱼养殖基地;桃源峰电站水库建设成养殖、加工、销售、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渔业基地;在呼玛镇建设冷水养鱼标准示范基地;以呼玛河冷水鱼放流站为依托建设呼玛县鱼类苗种繁育基地。

四、保障措施

1、要大力发展多元渔业。充分利用我县渔业资源优势和特点,拓展空间,引导农民开展具有水产特色的综合养殖业,实现林渔、鱼畜、鱼禽、鱼游相结合的良性循环,拓宽增收渠道。

2、根据我县水产资源的实际情况,采取因地制宜、区域发展的方针。北疆乡、嘎啦河林场、十二站林场,以发展地产鱼类为主;沿黑龙江及呼玛河有条件的区域以鱼类的提质增效模式为主;以电站水库为代表的大水面实行适当放养、自然增殖的生态渔业;对于具备越冬条件的池塘、自然水面,或经改造具备条件的,进行规模生产,标准化养殖,做好生产期的技术服务和越冬管理;冷水鱼的养殖要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对养殖户进行推广。

3、提高科技含量。健全和完善渔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科技培训,及时推广渔业生产的各项新技术,提高渔民的管理水平。

4.4.2养蜂产业

一、产业现状

2012年,全县共养殖蜜蜂1750群箱,总产值为0.0105亿元,从业人员70人,主要集中在三卡乡、呼玛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蜂产品由最初的简单粗包装形式,形成了目前的较精包装的6个产品,产品主要销往黑河及本地。全县具有200箱养殖规模的有2家,在三卡乡宽河村。

二、规划目标

到2013年,全县养殖总规模3000群箱,总产值0.018亿元,利润0.01亿元。

到2014年,全县养殖总规模3500群箱,总产值0.021亿元,利润0.0110亿元。

到2015年,全县养殖总规模4000群箱,总产值0.024亿元,利润0.014亿元。

三、重点任务

1、推进标准化饲养。一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示范基地要做到规模化管理,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制定养蜂业基地建设标准,逐步完善配套蜂窖、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标准化基地建设水平和生产能力。推广蜜蜂饲养标准和规范,推动机械化饲养,建立养殖档案和养蜂日志,提高饲养效益,解决兽药残留超标等突出问题。推行蜜蜂强群饲养技术,切实加强疫病防控,有效降低传染病、多发病的发病率。二大力推广普及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技术。三完善质量标准、检测、评价体系。加强检测和评价技术研究,完善蜂产品检测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产品追溯制度,推广蜂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提高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强化对养蜂业发展的指导和管理。四加强行业监管。充实养蜂管理人员队伍,要有监管人员,及时处理养蜂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五加强行业协会、组织建设,加强养蜂生产的信息平台建设,密切关注养蜂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推进养蜂业持续健康发展。六强化科技支撑。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快养蜂和蜜蜂授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普及。七加大对新型养蜂机具、新蜂药、新技术、新产品等研发的支持,加强养蜂生产者与加工企业和科研院校的联结,切实搞好蜂农科技培训,通过举办现场会、培训班等形式,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培训蜂农,提高养蜂管理技术水平。

2、打造龙头企业

发展以蜂农为基础、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蜂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蜂业产业化经营方式。鼓励蜂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与蜂农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扶持养蜂合作社、蜂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发挥其在维护蜂农利益、产销衔接、技术培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到2015年,建设2个示范基地,70%以上的养蜂业主加入合作组织,实现合作组织和养殖户双赢的目标。

3、拓宽市场渠道

一是积极培育蜂产品品牌。利用无污染的黄芪、金银莲花、五味子、水飞蓟等药用蜜源植物,生产百花蜜,打造呼玛、宽河蜂蜜品牌,作为蜂蜜高端产品力争作为知名中药厂、食品企业的添加剂。二是走出去主动开拓市场。强化全民经商意识,培育地产经纪人队伍。在大中城市设立直销店,以过硬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合理的价格来树立呼玛县蜂蜜产品良好的信誉度,逐步提高经济效益。

4、加大保障力度

出台呼玛县养蜂业扶持政策,年设立产业发展扶持资金30万元,通过政策性贷款贴息、以奖代投、规模化补贴等方式,对养蜂业发展的养殖大户、标准化基地、技术推广、市场开拓等关键环节给予支持,确保全县养蜂业快速发展。同时,建立养蜂业发展多渠道投资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养蜂业发展。

四、经营措施

利用丰富的森林植物和农作物花粉流动式养殖,采取2种养殖模式。一是在林间。利用树木花粉及百余种野花含有黄芪、金银莲花、五味子等药用植物养殖,蜂箱摆放在林间。二是在蜜源农作物边缘。在蜜源农作物开花期(喷施农药以后),如大豆、瓜类以及水飞蓟地块附近养殖。

4.4.3畜牧业产业

一、发展现状

2012年,我县猪存栏10693头,出栏13000头,羊存栏55387只,出栏33000只,牛存栏8903头,出栏4000头,禽存栏150888只,出栏92000只。

二、规划目标

到2013年,实现猪出栏1.45万头,羊出栏5万只,牛出栏8000头,禽出栏12万只,实现畜牧产值1.2亿元,畜牧从业人员8000人,从业人员年收入8000元。

到2014年,实现猪出栏1.8万头,羊出栏6.5万只,牛出栏1.5万头,禽出栏16万只,实现畜牧产值1.344亿元,从业人员8500人,从业人员年收入9000元。

到2015年,实现猪出栏1.8万头,羊出栏10万只,牛出栏3.7万头,禽出栏20万只,实现畜牧产值1.5053亿元,从业人员10000人,从业人员年收入9000元。

三、主要任务

通过采取宣传发动、典型带动、政策扶持、打造平台、加强服务、创优环境等措施,在全县营造“兴牧富民”的浓厚氛围,把全县开展畜牧创业积极性调动起来,力量凝聚起来,智慧发挥出来。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实现“兴牧富民”的奋斗目标,使全县畜牧产值逐年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一)利用资源优势,着重发展生态养殖

呼玛地处林区,采用山林养殖方式发展畜牧业生产几乎无污染,副产物回收利用率高,畜禽产生的粪便可为树林生长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料,山林饲养畜禽既节约饲料,肥料费,又能防治森林病中害,以牧促林,实现林牧双赢的促增长、促丰收,更加充分利用特有的林地资源,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改变畜禽养殖生产方式,适应肉食消费市场的需求。

(二)加大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力度

2011年,我们确立了大兴安岭地区唯一的肉羊标准化养殖场—东大养殖场,不断的加大扶持力度,使其示范带动作用在全区得到推广。2012-2020年,我们争取在我县养殖户范围内建立省级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15个。

(三)积极推广养殖、繁育新技术

2011年,我们推广了生态猪养殖技术。2012年,我们要着重推广肉牛、肉羊鲜精采集人工授精技术,并己与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及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养羊研究室达到合作意向,争取2015年将胚胎移植等国内先进技术在我县得到应用和推广,提高我县肉牛肉羊的良种覆盖率。

(四)加快畜牧集聚产业群

围绕分散养殖和规模化养殖,建立北疆乡肉羊养殖基地,在三卡乡、呼玛镇、金山乡建立肉牛养殖基地,在呼玛镇、三卡乡建立生态猪养殖基地,积极扶持养殖大户,创业致富。

四、经营措施

(一)建立畜牧产业发展项目库

根据呼玛县畜牧产业发展情况,加强项目策划包装、收集整理、发布推介工作,建立畜牧产业发展项目库。按照上级政策扶持导向,大力策划包装可享受优惠政策的创业项目;结合实际,广泛收集具有潜在商业价值的创业项目;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大型养殖项目落户呼玛。

(二)落实畜牧发展鼓励服务措施

1、制定鼓励扶持政策

鼓励外省地养殖大户来呼玛发展养殖,给予优先划拨草原、优先审批圈舍用地等优惠政策,年设立产业扶持资金60万元。

2、优化畜牧产业发展服务环境

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创新服务保障方式。实行完善畜牧产业服务体系,实现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创建以县畜牧总站为核心的服务平台,印制畜牧业专家110技术服务卡,为畜牧养殖大户和企业以及合作社不定期的上门服务,为其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难题,创造良好地畜牧创业致富发展的服务环境。

3、实施各种培训工程

依托阳光工程等培训,以创业致富培训为主,根据创业者和创业养殖场以及合作社的不同需求,抓好村级防疫员、畜禽繁殖员、畜禽养殖员的培训。

4、开展畜牧产业信息服务

安排固定工作人员,定期将国家、省地的肉蛋奶等畜产品价格及时报送到养殖户(场)手中,使其及时准确掌握畜牧业产品动态。

4.5苗木产业

4.5.1产业现状

呼玛县从事育苗产业的单位是呼玛县林业局在呼玛镇建有的中心苗圃,施业区属韩家园林业局,总面积为16公顷(240亩),育苗面积8公顷,年产苗量200万株。随着全县造林绿化面积的不断加大,现有国有苗圃苗木培育基地已满足不了造林绿化规划的要求,需要私营苗圃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私营苗圃的补充作用,满足林下经济对林木种苗的需求。

4.5.2规划目标

规划到2013年,苗木产业产值为0.0139亿元,在林业局中心苗圃和四个林场等地新建绿化苗木和常规苗木基地6个,总面积为200亩,新播常规苗木170万株,实现销售收入85万元。规划到2014年苗木产业产值0.0180亿元。到2015年,苗木产业产值为0.0350亿元,经济苗木基地5处,总面积为100亩,新播云杉等苗木180万株,实现销售收入0.0140 亿元。

4.5.3重点任务

一、苗木基地建设工程

到2015年,苗木基地总面积达到300亩,其中:绿化苗木基地100亩,常规造林苗木基地100亩,经济苗木基地为100亩。项目计划总投资0.0150亿元,其中,中央、省、市县财政投资0.0100 亿元,银行贷款等其他投资0.0050亿元。具体为:

1、绿化苗木基地建设。2013年,在呼玛县林业局中心苗圃改建樟子松种苗培育基地1个,育苗面积为100亩。年产苗量为170万株,实现收入0.0051亿元。基本满足林业造林绿化需要。

2、常规造林基地建设。2013年,在林业局下属四个林场和中心苗圃建立落叶松育苗标准化基地5个,总面积为100亩。每个单位为20亩,年产苗量为170万株,实现销售收入0.0034亿元。

3、经济苗木基地建设。2014-2015年,在四个林场和呼玛镇等周边村屯建立蓝靛果忍冬等经济苗木繁育基地5处,总面积为100亩。年产苗量为180万株,实现销售收入0.0054亿元。

二、产业化带动工程

1、保证林木种苗及土地供应

一是与林下资源承包相结合,鼓励承包户在承包区域内的合适地块,大力开展人工苗木种植。把疏林地、无林地充分利用起来,有组织地进行人工育苗,使其成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2、制定好苗木基地化生产标准,完善“五统一”工作

完善各林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培训力度,为做好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协调工作,由林业局中心苗圃协调即统一供应苗木种子;统一提供原料;统一操作规程;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市场销售。

3、依法管理,提高苗木质量

按照种子法的有关规定,通过合理选种,规模经营,科学管理,不断提高苗木质量,为造林绿化提供优质苗木。

4、加大扶持力度,保障基础能力建设。

加大财政对苗木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年设立苗木基地建设专项资金30万元,重点投入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县级财政予以配套。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职工自投资金向苗木基地投放,形成多方投入苗木基地建设的势力,保障基础能力建设。

4.5.4经营措施

选择地势平坦,周边水源充足,适合苗木生长的地块进行整地和人工播种。种苗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树种,以现有的苗木产业为基础,逐步加大育苗基地建设,实现由培育单一的树种到培育多个树种的转变。形成集群优势,推动苗木产业由培育造林、绿化树种,向经济树种的转变,在满足县内造林、绿化的需要的基础上,向外省提供优质苗木的方向转变。

4.6生态旅游业

4.6.1发展现状

呼玛县以其悠久凝重的历史积淀、独特新奇的人文景观、美丽富饶的自然资源而享誉省内外。县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森林、冰雪、界江、驿站、鄂族风情、古战场、中苏领土争端之地等旅游资源,有画山、吴八老岛、白银纳鄂伦春民族风情园、金山樟子松母树林基地等十大景区。

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把资源管起来,让百姓富起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型、花园式新呼玛”总体要求,全县上下都为旅游业今后的“待发”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蓄势”工作,旅游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局面。一是成功做好了画山景区、白银纳鄂伦春民族风情园、河口景区、桃源峰国家水利风景区申报国家2A级景区工作,并均通过专家评审,这四项“殊荣”的获得,给呼玛旅游的开发和发展,带来了契机。二是坚持科学发展观,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了规划。为了科学利用,开发好宝贵的旅游资源,几年来我县先后编制了《呼玛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画山景区》、《呼玛河口休闲旅游区》、《桃源峰国家水利风景区》《白银纳鄂伦春民族文化旅游区》四个景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这一系列的规划编制。为指导我县旅游资源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是多方筹措资金,加快了景区开发建设步伐。几年来县政府总计投入旅游发展金0.2000余亿元和旅游招商企业自行投资先后建成了画山水庄、景区登山台阶、观光亭、游客服务中心、观光木栈道、环画山岛观光路以及三卡乡通往八十里大湾景区道路,三间房通往画山景区道路正在建设中。这些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网路的建设,为今后呼玛旅游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呼玛县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很多景区处在半开发和未开发建设中,今后还有大量工作还需要去做。四是切实加大呼玛旅游品牌的宣传力度。为提升呼玛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多年来,县里派人参加各种大型旅游交易会、推介会,并通过电视、网络进行宣传呼玛的旅游资源,我县在呼黑、呼塔公路两侧建设了8块景区标识牌,提升景区的可进入性。

4.6.2规划目标

到2013年,旅游接待总人数1.2万人次,同比增长20%;实现旅游总收入0.1320亿元,同比增长10%。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加强基础配套,提高服务水平,全力打造黑龙江沿江旅游开发带上的重要节点。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强化旅游促销手段,全力提高呼玛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到2014年,旅游接待总人数1.5万人次,同比增长25%;实现旅游总收入0.1580亿元,同比增长20%。加快景区资源开发,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到2015年,旅游接待总人数2万人次,同比增长32%;实现旅游总收入0.2060亿元,同比增长26%。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加快项目建设。

到2020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次达到2015年的两倍,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达到8%,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逐步使旅游产业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加快呼玛旅游项目建设,增强旅游服务功能。积极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康疗养生三位一体的旅游景点,实现旅游业大发展。

4.6.3重点任务

2013年重点任务:

1、科学编制规划,做好重点景区建设项目详细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做好景区建设占用土地、林地和环评的申报和批复工作。

2、结合新农村建设和通乡公路、通村公路工程,建设一批农家乐、渔家乐旅游示范点和农业观光点,发展一批特色旅游专业户,政府在税收、土地、贷款等方面给予扶持。道路建设向景区延伸,解决交通瓶颈制约。

3、整体推进四大景区项目建设

桃源峰国家水利风景区主要建设:景区公厕、旅游公路、登山游步道、观景台阁、给排水、电力系统、木屋、旅游服务中心。

鄂伦春民族风情园主要建设:结合鄂族新村建设木刻楞服务中心、道路、游步道等基础设施。

中国画山旅游度假区主要建设:旅游公路、园林建设、护岸工程、美食中心、画山水庄、游步道、给排水、电力系统。

呼玛河口休闲旅游区主要建设:河口游客服务中心、日伪时期遗留碉堡战壕挖掘和维护、河口旅游码头、鹿鼎山景点整体打造、呼玛河和古龙干河漂流旅游廊道、电力系统。

2014年重点任务:整体推进四大景区项目建设

桃源峰国家水利风景区主要建设:景区管理中心、景区检票门、木屋别墅、旅游山门、停车场、码头、游艇。

鄂伦春民族风情园主要建设:撮罗子群、跑马场、鄂族人家、民族文化馆、篝火营地、导服中心。

中国画山旅游度假区主要建设:旺哈达养殖区、游艇码头、水上运动区、美食中心、园林建设、沙滩浴场、生态维护。

呼玛河口休闲旅游区主要建设:河口旅游乡村建设、给排水、界江水上旅游廊道、呼玛河漂流旅游基地、自驾车营地、鹿鼎山下观光小路。

2015年重点任务:整体推进四大景区项目建设

桃源峰国家水利风景区主要建设:蟠龙山庄、会议培训中心、垃圾处理、养生会所、宽河滩产业区。

鄂伦春民族风情园主要建设:军事体验区、吴八老岛战地公园、三合农家院、展馆。

中国画山旅游度假区主要建设:蹦极、攀岩、俄罗斯风情园、鄂伦春风情园、农家乐、跑马场、特殊交通工具、垃圾处理。

呼玛河口休闲旅游区主要建设:沙洲生态旅游岛、攀岩、过河索道、高尔夫练习场、特殊交通工具、垃圾处理。

4.6.4经营措施

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分期分批开发景区,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化运作,招商引资企业为投资主体的方式开发建设景区。完善“吃、住、行、游、娱、购”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具备接待大型旅游团组的能力。近期,重点开发建设画山界江国际旅游度假区、白银纳鄂伦春民族风情园、鹿鼎山、桃源峰龙湖旅游度假区。

4.7森林食品产业

4.7.1蕨菜等产业

一、产业现状

野蕨菜属于山野菜之王,其口味纯正,营养丰富,是集食用、保健于一身的天然绿色食品,是世界植物资源中极其珍贵的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无度的掠夺式经营,已经导致资源日趋枯竭,阻碍着蕨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合理规划,科学经营,进行以人工栽培与野生抚育保护已势在必行。

呼玛县共有蕨菜面积4335公顷,储量161.69吨,年允收量31.77吨;主要分布在呼玛县林业局管辖的四个林场。其中嘎拉河林场为957公顷、金山林场为204公顷、三卡林场为2799公顷、十二站林场为375公顷;近几年年均采摘量只有20吨左右,呼玛县蕨菜加工企业共有2家,分别是呼玛县明顺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和呼玛县绿野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其中呼玛县明顺经贸有限责任公司蕨菜生产已于韩国合作十年,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二、规划目标

到2013年,蕨菜产业(蕨菜、黄花菜、老山芹等)实现产值0.0684亿元,产量800吨,其中:蕨菜精深加工业实现产值0.0260亿元。

到2014年,蕨菜产业实现产值0.1150亿元,产量1600吨。人工种植300亩

到2015年,蕨菜产业实现产值0.1700亿元,产量2400吨,其中:蕨菜精深加工业实现产值0.0644亿元,人工种植蕨菜400亩。

三、重点任务

(一)蕨菜基地建设工程

到2015年,计划建成野生蕨菜保护管护工程、野生蕨菜抚育生产建设工程、蕨菜种苗繁育工程、人工种植建设工程等五类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0.1000亿元,其中,中央、省、市县财政投资0.0600亿元,银行贷款等其他投资0.0400亿元。具体为:

1、野生蕨菜管护工程。2012年,建立野生蕨菜管护区2万亩。建立管护站、必要的巡护设备、界桩、标牌等设施。管护区内不进行大规模的林间作业,采取以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以人工抚育为辅,注重生态效益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逐步恢复管护区内野生蕨菜种群,达到扩大种群、提高单产,亩产突破30斤。实现销售收入0.0180亿元,产值0.0187亿元。

2、野生蕨菜抚育生产工程。2013年在各林场内分别建标准、规范的集约化抚育生产基地示范区、生产基地推广区。购买作业用具,打机电井、配套喷灌设施,道路、采收站等抚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亩产水平,亩产突破50斤。实现野生蕨菜集约化抚育生产总规划面积2万亩。销售收入0.0300亿元,产值0.0310亿元。

3、蕨菜种苗繁育工程。2014年建设良种繁育、温室大棚、组培室、喷灌设施等基础,有计划地建设人工栽培蕨菜、野生蕨菜优系种苗繁育基地0.03万亩,产蕨苗3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0.0018 亿元,产值0.00186亿元。

4、人工种植基地建设工程。露地蕨菜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采用最适合栽培品种及株行距,按统一标准进行土壤管理、肥水管理、花果管理、整形修剪、埋土防寒等规范操作。喷灌设施、围栏、道路、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购置小农机具。到2015年,建设露地蕨菜种植基地0.03万亩,产出蕨菜2.5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0.0015亿元,产值0.00155亿元。

5、设施蕨菜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选用适合品种,按适宜株行距进行定植,按统一标准进行设施内温湿度管理、光照管理、土肥水管理、花果管理、整形修剪、埋土防寒等规范操作。建设温室大棚、组培室,配套喷灌设施。到2015年,建设设施蕨菜生产基地0.01万亩,产出蕨菜0.9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0.00054万元。产值0.00056万元。

(二)产业化带动工程

1、促进龙头企业发展

一是整合蕨菜加工企业。进一步扶持明顺、绿野等企业的发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档次,促进蕨菜产业战略升级。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战略投资者。以我县独有的资源、环境、区位、政策引入大的战略投资者,整合蕨菜产业资源,向全社会推介蕨菜重点项目,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入到我县蕨菜产业发展中来。三是推进产业化经营,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人工蕨菜种植基地,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鼓励企业实行订单式生产,保护价收购,实现企业和种植户双赢目标。

2、加大扶持保障力度

一是加大财政对蕨菜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设立蕨菜基地建设专项资金,每年20万元,重点投入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县级财政予以配套。积极引导和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外商资金、企业资金向蕨菜基地投放,形成多方加强基地建设的势力,保障基础能力建设。

3、提高产品竞争能力

一是组织现有的科技力量,加强同大专院校和专家学者联系与技术合作,并以国内外大专院校和各加工企业为主体,建立一个资源共享、开放流动的研发平台,针对蕨菜产品开发的关键技术和生产难题进行联合攻关,为我县的蕨菜产品开发提供科技支撑。扶持企业以高、精终端产品占领市场,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二是调整优化蕨菜产品结构。针对市场需求,将消费市场划分高、中、低三档,以优质的品质优势和相对较低的价位优势占领国内外市场。

四、经营措施

在交通便利,野生蕨菜富集区采取分类经营措施。通过承包经营和合理保护抚育,不断恢复野生蕨菜的种群数量和增加产量,提高蕨菜品质。人工种植蕨菜主要选择林业局下属四个林场,通过人工种植,确保森林野菜资源持续利用。

第五章 保障措施

5.1加强组织领导

林下经济是增强发展活力、加快经济发展、增加职工群众收入的重要产业。要按照政府推动、整合资源、分级负责的要求,成立林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实施专题推进。由林下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协调农业、林业、水利、科技、财政、旅游、国土、金融等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加强对规划的分解、执行、协调、检查、考核和验收。建立林下经济专家顾问组,围绕市场定位、品牌建设、技术攻关等方面开展林下经济的战略研究,提供前瞻性的咨询和建议。各相关部门要把发展林下经济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根据规划分解任务目标,层层落实工作责任,细化分解任务,明确推进措施,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5.2加大资金投入

采取政府投入一部分、金融部门贷款一部分、招商引资一部分、企业和职工农民自筹一部分的办法,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设立林下经济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投向科研、培训、基地、龙头企业、品牌建设等五方面,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将农业开发、土地整理、农业产业化、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科技研发、项目前期、种子工程、林业生态等专项资金,统筹安排,集中向林下经济倾斜,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带作用。建立政企、政银的合作机制,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充分利用政策优势、环境优势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有规模、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参与林下经济开发,提升整体加工业层次和水平。根据具体情况的工作计划、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以实事求是,节约成本,增收节支,统筹兼顾为原则制定计划,并抓好落实和实施。资金管理年初有计划,年中落实,年后有检查。计划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列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5.3积极争取国家、省、地扶持

在做大做强林下经济上,要利用各种优惠政策,争取国家、省、地资金,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农牧业、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林下经济发展上,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切实保护好世界稀缺珍贵的野生蓝莓等林下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利用,使林下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5.4强化质量监管

把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作为提升林下产业层次、实现林下产业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依托东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省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国家蓝莓产品质量检验鉴定研究中心)等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产业开发、质量保障有机联系的产学研紧密合作体系。建立分级技术培训制度,加大对职工群众的培训力度,提高种植户经营管理水平。加快种苗基地建设步伐,集中优势力量,重点选育产量高、质量好、适于我县栽培的蓝靛果忍冬、蕨菜、林木等种苗,保证人工栽培原料需要。严格实行蓝靛果忍冬、蕨菜、林苗等种苗准入制,严把种苗质量关。围绕蓝靛果忍冬人工栽培、田间管理、采收、储藏、加工等全过程,加强独具特色的蓝莓标准化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制定野生蓝莓集约化生产技术规程,建立鲜食果品、速冻果等各种果实质量标准,制定果酒、饮料、花青素等产品质量标准,实现生产、加工标准化。同时,发挥质量监督局的作用,实行严格监控产品质量和监测产品加工过程中特征成分的影响,确保林下产品质量符合标准。

5.5积极引导宣传

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优势、潜力和重大意义的宣传力度,扩大林下经济的知名度,提高群众的认知度、参与度。筛选确定一批种植基地,通过采用优良林下种源或新品种,以及系列配套栽培技术,使示范基地实现规模化、良种化种植,发挥典型引路作用,以点带面,推动林下经济整体快速发展。突出寒地、自然、生态的主题,结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做好林下经济宣传品开发及媒体广告工作。积极参加大兴安岭蓝莓节等活动,扩大我县蓝莓等林下经济知名度。注重品牌建设,积极调整营销策略,采取直销、代销、连锁经营等方式在大中城市建立营销网络,开拓不同层次人群的消费市场,抢占市场份额,带动蓝莓等林下经济的大发展。

5.6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按照大项目督导办法,发挥商务、农业、林业、水利、科技、发改、财政、国土、金融、教育、卫生、工商、税务、质监、电力等部门职能作用,加大协调、会办力度,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开辟扶持壮大林下经济的绿色通道,加强蓝莓等林下经济生产、加工和流通的管理与服务,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创造优良发展环境。扶强扶壮骨干龙头企业,完善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支持扩大经营规模,降低产销成本,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

第六章 投资估算


“十二五”时期,规划期内共需重点建设项目26个,总投资2.325亿元,其中:蓝莓产业建设项目4个,总投资0.5000亿元,占总投资的比重21%;食用菌产业建设项目5个,其中4个菌包厂,一个集散市场,总投资0.4500亿元,占总投资的比重19%;北药产业建设项目2个,总投资0.2200亿元,占总投资的比重10%;森林养殖产业(包括冷水鱼、养蜂、畜牧业)建设项目3个,总投资0.8400亿元,占总投资的比重36%;苗木产业建设项目3个,总投资0.015亿元,占总投资的比重1%;生态旅游产业建设项目8个,总投资0.2000亿元,占总投资的比重8%;森林食品(蕨菜)产业建设项目1个,总投资0.1000亿元,占总投资的比重5%。



相关热词搜索: 林下 呼玛县 发展规划 【林业规划】呼玛县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