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报告报告原文(通用3篇)

时间:2023-08-15 12:27:01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报告报告原文(通用3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报告报告原文(通用3篇)

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报告原文3篇

第1篇: 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报告原文

威信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一、威信县情及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威信县位于云南省东北角,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素有“鸡鸣三省”之称。全县辖8乡2镇87个村(社区)1621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40万人,国土面积1400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1902米,最低海拔480米,县城扎西海拔1175米。年均气温13.4℃,年降雨量在900—1100毫米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植被较好,森林覆盖率46.1%,被誉为滇东北“绿色明珠”。主要农经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麦、马铃薯和烤烟、蚕桑、油菜、山嵛菜等,2007年被列入国家“东桑西移”工程基地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硫铁矿储量1.8亿吨;
无烟煤概算储量40亿吨,现已勘明15亿吨,属云南省重点采煤县之一;
煤层气储量达420亿立方米;
水资源理论蕴藏量13.2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为4.48万千瓦,是全国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达标县;
优质石灰岩极为丰富,适宜发展建材和化工业。

威信县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威信,在这里召开了继遵义会议后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实现了由洛甫(张闻天)代替博古(秦邦宪)在党内负总的责任,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作出了回师黔北、重占遵义和组建川南特委、川南游击纵队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扎西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在党史和军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99年,威信被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
2001年,扎西会议纪念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4年,“扎西会议会址”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规划;
2005年,扎西会议纪念馆被省政府命名为首批国防教育基地;
2006年,中央党史研究室将“扎西会议”列为红军长征35个重要事件之一。威信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红军长征时期从事革命活动的扎西会议会址、两合岩古栈道、花房子旧址等革命历史纪念地,还有被誉为“西南第一洞”的天台山溶洞,有融儒、佛、道于一体的高田观斗山石雕群,有旧城天星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天然氧吧麟凤大雪山原始森林,有神秘的瓦石僰人悬棺,属省级风景名胜区。

近年来,威信县委、县政府按照“强化一个基础(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三篇文章(以煤炭资源开发为主的黑色经济文章、以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为主的红色经济文章、以绿色特色产业开发为主的绿色经济文章)”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团结带领全县各级干部群众,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紧紧抓住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抢抓机遇,克难攻坚,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县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51000万元,同比增长14.4%,比2005年的80998万元增长86.4%,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589万元,同比增长40.8%,比2005年的2760万元增长175%,提前三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5000万元,同比增长135%,比2005年的16630万元增长832%,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592元,同比增长11.1%, 比2005年的6683万元增长43.5%,农民人均纯收入2123元,同比增长23%,比2005年的1334万元增长59%。

今年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4142万元,占年计划170630万元的37.6%,同比增长10.3%,增幅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个百分点。其中一产增加值10915万元,占年计划42640万元的25.6%,同比增长6.7%,增幅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7个百分点;二产增加值20684万元,占年计划63161万元32.7%,同比增长7.7%,增幅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4.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完成增加值16597万元,同比增长4.4%,增幅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9.1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完成4087万元,同比增长24.5%,增幅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7个百分点;三产增加值32543万元,占年计划64829万元的50.2%,同比增长13.2%,增幅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3.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比为17:32.2:50.8,与去年同期18.7:30.9:50.4相比,二产稳步提升,三产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今年一季度,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9079万元,同比增长10.1%;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99元,同比增长22.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7元,同比增长6.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004万元,同比增长11.7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365万元,同比增长15.1%;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157万元,同比增长115%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有利条件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农民收入逐年增多,增收空间越来越狭小。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农业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农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民的既得利益被物价上涨抵消,农业比较效益较低。

2、影响发展的思想体制的障碍仍有存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受传统观念及各个方面的影响,在部分干部群众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影响和制约解放思想的思想障碍:一是不愿解放。主要是有与己无关的思想,认为解放思想是政治家的事、理论家的事、上级领导的事,对自己来说,总是感到老路子好走,老框框好用,老办法好使,不思进取、思想懒惰。二是不敢解放。主要是“怕”字当头,怕出毛病、怕犯错误、怕冒风险,归结到一点,就是顾忌个人的名利得失,受制于既得利益的重围。三是不会解放。思想不够敏锐,思路不够开阔,思考不够深邃,思辨缺乏功力,主观上想改,客观上不会改,不知道什么叫解放思想,怎样做才算是解放思想,不懂得从哪里着手去解放思想,不会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不懂得通过科学发展观来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不善于通过深化改革来破解发展中难题,而是简单地评论是非,甚至草率地质疑改革。体制不顺,部门职能交叉、办事效率低下的情况时有存在。

3、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欠帐大。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把威信发展模式定位在“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上,就农业抓农业,对工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还不够,加之县内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机制不活、体制不顺、效益不高等现象,致使一些干部存在不愿抓、不敢抓、不会抓的问题,全县工业发展总体滞后,工业经济规模小,支柱产业单一,效益不高。(2)工业经济总量不足,基础薄弱,运行质量不高,带动力不强。(3)企业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全县大部分企业设备陈旧、产品大多属于原料型,附加值不高,效益低下,缺乏市场竞争能力。(4)市场体系不健全,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建设滞后。全县市场经济发育不全,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政府包揽了中介机构可以承担的社会职能。(5)矿产资源型工业发展快,绿色资源型工业发展未起步。(6)技术落后,缺乏强有力创新开发举措。

4、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不可预计的因素和不可调控的因素多。同时,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受实行从严的土地等政策的影响,项目用地报批、环评报批和项目贷款融资难度不断加大,将影响部分重大建设项目审批,使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带发展带来一定困难。

5、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经济总量小,差距大。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51000万元,排名全省第98位,全市第9位;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7589万元,排名全省第98位,全市第7位;
固定资产投资达155000万元,排名全省第59位,全市第5位,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全省、全市后列。但由于基数小、差距大,要实现追赶型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

6、旅游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与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的任务还有相当大差距,体现在:(1)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依然落后,特别是豆沙关至镇雄凤翥、威信县城至四川兴文、筠连的公路等级低,严重制约了威信县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
(2)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县内无上规模、上档次的购物超市和星级宾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接待规模较小,服务质量不高,不能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3)旅游开发人才缺乏,现有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专业知识薄弱,不适应新形势下红色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4)由于财力有限,投入旅游发展的资金不多,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手段单一,没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攻势,影响红色旅游的发展。

7、城镇发展速度不快,城镇化水平低,目前,城镇化率仅为20%。左右,且城镇带动经济发展力不足。

8、固定资产投资面临系列不容忽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项目生成策划论证不够、储备不足,没有一批上较大投资规模的项目。

固定资产投资压力大。一是因国家宏观政策调控,部分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林地占用、地质灾害评估、矿产压覆、用地预审等报批手续复杂,项目论证审查层次多,时间周期多,导致项目前期工作进展缓慢,且更加难获准;
二是建设资金短缺,投资渠道单一;
三是前期工作经费不足,前期工作质量还很不高,致使有的项目开工后边推进、边调整建设方案、边筹措建设资金。

在投资开发方面,同发达地区比、与新的形势和要求比,威信还存在对外开放意识不强、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扩大开放的合力尚未形成、招商引资项目洽谈成功率不高等问题,加之受区位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薄弱、以及环保要求提高等因素的影响,招商引资难度加大。

9、区位上,发展优势不足。威信既不沿边、不沿海,也不沿江、不沿线,远离昆明、昭通、成都、重庆、宜宾、泸州等大中城市,虽然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但区位优势的作用并不明显。

10、自然灾害频发。威信是典型的无灾不成年的县份。每年,全县均要遭受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冷冻等各类自然灾害,造成亿元以上的直接经济损失。频繁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及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11、产业上,结构不合理。工业“短腿”严重,全县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至今没有,缺乏大产业、大企业、大品牌的支撑;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慢,仍然停留在小打小闹上。农业增长方式粗放,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低。项目上,投资缺乏后劲。缺乏能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产业集群项目,在确定的几个重点项目中,仅有煤电一体化项目投资过亿元。

12、民生上,贫困现象严重。全县仍有绝对贫困人口2.15万人,不稳定解决温饱人口7.3万人,丧失生存条件急需异地搬迁安置1.9万人,未解决茅草房7810户涉及3.9万人;
还有500个村民小组未通公路,200个村民小组5万人未通电,400余个村民小组8.2万人急需解决人饮问题。

13、交通上,通达能力低。“一进三出”公路通道问题还没有解决,乡村公路路况差,晴通雨阻现象非常严重。红色旅游开发工作艰难。

(二)发展的有利条件。

1、针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重的实际,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把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把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采取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等政策,这对于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弥补我县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后劲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东企西移”的趋势更加明显,这将为我县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调整自身产业产品结构提供难得的机遇。国家将继续支持西部大开发,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大对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有利于加快我县蚕桑、中药材等特色经济培育和优势产业开发,为固定资产投资平衡增长提供了条件和空间。

2、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全县干部群众 “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共识形成。围绕科学发展,全县“强化一个基础,做好三篇文章”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目标明确,为发展少走弯路提供捷径。多年的发展积累为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发展的交通环境将有明显改善。全省等级公路、通乡油路、通达工程等建设速度加快,为加快我县一进四出主干线建设创造了条件。成贵铁路客运专线经过威信、及隆黄铁路货运专线有望经过威信,将结束威信无铁路的历史。进一步改善的交通条件多层次的交通网络,为威信发展融入周边经济区域乃至全国缩短了航程,为加快威信物流、信息流、人流创造了条件。

4、国家把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实施省直管县财等措施,将更快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5、威信丰富的资源为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带发展奠定基础。

三、今后一段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措施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工业经济强县、旅游经济活县,特色经济富民“的战略定位,围绕“红、黑、绿”三篇文章,以经济建设中心,以又快又好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点;
努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植重点产业,强化基设施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实力快速增强;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强化一个基础,做好三篇文章”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依托矿产、旅游、生物资源,突破交通瓶 颈制约,培育煤电化工、旅游、绿色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水利化进程,积聚后发优势,形成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态势;
努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社会协调发展;
努力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加强境保护,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20亿元,达到2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50元;
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60亿元,达到6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40元。通过“十一五”末及“十二五”期间的努力,使全县GDP、财政收入、工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排列中上位次,全面提升威信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四)发展措施。

1、加速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县域产业协调发展。

“十一五”末和“十二五”期间,要坚持以投资拉动为主,消费、出口协同拉动;
要坚持以二产为主,一、三产业协调带动;
坚持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力争到“十一五”末,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7年的27.5:29.5:43调整为19.3:43.7:37;
到“十二五”末,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8:67:25,逐步使威信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与全国、全省、全市水平相一致。

2、加速推进农村经济提质增效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打牢基础。

在稳粮的基础上,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重点扶持“两高一优”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大力培育烤烟、畜牧、蚕桑、果蔬、山嵛菜、竹、核桃等绿色特色产业,推进农业的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和现代化,不断推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促进发展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到“十一五”末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达4.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50元;
“十二五”末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达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40元。

利用国家实施农机补贴的机遇,推广山区农业机械,提高机械化水平。

加强山、水、林、田、路、电、气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状况,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突出抓好新一轮中低产田规划,积极争取资金实施,并辅之其它配套措施多渠道提高地力。要加速推进水利化进程,多方争取和筹措资金,到“十一五”末,基本解决饮水困难;
到“十二五”末,完成30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任务;
到“十一五”末,将水利化程度由目前的18.5%提高到22%左右,“十二五”末提高到26%以上,将基本烟田有效灌溉面积由目前的1.2万亩增加到2万亩以上;
大力发展小水窖、小沟渠,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解决二半山区以上地方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难的问题。同时,引资开发水能资源,力争到“十一五”末,建成核桃河、新田及老厂电站,新增装机8000千瓦;
到“十二五”末,建成赤水河一级、二级电站,新增装机20000千瓦。“十一五”末完成黄水河水库建设,争取启动桂香沟水库建设。

切实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要按照“抓两头促中间”的工作思路,在扎西至双河谢家坳、扎西至麟凤柏香、麟凤柏香至庙沟大塘公路沿线,打造新农村示范长廊、绿色特色产业长廊。

要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坚持解决温饱和建设小康社会同时推进,使贫困地区发展实现质的变化。

3、加速推进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抓住市委二届七次全会提出“十一五”期间要修通镇、彝、威二级公路和实现威信等7个县乡乡通油路的机遇,积极汇报,主动参与,加强服务,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威信大塘至镇雄凤翥二级公路(含威信县城至大塘二级公路)建成投入使用。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保证质量、分期建设的原则,抓好通乡油路工程建设,争取在“十一五”末实现10个乡镇通油路。积极向上汇报,加强对接协调,争取多方支持,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把威信至宜宾、威信至兴文等出川 公路和威信扎西至贵州遵义红色旅游公路建设成为高等级公路,从而全面形成“对外干线公路上等级、县乡公路通 油、村组公路通达”的公路网络。协助抓好成贵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积极争取隆黄铁路货运专线经过威信,改变威信交通状况单一的局面。

4、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构建工业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格局。

依托资源优势,加大煤电一体化项目建设推进速度,力争2010年配套煤矿投产和第一台机组发电,同时,积极推进煤电项目二期二厂建设,力争到2015年,火电装机达320万千瓦,发电量达160亿千瓦时,把威信打造成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煤电能源基地;
要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实现规模化生产、集团化经营。到“十一五”末,原煤产量达到420万吨,“十二五”末达到700万吨。要充分利用煤电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后地方电力充足的优势,建设年产45万吨电石的煤化工园区。要积极引进资金实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大企业、大公司,建设年采选120万吨硫铁矿、40万吨硫酸和10万吨铁精矿生产线。通过努力,到“十一五”末,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8.6亿元以上,“十二五”末达到50亿元以上。

5、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强城镇化带动县域经济发展能力。

高度重视县城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推进乡镇集镇建设,全力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使城镇成为聚市、聚流人、聚流商、聚流财、聚流物、聚流信息的活跃之地。

全县城镇发展要以县城扎西为轴心,以威叙路、扎凤路、威兴路为射线。县城扎西要围绕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开发,加强城市整体规划,把扎西建成集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为—体的精品城镇。“十一五”末,要着力完善城镇功能,加强防洪、给水、排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规范市民行为,强化河道、面山治理,采取多元化筹资的方式,大力改善功能混杂、服务设施滞后局面。完成扎西商贸园区和麒麟新区建设,加快房地产有序开发,规划控制好石龙、田坝片区的开发,增加经济适用住房和普通商品房供应,稳步推进廉租房建设制度。通过五年建设,使县城扎西功能相对完善,环境更加优美,城镇历史文化品位进一步提高,吸引力更加增强。在抓好县城建设的同时,着力打造双河、麟凤、旧城、庙沟、长安、水田6个小集镇。力争把罗布打造成面向川南,集民族风情、休闲避暑、农副产品集散的小集镇;
把麟凤打造成以煤电产业为支撑,集工业、旅游为—体的小集镇;
把旧城打造成连接四川兴文石海洞乡和蜀南竹海,以生态和绿特产业为支撑的小城镇;
把庙沟打造成连接内昆铁路和213国道,以煤炭、绿特产业为支撑的小集镇;
把长安打造成服务煤电开发的小集镇。其余乡镇所在地的发展,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发挥其优势搞好规划,防止重复建设,避免集镇发展无产业支撑问题。通过努力,将全县城镇化率由2007年的18%提高到“十一五”末的25%,“十二五”末提高到36%以上。

6、加速推进红色旅游开发,带动县域经济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依托威信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抓住“扎西会议”会址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规划和全省旅游二次创业的良好机遇,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把名城扎西打造成为精品旅游城镇,着力培育以“扎西会议”会址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品牌,以天星“百里林海”、大雪山原始森林为重点的生态旅游品牌,以观斗山、天台山、僰人悬棺为重点的人文景观旅游品牌。对外,要“跳出威信看威信”,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把威信红色旅游融入川、黔、渝旅游圈,围绕打造“四渡赤水”品牌,加强与川黔渝的交流与合作,把威信红色旅游融入川黔渝旅游圈,着力打造“遵义一一扎西”红色旅游精品线,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旅游发展格局。要加强配套措施建设,力争到“十一五”末,红色旅游景点、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建立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使威信红色旅游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一个亮点,把旅游业培植成为全县的骨干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到“十一五”末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达8.21亿元;
“十二五”末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7.8亿元。

7、加速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

要按照国家、省、市的部署,积极稳步推进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消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体制和机制环境。要着力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推进以深化财税、金融、集体林权、农村综合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在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努力变资源为资产,变资产为资本,实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目标。着力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四项制度”,打造服务、法制、责任、效率型政府,实现经济管理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8、加速推进全方位多层次扩大开放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交流合作双赢平台。

牢固树立“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大开发推动大发展”开放包容意识,把对外开放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形成“上争、内聚、外引”的开放格局。要充分利用威信背靠云南、面向川渝的特殊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川、黔、渝经济圈,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赢得更多的合作机会。要充分利用昆交会、昭交会、上海旅交会等平台,把富足的资源、良好的政策环境推介出去,吸引大企业、大财团进入威信,开发水能、旅游、房地产、煤硫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坚决破除引资开发是“卖资源赚税收”的闭关狭隘思想。通过形成多形式、全方位的开放态势,融资建设大项目,推动大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

9、加速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时间空间保障。

围绕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做好人口控制、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工作。到“十一五”末,将人口自然增长率由目前的7.2‰降到6‰以内,“十二五”期间继续控制在6‰以内,将总人口规模控制在41.5万人以内。要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突出抓好重点区域的综合治理,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消费模式,促进工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要抓好竹、核桃等特色经济林产业的发展,加快坑木林基地建设,抓好现有100万亩森林管护,加大造林工作力度。到“十一五”末,将森林覆盖率由目前的46%提高到48% 以上,“十二五”末提高到60%以上。继续实施好沼气等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10、加速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经济与社会和谐展。

要加速推进科教兴县战略,为加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到“十二五”末,将威信的科技进步水平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到全市的中上水平,将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7年的38%提高到58%以上。到“十二五”末,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由2007年的7.5年提高到9年以上;
幼儿入学率由2007年的23%提高到60%以上;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2007年的26.2%提高到50%以上;
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扩大办学规模,加大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逐步把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做到“管办分开、医卫分开、医防分开、医药分开”,引导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展开竞争,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药,让群众得实惠。要推动文化事业改革;
推动以城镇、企业职工为主施保,向城乡统筹、城镇居民全面施保转变,整合社会保障资源,变单向保障为综合保障,不断探索建立集养老、生活、医疗、教育、就业保障为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11、加速推进项目的储备和申报等工作,以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县域经济发展。

威信正处于推进工业化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投资拉动。“十一五”末和“十二五”期间,在抓好农、林、水、社会事业等项目有关工作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抓重大项目工作。重大项目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重大、作用突出、关系长远。突破一个重大项目,就突破一片,带动一串;
落实一个重大项目,等于拉动一个产业链;
抓住了重大工业项目,也就抓住了“工业兴区”战略的重点。因此,要抓住实施国家扩大内需、实施产业转移等机遇,把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的谋划、争取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在谋划中,按照坚持产业政策与县域经济布局实际相结合,坚持政府规划指导和市场导向相结合,坚持当前开发与滚动开发相结合,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坚持打牢基础、壮大实力与提高经济竞争力相结合等要求,重点做好既定抓的煤电一体化、煤化工、硫铁矿开采生产等项目。

第2篇: 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报告原文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年“”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和%。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2%;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
农民人均纯收入XX元,增长20%;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p>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盛全市份额的 %和 %;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和全市10046元的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与全省11:56:33和全市::比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孝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由于没有稳固财源,地方财政收入极其微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保工资和保运转,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困难,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乏力。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薄弱。近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中省项目拉动,地方投资比例低,项目统筹能力差。县乡村道路网点少、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交通瓶颈问题尚未彻底根除;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瘠薄,地块狭窄,人均耕地面积小;
城乡基础配套设施落后,市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五是贫困面大,城乡群众增收乏术,部分城乡群众生产生活还比较困难。xx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40元,分别是全省12858元的%和全市10155元的%;
农民人均纯收入XX元,分别是全省3136元的%和全市2884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是主要支撑。六是城镇化水平低,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不强。我县虽有3个建制镇,但规模偏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健全,物流、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渠道不畅,市场化程度低,对县域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弱。目前,我县城镇化率不足30%,明显低于全省的42%和全市的38%。
  ——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势在必行
  在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确定了“培育特色产业、建设人均强县、构建和谐××、打造熊猫家园”的载体,力争通过2至3年的努力拼搏,使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亿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左右,从人均经济指标上快步跟进和奋力赶超省市平均水平。
  确定这些目标,一方面是我们实现建设人均强县、奋力争先晋位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我县人口少既是劣势也有优势的特点。我们虽然在经济总量方面无法与其他县区相比,但人均指标上却蕴含着潜力。具体讲,一是××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经济发展正处在新的战略机遇期。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出台了多措并举突破县域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商贸流通、公路交通、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乡镇机构改革、扩权强县等利好政策,必将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

  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具大。随着“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的深入实施,我们在产业培育方面多年的努力终将获得丰厚回报。三是××具有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后发优势明显。全县各级班子紧密团结,各级干部齐心协力,广大群众求富思进,加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催生的强大精神动力,××必将驶入突破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随着西成高铁客运专线过境设站、“引汉济渭”工程等重点项目年内的开工,县委、政府发展农业三大产业的决定落实见效,大熊猫生态旅游开发项目的顺利推进,必将推动××的快速发展。只要我们凝心聚力、奋起直追,按照“抓特色比亮点、抓增长比人均、抓稳定比和谐、抓管理比环境”的发展思路,把省市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那么我们必将把落后的劣势转变为后发的优势,迅速掀起突破发展的新高潮。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突破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首先,在农业方面,以农业产业化为目标,强力推进生猪、山茱萸和板栗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坚持抓大户、抓示范、抓规模、抓亮点的思路,出台相关政策措施,设立专项资金进行扶持和补助,促进三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按照一村一品模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发展天麻、猪苓等中药材,搞好土鸡、中峰、大鲵等特种养殖业,抓好核桃、食用菌等林副产业。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补贴政策机遇,搞好山地综合开发,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多元互补的产业格局。其次,在工业方面,继续以山茱萸等产业为龙头,着力开发天贝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山茱萸保健酒、农家香公司的系列农产品等项目,并辐射带动同类产业和相关产业的配套发展,形成以技术为先导,以名牌产品为基础,以骨干企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同时,将水能和矿产开发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发展龙头逐步壮大。第三,在三产方面,充分依托自然生态优势,围绕大熊猫栖息地、秦岭珍稀动物园重点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民俗旅游、科考旅游,组织好茱萸花节、大熊猫节等旅游节庆活动,扩大我县旅游宣传面。积极发展物流、商贸、信息等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缺乏可供出口的资源和产品,居民消费能力也非常有限,因而投资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要继续抓住国家扩内需、促增长、保民生的政策机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突破发展主攻方向,精心论证、筛癣储备一批带动力强、关联度大、附加值高、有支撑作用的大项目,全力以赴抓好重大产业项目、重点基础建设项目、民生保障项目、社会事业发展项目的争取和实施,重点争跑高速路新连接线、东陈路、污水及垃圾处理厂、大熊猫生态旅游综合开发等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投资、推进大发展。要加快项目开工和建设进度。对扶贫重点村、椒溪河流域土地整理、金水河梯级电站开发、经济适用房建设、乡镇卫生服务体系、佛中扩建、大熊猫生态旅游和天美、秦隆石材等投资额超500万元的大项目,要倒排进度,明确时限要求,确保及早动工建设。
  大力推进城镇化,催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要抓紧实施县城规划修编工作,统筹编制村镇建设规划,力争我县乡镇列入“陕南陕北百镇”建设计划,积极做好西岔河撤乡建镇争取工作,通过各方面的措施,努力提升县城和重点集镇的品味。要不断改善建设基础设施条件,扩大服务体系,逐步形XX县城、重点镇和一般乡镇三个层面梯次推进的发展体系。坚持“抓龙头、做大做强中心县城”和“抓基储大力发展小集镇”相结合,突出搞好中心县城和重点集镇建设,借助三河口库区移民机遇,鼓励和引导群众向集镇集中,扩大县城及大河坝镇、陈家坝镇规模和容量。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引导农民出村出镇发展服务业,发挥小城镇对周边经济、文化、服务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强化“民营经济就是县域经济”的观念,按照“优化环境、宽松政策、取消门槛、放手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活动,落实税费减免优惠政策,从税收、贷款、工商管理、土地使用等方面积极扶持城乡群众兴办个体私营实体,最大限度地拓宽群众就业门路,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突破发展的根本出路,下更大的力气,投入更多的精力,坚定不移地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牢固树立开放XX县思维,突出中药材、农林产品、矿产等特色资源,做好优势项目的策划、包

  装、推介工作,主动出击,广泛联络,大胆借用外力推进发展。要加大投资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认真落实发展环境一票否决制度,严厉查处破坏投资环境行为,夯实各乡镇、各部门主要领导抓投资环境的责任,最大限度地实现工作效率提速,及时为企业生产经营排忧解难。
  切实增加城乡群众收入,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矗本着“跳起来摘桃子”和跨越突破发展的原则,县委、县政府提出今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00元和1xx元,力争尽快赶上省市平均水平,为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奠定基矗当前,一是要围绕增加群众收入,进一步搞好百名干部进村入户帮助农民增收工作,切实帮助农民选准发展项目和拓宽增收渠道,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增收计划,努力从影响群众增收的各个环节入手,分解指标,明确任务,多措并举,确保群众收入有较大幅度提升。二是要突出重点,加快发展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以个体工商为主的非公经济和以生态旅游为依托的第三产业,为增加城乡群众收入提供稳定可靠的途径和支撑。三是要衔接好统计数据与考核指标,确保把城乡群众收入情况真实的反映出来。
  同步推进社会各项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要继续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切实抓好信访工作,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局面平安和谐。扎实做好省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工作,积极创建省级双拥模XX县和国家级卫生县城,精心组织好今年的高中考,协调推进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基础建设、恢复重建和民生工程建设,加快××中学扩建项目建设进度。切实维护和改善民生,扎实细致安排好城乡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确保群众生活不发生问题。高度重视防汛、地质灾害防治和安全生产工作,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第3篇: 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报告原文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三篇 县城经济调研报告

在本次学习考察过程中,我感受到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坚持高...一、必须以实体经济为支点,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要凝心聚力狠抓项目建设。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坚持新思想引领 践行新发展理念 全面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也指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近年来,※县坚持以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市系列决策部署,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治污染、防风险、惠民生工作,推动县域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工作实践中,我也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艰苦的系统性工程和历史性任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走好正确发展路径,必须正视发展中存在问题,加快补齐短板。


一、对照高质量发展,短板差距在哪里?
当前,我县正处在转型发展的攻关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窗口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经济总量不够大。全县GDP、财政总收入两项核心指标 20XX年分别完成
,全市占比相对较低,占全市比重为 %、 %,人均生产总值
元,人均财政收入为,均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比较小。

2.产业结构仍然偏重。20XX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为 :

,与全省 :

和全市 :

比较,产业化程度低,产业结构还处于中低端,工业占比较重,规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仅
%,规上工业增加值为
%,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发展质量不高。

3.财税收支日益矛盾。20XX年全部财政收入和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
元,分别增长4%和8.5%,分别低于全市
个百分点,较20XX年、20XX年分别减少 %
%,增收难度越来越大。财政支出为
元,分别较20XX年、20XX年增长
%
%,刚性支出越来越多。

4.居民收入水平较低。20XX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分别是全省 元的 %和全市 元的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分别是全省 元的 %和全市 元的 %。居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占比为
,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5.发展环境还不够优。通过放管服改革,审批办事效率较以往有了明显提升,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还没有真正达到最多跑一次要求。教育、医疗、文化等整体配套水平不够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不少企业面临人才引得来、留不住的难题。


二、深入剖析,阻碍高质量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从思想理念上看,新思想、新理念掌握不深,运用不够。新发展理念是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正在颠覆式的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正在根本性的改造和提升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部分干部及企业对新思想、新理念学习不够深入,掌握不够深刻,把握不够准确,导致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认知力、行动力不强,跟不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二是从财税收入上看,财税结构不优,税源不足。财税收入的 %主要靠钢铁、建材、煤化工等传统支柱企业,%主要依靠天铁、龙电、金隅水泥、电力公司等国有企业,且近年来几大支柱企业税收断崖式下滑、传统产业经营困难加剧,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家,到目前为止有半停产企业家,停产企业 家。由于新上项目质量效益不够高,有的正处于建设阶段,未能形成有效税收,新增税源跟不上。税收占比低,20XX年税收占比为
%,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是从产业结构上看,新旧动能转换不够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慢,产业层次低、经营规模小、链条不长、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全县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完成4.3亿元,占全市比重为2.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育不足,近年来虽然引进新上了一批项目,但能够支撑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少,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税收、能够带动群众就业的项目还不够多;三产服务也发展整体质量不高,主要靠旅游带动,商贸物流、餐饮服务业等占比较低,仅为 %。

四是从投入产出上看,有效投资效率不高。亩均效益低问题较为突出, 20XX年全县建设用地亩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 万元、 万元和万元,规上工业亩均税收为 万元,与全市平均水平均有不小差距。固定资产投资中,高耗能行业投资44亿元,同比增长62.9%,其中非金属矿物质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分别增长79.6%、70.7%,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消耗的依赖度比较高。

五是从实体经济上看,民营经济短板突出。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20XX年末全县民营经济数量达到 户,实现增加值 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实缴税金 亿元,税收贡献率达 %,其中民营工业企业共 家,仅占民营企业总数的 ,主要集中在冶金、建材、煤化工、电力、化工、机械加工及铸造等行业,大多结构单一、投资规模小、经营粗放,存在基础弱、低起点、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的一弱三低状态。

六是从动力动能上看,创新发展能力不足。20XX年末全县高新技术企业 家,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1.5亿元,下降17.3%,增速居全市第17位。从制造业看,我县工业企业多数起点低、研发设计水平低、关键产品无知识产权、无品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研发投入偏低, 20XX年规上工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 %,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

三、坚持新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路径怎么走? 重点在六个方面持续用力,精准发力,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效益提升质量,以质量带动总量,全面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


(一)坚持新思想引领,校准高质量发展航向。对※县而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书记总书记对河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要求,始终以新思想、新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更大功夫,领导干部带头学、深入学,深刻掌握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准确理解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在学习中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中干、干中学,善于用新发展理念分析研判形势,以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谋划推进发展,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不断提升驾驭全局、发展经济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水平。


(二)聚焦科技创新驱动,释放高质量发展动力。书记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而言,科技创新同样重要,要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组织。围绕※县特色、优势领域,引导企业在自主知识产权、研发投入、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主体培育,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壮大,实施定向帮扶、精准服务,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量质齐升,到2020全县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00家。拓展与先进地区技术、人才、投资等方面的合作渠道,促成一批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孵化器管理团队和产业创新团队落户※县。


(三)联动三产协调发展,优化高质量发展结构。书记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聚焦产业发展,以做优做强特色产业为核心,促进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群化;以提升园区能级为支撑,促进园区发展绿色化、智慧化、全产业链化;以壮大骨干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培育若干兴县立县的大企业、特色突出的小企业;以引进实施重大项目为途径,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加快构建布局合理、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打造好高端智能装备和新材料2个特色产业集群,全力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10:43:47。

(四)突出生态绿色主题,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书记总书记指出,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我们要以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上项目、建企业要严把环保关,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耗能项目,突出※县生态环境优势,围绕大健康、节能环保等高新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成长性好的领军企业,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重点围绕河北洲信、科工智能装备、健研智能充电桩、中油高盛新材料等现有优势新兴产业建链补链强链,促进优势资源、产业关联性较高的企业加速集聚,加快形成爆发式增长点,建成一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坚决走好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党的十大八大以来,以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重大开放战略,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思想,为我国扩大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推进中国高质量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力度,需要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环境。具体到※县来讲,一方面要狠抓招商引资,扩大有效投资,重点瞄准新材料及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及大健康、食品及轻工业三大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力争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兴县立县的大项目好项目。另一方面要大力优化营商环境,聚焦更多人气商气,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三深化三提升活动,大力营造市场化法制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为群众和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六)提高全民共享红利,确保高质量发展成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针对当前存在的居民收入不高的问题,在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群众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要下大力气做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新产业、新动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提供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引进新上更多带动就业性强的项目,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和机会。此外,还要在政策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完善创业创新体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让全民共享高质量发展红利。


关于加快争创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的思考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只有县域经济得到更好发展,国家经济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为此,就加快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基础 1.综合实力日益增强 从反映综合发展水平的地区生产总值(GDP)来看,近几年,我区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城乡建设加速推进 近年来,启动了最大范围的城市修复、最大体量的城市改造、最大规模的城市会战,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乡公交、城乡供水、医疗卫生、治安联防、环境整治五个一体化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统筹发展快步前进。


3.民生福祉显著提升 2013 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24412 元、9842 元,至 202X 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38231 元、 17370 元,分别增长 8.8、9.4。202X 年,31 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面退出、12820 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基本脱贫。


4.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近年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书记总书记两山理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战役,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高。


(二)竞争优势 今年 2 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 (以下简称《考核办法》),考核范围为全省 183 个县,划分为四大类别县,即城市主城区 33 个、重点开发区县 57 个、农产品主产区县 35 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 58 个,我区作为城市主城区考核评价。考核统一设置经济发展、城乡发展、民生改善、生态环境、风险防控 5 个方面 24 项指标。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差异化设置各类区指标权重,城市主城区中经济发展 52 分、城乡发展 13 分、民生改善 15 分、生态环境 15 分、风险防控 5 分。


202X 年,我区县域经济考核总分数 82.227 分(其中,经济 发展 41.0139 分、城乡发展 11.262 分、民生改善 13.2955 分、生态环境 12.943 分、风险防控 3.7126 分),成功评选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根据收集到的33个城市主城区公布的12项、23 个具体考核指标数据,经综合对比分析,我区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优势:

1.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从纵向对比来看,我区 GDP 增速呈逐年增长趋势,且均高于全国、高于全省。从横向对比来看,在 33 个主城区中,我区 GDP
增速为 9.5,位列第 6,且从增速指标来看,我区大部分指标均位居前列。根据《考核办法》,各项总量和增速的指标中,总量占 40 权重,增速占 60 权重看,增速指标较好有利于考核得分。


2.综合实力基础厚实 民生改善方面,我区属优势得分项。城乡发展方面,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中城乡发展得分 11.262 分,换算成百分制为86.63 分,其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 2.7 个百分点,排位第一。生态环境方面,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中生态环境得分12.943 分,换算成百分制为 86.29 分,比我区最终得分 82.227分高 4.063 分,也属于优势得分项。


3.反向约束比较优势 全省县域经济强化了考核约束,设置了脱贫攻坚、安全生产附件考核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安全生产方面,近年来,紧盯安全生产不放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加强隐患排查整治,全区未发生一起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四项指数均在控制指标范围内,安全生产总体形势持续稳定向好。脱贫攻坚方面,所有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为零。所以,在考核约束上,总体形势较为乐观。


(三)存在问题 1.发展步子不大,不能满足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强县的快速 步伐 (1)经济总量不大
在目前收集到的 33 个城市主城区公布的 12 项、涉及总量的11 个指标中,我区无任何指标排位前 8,且大多数涉及总量的指标排在 11-20 位区间,缺乏竞争力。


(2)增长速度不快 我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速为 9.5,与综合考核前 4 的城市主城区比较,落后增速第一 0.5 个百分点,尚不能满足争创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的快速步伐。


(3)发展质量不优 我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 GDP 的比重仅为 4.4,在 33 个主城区中排名第 16 位,与比重最高的差了 5.3 个百分点;税收收 入占比 56.07,居主城区第 30 位,在综合考核前 8 的城市主城区中排位最后。


2.产业支撑不强,不能满足争创县域经济强县的加快发展 (1)产业结构不优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5.8:45.1:49.1,是三二一结构,呈 现倒金字塔结构,这种结构条件下的经济增长含金量 不高。


(2)主力支撑不强 主要经济支撑为二产、三产双轮驱动,缺少大企业、大集团,全区没有纳税上亿元的企业,纳税上千万元的企业也仅仅只有 45 家,产业支撑力比较弱。


(3)新旧动能转换不快
一方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慢,产业层次低、经营规模小、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二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育不足,近年来虽然新引进了一批项目,但能够支撑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少,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税收、能够带动群众就业的项目还不够多;三方面,三产服务业发展整体质量不高,以老旧商品为主的传统商贸业占比高,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商贸产业在区内发展规模有限、比重较低。


3.要素瓶颈突出,不能满足争创县域经济强县的发展需求 (1)资金保障压力大 我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7.80 亿元,增速 11.2,增速位列 主城区第 6 位,加之进入债务还本付息阶段,财政资金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2)土地瓶颈日益趋紧 目前,现有耕地 36 万亩,其中基本农田 28.7 万亩、占比79.7,可供使用的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只能依靠实施挂钩项目和购买挂钩指标来解决项目用地问题。


(3)发展环境还不够优 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住所限制,落实工商注册便利化,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还没有真正达到最多跑一次要求。同时,教育、医疗、文化等整体配套水平不够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不少企业面临人才引得来、留不住的难题。


二、争创县域经济强县的路径选择 (一)总体目标 着力建成主城功能核心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宜居宜业示范区,全面提升我区经济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等方面指标迈进全省 33 个城市主城区前列,成功创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


(二)实施路径 一要壮大总量。


争创县域经济发展强县,根本目的在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壮大经济总量,必须以经济总量做支撑、做基础。具体来看,就是力争 2021 年突破 550 亿元,2023 年突破 650 亿元。


二要提升增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中,各项总量和增速指标分别占40、60 的权重,增速指标尤为重要。目前,要想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就只能发挥增速优势,以较高的增长速度提升比较优势。具体来看,就是要力争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在 9.5 以上。


三是优化结构。


书记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要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必须按照产业兴区、工业强区的核心战略,把工业作为富民强区的重中之重,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
做强优势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三)具体抓手 重点在三个方面持续用力、精准发力,全面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1.大力实施产业提升行动,做强县域经济发展支撑力 (1)高端引领发展新型工业 坚持集聚发展、集约发展、集群发展的原则,按照1+3的高端产业布局,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强化规模效应、推动工业升级,打造都市工业核心增长极。1:即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按照以升促建的原则,加快建平台、强实体、优保障,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拓展升级,不断扩大园区服务力、吸引力和承载力,力争到 2022 年,建成园区核心区面积30 平方公里、入驻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 50 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 500 亿元,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3:即大力实施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三大百亿产业生产基地培育工程,充分发挥现有产业比较优势,加快打造以鑫达、泰鑫为龙头的百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华讯方舟、和泰光纤为骨干的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中科九微、重汽为示范的百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力争到 2022 年,全区工业年产值突破 600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年均保持在11.5 以上。


(2)放大优势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促集群、抓高端、出特色的思路,按照退二进三退批进零退低进高原则,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构建一核、一极、五圈、多街区的空间布局,推动现代商贸业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升级,力争社消零总额年均增速在 12.7 以上,到 2022 年,总额突破 400 亿元。一核:即以打造川东北商业核心为目标。一极:即加快形成以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为突破的增长极,依托绿地智慧城、泰合青年城、恒河金融街、欧香智慧小镇等平台载体,加快填充智能制造、文化创意、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总部经济等业态,推动楼宇经济实现新突破。五圈:即重振五星商圈、做大XX商圈、做强南门坝商圈、激活高铁商圈、打造清泉坝商圈,形成协调联动的高端消费中心,打造一批集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为一体的商业圈,建成 5 个百亿级城市商圈。同时,加快推进市政新区城市综合体、舞凤山片区综合体、欢乐购物世界、奥宇望和啤酒小镇等商业综合体。多街区:即按照南充的宽窄巷太古里的标准,加快打造北湖风景街、西巷文化商业街、XX凉粉文化创意园、清泉寺特色文化小镇等特色街区,形成一街一品的多元消费模式。


(3)立足特色发展现代农业 抢抓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编制1+6+3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按照建基地、延链条、创品牌的思路,加快培育乡村产业新优势,形成一区、三线、多园的产业发展格局。一区:

即打造全省农旅融合示范区。按照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坚持农业打底、旅游增收的思路,延伸农业发展链条,重点加快推进西河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和建设,提档升级七坪寨花好月圆、黄伞坝嘉陵江景、桂花湖湿地公园等,着力打造美丽、繁荣、富裕的新乡村。三带:即以嘉陵江为轴,打造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带,打造锦绣田园、青山湖等为核心的嘉陵江山水田园休闲农业旅游线路;以西河为轴,打造西河片区民俗体验农业示范带,打造以七坪寨、四方寨、元池坝等为核心的城市后花园;以潆新线为轴,打造高效品牌农业示范带,推动雨田藤椒等特色农产品实现产地初加工,力争到 2022 年,农产品初加工、精加工企业分别达到 6 家、3 家以上,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 30 个以上。多园:即建设多个产业园区,在沿江动线提档升级蔬菜产业基地 3 万亩,在田园西线建成特色观赏和药用花卉林木示范基地 1 万亩,在潆新线建成以晚熟柑橘为主的特色水果基地 3 万亩,建成优质商品粮油 5 万亩,力争到2022 年,建成 25 个以上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创建省级示范园 1 个。


2.大力实施城乡融合发展行动,激发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力 (1)提升城市品质,增强承载能力 城市是县域经济发的基础。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必须坚持主城核心、首善标准的基本原则,围绕建设双百(100 平方公里建成区、100 万常住人口)城区的发展目标,按
照总体思路,坚持三线齐发的城市建设发展格局,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优化老城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拉伸新区骨架做加法,围绕 56 平方公里城北新区规划、46 平方公里产业新城规划、30 平方公里田园西河规划,沿山水田园西线、现代产业中线、现代都市东线三条轴线,大力推动顺仪、顺西嘉、顺蓬营干线公路建设,加快实施潆华大道、金融大道和滨江大道北延线建设,打通城市向北交通动脉。力争到 2022 年,城区总人口超 100 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5 以上。双修旧城做减法,坚持一区一品、一路一景,大力实施风貌整治和光彩亮化工程,有序推进棚户区改造项目,分批实施背街小巷修缮整治,实现城市道路交通微循环更加畅通,全力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功能做乘法,不断加强公共停车场、污水处理厂、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配套完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城乡农贸市场、休闲广场等服务设施,进一步推动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素集聚能力和科学管理能力不断增强。


(2)打造特色小镇,做强乡镇支撑 从我国的实践看,沿海发达县市近十几年来小城镇发展很快,形成了一个个密集的城镇群,不仅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而且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因此,要扎实推进百镇建设行动,借助乡镇区域规划调整的战略机遇,真正把城镇做大、做强、做美。要科学规划、适度建设,要
依托自然、历史和人文资源富集等优势,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统筹兼顾的原则,围绕城镇布局、结构规划、功能定位等,科学编制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 6 镇 1 乡规划,留足发展空间。要区域协同、特色发展,按照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原则,按照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要求,有序建设一批特色集镇,着力把李家镇打造为商贸小镇、芦溪镇打造为康养小镇、搬罾镇打造为文化小镇、共兴镇打造为工业小镇。


(3)提升公共服务,加强城乡统筹 坚持以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完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公共服务向城镇和农村覆盖,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加快构建交通内循环网,大力推进农村道路硬化,对现有的县道升级改造,建设覆盖城乡、方便快捷的公交客运网络,逐步实现城乡公共体系有效衔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进城乡公交、集中供水、医疗卫生、治安联防、环境整治五个一体化,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全民化。


3.大力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 (1)筑牢生态保护屏障 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论,按照远离红线、筑牢防线、
守住底线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统一空间规划确定红线,合理确定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建立有序的国土开发保护格局;促进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与生态环境规划等多规合一,构建生态环境管控体系。实施三大行动筑牢防线,深入推进绿色山川、绿色产业、绿色城镇三大行动,扎实推进嘉陵江绿色走廊建设,大力实施沿江护岸林建设、森林植被修复、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滨河景观带建设、农田林网建设、道路绿化建设、绿色家园建设等重点项目,为建设山清水秀美丽打下坚实基础。改善环境质量守住底线,坚决打好污染防治八大战役,持续巩固环保督察、禁养区养殖场关闭、非法采砂场取缔三大成果。力争到 2020 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 300 天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饮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 100,污水、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 90、95 以上,农村户用厕所普及达到 100。


(2)建立绿色发展机制 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决走好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强绿色主导产业,不断壮大精品农业、转型升级工业、提升旅游服务业,着力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成长性好的领军企业,建成一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确保万元 GDP 能耗年均降低 1。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倡导简约适度、
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发展绿色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建筑、绿色建材和被动式、装配式建筑,推动低碳社区发展,鼓励绿色消费,提倡绿色出行,形成绿色永续发展的生活环境。建好绿色美丽家园,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开展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和厕所改造三大革命,大力实施家园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等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奋力建设令人闻者向往、来者依恋、居者自豪的宜居宜业示范区。


(3)争创天府旅游名县 紧扣全域旅游发展,统筹都市旅游、乡村旅游两大板块,科学布局一核一带三区,全面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的文旅大融合、大发展新格局。大力实施文旅发展1568战略,充分释放文旅发展经济活力,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力争到 2020 年入围全省天府旅游名县,年实现旅游收入 130 亿元、游客接待量达到 1200 万人次;到 2022 年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实现旅游收入 185 亿元、游客接待量达到 1600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年增速 20 以上、游客接待量翻番。5:即紧扣全域旅游发展,统筹都市旅游、乡村旅游两大板块,科学布局一核一带三区,建设以三国文化为主体的旅游发展核、以嘉陵江文化为主线的生态旅游带、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传承示范区、以丝绸文化为主调的展销展演区、以乡村文化为主导的观光度假区;6:即大力推进三国文化城、嘉陵江生态旅游大走廊、红色文化主题公园、工业遗址文创园、田园西河生态旅游综合体、世界
木偶主题公园六大项目;8:实施文旅特色镇村培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文艺精品创作展演、文旅活动品牌培塑、文旅发展主体培育、文旅融合创新、文旅服务体质八大工程。


三、争创县域经济强县的保障措施 (一)争取政策保障 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强县,还面临许多机制体制等诸多壁垒,必须积极向中省市争取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支持。


一是在项目布局上争取支持。


紧紧围绕全省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和市委155发展战 略,向省市争取更多的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投向,建新城区、建高铁站、建国家级高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城功能核心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宜居宜业示范区。


二是在扶持政策上争取支持。


积极加强与省市的沟通汇报,建议市上在财政、土地指标等方面优先考虑,给予更多的支持;借力市区体制调整改革,将更多的人权、事权、财权下放,让底子更硬、底气更足。


三是在优化统计上争取支持。


比如,恳请市上将经开区 GDP 纳入统计范围,帮助做大、做强、做优。


(二)做实要素保障 一是拓展资金来源。


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统筹实施好 PPP 项目,通过土地生、银行贷、社会引、向上争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顺投集团开展实质性经营活动,不断强化资金保障。


二是强化用地保障。


从用地情况来看,省市下达我区 2015 年-2020 年的用地指标总量为 7620 亩,已使用 7283 亩,仅剩 337 亩,地指标十分紧缺。要破解土地要素瓶颈,全力向上争取用地指标,加大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大土地整理、盘活土地资源、规范项目用地,全面做好闲置用地清理,加快推进低效用地收储。


三是做实人才保障。


要提高人才项目的保障水平,力争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围绕高精尖缺招引人才,重点引进法律、规划、城建等方面的专业性人才,为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三)强化激励引导 一是加大考核奖惩。


可参考省、市县域经济考核办法,建立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县域经济发展分类考核指标体系和争先进位的激励方法。


二是严格督查落实。


通过对联系领导、责任人员、时间进度、成效结果的考核,确保任务交办到人、责任落实到人,结果反馈到人,加强对责任目标动态监督和督促检查。


三是强化正面激励。


加强县域经济监测考评结果运用,对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贡献突出、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区委区政府进行表彰奖励。同时,成绩明显的个人,不单是在年终要给予奖励,在干部任用考核、提拔重用上也要重点倾斜,特别是要重用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一线奋战的干部。


改革创新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区坚持以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和市委六届九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成主城功能核心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宜居宜业示范区和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强县的发展定位,以改革创新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14 位,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202X 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400 亿元大关,增长 9.5, 实现 4 年来的最高增速,固定资产投资 290.7 亿元,一般公共 预算收入 17.8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45 亿元,保持了全
省第一方阵的领先优势。


城市建设持续加快。


滨江大道、XX大道、玉带路等 14 条城市干道综合改造全 面完成,火车站片区、果城路育英路等沿线 34 万平方米的立面改造全新亮相,实施了建区以来最大范围的城市修复、最大体量的城市改造、最大规模的城市会战。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推动了五星商圈、南门坝商圈、XX商圈业态升级,推进了中科九微、华讯方舟等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工业集中区成功创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5.8:45.1:49.1。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全面落实河长制,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战役,中省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率超过 97,区域水体、 土壤、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 301 天、增 长 4.2,森林覆盖率达到 26.9,饮用水源地水质实现全达标。


民生福祉持续提高。


启动 14 个教育项目建设,建成五星中学、青龙山学校等新 学校 5 所,高中北部新城校区完成规划选址,电影技术学院全面启动建设,市中医医院成功创建成三级甲等医院,区人民医院改扩建等项目加快推进,民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回顾县域经济发展历程,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加快科学发展、加快城乡建设,促进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路径,把改革思维和创新意识贯穿工作始终,以改革添活力、以创新促发展,着力在撬动社会资本、做强产业支撑、推进城乡共融、优化发展环境、健全机制体制等方面深入实施改革创新,充分释放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一、在撬动资本上改革创新 (一)推行 PPP 运作模式。


我区实施的城市主干道改造提升等 6 个 PPP 项目,区本级财政出资 2.1 亿元,撬动社会资本 80.5 亿元。今年,我区还将实施滨江大道延长线、金融大道延长线等 PPP 项目,预计将撬动社会资本约 16 亿元。


(二)组建国有融资平台。


对区属国有企业、国有资产进行全面整合,组建总资产 120亿元、信用评级 AA 级的顺投集团公司,棚改融资 50 多亿元,非公开定向融资6亿元,其他通过项目和流动资金融资10多亿元,用于支持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目前我区正在积极筹建顺发集团公司,筹建成功后将进一步增强我区国有企业实体化运行和融资能力。


(三)设立产业发展基金。


采取政府或指定企业与招引企业共同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模式,解决项目资金短缺问题。目前拟与北京奥宇望和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发起成立投资 4 亿元的精酿啤酒产业发展基金,
全力助推项目加快建设。


二、在做强产业上改革创新 构建产业发展政策扶持体系。


出台楼宇经济、总部经济、重大商业综合体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吸引仁和春天购物广场、1227 购物广场、尚品时代广场等商业综合体入驻发展,泰合中心、绿地智慧城两大总部 楼宇初具规模。


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园区。


成功创建省级潆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依托省级平台的吸纳能力,已招引中国重汽、鑫达新材料、和泰光纤、中科九微、华讯方舟等一批高端产业项目入驻,基本形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


搭建政企合资共建桥梁。


对部分有市场前景的科技型项目,通过区属国有企业入股,解决其资金短缺问题,支持其发展壮大。目前,入股的德尔博睿公司,累计实现销售收入 1.6 亿,名列南充市 IT 类民营企业首位,并于成功上市新三板。


三、在城乡共融上改革创新 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


开通城乡幸福公交专线 8 条,普通群众出行票价在现行班车票价基础上下浮 50,持证残疾人、现役军人、70 岁以上老人和婴幼儿免费乘坐,学生半价乘坐。已惠及 15 个乡镇(街道)、16
万群众,预计明年将实现全域覆盖。


推进集中供水一体化。


采取政府投资+社会投入模式,实现城乡饮用水同城、同网、同质、同价。目前,已初步完成桂花湖、嘉陵江、顺(庆)西(充)三大片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和农村管网配套建设,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推进医疗卫生一体化。


全区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与市中心医院、区人民医院等 5 所医院建立了医疗联合体,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基本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城乡共享。


推进治安联防一体化。


创新1+4工作思路,从做强基层派出所,打击整治、群防群治、矛盾排调、科技防范等方面发力,初步构建起从城区到农村、局部到整体的治安防控工作格局。


推进环境整治一体化。


聚焦城区、乡镇、村道路等重点区域,探索城乡环境治理一体化规划设计、一体化管理体系、一体化运营机制,构建起一根管子接到底、一把扫帚扫到底、一家公司运到底的治理格局。


四、在优化环境上改革创新 提升行政审批效率。


按照两集中、两到位要求,所有行权事项全部入驻政务大厅,基本实现进一扇门、办一揽子事。积极对接全省一体
化政务服务平台,建立完善政务公众号和指尖政务服务区,实现预约、预审、查询等服务项目向线上延伸,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优化项目服务机制。


建立重大项目服务保障机制,为每一个落地的重大项目落实一名区级领导、一套服务班子、一名经理人员,提供保姆式、贴心式、全程式服务,助推项目尽早投产达效。


创新维稳专班机制。


紧扣关键节点、重要时段、重点活动,成立专项工作指挥部,集中统一调度信访维稳、扫黑除恶等专项行动,得到公安部点赞推广,进一步促进了我区社会和谐稳定,提振了投资者信心。


五、在体制机制上改革创新 推进关键领域改革。


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证照分离、商事制度改革步伐,实现三十八证合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了区乡财政管理体制,实行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积极探索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


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着力围绕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制定出台了工业企业、特色农业、大专院校、重大商业综合体、总部经济发展等招引政策,全面参与省市重大招商活动,全力跟
进战略产业、知名企业和引爆项目,202X 年新签约项目达 34 个、协议总投资超过 460 亿元。


强化人才要素支撑。


创新推出育英工程,积极与XX医学院、XX师范大学合作,采取订单式合作模式,跟踪培养医疗、教育等行业人才近200 余人。出台果城菁英人才计划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深入实施嘉陵江英才工程,引进从事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专家团队 3 个、硕士博士近 20 余人,形成了高端人才加速流入的洼地效应。

相关热词搜索: 报告 高质量 中国 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报告报告原文(通用3篇) 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报告原文 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报告原文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