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2022年度坚持已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感悟(2022年)

时间:2022-05-28 13:48:04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坚持已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感悟(2022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坚持已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感悟(2022年)

坚持已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感悟4篇

第1篇: 坚持已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感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作者:王智强 邱吉文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8年第19期

        摘 要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报告以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要求三个层次逻辑推进。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美好目标乘风破浪前进,共同抵达全体人民理想中的彼岸。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篇章

        作者简介:王智强,福建警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
邱吉文,福建警察学院。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090

        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始,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结束,其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会灵魂贯穿始终。首先,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在经济市场和社会矛盾复杂激荡的今天更应该坚守初心,党的事业绕始终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出发点,深化人民准绳的重要作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思想体系应用于实践的重要思想成果之一。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角度,确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十九大报告重新确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基本方略,就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党和政府为之奋斗的目标应紧紧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基点。并相信伟大的历史伟业需要伟大的中国人民创造。报告坚持唯物史观,为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人民主线,这一主线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共享发展,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指针和发展航向。

        一、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

        唯物史观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由人民群众的社会活动客观决定的,作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

        坚持唯物史观,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以人民的幸福为标准,将这一思想融入指导实践的理论体系中,也是共产主义事业的“初心” 。

中国共产党拥有一批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凸显的各种社会问题,始终保持和群众的干群关系,立足党内“四风”建设,构建起一条“群众立场”、“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环环紧扣的理论体系,所以新时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五年前,十八大刚刚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记者时很有感触,提到中国人民当前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十分期盼,对于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工作更稳定,收入较可观;
社会保障落实到位,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更高等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的短板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带领人民奋斗并解决的目标 。四年前在俄罗斯索契,习近平总书记在回答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深切的提出牢记人民的重托,是自己的使命。总书记时刻不忘人民的重托,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念及肩上担负的重任,时刻心系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群关系如鱼水,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始终与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中国人民当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人应积极迎接新时代社会发展中的现实挑战和困难,发挥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精神,奔向时代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五年多来,“四个全面”始终坚持以增加人民获得感为最终归宿,“五位一体”从经济上着眼共同富裕的根本问题;
政治建设中以解决好“民心”为建设基础;
文化建设以不断提高对精神生活的新需求为着力点;
社会建设领域处处聚焦民生建设;
生态建设注重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也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比如,在全面深化改革这个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于发展中存在的关系复杂、矛盾突出且覆盖面广的改革问题,应该始终以人民实际生活怎样出发,关注人民群众的基本诉求,改革的利益以为群众带了多少利益为衡量标准,落脚于人民利益。

        正是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我们党紧紧围绕人民的美好生活奋斗目标谋篇布局。人民群众是富有创造性、主动性的社会建设力量,建设各项社会事业,应在不断推行人民造福事业中前进。当期,中华民族和人民正以高昂的激情,坚定的信心迈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康庄大道上,我们距离中国梦实现目标比历史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获得灵魂,是解释世界并改造世界的力量。作为共产主义原则的坚定践行者中国共产党人由此组织起来的社会,将发挥组织成员的全面才能,并使组织成员的得到全面发展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指引,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理想融入治国理政实践的全过程,实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理论向实践的形态转变。

        五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切了解群众所思所想,确保治国理政实践始终围绕民心民意来展开。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事情无小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关注并解决群众关心的事,以人民满意为出发点,在各项事业的建设中调动并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真正实现发展依靠人民,人民美好生活由人民创造。对于人民群众关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回答很接地气,人民群众更关心切实与自身相关的事物是否真正好转,食品安全、雾霾治理、养老服务、住房建设等。他强调: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务实为人民急、困提供解决办法和思路的工作态度和做法。对此,报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人民向往美好生活,中国共产党人就要顺应期待地,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对涉及人民群众利益,对人民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权益进行改善,使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应该是怎样的发展,实践路径应该怎样走?本世纪的前20年,中国将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在本世纪中叶,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党和人民的目标是建设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强国。而实现这一目标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才基本实现,中国人民也将会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这样期待。

        正是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我们党对如何赢得人心、巩固执政基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民群众对教育、住房,就业、医疗、养老等起基础保障作用问题十分关注,在保障性民生方面取得一个又一个新进展,开创了执政为民的新实践、新成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当前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宣示、不忘初心,是为了让人民群众享有应有的权利、获得应有的物质和精神利益,一步步实现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三、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要求

        我国三十多年来取得的改革开放成就是巨大的,全世界有目共睹的,总体上实现小康,基本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目前中国跻身中等收入国家未来行列,全面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水平迈入新台阶。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到,经历了长期的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在新时代高度,是当前中国发展的新成就,中国处于发展的历史新方位。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要对发展中困扰多时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给予充分的关注,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既要坚持人民本为的思想,聚集人民群众最关注社会发展问题,又要权衡并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权益,报告对“五位一体”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未来五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战略举措。

        以人民为中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以应对和解决广大群众所关心的现实问题为价值取向,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
全面深化改革,重视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全面从严治党,强调“关键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020年后,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四个全面”中的第一个全面已经发生了转变,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开启新征程的首要转变。十九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就保持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连续性 。

        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共享发展就是强调共同参与建设,共同分享建设和发展成果,构建共享发展新格局,就是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到人民群众的民生改善中去,让人民群众在参与发展过程中享有更多的获得感。比如,强调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将高中阶段教育逐渐纳入普及范围,致力于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高质量的教育,达到“学有所教”的目的。又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说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共鸣。再如,贫困问题在2020年彻底贯彻解决,这是让全体人民真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脱真贫、真脱贫。

        美好生活要靠奋斗去实现,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启的新征程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会为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目标相一致,继续发挥凝具中国人民精神,聚集人民群众力量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决胜阶段对于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各项要求应紧紧按照之前党内文件精神,围绕中国社会已经变化的主要矛盾,统筹五位一体,着力推进创新推动、科技助力、人才兴国、城乡均衡协调发展等各项战略举措的落实,并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强调从发展重点、出现的短板和弱项进行突破,做好防范。今后的建设应从消除人民的困惑、维护人民的利益,尊重人民的现实需求为基点,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基础上,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推动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最终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中国站在新的历史高度,迎接新的挑战,机遇不会等我们,问题也不会等待我们。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步步实现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确保如期建成得到人民认可,并能够经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全面小康,立足于克服当前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断在实践中践行和应用“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精髓。

        注释: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习近平.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新华网.2014-02-0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5,50,10,11,27-28,2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第2篇: 坚持已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感悟

发展是社会的永恒主题,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命题。这一重大命题,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天地之间,人为大。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首先是为了人类自身过得更美好。但人是分阶级、阶层的,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政党在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上是不同的。为了谁、由谁享有的问题,是发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衡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性质的试金石。在剥削阶级社会,发展主体与发展客体往往不统一,创造财富的人民群众不能享受发展成果,而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阶层反而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不同于以往任何剥削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全新的社会,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建议》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包括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着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等,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好、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要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民心不可欺,民意不可违。发展为了人民,就要顺应民心、尊重民意,感知群众冷暖,关注群众需求,反映群众心声,回应群众关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关切也是不断变化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的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人民更加关注食品安全、空气污染、水源卫生等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问题。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领域、最迫切期盼解决的问题,也是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建议》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重大举措,都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切。比如,强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就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关切。

  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支持程度,根本上取决于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的衷心支持和拥护,就是因为人民群众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切实利益。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建议》突出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住房、医疗等民生指标,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要始终坚持把推动发展的目的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建议》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人民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努力扫除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建议》强调,“人民是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发展,既包括物质财富的增加,又包括精神财富的丰富,还包括社会的变革。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可以说,人民始终是发展的根本力量,是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发展依靠人民,首先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建议》明确提出创新发展理念,并强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就是要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就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创造,激发人民的创造热情,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发展的智慧和力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推进发展的主心骨,始终相信群众,紧密联系群众,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听取基层和群众意见,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依靠人民群众努力。要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发展经验,不断提炼升华,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让人民衡量评判发展成效。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成败得失必然要由人民群众来检验和评判。常言道:“人民心中有杆秤,是轻是重,一称便知;
人民手中有把尺,是长是短,一量便晓。”《建议》明确强调“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就是让人民来衡量发展水平和质量。坚持人民衡量标准,就要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尺,发展政策的出台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意见,听取群众的声音;
发展措施的执行和进展,要积极向群众汇报,让群众知晓;
发展成效要让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努力使发展符合客观实际、经得起群众检验。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最终体现在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上,而不是少数人受益。《建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把共享确定为必须牢固树立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这就是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共享,就是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在内的人都能享受到发展成果。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重要体现就是促进共同富裕,维护公平正义。

  大力促进共同富裕。共享的实质是共富。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在“全面”,这个“全面”体现在覆盖人群上是包括工人、农民等在内的所有阶级阶层,绝不让一个人掉队;
体现在覆盖地区上是包括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等各个地区,全国都要迈入小康社会。《建议》明确要求“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促进共同富裕,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打好脱贫攻坚战,补齐短板、兜住底线,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建议》明确提出,今后5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我国推动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

  努力维护公平正义。共享内含着公正。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永恒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还存在有违社会公平正义的现象,比如收入分配不公、阶层固化、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建议》始终贯穿着公平正义的原则,处处体现着公平正义的要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受多种因素影响,最主要的还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把“蛋糕”做大。《建议》明确要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但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制度都是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按照《建议》提出的要求,努力解决影响有违公平正义的制度机制问题,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第3篇: 坚持已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感悟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作者:李仁彬
来源:《先锋》2018年第04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和第二卷,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权威读本,其中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的深厚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阐明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首先是为了人类自身过得更美好。2012年11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3年12月,他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2014年2月,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深情地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2015年11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这些论述,深刻表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发展是为了人民的价值追求,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政党在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上是不同的。为了谁、由谁享有的问题,是发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衡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性质的试金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运动本质特征的科学揭示。由此可见,是否“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检验和区别真假社会主义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因此,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来衡量发展的目标、内容和路径。

第4篇: 坚持已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感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科学的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不断彰显生命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见证着中国道路的正确性,也标示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高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以深邃历史眼光和宽广时代视野,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维度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不断开拓理论新境界提供了思想指南. 我们党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运用,将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从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独创性观点,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我们党根据不同时期特点和历史任务,提出一系列关于发展经济、造福人民的理论成果,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在这一改天换地、创造奇迹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根本立场,是我们党赢得人民拥护、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所在,更是团1

结带领亿万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
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新趋势,深刻总结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创造性地提出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等,是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理论成果,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增进人民福祉进一步夯实了理论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实践问题。“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无论是创新驱动、激发活力的改革举措,还是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两个文明的发展;
无论是治理环境污染,顺应人民对良好生态的期待,还是注重内外联动发展、做大蛋糕同时更公平地分好蛋糕,五大发展理念贯穿着鲜明的群众导向、民生导向,彰显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其思想内核和实践方向,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用好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论。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代表的理论成果,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一个系统化的2

逻辑体系。面对发展新理念,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而应一起用力贯彻落实,形成协调推进的强大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发展更具公平性、普惠性,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开拓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境界。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现实是最大的试卷,发展是最大的考题。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蕴藏着理论创新的巨大动力和无限潜力.激发思想活力,保持探索韧劲,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我们就能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提供更强大的思想动力.

3

相关热词搜索: 感悟 思想 发展 坚持已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感悟 坚持已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感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感悟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巨匠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